⑴ 佛、菩萨都掌管俗世哪些事情
佛菩萨并不是直接掌管俗世的事,佛是大觉悟者,了解一切因果,因为佛很慈悲,不忍众生受苦,所以佛告诉我们大家哪些是善因,哪些是恶因,以帮助众生种善因得善果,众生种的善因越多,善果就越大。
比如:“见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就可以得到长寿的果报
“自行杀生”,就会得到短命的果报。
佛还说了有些因,会毁坏行善的功德,比如:行善后又后悔;自诩功德(自夸自己的善行)等等。佛要我们远离这些毁坏自身功德的事,以得到好果报。
推荐下面这篇文章:
众生不随欲苦的七种类型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讲… 文章来源: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五) 点击数:1216 更新时间:2008-4-3
不随欲苦中复有七苦。
一、欲求长寿不随所欲,生短寿苦。
内心想希求长寿,偏偏不能满足所欲,年轻时就抱憾而死。
二、欲求端正不随所欲,生丑陋苦。
希求相貌端正好看,偏偏长相丑陋,非常苦恼。
三、欲生上族不随所欲,生下族苦。
想转生高贵人家,偏偏转在下贱之家,受人歧视。
四、欲求大富不随所欲,生贫穷苦。
想追求大财富,前世没有积福,一生费尽辛苦,仍贫穷困窘。
五、欲求大力不随所欲,生羸劣苦。
希求身体健壮有力,偏偏身体瘦弱无力。
六、欲求了知所知境界,不随所欲愚痴无智现行生苦。
虽想了知所知境界,希求精通世、出世间的各种知识、技艺,偏偏没有智慧,只出现愚痴的境界。
七、欲求胜他不随所欲,反为他胜而生大苦。
想胜过别人,偏偏比不过,生起失败的大苦。
总之,七种不随欲苦都是由业果愚引生的痛苦。希求一切圆满,都必须积聚正因。不从因上修却妄求果报,当然事与愿违,不仅不会显现安乐,反而显现不如意的结果,内心不愿意接受,非常痛苦。
具体说,希求长寿,因地应慈爱有情放生护生。不修这种善业,又损害众生,长寿不会出现,只会生生世世遭受短命的厄运。
希求端正,则应供养光明、鲜花、干净衣服,心无嗔恚、嫉妒。不种相好之因,嫉妒嗔恨,相貌怎么会端正呢?只会相貌越来越丑陋,心越来越痛苦。
希求转生高贵,则应摧伏傲慢,对尊长常修礼貌、恭敬,对一切人如仆人般态度谦恭。不修此因,行为傲慢无礼,永远也不可能满愿。
希求财富,却不施舍衣食受用,不对三宝、父母、尊长等功德田修习供养,反而加深悭吝习气,尽管日日做发财梦,却成了堕落饿鬼的前相。
希求健壮、有力,则应处处助人为乐。这些不做,只希望别人服侍自己、凡事不愿出力,以致没有心力、体力、魄力。虽然希求力量,反而日渐下劣、羸弱,没有能力。
希求通达所知法的智慧,则应敬法、供养法,对圣法谦虚地学习、思惟、请教。不修集这些能生智慧之因,反而轻法、慢法、谤法、舍法,生生世世将盲无慧眼。
总之,众生虽希求安乐,却处处造痛苦之因,目标不可能实现,还苦苦追求,让人心生悲悯。
========================
还有一篇:
佛说业报差别经 (其中提到一些善因对应的善果和恶因对应的恶果,很重要)
http://tieba..com/f?kz=71514735
毁坏善业功德的4种方式 (了解这个,以保护好自己做的功德*^_^*)
http://bbs.jiexieyin.org/dispbbs.asp?BoardID=2&ID=26984&replyID=&skin=1
⑵ 佛要做什么事,佛的任务是什么
佛没有大小之分,这是明显的错误见解
我们慈悲的佛陀,就是因为世间的众生有痛苦烦恼的原因,所以出现于世间来教导众生觉悟真理断尽烦恼,从痛苦的轮回苦海之中解脱出来。这就是佛陀出于世间的真实目的。
1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着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着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功与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于自己的行为之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如果看完我的回答对佛教有兴趣,可看末学个人简介中我推荐的佛教资料。
⑶ 请问释迦牟尼佛是负责做什么工作的阿弥陀佛是负责做什么工作的消灾延寿药师佛又是负责做什么工作的...
释迦佛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示现成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佛教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协助他接引十方念佛人归于净土彼佛亦号无量寿佛;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他们在各自的地区教化众生
⑷ 佛陀的五种事业是什么
没有说五种事业,是五乘教法吧!
