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有什么区别
我国事业单位其实有三种体制,事业编制差额和全额的差别主要是,单位资金供给的方式或解决方案不同。具体意思是:
1、全额单位是指,它的资金来源由同级财政全额拔付。
2、差额单位,是指其资金供给只由同级财政解决一部分,不足的部分要靠单位创收,来弥补。
3、还有一种事业单位性质叫自收自支单位,也就是资金来源全靠自己单位收取,收到就发,收不到就不发。
4、现在国家在整顿,考虑能保留的全部由财政负担,取消自收或差补。
事业编制差额和全额的主要区别是单位资金供给的方式或解决方案不同。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差额拨款单位的人员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其他费用自筹。这些单位的人员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非固定部分为40%。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差额拨款单位要根据经费自主程度,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其他符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自支过渡。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者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也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简单解释:
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这种管理形式,一般适用于没有收入或收入不稳定的事业单位;如学校、科研单位、卫生防疫、工商管理等事业单位,即人员费用、公用费用都要由国家财政提供。采用这种管理形式,有利于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收入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同时使事业单位的经费得到充分的保证。
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即对有经常、稳定业务收入的单位,采取全面核算、收支挂钩、以收抵支的管理形式。既按定员定额指标核定的单位年度经费预算总额与单位创造的收入之比,支大于收的差额部分由国家预算补助,收大于支的部分上交国家财政。也可以说差额是按基数加增长的方式由财政负担,也就是财政给一部分,剩下的单位要自收自支的。
举个例子:环保系统,同样是事业单位,1、环境监察支队是单纯的执法部门,他收的排污费都要上缴国家,所以是全额拨款单位;2、环境监测站除了完成法定的监测任务以外,可以为公众提供有偿检测服务,所以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
1、全额拨款。即在编人员的工资、福利及绩效等各项待遇均由财政全额拨款支付。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不能由市场配置,主要从事科教文卫等公益服务领域。比如图书馆、档案馆、疾控中心、水文站等,各部委办局中不承担行政执法功能的二层机构基本上是全额事业编。
2、差额拨款。即在编人员的各项待遇由财政部分列支,单位自营收入补充的单位。像医院、高校,报社、电视台等,都属于差额拨款。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一部分转为全额,一部分改为企业,数量正在逐步减少。
3、自收自支。顾名思义,就是员工工资福利财政不拨款支持,完全由单位自己解决,仅在身份上显示是事业编属性的单位,如出版社、印刷厂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2020年底前,将全部脱离体制推向市场,改为企业。
4、待遇差别。三种编制各有利弊。全额事业编人员工资待遇由财政全额支付,相对比较固定,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涨薪,基本上就稳定在那个水平,以小公所在的西部三线城市为例,新入职的基本上到手就3000多一点,试用期转正后,大约在3500左右,这样的收入,只能说吃不饱也饿不死。而差额事业编,由于有一定的经营收入,收入就高多了,像医院、高校,普遍都比全额事业编人员的高。至于自收自支事业编人员,情况比较微妙,好的单位,收入还可以;差的,可能连基本工资都发不出,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在2020年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主要难点,也集中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上,如何安置分流职工、处理国有资产,都是大包袱。
总的来说,如果要考事业单位,建议大家弄清楚单位的财政供养方式,尽量考全额拨款的,对自身的稳定和今后的发展都有利。
2. 全额事业单位和差额有什么区别
全额和差额的区别:1、全额事业单位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差额事业单位是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2、全额事业单位相对稳定;差额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变动性比较大,其稳定性不高。3、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有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差额事业单位包括医院等有收入、又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
什么是全额事业单位
全额事业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该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全部由国家财政拨款。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收入全部上交的一种管理形式。
什么是差额事业单位
差额事业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其目的是为了社会公益,比如: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
全额事业单位和差额有什么区别
1、含义不同:全额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
2、稳定性不同:全额事业单位相对稳定,它是基于跟着国家进行调控,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而差额事业单位存在的变动可能性比较大,存在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也影响工作的稳定性。
3、范围不同:差额事业单位包括医院等有收入的、又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而自收自支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一些原来国有企业的行业主管局。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主要有图书馆、文化馆、各级公办学校、党校、档案局、文化中心等。
3. 全额事业编和差额事业编的区别是什么
1、职能不同:
差额拨款单位都具有行政事业性收费职能,其提供的服务,虽然带有公益服务性质,但都有收费职能,或者有收费实际事项发生。虽然有的是非盈利事业单位,有的是准盈利事业单位,有的是半盈利事业单位,但改变不了其收费的本质。
而全额事业单位,其职能是行政辅助类或者公益服务类,不能或者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不开展经营活动和收费服务费用,其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规范由国家法律法规规定。
2、编制类型不同:
差额事业编制是独立存在的。虽然不管全额和差额,都使用的是事业编制,但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使用的事业编制是特定的,专供差额事业单位使用,这在事业编制类型上是严格与全额事业编制分开统计的。
机构编制部门禁止混编混岗,差额事业单位不能使用全额事业编制,全额事业单位也不能使用差额事业编制。
3、财政拨款方式不同:
全额事业单位是经费、人员工资由地方财政完全供给,差额是按比例供给。差额的比例是可以变动的,根据差额单位收支情况、公益服务职能承担情况、实际债权债务情况等因素,由地方政府随时确定差额比例。
收入好,财政负担1%也叫差额;收入不好,负担重,承担公益服务职能工作量大,财政负担99%也叫差额,全部负担也叫差额。比例不是问题,职能性质是确定单位性质的关键。
4. 差额事业编和全额事业编有什么区别
全额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的区别:
1、两者在含义上不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
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
2、两者在稳定性上不同:对于全额事业单位而言,是相对稳定,是基于跟着国家进行调控,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而差额事业单位存在的变动可能性非常大,存在很大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也影响着工作的稳定性。
3、两者包括的范围不同:差额事业单位包括医院等有收入的又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自收自支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一些原来国有企业的行业主管局。
5. 事业编制差额和全额有什么区别
事业编制差额和全额的区别是预算拨款管理形式的不同。全额,就是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所有在编人员的工资和办公费用全是由同级财政负担。差额,就是财政差额拨款,如:今年你单位需要资金100万,财政拨款80万,单位自己解决20万。具体如下:(一)全额拨款就是单位所有的经费包括工资、办公费用等等全部由财政局划拨,这种单位一般是没有创收任务的,是单纯的履行政府职能或者是执法部门。(二)差额拨款:财政部门只给一定的费用,其余不够的部分由单位自己筹集,这种单位一般都是有公共服务职能的,可以通过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自收自支,就是单位自己挣钱养自己,挣得多就多花挣得少就少花,这种单位一般属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三)最典型的例子:环保系统,同样是事业单位,1、环境监察支队是单纯的执法部门,他收的排污费都要上缴国家,所以是全额拨款单位;2、环境监测站除了完成法定的监测任务以外,可以为公众提供有偿检测服务,所以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3、环境科研所不承担政府的职能,它所提供的服务完全是有偿服务,就属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6. 差额事业编和全额事业编有什么区别
【法律分析】:差额事业编和全额事业编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财政拨款不同:差额事业编制由财政进行差额拨款;全额事业编制的全额由财政拨款。2、单位性质不同:差额事业编制多数是医院和部分景点;全额事业编多为一些公益性事业单位和部分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编制人员适用劳动合同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7. 全额事业编和差额事业编的区别
全额事业单位和差额事业单位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含义、稳定性以及包括范围三个方面。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
稳定性不同:对于全额事业单位而言,是相对稳定,是基于跟着国家进行调控,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而差额事业单位存在的变动可能性非常大,存在很大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也影响着工作的稳定性。
涉及范围不同:差额事业单位包括医院等有收入的又承担政府社会职能的单位;自收自支管理的事业单位,主要是一些原来国有企业的行业主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8. 差额和全额事业单位的区别是什么
一是公益属性不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益性质更为明显,本身不参与经营活动,不产生经济收益;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公益服务项目,但自身通过服务和经营要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
二是单位发挥的职能不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属于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比如中小学校、基础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文化体育、公共卫生等;差额补款的事业单位属于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比如高等学校、实用性的科研院所、文化演出单位等。
三是经费来源不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全部由财政全额拨款,包括人员的工资、社会保险、办公经费等全部来源财政开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财政是按照差额部分进行拨款,自身会产生一定的收入来源,比如医院,文化体育部门的部分事业单位等。
四是职业年金记账方式不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职业年金,除了个人缴费部分实行实账管理以外,单位缴费部分实行虚账管理,待工作人员退休时再由财政拨付记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无论是单位缴费部分还是个人缴费部分,都是按照实账进行管理。
五是工作人员的收入不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待遇,要按照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资管理办法执行,工资要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只能在财政预算的范围内支付;差额事业单位由于有一定的经营收入,除了基本工资以外,大部分收入来源于绩效工资,平均收入水平会高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十七条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持税务登记证件,在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开立基本存款帐户和其他存款帐户,并将其全部帐号向税务机关报告。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在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帐户中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税务登记证件中登录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帐户帐号。
税务机关依法查询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开立帐户的情况时,有关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当予以协助。
9. 差额和全额的区别是什么
一、差额和全额的区别是什么
1、差额和全额的区别如下:
(1)含义不同。全额拨款指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而差额拨款是按照差额比例,由国家和单位共同承担;
(2)稳定性不同。比起差额拨款来说,全额拨款相对稳定;而差额拨款存在的变动可能性很大,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
(3)范围不同。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民法典》 第三百八十七条
债权人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为保障实现其债权,需要担保的,可以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设立担保物权。
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的,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反担保适用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
二、差额编制与全额编报考条件是什么
差额编制与全额编报考条件如下: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备招聘岗位所需的专业或任职资格、职业资格及技能要求;
4、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5、具备岗位所需要的其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