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政局殡葬管理划入什么类别事业单位改革
属于社会事务——行政服务类
‘贰’ 为什么不给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发放死亡一次性抚恤金
网友同志: 你在浏阳论坛《浏河时评》和《民生通道》上的咨询已收悉。现就有关情况回复如下:根据湖南省人事厅、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财政厅《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发放办法的通知>的通知》(湘人发〔2008〕106号)文件规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病故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基本离退休费,发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所需经费,按原渠道解决。根据你所述的情况,我局有按政策核定一次性抚恤金标准的职责。只要属于上述文件规定的对象,在审查死亡人员身份和办理丧葬抚恤费手续的资料后都将予以核定一次性抚恤金。未火葬的对象,按殡葬改革的相关规定将不予以核定一次性抚恤金。不存在你所提的按拨款来源途径是否核定一次性抚恤金的说法。 特此回复。 浏阳市人力资源和保障局 2013年9月16日
‘叁’ 请问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民政局下属的国有公墓,划分企业还是公益类呀,你们那是怎么改的
你好,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种,民政部门下属有公墓管理所,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会划分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是按照人员不分流,待遇不降低等政策来执行的。所以你不必要担心
‘肆’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职工殡葬费补贴是由国家财政来负担吗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指有一定数量稳定的经常性收入,但还不足以抵补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支大于收的差额需国家预算拨款补助的单位。
‘伍’ 你知道全额事业编、差额事业编以及公益岗位的差别吗
事业编按财政供养性质区分,有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类型。
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主要集中在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主要为行政机关提供行政辅助和支持职责,无法由市场配置资源,即不能也不适合创收,用以解决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因此必须由财政全额拨款“买单”。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公务员)的财政供养方式一样,都是财政全额负担,工资待遇相差不大,公务员因为有车补和年终绩效,收入比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略高。
差额拨款事业编制主要分布在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这类单位的特点是有经营或收费职责,可以创收,同时又承担了较多的公益服务职能,无法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因此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财政拨款支持,综合自营收入和财政拨款用以支付员工工资和福利,即差额拨款。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差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绝大部分将保留在事业单位,维持现状不变,极少数人或因单位改制转企(主要是部分效益较好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收费或经营,按照规定将剥离其公益职能改企),变为企业人员。
自收自支事业编制,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创收给员工发工资福利,单位运转经费不列入财政预算,政府不予拨款支持。根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此类编制人员绝大部分将随单位改企转为企业人员。
至于公益岗位,是政府部门招录的公益服务辅助人员,没有编制,不算体制内人员。但公益岗位人员的工资由财政支付,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核定,外加部分䃼贴发放,工资总额大致为在编人员的一半不到。像政务窗口服务人员、辅警、机关保洁安保人员等,均属公益岗位。
全额和差额都属于事业编制的一种,事业编制分很多种,但是不包括公益岗。
1、先说公益岗,公益岗是政府为了解决大龄人员就业困难和部分待业青年、零就业家庭、贫困户等一类的人员收入问题设置的短暂就业岗位,一般由当地人社部门根据政府部门单位的需求统一公开招聘,要求本地户口,聘用后五险都有,有合同,没编制,大部分职业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类的岗位。工资方面不高,工资待遇由人社部门按照人员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和缴纳各类保险方式构成。需要注意的是公益岗一般人社部门只补助几年,之后公益岗到期后就不再有补助了,这时候实际上被聘用的人就变成公益岗到期的临时人员,如果用人单位继续使用,所有费用都属于用人单位支付,有的单位会解除聘用,也有长期使用的,情况不一,但是身份已经属于临时工了(虽然公益岗也属于临时工的一种)。同时人社部门有规定,进入过公益岗的人员是不可以再次竞聘用公益岗的,以身份证号为准。
2、事业单位,事业大体分以下几类,即:参公全额拨款、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部分地方还有财政定补事业单位。
(1)参公事业编:属于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也就是下一步改革极有可能划入公务员,最差也是和公务员标准一样,属于事业单位里最好的一类,但是这一类也是最难进入的,一般从事行政执法类的单位多属于这一类,也是待遇较好的一类。
(2)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类单位除了待遇比公务员略低一点,没有车补,总体较好,工资属财政负担,属于有保障的铁饭碗,下一步的改革估计也是进入公益类,变化不大。 (3)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是财政补助一部分,工资核算与全额拨款一样,基本上工资有保障,与全额的差距不大,根据单位性质大部分改革进入公益类的可能性较多。
除了上述几种,还有定补和自收自支这两种,属于事业单位最不好的一类,因为没问,就不再在这里说了。
我了解的可能与其他各位略有不同。
