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是最能打胜仗的帝王
因为他不是一味的防守,而是大胆进攻,特别注重养兵买马,还能抓住时机,给敌人致命一击。犯我者,虽远必诛。
唐初百废待兴,马场里只有3000匹马。这打仗光有雄心恐怕不行,这硬件也得齐全才行,于是李世民命人专门养马,到后来达到了近70万匹,还每天都带着自己的卫队和御林军练习骑射。软件和硬件都配备齐了,才能创造奇迹,唐将李靖仅仅用3000精英就杀入了突厥老巢,生擒突厥的头领,以3000人战几万人,这样的奇迹显示出唐军越野、骑射能力都不弱于在北方游牧中成长的突厥兵。唐军着实强悍,后人也是竞相学习。
李世民文能治国有方,创出贞观之治,武能以少胜多,大胆进攻,创造奇迹,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❷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历史地位这么高,评价这
因为他让中国自再次伟大了起来(Make China Great Again)!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说的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四位皇帝。
秦始皇消灭山东六国,平定百越,为大中国的统一和后来的“汉地十八省”打下了基础;同时,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为推动汉地社会融合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实行郡县制,统一了行政管理制度等(之前有的小国家在中央下面就是县,甚至是乡镇级别的行政区);同时,修筑并优化长城,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势力入侵。中国的汉族,名称来源就是汉朝,最早版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也是来自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化解了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避免重演周朝的悲剧;对西北地区大动干戈,虽然造成了社会动荡,但是西域(丝绸之路的陆路)纳入大汉版图也是在汉武大帝时期;同时,中国和西方的交往也是在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开始的。
唐太宗当年还是隋国公李渊家二公子。作为大隋王朝体制内人士的他,劝说父亲起兵反隋的是他;平定关内北方汉地的几场大的战役,总指挥也是他;结束自西晋王朝以来中原被北方游牧民族欺负的人也是他。没有贞观之治,哪有开元盛世?大唐时期的中国是当时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东土大唐”作为东夷日本,西方诸国神往的地方。
宋太祖以和平的方式即位,他基本统一了汉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避免了外戚和太监、武将擅权。杜绝了藩镇割据的可能;他尊重知识分子,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宋朝达到了巅峰(宋朝在军事上比汉唐要失去一些优势),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是宋朝(都是仁宗时期)的,除谋反外不杀知识分子是两宋时期的重要国策;放弃了历代重农抑商政策,奠定了中国的银本位货币,在丝绸之路陆路被西夏占据的同时,选择了开辟丝绸之路水路(海上),使得宋朝在繁华时期的GDP总量占全球的33%!还有,古代好多朝代晚上是不能出城的,叫“宵禁”,不然会被官府根据规定来责罚,宋朝时期解除了宵禁;同时,在唐朝及以前,一直执行“天子一日四餐、诸侯一日三餐、民间一日两餐”的规定,老百姓谁家一天冒三次炊烟也是可能受罚的。民间也执行“一日三餐”的标准,也是从宋朝开始的。
……
以上是纯手打,希望点赞。这四位皇帝,都让中国再次伟大了起来;让我们在心里给他们也点个赞!
