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控制措施包括哪些
您好!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控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严格审批程序,开展专项检查
对于重大事项诸如不良资产核销、对外担保、对外捐赠等,应当严格的按照有关决议按部就班的予以进行,首先要由企业将申请提出,然后再由主管部门和行政和事业单位将审核意见提出,最后向财政部门报送审批。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开展专项检查,要深入且全面的了解、掌握对外投资的具体状况,规划化管理行政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中所存在的投资决策程序简单、制度缺陷、资金隐患等极易导致投资风险的问题。
(二)规范核算管理,改进制度办法
正是因为行政和事业单位当前所推行的会计制度中的对外投资核算内容只能将期初投资成本反映出来,无法与后续计量的相关会计核算要求相满足,所以,为了将对外投资核算加以完善,则需要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要求,对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增设,比如“对外投资减值准备”、“对外投资公允价值变动”等,以此合理的调整持有对外投资期间的账面价值,使其将盈亏变动状况及时的反映出来,将实际的对外投资价值真实的
反映出来。
(三)提高“投资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客观性、可靠性及真实性
众所周知,任何投资前期所作出的可行性决策及可行性分析均会成为该项投资所取得效益的关键所在,对外投资也是这样的。所以,对于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项目,必须将可行性分析研究工作做好。要密切的与项目的基本性质相结合,对有资格的专家及单位来编制相应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并且全面且科学的论证、分析该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四)严格审批程序
对外捐赠、对外担保、不良资产核销等重大事项必须根据相关决议按部就班的进行,由企业提出申请,然后由投资设立企业行政和事业单位及主管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财政部门进行审批。
(五)强化财务监督
行政和事业单位应当向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及时的报送审计报告、财务报告,以便于充分的保证相关主管部门以及财政部门能够对行政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真实财务信息及时掌握,进而有效的防范发生财务风险。与此同时,还应当将对外投资项目内部的监督审计管理加强,可论证性分析对外投资的可靠性、客观性和真实性,并且将其全部纳入到内部监督神经节管理范畴,构建起完善的定期内部控制制度和定期考核制度,从而有效的监督行政和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不断的提高投资效益,持续的改进经营管理,以有助于增加行政和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六)建立奖惩制度及经营责任制
为了进一步保证固有资产的增值保值,为了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投资效益,行政和事业单位就应当将健全的对外投资项目经营责任体制建立起来,同时将考核奖惩制度予以逐步完善。对于决策投资正确且经营得当的一些项目,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适当的奖励给予相关人员;对于因决策投资失误所导致的经济损失亦或是因经营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亏损,也应当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采用恰当的纠正措施,并且将经济上的处罚给予相应的领导人、责任人;对于因失职、读职等不良行为导致行政和事业单位发生严重损失的,必须切实的追求相关责任人、领导人的责任。
2. 一类事业单位能对外投资吗
目前可以。事业单位体质改革前,不可以。
改革后一部分资产实行了市场化经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等事业单位也可以依法设立公司。(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2017.12.04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2017修正)
第三条第二款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包括国家拨给事业单位的资产,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受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其表现形式为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
第二十一条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应当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论证,并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二十二条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等行为的风险控制。
3. 行政单位对事业单位出资属于对外投资吗
不属于对外投资
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外投资是指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物和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的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准则中规定以实物或无形资产的方式对外投资,应当按评估确认的价值记账。
若某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进行对外投资,以原来的方式应做分录为:借记“对外投资——其他投资(评估价或协议价)”,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4.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分类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分类:
按投资权益属性分债权性投资(如债券投资)和权益性投资(如股票投资等);
按投资期限分短期投资(一年以内)和长期投资(一年以上);
按出资形式分货币资金出资、实物资产出资和无形资产出资。
5.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
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的投资。
其从事经济活动的资金来源,从总体上看,主要是财政的预算拨款,即事业经费的拨款。而这笔资金,系国家预算的事业经费支出计划。年终国家以核销事业单位的全年经费拨款总额,确认本年度事业预算计划完成的情况。所以事业单位用于对外投资的资金,不能将属于国家预算的事业资金转为投资基金。而只能用“结余分配”净额转出的资金作为投资基金。即从全年的“事业结余”、“经营结余”中,除去交纳所所得税和按比例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之后,将未分配的结余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再从这笔滚存结余资金中转出,用来作为对外投资的资金。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规模是十分有限的。因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只是为未分配完的结余资金和闲置的资金“寻找出路”而已。以此取得投资收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只有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和投资损益的确认两个方面。设置的会计科目,也只有反映投资成本的“对外投资”和确认投资损益的“其他收入”两个科目。具体账务处理方式,首先它没有以投资期限的长短,区别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它也不要依照投资的性质,划分为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至于投资成本的确认,也比较单一。如果是以实物或无形资产投资,其投资成本按评估价或协商价入帐。如果是以有价证券投资,则按实际支付的全部款项作为投资成本。即债券面额或溢价、折价金额加有关税费。股票股价加有关税费。如果购买证券时,支付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发放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也包括在证券投资的成本之中。当转让、收回投资或收取利息、股息,须确认投资损益时,则以实际收取的金额与该项投资的原成本相抵销,将其差额直接记入当期的“其他收入”账户的贷方或借方。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系国家财政资金,它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以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除一方面要反映这一事项的业务发生之外,还要同时反映投资基金的来源,以接受国家对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即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6.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包括哪些内容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outside investments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的投资。
