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婚后事业 > 社保事业编制如何改革

社保事业编制如何改革

发布时间:2022-10-04 04:11:50

A. 社保局事业单位改革

人社局下属很多事业单位。参公是指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公益类是指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类、公益一类、二类、三类、生产经营类等,两者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参公单位由公务员管理部门核定,公益类属于机构编制部门分类。
置于你说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单位,各地情况都不一样,一般是卫计委或人社局下属全供事业单位,非参公,但是根据新的社保改革方案,原医保中心、社保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处和新农合要整合为统一的社保机构,为参公单位!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B. 事业编制如何改革

法律分析: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法律依据:《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第八条 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第九条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公开招聘方案;

(二)公布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等招聘信息;

(三)审查应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试、考察;

(五)体检;

(六)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七)订立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第十条 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需要竞聘上岗的,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竞聘上岗方案;

(二)在本单位公布竞聘岗位、资格条件、聘期等信息;

(三)审查竞聘人员资格条件;

(四)考评;

(五)在本单位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六)办理聘任手续。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交流。

C. 事业单位改企业事业编制人员怎么办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会先把事业单位分为三种。这三种是公益类,行政类和自收自支类。一般情况下,行政类单位会转为机关单位;公益类不会失去编制,自收自支类转变为企业。即使如此,一般已经取得编制的人员是不会失去编制的。值得提的是,对于退休人员,如果不转制,他们领取的是单位退休金,转为私企后领的是社保养老金。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时。员工比较小的可能会失去编制,即使政策规定失去编制,但是会有新的安抚政策伴随出台。一切根据政策走即可。

事业单位改企业事业编制人员怎么办

D. 50岁事业编制人员如何改革

法律分析:1、总的安置原则,是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安置整合、撤销后的分流人员。

2、为了解决临退休人员安置问题,工勤人员工资满20年、干部工作满30年,距离退休不足5年,可以申请提前退休,提前交由社保部门接管。病休和未满年限但临近退休年龄的,也可适当放宽条件限制。

3、对于招聘的合同制管理人员,包括合同工、临时工、劳务派遣工等编外人员、自收自支人员、自定自筹类编制人员,统一按照《劳动合同法》规定给予经济补偿后自主择业。也可以随企改制,安置到新成立的企业就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备查。

第八十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未向劳动者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E. 乡政府的事业编制以后要进行改革吗需要自己交社保医保吗

会进行改革,不需要自己交。
事业编制会根据当地的政策和情形进行编制改革,由政府进行安排的,是会给缴纳社保医保等五险一金的,不需要自己去缴。
无论是机关还是事业单位人员都需要按时缴纳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险,缴纳时单位财政按比例承担一部分,职工个人按比例承担一部分,在工资中扣除,在与人社部门签订合同时都会说明这部分内容。