为了方便说的更清楚,把事业单位合在一起说。事业单位按照经费渠道大致分为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全额中有一种叫参公,这是指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个人身份仍是事业身份,工资待遇与公务员相同。改革中,如果涉及参公单位职责划入行政机关,其人员是不能直接转入的,有的即使进入机关工作,也只是暂时的,不会办手续。目前看,参公到机关暂时没有明确的政策。
从工资待遇看,无论是什么性质的事业单位,执行的政策都应该是一样的,差别在自收自支的单位由于经费紧张,发放比较困难,从了解的情况看,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但这并不等于说有就发没有可以不发。
从改革的角度看,全额、差额改革的方向主要是调整和整合,基本没有改制的风险。而自收自支单位改革也有好多方向,改制的是少数,凡是有收费的,一般会取消收费改为全额,只有纯属经营的有改企的可能,而且是国企。
公益岗位与事业单位没有什么关系。公益岗位有的是政府购买服务岗位,提供给特定群体。有的是政府限定的某些岗位定向安排特定群体。这些岗位可以是事业单位的辅助服务岗位,也可以是企业的非技术岗位。但这些岗位工资待遇相对会低一些。
一、全额事业编,也叫全额拨款事业编,是指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由财政全额负担的事业编人员。他们的工资、绩效奖金、五险一金由财政拨款予以保障。这种编制一般存在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种单位是没有任何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单位的经费来源全部靠财政拨款。是所有事业编制中最好的(参公事业编不算纯事业编)。这类编制最多的就是中学和小学的老师,只要是公办学校(高校除外)的老师,都是全额拨款事业编。
二、差额事业编,也叫差额拨款事业编,是指人员经费个公用经费由财政和单位按比例负担,比例不一,有五五开、三七开、四六开等。他们的工资福利、绩效奖金、五险一金由财政负担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由单位用自身收入来弥补。这种事业编存在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这种单位有一定的收入,但收入不足以满足本单位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开支。这种编制要看单位效益如何,效益好的比全额拨款事业编的收入要高,效益差的可能就只能发出财政负担的那部分工资,差额部分发不出来。典型的流泗医院的医护人员,大多都是差额拨款事业编。
三、公益性岗位,不属于事业编制,一般是指政府为解决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而设立的。这种岗位是合同制的,工资比较低(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以楼主所在县为例,大多数公益性岗位的工资是2000元/月,缴纳五险一金(按最低标准缴纳)。这种最常见的就是环卫工人。
很多体制外的人并不知道我国的编制也是五花八门的。
体制内最好的编制是行政编制 ,也就是大家俗称的公务员,这是我国目前最稳定的一个职业,在没有犯大错误的情况下,根本没有被辞退的可能。而且工资待遇稳定,有车补、通讯误餐补贴等福利 , 社会 认可度高 ,升迁发展机会也是最大的。
稍逊一筹的就是事业编制了,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三种 。
全额拨款单位大多自身无法创造收入 ,因此人员和行政编制差不多,工资福利等都是由财政统一拨款,单位的经费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但是没有办法享受车补,并且提拔较为困难。
差额拨款单位 人员的部分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而 自收自支单位 人员的经费完全来源于自身创造的收入。这两种单位如果效益好的话,收入很可观,但如果效益不好,可能连正常的工资都发不出来。而且未来的事业单位改革中,这两类单位大多数是要转为企业的,因此 从稳定性上是不如全额拨款单位的。
至于公益岗位人员,并不算是体制内的。
公益岗位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开辟的为了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公共管理和 社会 公益性服务的岗位,比如清洁工、保安等。这类岗位的工资水平一般就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且 原则上工作是不能超过3年的,因此只是一份过渡性的工作。
在卫生系统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系统内由于单位众多,包括各种编制类型,根据不同的单位性质和人员编制,简单介绍供参考。
卫健委——卫生系统的最高权力机关,机关单位,人员为公务员编制。人员工资为公务员工资算法,有年终绩效工资和车补,晋升途径可以职级并行。
卫生监督中心——原来的卫生监督所,疫情以后各地逐渐改名为卫生监督中心,具有代卫健委执法职能,参公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参公事业编,人员工资算法、绩效工资、职级并行、车补等完全参照公务员执行。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全额事业编制。岗位类型分为管理岗、专业技术岗和工勤岗。人员工资算法按照事业单位工资算法,部分城市有年终绩效工资,没有车补,事业管理岗没有职级并行。
妇幼保健服务中心——全额拨款差额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为全额事业编制。因为该单位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所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是该单位同时具有孕产妇保健、新生儿保健、孕检、儿童入园体检等收费服务项目,所以有营业收入,单位运转比较灵活。
医院——以前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财政负担在编人员的基础工资,大部分工资要靠医院及科室的收入二次分配。所以不同医院同级别的医生,或者不同科室同级别的医生,收入情况是不一样的。公立医院体制改革以后,取消了医务人员事业编制。
公益岗位——说白了就是临时工,签署劳动合同,没有编制。
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自收自支三种。从供养角度,公益一类主要对应全额事业编,公益二类主要对应差额事业编,自收自支顾名思义就是财政不予供养。公益岗位属于编外,主要在行政事业单位从事辅助工作,如值班值守、会务服务等,工资由财政负担,加上加班费什么的,大致相当于在编人员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
--End--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使用的是全额事业编制,比如,卫生事业单位有医院、社区卫生指导中心;教育事业单位有中小学校、教研室等,所需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使用的是差额事业编制,所需人员经费由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行解决,一般差额事业单位都有收费许可证,可以收取规定的一些费用。
公益岗位是由劳务派遣公司派遣,是和劳务派遣公司签定劳动合同,派遣到行政事业单位从事一些协助附属性质工作。
