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学校的事业编和政府的事业编哪个好
政府的好点。
事业编制是指为国家创造或改善生产条件、增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单位所使用的人员编制。工作人员列入事业编制的单位,其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活动经费的开支渠道除一般由国家事业费开支的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采取自收自支,差额补贴等办法。
Ⅱ 高职院校老师和事业单位的工作那个好
我认为高职院校的老师和事业单位比起来的话肯定比事业单位好了,因为高职院校的话那些老师的话,你可以接触学生可以参加社会上的更高的一些公务员考试,这些比事业单位的工作好多了,我认为应该去高职院校当老师。
Ⅲ 大学实习,选校园招聘还是社会招聘哪个更好
社会招聘的成功率更高,因为相比之下,如果不是应届毕业生,校招往往会被直接刷掉,简历投递成功率会很低,但也不排除机会,这就要求你定向找专业对口的校招企业,也有机会接触招聘HR,面试,找工作之前不用想太多。在晋升能力相当的情况下,学历不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在中国,关系是最大的X因素。
抛开书面语言,其实校园招聘就是公司对应届毕业生的统一招聘。无论是本科、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只要符合毕业时间要求,都可以参加校园招聘。公司为什么要大量招大学生?原因很简单。刚毕业的学生是一张白纸,对事业最有热情和影响力,学习能力也很强。这就是为什么创业公司不招大学生,而是招有经验的人,因为他们需要能马上工作的技术工人。大公司更喜欢招优秀的大学生,培养他们,挖掘他们的潜力,规划未来。
Ⅳ 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去高校好还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好
你可以去网上查一查,目前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去高校:一是当辅导员,很多还是择优录取,最好还是985/211毕业的;二是去民办高校当教学老师,这个大部分是坑。
现在哪怕二本学院招聘讲师都是博士起了,大部分一本院校以及更好的甚至都要求海外留学博士优先了,而且还是合同制。除非你研究生学的方向比较偏门,或者运气好。
虽然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学校招聘博士,给安家费,项目启动资金等等,这里面也全是坑。可能是分多少年才给完,你要每年都有项目,发多少论文才给允诺的这些钱……所以去高校的话一定要多了解清楚!
再说说博士去事业单位,进去就给编制,基本相当于铁饭碗。但是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领导不挪地你就一直原地踏步走,也就导致了我们经常说的“混吃混喝等死”。而且,大部分事业单位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老旧,研究生期间学的新东西不一定有发挥之地;走管理的话还是那句话,一个萝卜一个坑。
以上是对于大多数高校和大多数事业单位而言,不排除个别。
网页链接
Ⅳ 事业单位和高校老师,选择哪个工作比较好
一、工资待遇这个没有什么好说的,现在工资待遇都透明的很,各单位都没有自己的福利了,肯定不如教师的到手工资多,咱来一项一项的比较下,教师本来基本工资就高10%,基础性绩效这个各单位是一样的,另外还有课时费,班主任费,学生有住校的话还有晚间值班费。另外学校还有一项隐藏的收入,监考,特别是承担大项监考任务的比如艺考!这样基本上教师的初级岗位当班主任的话应该和其他事业单位的正科级或中级差不多,甚至更高一点!当然付出也是比较多的。二、发展空间也就是晋升渠道,教师一般都是走职称了,学校的管理岗位太少了,人那么多,比较激烈!一般的中学工作十来年到中级还是比较可靠的,但小学就比较难了,好多小学都是科级的,职称岗位也相应的少。事业单位的话,岗位虽然也不多,但人少啊,两三个人竞争一个岗位总比几十个上百个人竞争几个岗位强多了!一般都走管理岗,到了副处级以后就可以调任公务员岗位了,交流还是比较多的!三、工作压力和时间上事业单位基本朝九晚五,周六周天都休息,当然现在有些岗位挺忙,加班也是有的,教师平时工作也不算太累,当然班主任还是比较辛苦的,但有两个假期非常让人羡慕,怎么取舍就看个人了!四、在编人员和外聘制如果打算长远在体制内工作一定要考在编,外聘无疑只是暂时性缓冲性的,不仅在身份,待遇和工作内容上处于尴尬,而且不利于开拓视野把握更多机会。
Ⅵ 省属高校和市属事业单位哪个好
省属高校和市属事业单位哪个好,目前,都属事业单位。哪个好,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去实现。比如你有高文凭,一般是高校比较好。而文凭不是很高的,一般是市属事业单位好。又比如你有很强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一般是事业单位比较好;假如你很喜欢当老师,当然是高校好。
Ⅶ 校编和事业编的区别
学校事业编制分几种类型,一类是高职、专技技术学院和高校事业编,单位归口公益二类,属于差额拨款性质;另外一种是中小学事业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专项编制”,由财政全额供养。同样是事业编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使用对象不同。 教育专项编制仅限于中小学教职工使用,确切地说是义务阶段教师使用,幼教老师、高职高中、大中专院校,包括教育部门的二层事业机构比如电教所、考试中心、中小学义务教育实验基地等事业人员均不能使用。而普通事业编制属于通用编制,不论是管理、专技还是工勤岗位,均使用事业编制,区别在于供养方式是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还是自收自支。教育专项编制类似于政法专项编制,政法专项编制也是行政编制的一种,使用范围局限于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单位,享受相应的专项补贴。幼儿园尽管属于基础教育,但由于此前被独立于义务教育之外,不能使用教育专项编制,下一步随着幼教的回归,预料幼儿园教师也将开始重新启用教育专项编制。
二、保障程度不同。 各大中小学使用教育专项编制,在经费、编制等方面都属于当地重点保障人群,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经费上,由财政部门单独建档立户进行专项管理,要求专项支出。在编制上,要求加大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通过各类专项改革挖潜调剂释放事业编制资源,优先用于补充中小学教职工使用。任何人在没有得到编制和教育部门同意的前提下,都不得违规占用、乱用教育专项编制。
三、编制底数不同。 事业单位现在实行编制和机构限额管理,普通事业编制有底数限制,原则上只出不进,必须增加的,优先在总盘内调剂,不允许擅自扩编增编。而教育专项编制实行的是动态管理方式,编制底数根据辖区学校教育资源、中小学师生比例核算,原则上以省为单位每2-3年调整一次,市县根据生源变化情况随时调整上浮。中小学按班师比初中1:4,小学1:3核定;专任教师按照班师比1:1.5-1:2比例核定。教学辅助人员、后勤人员、医务人员的配备根据实际需求另行调整。
四、管理方式不同。 普通事业编制由编制部门统筹分配,按照单位职能、岗位需求、人员配备等核定,形成方案后报省级编制部门审批,未经省级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原则上不予调整编制。编制部门对普通事业编制由绝对的话语权。而教育专项编制实行的是双重管理,编制审批、造册、登记由编制部门负责,具体的需求由教育主管部门提出,根据辖区教育资源核定,报编制部门审核确定。目前,浙江、广东等地实行的“县管校聘”就是这种管理方式的生动实践,在现有条件下有效调动教育资源,激活了教育一池春水,预料将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