❸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够被称为千古一帝
1不拘一格的用人,,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使得贞观时期
名相名将辈出,像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秦叔宝、尉迟敬德等。而且
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
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的予以采纳。
2认识到人命至重、,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
刑,这就不难认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年---中国的丰年)全国叛死刑才29人、贞
观六年(632年)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团年、待来年秋
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这在现在来说是根本不可想
象的。可见当时教化之好,人心之纯朴、社会秩序之井然,政治之清明。
3.威震天下的军功,太宗朝武功之盛,除太高丽战争上没有取得战略胜利外都
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突厥、吐谷浑、高昌、安西四镇、漠北薛延陀等),这与当时
的国力、军队战斗力、整体战略、用人选将与配合默契、过程协调一致等重要因素
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中华历史上的名将名相中,贞观朝占有相当的比例,在中华军
事史上,贞观朝的战例也多被引用;
4. 胸怀大局、四海一统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太宗朝的民族和外交政策可真是
前无古人、同时也让后世领导望尘莫及,民族同外交政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四海
之内只要知道中国的均努力内附,以唐为荣,乐不思蜀,他们不但同唐人一样可以
自由自在的生存,还可以做官,着名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执思失力、契毕
何力乃至后世的高仙芝、李光弼等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他们
身上正好反映出李世民民族政策的光辉,现在的唐人、唐人街也正时那时繁荣富
强、威甲四海、文礼之邦的生动写照;
5. 倡导廉政、节俭、朴素、重视农田水利,太宗朝在廉政建设方面是相当成
功的,他并没有像朱元璋一样严惩贪官污吏,而是建立一个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
中央领导班子、重视地方长官选举,当时朝廷中不少卿相家境贫困,温彦博、戴
胄、于志宁、魏征、张玄素等等,再加上良好风气的宣传和行政监督,健全行政管
理机制,及时预防了官员犯错,因此当时的官员相当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太宗皇
帝也比较注意节俭,不滥用民力、注意与民休息,当时社会形成了一种朴素求实的
作风;太宗皇帝也相当重视农业,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
时违背而更改。
这一切使得唐朝成为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四方臣服,万国朝贡,比
今天的美国还牛逼。据说世界当时有2/3的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等生活在唐朝,
可见其繁荣发达之程度。
❹ 李世民为什么被网友称呼为最厉害、名声最好的皇帝
历史上有很多明君在很多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但是要用厉害来形容,这得看皇帝那方面算是厉害。
汉朝的前几位皇帝,因为经历战乱,人民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汉代初期几位皇帝施行的都是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政策,主要措施包括: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文帝、景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这使得汉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加强了国家实力算不算厉害?
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使汉朝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算是历史上抗击外域的皇帝中最厉害的吧?但是正由于武帝这种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庞大的财政盈余,象流水般消耗殆尽。为筹集战争经费,维持帝国正常运作,外加满足享受,汉武帝能做的,只能是加强对民间的搜刮。那这样,可想而知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艰难,在对待老百姓这方面可真不地道!
历代开国皇帝,为了使自己的帝位以及后续子孙江山坐得很稳,会杀戮很多开国大臣。但李世民算是开国皇帝里对待开国功臣比较好的了,开国功臣基本都是善始善终的,除了极个别自己作死的人之外。李世民几乎没杀过开国功臣,而在晚年的时候为了怀念和自己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在皇宫内三清殿旁的一个小楼,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后世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对待大臣方面的态度,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唐太宗说过,他对于大臣们,要“推心待之”;太宗也曾经说过,一个君主要将臣子们看成自己的手足,也要将百姓看成是自己的肌肉,手足肌肉,都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君主不可以将之切割,因为一个人必然会爱护自己的手脚,所以太宗也会爱护他的臣子们。因此太宗与臣子们之间,培养了深厚的感情。
第七:爱民如子
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什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打翻 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从那以后,唐太宗常教育子女: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太子骑马的时候,他就趁机说:“这马和人一样,应当有劳有逸,不能让他过度劳累。你要是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会永远有马骑。”唐太宗教育孩子可谓用心良苦、苦口婆心。而经过唐太宗的言传身教,他的儿子高宗也成了一个仁爱的君王。 由于太宗体恤臣下、爱民如子,臣民当然竭忠尽力,奋死图报。君臣一心,成就大唐伟业。