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
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⑸ 菩萨做什么工作/菩萨做什么工作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到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菩萨众。前面介绍过,声闻众介绍了十六位大阿罗汉,主要是表信。菩萨众只列了四位,文殊、弥勒劝愿,干陀诃提、常精进劝行,和前面十六位尊者劝信。“信、愿、行”是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个重要的条件,这三个条件缺一个都不行,一定要具足。所以全经无论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我们统统都看到劝信劝愿劝行。经文虽然不长,它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非常精密圆满具备,我们在这里面要认真的学习。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中国人喜欢简单,菩提那个尾音省略掉,萨埵那个埵也省略掉,菩提萨埵我们称“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摩诃是大,菩萨跟大菩萨。大菩萨通常是称地上菩萨,从初地到等觉这十一个位次称大菩萨,称“摩诃萨”。这个前面,前面有三十个位次,如果加上信位就四十个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统称菩萨。“菩萨摩诃萨”就从初信位到等觉全都包括。
梵语“菩提萨埵”,中国翻经的时候,古时候翻作“大道心众生”,蕅益大师注解里头还用古译的,“大道心成就有情”。菩萨还是有情,不像佛,佛是情完全变成智慧了。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我还记得,我曾经向章嘉大师请教:菩萨跟佛差别在哪里?章嘉大师给我做了一个比喻说,因为那个时候客厅里挂的钟表,都还要上发条的,没有用电的,要上发条。这个我们都知道,这个常识都知道。发条是一根钢条卷起来的,它有弹性,你把它转紧,它慢慢向外扩张,这个力量就推动这个摆动。你完全打开的时候,它还是卷起来的,它不是完全铺的很平。章嘉大师用这个做比喻给我说,菩萨就像发条一样,虽然把它松开,还是有一点卷卷的,它不是很平的。佛这个发条展开之后它是平的,用这个比喻告诉我,意思就是说菩萨的情没有能百分之百的转变成智慧。
譬如等觉菩萨,他九十九分是智,还有一分情。它摆在那个地方好像是平了,仔细观察还差一点儿,不像如来果地百分之百的转识成智。所以智跟情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觉的时候称它作智,迷的时候称它作情;情是迷情,智是觉智。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还是情。那一品无明要是破尽了,智慧就究竟圆满。
所以菩萨翻作“大道心成就有情”。大道心,就是后来玄奘大师翻译,他不用大道心,他翻作“觉有情”。我们把新旧这两种说法合起来看,意思就更明显。什么是大道心?觉悟就是大道心,觉心是大道心,觉而不迷。玄奘大师把菩提萨埵翻作“觉悟的有情众生”,古时候翻的是“大道心成就有情”,这两个合起来看,意思我们就明了。
菩萨地位愈高智慧愈大,情执愈少。凡夫完全不觉,说凡夫有觉悟了、聪明、他有智慧,在佛法里面讲他那个觉是相似的,他不是真的,不是正觉。正觉的标准是什么?见思烦恼断了才叫正觉,所以六道凡夫见思烦恼没有断,用《金刚经》上的话来讲,这个标准来讲的话,六道众生,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只要四相具足,没有觉。就是很聪明,很有智慧,在佛法叫相似觉,不是正觉,相似的。
正觉必须四相破了,四见破了,人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才叫菩萨。为什么六道众生不能称正觉?六道众生只要有我,有我就有私念,就有自私。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头一个问题,他会想到“我的利益”。只顾我的利益,不顾别人利益,所以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
实在讲,好人、恶人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好人,损人利已这个念头跟行为淡一点、少一点;不善人,损人利己的念头很重,造的这个事很多,差别在此地。不像菩萨,菩萨完全没有自私自利。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到这个世间来是度众生的。什么叫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如果他还有一点自己的利益在里头的话,怎么能帮众生觉悟?这个道理要懂!世间跟出世间差别就在此地,这一念之差。
什么叫出世间?无私无我为一切大众服务,不管你是什么身分,男女老少,是哪一个行业,统统是菩萨。如果还有一念自私自利,还有一念为自己,你就是住在寺庙里头,住在深山里面,住在宝刹里面,你还是在世间,你没有出世间。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菩萨比前面声闻高得多!声闻是“相”出世间,“心”不见得出世间。你看很多出家人(古人所讲,穿的是圆领大袖,圆领大袖现在代表出家人),“身出心不出”,心里面还是人我是非,还是贪瞋痴慢,念念还是照顾自己的利益,“心”没有出!身好像像一个样子,出家人,心没有出。
菩萨多半示现在家,他是“心出身不出”,比声闻高!看他是个在家的样子,有妻子儿女,他从事于各种行业,跟世间人过的日子没有两样。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不自私自利。他在商界,他是商人,他是菩萨商人;他是工人,他是菩萨工人;他要是个公务员,作官的,宰官,他是菩萨宰官。无论在哪一个行业,菩萨!
⑹ 释迦牟尼佛一生中最主要的事业是什么为什么
弘扬佛法,你这个为什么有歧义
第一,我为什么判断佛祖一辈子最主要事业是弘扬佛法
答:证据:佛祖一辈子大部分时间确实在弘扬佛法
第二,佛祖一辈子为什么主弘扬佛法?