分类
编辑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分类:
按投资权益属性分债权性投资(如债券投资)和权益性投资(如股票投资等);
按投资期限分短期投资(一年以内)和长期投资(一年以上);
按出资形式分货币资金出资、实物资产出资和无形资产出资。
7.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形式有什么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事业单位利用货币资金、实务资产和无形资产向其他单位的投资。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分以下几种: 按投资权益属性分债权性投资(如债券投资)和权益性投资(如股票投资等); 按投资期限分短期投资(一年以内)和长期投资(一年以上); 按出资形式分货币资金出资、实物资产出资和无形资产出资。
8. 事业单位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时,可能会涉及哪些科目
事业单位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时,可能会涉及科目:长期投资,短期投资,银行存款,投资收益,现金。
9.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会计处理
企业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会计处理的差异:
一、事业单位是从事非盈利性活动,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预算单位。
其从事经济活动的资金来源,从总体上看,主要是财政的预算拨款,即事业经费的拨款。而这笔资金,系国家预算的事业经费支出计划。年终国家以核销事业单位的全年经费拨款总额,确认本年度事业预算计划完成的情况。所以事业单位用于对外投资的资金,不能将属于国家预算的事业资金转为投资基金。而只能用“结余分配”净额转出的资金作为投资基金。即从全年的“事业结余”、“经营结余”中,除去交纳所所得税和按比例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之后,将未分配的结余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再从这笔滚存结余资金中转出,用来作为对外投资的资金。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规模是十分有限的。因而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只是为未分配完的结余资金和闲置的资金“寻找出路”而已。以此取得投资收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业务核算的主要内容,只有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和投资损益的确认两个方面。设置的会计科目,也只有反映投资成本的“对外投资”和确认投资损益的“其他收入”两个科目。具体账务处理方式,首先它没有以投资期限的长短,区别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它也不要依照投资的性质,划分为债权投资与股权投资。至于投资成本的确认,也比较单一。如果是以实物或无形资产投资,其投资成本按评估价或协商价入帐。如果是以有价证券投资,则按实际支付的全部款项作为投资成本。即债券面额或溢价、折价金额加有关税费。股票股价加有关税费。如果购买证券时,支付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或已宣告发放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也包括在证券投资的成本之中。当转让、收回投资或收取利息、股息,须确认投资损益时,则以实际收取的金额与该项投资的原成本相抵销,将其差额直接记入当期的“其他收入”账户的贷方或借方。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系国家财政资金,它是国家预算的组成部分。所以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除一方面要反映这一事项的业务发生之外,还要同时反映投资基金的来源,以接受国家对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防范国有资产的流失。即借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贷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二、企业是盈利单位,它以追求利润最大值为目标。
其经营(营运)资金,通过接受投资(包括国家投资)以及举债等手段取得。它是一种偿还性资金(如获利后首先交纳所得税与清算债务,为投资者派利等)。因此企业对外投资目的,除了利用生产经营过程中暂时闲置的资金,在冒最低限度风险的前提下,取得一定的收益外,还有是为了参与外单位的经营决策,控制其业务性能,以配合自身的经营,进而扩充发展自己;或是为将来扩充自身的经营规模作必要的准备;或者是为积累整笔资金,以供特定用途的需要。基于上述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在核算此项业务时,包括对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投资的期末计价与投资损益的确认。具体的账务处理方式,则是根据投资期限划分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按照投资的性质区分债权性投资、权益性投资和混合性投资;根据投资内容,区分实物性资产投资、货币性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投资的入账成本确定,有价证券以债券面值与股价金额加支付的税金,经纪人佣金,手续费等作为入账成本。如果买价中包括已到期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和已宣告发放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均应从投资成本中扣除,单独列入“应收利息”,“应收股利”账户。待以后收取利息与股利时转销。至于溢价与折价购入的债券,应将溢价与折价金额单独列账,并在投资期内将溢价与折价金额,按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以放弃非现金资产的对外投资,其入账价值为评估价或协商价。但不包括对资产评估时发生的评估、审计、咨询费用。
对于投资损益的确认,须首先区别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短期有价证券在投资持有期间所获得的债券利息和现金股利,不作投资收益,而是冲减投资成本、作为投资成本收回。如果获得的是股票股利,不作账务处理,但须在各变薄登记,以反映所增加的股份数。非有价证券以外的其他短期投资,实际收到利息与利润时,列入“投资收益”。
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以放弃非现金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则应按照投资额占被投资单位有表决权资金的比例以及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采取权益法或成本法加以确认。成本法是将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与现金股利,确认当期投资收益,而不调整长期投资账面价值。但是当获得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与现金股利,超过其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部分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权益法则是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而增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当期投资损益。当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
对于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期末计价,短期投资须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计价。如果市价低于初始成本,应确认跌价损失,并提足跌价准备,以备抵短期投资的账面余额。对于长期投资未来可收回的金额,当现行市价低于账面价值,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时,应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合理预计,并予以入账,以如实反映长期投资的实际价值。
三、企业与事业单位对外投资,虽处同一类型的业务,会计处理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究其原因是由于投资目的的相异,而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其根源在于企业与事业单位所拥有的资金性质不同。事业单位的资金是预算资金。它是通过国家预算进行收支和管理的资金。它属于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运动的形态,只有收入、支出和余超。而企业的资金是经营(营运)资金。它是通过银行信贷进行分配的资金。它属于偿还性资金。其资金运动的形态表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并在完成一个循环后产生资金的增值(正值与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