❺ 杀掉亲兄弟,霸占嫂嫂,李世民凭什么还能被称为千古一帝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为不是嫡长子,无法名正言顺当太子以致登上帝位。他杀了自己的亲兄长,并且杀害了支持兄长的亲弟弟,从而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他还贪图弟媳的美貌,霸占了自己弟弟的妃子,为什么还能称为盛世明君让人想不明白。
首先,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的强盛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虽然李世民取得皇位的途径,却充满了血腥,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并杀死了支持大哥的弟弟李元吉,逼迫皇帝李渊立自己为太子并退位。但哪朝哪代没有血腥呢。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登基之后,轻徭薄赋,选贤任能,从谏如流,留下无数治国的佳话,并且进一步开疆拓土,李世民当皇帝,为国家和民族开创了一个盛世,史称贞观之治。所以,李世民虽然手上沾有亲人的鲜血,但是依然可称为盛世明君。所有的过程也都是被逼无奈。
❻ 李世民的主要功绩
据《新唐书·太宗本纪·卷六》记载,李世民功绩如下:
1、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征、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4、李世民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农民有可能安定生产,耕作有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重视农业,减轻农民赋税劳役。“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
5、贞观初年,李世民诏令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图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书20余万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馆”以储图籍。
并任命虞世南、褚无量、姚思廉、欧阳询等充任学士,以魏征、虞世南、颜师古等着名学者、硕学之士相继为秘书监,主管国家的图书馆和藏书事业,选五品以上工书者为书手,又在弘文馆设立检校馆藏的官员,将缮写、整理、校勘图书,藏于内库,以宫人掌管。
❼ 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朝以及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与他相关的各种传说与猜测也是十分丰富。其在唐朝所开创的“贞观之治”,推动了整个国家朝着繁盛的方向快速发展,奠定了盛唐的基础。而他的主要功绩可以概括为:其一是选贤举能,完善科举制;其二是加强民族团结;其三是对商业采取宽容政策。一、选贤举能,完善科举制
李世民首先十分地爱才惜才,希望通过征集大量的人才来辅佐自己,那些贤能人才也往往可以得到重用,有很好的优待。同时,虽然李世民在晚年有一种趋于闭目塞听之感,但大部分时间可以充分地听取大臣们的意见,能够很好地做出相应的决策,也成就了和魏征的许多“相爱相杀”的故事。
三、对商业采取宽容政策李世民在面对商业的发展时,一反过往对于商业贸易的打压,而是采取宽松的商业政策,能够很好地推动当时贸易交易的发展,同时这也为许多商业城市的兴起提供了便利条件,也带动了与世界各地的交易,可以说是一个影响极为深远和广泛的决策。
❽ 为什么说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
因为李世民开创了贞观盛世,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李世民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让各民族融洽相处,北方各族共同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8)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大事业扩展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为人所津律乐道,颂扬备至。学界对他的雄才伟略和他对中国历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给予积极的肯定。
李世民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争中起着领导作用,唐太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在客观上对唐初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唐太宗不歧视少数民族,除对突厥的侵扰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怀柔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❾ 又会打江山,又会做皇帝,唐朝盛世的李世民为何这么优秀
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可谓是文韬武略,样样在行,既能作诗,还能打仗,不仅如此在管理国家方面也是相当出色,这么优秀的皇帝实为少见。其实细究就可以发现李世民是有一定天赋的,就比如有人有天生的画画天赋,有人天生就会作诗等,而李世民则在各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天赋,当然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只不过这些背后的汗水很少有人看到罢了。
几百年才出一个李世民,所以李世民的优点是很多人都没有的,他可以做到的别人不一定可以做到,所以才能有唐朝盛世的出现,贞观之治才能被铭记史册。
❿ 唐太宗在位期间的出色政绩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唐太宗继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10)李世民为什么被称为大事业扩展阅读
隋朝杨广造成隋末严重大乱,导致人口锐减,使得武德年间、贞观初只有200万户,李世民经常以亡隋为戒,注意叮咛自我克制欲望,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励精图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整饬吏治;
经济上,薄赋尚俭,为政谨慎;亦致力复兴文教,令隋末动荡之局得以稳定下来。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政府效率。在军事上,李世民多次对外用兵,先后平定突厥、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等,由是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
经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达到三百八十万户,奠下了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年间大唐盛世的基础,史称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