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险两金每月单位都给交多少
养老保险:单位每个月缴纳20%;
失业保险:单位每个月缴纳2%;
工伤保险:单位每个月缴纳0.4%;
生育保险:单位每个月缴纳0.7%;以上各地大致如此,由于地区原因会略有不同。
(1)事业单位6000工资扣多少五险二金扩展阅读: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制度之外,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自愿建立的一种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企业年金的发展地位及其对于我国养老支付体系的意义,无须多做强调。
为了使企业年金的投资运作更加透明,人社部于2012年起开始更为详细的分季度、半年和年度披露企业年金规模和投资收益。
公募基金公司华夏、易方达紧随其后,单季规模分别增长30.25亿元和26.85亿元。
㈡ 五险两金的缴费比例
法律分析:“五险两金”指的是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在“五险一金”的基础上另外缴纳“职业年金”,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五险一金的缴纳额度每个地区的规定都不同,基数是以工资总额为基数。人工资超过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低于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七十三条 劳动者在下列情形下,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一)退休;(二)患病、负伤;(三)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四)失业;(五)生育。劳动者死亡后,其遗属依法享受遗属津贴。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条件和标准由法律、法规规定。劳动者享受的社会保险金必须按时足额支付。
㈢ 5险2金是什么
“五险二金”即“”五险一金”再加上“企业年金”。
五险一金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企业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
(3)事业单位6000工资扣多少五险二金扩展阅读
“六险二金”即我们熟知的“五险一金”以外,再加上补充医疗保险和企业年金。
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生活提供稳定的经济来源;医疗保险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而建立的保险制度;失业保险保障了劳动者不因为工作丧失而中断生活来源;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都是企业为我们缴纳保险费用,个人无需承担;住房公积金则为劳动者在购买个人居住房产时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补充医疗保险不属于强制险,是企业自主为员工加入的一种医疗保障性险种。企业年金也属于对养老保险的另一种补充性保障险种。
㈣ 事业单位五险一金缴纳比例是多少
事业单位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如下:
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为20%,个人缴费费率为8%;
医疗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8%,个人缴费比例为2%;
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0.2%,个人不缴费;
生育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0.8%,个人不缴费;
失业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为1%,个人缴费比例为1%;
住房公积金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各为12%。
关于事业单位五险一金的缴纳:
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
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也是强制的,符合缴存条件(外省市城镇常住户口职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除外)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根据住房公积金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缴纳住房公积金;
事业单位公积金为单位与职工各缴一半,但也有不一样的,有单位交的多。要看公积金中心审批后同意单位怎么交;
事业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由财政部门核定收支后,在预算或者费用中列支,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是由市政府直接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公积金月缴存基数计算为:在职公务员(含参照):国标工资+工作性津贴+生活性补贴+第十三个月工资;事业人员: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
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一般为12%,具体可以咨询当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㈤ 事业单位缴纳五险一金比例
法律分析:1、养老保险:单位缴费20%,个人缴费8%。2、医疗保险:单位缴费8%,个人缴费2%。3、工伤保险:单位缴费0.2%,个人不缴费。4、生育保险:单位缴费0.8%,个人不缴费。5、失业保险:单位缴费1%,个人缴费1%。6、住房公积金单位和个人缴费各为12%。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事业编五险一金缴纳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具体要以其所属地区的缴纳比例为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二条 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