全额事业编、差额事业编,属于事业编制四种类型之中的两个类型。
公益岗,属于人力资源和 社会 保障部门管理的过渡性的临时就业职位;公益岗是属于就业安置的权宜之计,是临时工性质,虽然没有编制,但是由地方财政供养。
一、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府利用国有资产设立的,从事教育、 科技 、文化、卫生等活动的 社会 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接受政府领导,表现形式为组织或机构的法人实体。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
二、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按照经费来源不同,事业单位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是其中的二个类型。
(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1、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多为公益性、非盈利性、服务性事业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全额供养,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 社会 保险规定,几与公务员无差别;编制管理相当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中,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多数转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2、这个类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具有行政职能、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既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
具有行政职能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将不再保留,或转为行政机关,或将职能划转行政机关。
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将改变分部门分系统多头执法,整合为综合执法。
(二)财政差额拨款(定额)事业单位
多为有生产经营性收入,但不足以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开支的公益性单位。经费及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财政予以差额(定额)补助,同样执行标准的国家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制度及 社会 保险规定;但视生产经营、经费状况不同,工资、福利待遇有的单位可能高于国家规定,但有的单位时有不达标准、不足额发放、拖欠情况发生;编制管理相对严格。
这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中,以生产经营为主业的单位将转制为企业。
三、公益岗
公益岗位是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管理和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一般是城市公共管理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公益性岗位主要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各级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岗位,以及适宜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的其他公益性岗位。
公益岗,是政府为了解决大学毕业生、大龄人员就业困难和部分待业青年、零就业家庭、贫困户等一类的人员收入问题设置的短暂、过渡性质的就业岗位。
公益岗,由当地人力资源和 社会 保障部门(以下简称人社部门)管理,根据当地政府的需求统一公开招聘,要求具有本地户口,聘用后统交五险,签订劳动合同,大部分职位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类的岗位。
工资待遇由人社部门按照人员补贴和用人单位支付工资和缴纳各类保险方式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公益岗,是有期限的,人社部门补助固定期限,到期后就不再有补助;期满后被聘用的人就变成公益岗的临时人员;如果用人单位继续使用,所有费用都属于用人单位支付,有的单位会解除聘用,也有长期使用的,情况不一,但是身份已经属于临时工(虽然公益岗也属于临时工的一种)。
同时人社部门有规定,进入过公益岗的人员是不可以再次竞聘用公益岗的,以身份证号为准。
‘陆’ 差额事业编是什么意思
差额事业编制是指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待遇和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挂钩,如医院和部分景点等。
为了区别其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部门专门设置了“差额事业编制”,作为事业编制的一个统计分类,严格管理。事业编制按照财政供给方式,分为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类,从目前的机构编制改革实际来看,自收自支类要全面撤销,差额保留但要大幅度缩小。
(6)殡葬差额事业怎么改革扩展阅读:
差额编制人员的发展道路选择:
差额事业单位改革之后,因为剥离了生产经营类职能,成为完完全全的公益服务机构,因此,其使用的差额事业编制,也随之置换为全额事业编制,体现机构、职能、编制、岗位、人员“五统一”。
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原来的差额事业单位人员,根据职能划转,整合到相应的事业机构。原来的自收自支职能和自收自支人员则随着改企转型,自主择业。
‘柒’ 殡仪馆差额拨款是干什么的
摘要 差额拨款(balance allocation),一部分非营利性机构(如医疗卫生机构)的国家拨款方式。差额拨款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人员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非固定部分为40%。
‘捌’ 事业单位殡葬管理所改革方向
改革三大方向中,全国范围来看只有以路政、动物防疫为代表的6类事业组织机构完全符合条件,但也受限于人员数量,编制份额,财政实力等原因不能贯彻执行,殡葬管理显然差距更大,希望渺茫。
而殡葬部门大多数省份依托于民政管理机构下,国家暂时不予开放民间殡葬的许可证,由此,改为公益类事业组织的前景大有可能。个人估计公益一类希望最大。
‘玖’ 差额事业编制和全额事业编制有啥区别
论编制是没有区别。论性质有不同。
全额事业单位一般是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没有明显的业务收入。将来事业单位改革有望转入公务员队伍(如卫生监督所)。
差额事业单位是有一定业务服务收入的技术单位,改革无望进入公务员队伍,如医院类。
希望能帮到你对此问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