答:因为他想弘扬佛法。
⑺ 如来佛祖的事业观是什么
净空法师---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叫佛事,佛事是教学,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空过。佛陀在世,教学没有中止的,一个人来了也教,两个人也教,几百个人也教,几千个人也教。
下面念老引义寂法师所说的,义寂师云:“有肉眼,知障内色故。为化度众生,现有相佛,故兼肉眼。”这就以释迦牟尼佛为例子。释迦佛在三千前年到这个世间来应化,来应众生之感,示现跟我们世间人一样的身分。从投胎出生,慢慢长大成人,一直到圆寂。释迦牟尼佛七十九岁圆寂的,三十岁开悟,开悟也是示现。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这个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业叫佛事,佛事是教学,讲经教学四十九年,没有一天空过。佛陀在世,教学没有中止的,一个人来了也教,两个人也教,几百个人也教,几千个人也教。教学的内容非常庞大,不是佛陀自己的意思,是众生想学什么、想求什么、想知道什么。所以这叫启请,佛会详细讲解给你听。没有人启请,佛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十二分教里头,诸位都知道,叫无问自说。无问自说的经不多,《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自始至终没有人启请。无问自说是特别因缘,佛看到这个众生缘成熟,问不出来,没有人请问,他就自己说了。
⑻ 请问释迦牟尼佛是负责做什么工作的阿弥陀佛是负责做什么工作的消灾延寿药师佛又是负责做什么工作的...
根据《法华经》记载,无论是哪一尊佛,他们示现在世间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让一切有情众生成佛。所以,从究竟来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并无不同。
⑼ 佛教是做什么的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⑽ 和尚的工作是什么
和尚,又可以称为出家人,或者僧人,出家人的工作包括日常佛事活动,节日佛事活动,专项佛事活动
出家人的工作是日常佛事活动,指的是僧人天天都要做的佛事活动,这是僧人为自己而做的,包括早课、晚课和诵戒。
1、早课
太阳出山之前。在住持主持下,全寺僧人集中诵经。早课地点没有定规,一般在佛殿、文殊殿或观音殿进行。五台山海拔高,气候凉,一到严冬,早课多移至禅堂举行。课诵经文,不同宗派有不同选择,各所寺庙又各有专修。然而,早课之始终,却是按定仪进行的,如第一项,大佛顶首楞严神咒,分第一会至第五会诵念;第二项,大悲咒;第三项,十小咒;第四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等。经文是在主念僧带领下由全体僧众齐诵的,伴以鼓磐木鱼等法器。
2、晚课
太阳落山前后进行,经文异于早课,如阿弥陀经、往生咒、礼佛忏悔文等等。晚课将毕时,同早课一样,众僧依序排列,由引磐为前导,绕殿而行,边行边诵。
3、诵戒
每半月举行一次,多数在十五和三十举行。届时,受戒的僧人集合于戒堂,一是念诵戒本,二是检查戒行,三是令犯戒者忏悔。检查戒行的方法,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叫做自己发露和别人举过。节日和专门性佛事活动
出家人除了日常佛事活动外,还有节日佛事活动指的是于固定时间举办的道场、法会和斋会。五台山的节目性佛事活动,主要有六月道场、十寺法会和各寺自办的法会与斋会。
1、道场
譬如举行庙会,期间各寺庙门大开,灯火辉煌,香烟缭绕。僧人身披袈裟,撞钟击鱼,诵经拜佛,少数高增设坛讲经,弘扬教义。四方佛家信士,云集台怀,或礼佛,或还愿,或布施钱财,或参加法会,不少蒙藏信徒,千里迢迢而来。
2、法会
初一至初十,各个寺庙的僧众,齐集一处,每天都要四进大佛殿、文殊殿或其它殿宇,拜佛诵经。
3、斋会
主要内容是吃斋供佛,斋期亦有定规。
出家人还有一些专项佛事工作,这时是根据需要而不定期举办的。这种活动,有的个人专办,有的集体会办,如造塔建寺、雕塑佛像、译经写经、刻经印经、讲经听经、传戒受戒,以及念谱佛等等。
1、讲经听经
有时一寺自办,有时几寺联办。主讲者有时为本寺僧人,有时为外来僧。
2、传戒
由寺院设立戒坛,为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传授戒法的一种宗教仪式,亦称开戒、放戒或菩萨戒。海内佛教居家和出家的佛教徒都视受戒于五台山为荣。五台山塔院寺、广宗寺、碧山寺等寺庙,专为求戒者举行传戒仪式。
3、念谱佛
应施主之请,由增人举办的一种佛事仪式。为生人做佛事,一般在上午念延寿谱佛。为亡人做佛事,则于下午念往生谱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