F.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并轨7月1日起实施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7月1日将正式执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下称《条例》)明确了事业单位社保先行并轨的方向,但对诟病更大的公务员养老双轨制仍无撼动,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不过,相较于过去十几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屡次提及“要尽快研究和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却没有实质进展不同,此次《条例》的发布及执行,已经将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实质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皮德海透露,今年就会拿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方案。
与人们普遍认为“事业单位人员不缴纳社会保险”不同,事业单位实际上也缴纳社会保险,只不过,因事业单位又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之分,人员有编制内和编制外之分,因此所缴纳社保费比例及享受的待遇也就不同,因为一部分人不缴社会保险,便被大众误读为所有事业单位均不参与社会保险了。
实际上,官方透露的数据显示,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中,包含着2153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而目前,事业编制人员总共达3153万。
编制内、外剪刀差扩大
小梅(化名)自2011年起任职于某县文化局下属单位,入职后的她发现,与同一职位的另外一名同事比,她不仅工资少一截,发一些福利时,人家有而她没有,“后来一打听,才明白那位同事有编制,而我是编制外人员。”
小梅当年是通过该县文化局的招聘考试应聘进来的,同年与她一样通过考试进入该事业单位的有30多个人,她一打听,这30多人的待遇与单位里另外70多名编制内的同事均有较大的差异。
“以前我们还有福利奖金,一年有5000元左右,后来福利奖金被取消了,编制内的员工月工资普涨了400元,但我们这些编制外的员工,工资却一点没涨。如今,公务车改革把车补取消了,他们的工资又涨了一次,结果我们还是一点没张,一消一涨,我们的收入只有编制内人员的一半左右了。”小梅觉得有些不公,“都说同工同酬,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儿。”
小梅提供的工资单显示,她一个月拿到手的工资只有1287余元,而她月供房贷就达到2000余元。“好在老公的工资高些,否则我这点收入,连房贷也还不起。”小梅表示。
我们查阅小梅所在县城的最低工资标准发现,自2013年3月1日起,该县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执行的最低月工资标准分为三档,分别为1380元、1220元、1080元。“我们基本是属于收入最低的人群了。”小梅感叹。
事业单位社保存身份差异
事业单位从业人员被区分为编制内和编制外,这不仅不是小梅所在县城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们获得的《合肥市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就明确地将参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对象分为“事业单位在职在编的工作人员”、“经市、区人事部门批准实行全员聘用制并执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工作人员;事业单位经市、区人事部门鉴证聘用并经相应人事部门批准,与编制内工作人员执行同一工资制度的事业单位聘用人员”等。
我们注意到,合肥市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分为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两个部分,这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相似,但在单位和个人缴费费率上,则又详细分类为四种情况: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和机关合同制工人,单位为33%,个人为3%;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单位为31%,个人为3%;市劳动保障、人事部门管理的劳务人才中介机构(含教育人才市场)符合条件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人事代理人员,缴费费率为34%(包含单位缴费部分31%和个人缴费部分3%,其中3%记入个人账户);参保单位实行整体人事代理的,执行单位参保费率,即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机关合同制工人,单位费率为33%,差额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单位费率为31%,个人缴费费率为3%。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但编制外人员却没有具体数据。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1月24日在2013年第四季度新闻发布会上曾表示,全国事业单位聘用制度推行率已达95%。
2013年10月25日,时任人社部新闻发言人的尹成基曾透露,近些年,各地机关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当中,包含着2153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也就是说一些地方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的过程中,已经考虑到机关事业单位。
只缴三险不如企业
“虽然我们是事业单位,但我们也缴纳社会保险啊。”5月23日小梅向我们透露,“单位给我们缴纳三险,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编制内人员也是如此。”
据小梅介绍,其养老保险的缴纳比例是,单位给缴工资收入的18%,个人缴纳8%。医疗保险方面,单位缴纳7%,个人缴纳2%。工伤保险自己不用缴纳。
我们了解到,目前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缴纳比例是单位20%、个人为8%,医疗保险单位为10%、个人为2%,工伤保险个人不须缴纳。只从这三项上来看,小梅所在的事业单位采取了与企业类似的缴纳比例。
不过,小梅表示,单位并没有为她缴纳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而“生育保险是我最迫切需要的,因为计划要生育小孩了,没有生育保险,意味着我自己要全部负担。对于工资只有1287元的我来说,这是不能承受之重”。
在小梅看来,像她这样虽然在事业单位工作却无事业单位编制的从业人员,就像被边缘化了的人,既不能像企业职工一样可以享受“五险一金(指住房公积金)”的保障,更不会有在编人员涨工资等各种待遇。“单位不给缴纳公积金,我们买房除了向亲戚朋友借外,只能办理商业贷款。我们这类人,应该说是最亏的了。”小梅称。
对于即将于7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的规定,小梅表示,还需再观望观望,因为没有具体执行的细则,谁都说不好怎么办理。
清华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的观点也是如此:“这是个大框架,还需要细则出台,而最大的问题是,事业单位并轨后,前期未缴费年份欠下的账,应该怎么办?钱从哪里来?”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教授也认为,新政的出台并不会使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今年7月同步参加社会保险。他介绍,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条例》并未明确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具体举措,以及各类事业单位如何让其工作人员参保的细致步骤。褚福灵认为,虽然新政使养老金双轨制并轨方向更加明确,对并轨工作的开展有完善规范的意义,但并轨尚需一系列配套实施文件的出台。不过新政还是会对加快推进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G. 事业单位社保制度改革

建立公平市场竞争环境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因为生老病残死等风险和自然灾害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所引发的风险,是对收入分配不公的一种社会调节和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客观要求。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包括竞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法律公平,保护每个市场竞争者的合法利益,而建立公平市场环境是政府的责任,同时对市场竞争引发的收入分配不公需要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加以调节,维护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从实际看,我国现在只对企业建立了养老保险制度,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滞后,导致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和难以进行正常的人员流动,客观上不利于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促进公平市场竞争环境形成和人才合理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事业单位分布领域广,单位数量多,人员队伍庞大,具有三千多万职工,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经过多年运行,事业单位客观上也存在诸多弊端,如职能界定不清,供养人口太多,财政负担沉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各类事业单位由于取得经费的渠道不一样,职工收入和养老待遇差别较大,引发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的相互攀比等矛盾。按照国务院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事业单位改革将按行政职能型、公益服务型、经营型三类划分,保留公益服务型事业单位,其他改为机关和企业。这不仅可以大幅削减事业单位规模和职工人数,减轻各级财政负担,而且可以提高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的效率,为公益类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条件。当前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难在哪里?难在如何破解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依赖财政供给的惯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滞后,养老待遇仍然由财政资金保障。下一步通过建立事业单位之间统一规范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促进事业单位之间人才的合理流动和收入分配及养老待遇的大体均衡,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全社会统一、规范的养老保险制度,而且为深化整个事业单位改革创造至关重要的条件。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阅读全文

与社保事业编制如何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怎么让爱情幸福下去 浏览:343
公安和国门经济什么关系 浏览:949
一颗椰枣树出自哪个故事 浏览:706
新泰事业编工资怎么样 浏览:300
婚姻中有了绝望后怎么过 浏览:679
企业编制如何弄成事业编制 浏览:640
如何健康増肥 浏览:276
永泰幸福庄园门票多少钱啊 浏览:919
女人额头看婚姻是什么意思 浏览:945
堵车会影响什么经济损失 浏览:817
抖音如何打造健康科普 浏览:712
去江阴在哪里申请健康码 浏览:640
故事单词用英语怎么读 浏览:168
事业单位领取失业金要多久时间 浏览:168
月嫂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152
南昌有什么事业单位培训机构 浏览:292
讲故事配什么音好 浏览:43
如何找到自己的婚姻 浏览:553
迷你世界小故事应当怎么写 浏览:974
打给你的爱情手册是什么歌 浏览: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