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形容帝王事业为重,然后再顾及将相,最后再谈到儿女情长的用一句话怎么形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㈡ 作为一个皇帝应该有些什么品质,怎样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
古代帝王有四种类型,一曰明君,一曰昏君,一曰庸君,一曰暴君。从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到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历经几百帝,既涌现了像一代英杰刘邦、“文景之治”的刘恒、刘启,“光武中兴”的刘秀,“贞观之治”的李世民,“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康乾盛世”的康熙、干隆这些明君,亦有秦二世胡亥、东吴帝孙皓、隋炀帝杨广这样的暴君,还有像“乐不思蜀”的刘禅、“白痴皇帝”司马德宗、“儿皇帝”石敬瑭、吊死皇帝朱由检等这样的大批碌碌无为、昏庸腐朽的平庸皇帝。
大凡“有道之君”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有艰苦创业的经历和守业的坚定信念、意志。他们不仅能严于律自,洁身自好,而且能够把祖宗基业放在第一位。第二,有不屈不挠的雄心,败而不馁的大志。面对困境和危局,他们能勇于改革,励精图治,安稳度过瓶颈危机。第三,善于招贤纳士,用人不论亲疏,“唯才是举”。第四,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第五,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个人品德。第六,善于总结前代灭亡的教训,以史为镜。第七,心存百姓和社稷,不贪图一己之利。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两代杰出帝王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虽出身不同,但都亲历农民战争的风暴,亲眼目睹了百姓的力量,总结历史教训,分别以“清静无为”和“存百姓”的思想立国。刘邦反秦之弊,与民休息;李世民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深深认识到“君舟民水”的道理。他们皆身体力行地调整统治政策,革除时代弊政,从而为汉唐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消除安乐思想,确立了良好的治世态度、民生态度和个人生活态度,可谓帝王之中的典范。
守业皇帝文帝、景帝,继续实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唐玄宗亦发扬“贞观遗风”。尤其是文帝虽贵为帝王,却为人谨慎,富有谋略。他选贤治国,大度安邦,提倡节俭,反对奢华,多次强调“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他的节俭是历史上罕见的。
机智敏锐,励精图治的唐玄宗,把贞观以来的大好形势推进到全盛时期。其前期的统治,重视农业,重用人才,裁汰冗员,改革科举和军事,其统治达到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顶峰,以至于杜甫写出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白米,公私仓廪俱丰实”的佳句。
纵观皇帝历史,剖析为君之道,才能、智慧、仁德乃治国驭人三个重要因素。他们当中,有的名垂青史,有的遗臭万年;有的世代称颂,有的昙花一现。许多帝王宽厚待人,心思百姓,爱民、德民。也有许多古代帝王虽高举仁德的旗帜,却大施残暴之政,成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历史就是这么真实而残酷,而历史又是如此丰富多彩。历史“数风流人物”,又“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㈢ 夺得天下后,每个帝王的胸襟和智慧都不一样,刘邦是如何对待败军之将的
他对待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根据对方的实力,位置和品性有着不同的对待方法。真的是一个很有胸襟和智慧的君王。
首先是对于田横,不但对他的过往既往不咎而且还给他加官进爵。田横原本是齐国的首相,在他的国家被打败之后,因为怕刘邦杀了自己,就躲到了海岛之上。
因为刘邦觉得丁公就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他背叛了自己的主公。反而过来邀功。所以最后才决定杀了他。
所以看刘邦对不同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面对有贤能的人,他会欣赏人才。但是面对小人是毫不留情的打击。所以这也是刘邦为什么最后可以成功的原因。
㈣ 帝王的用人之术有哪些
有两个事情,可以体现出刘邦用人造诣之深。
刘邦带兵经过高阳,召见人称“狂生”的郦食其。见面后,郦食其向刘邦谈起了六国合纵连横的史事,刘邦听后很高兴,不但赏饭给郦食其吃,而且还赐号广野君,让其充当说客,出使诸侯国。
在对待陈平的态度上,则更能体现刘邦用人的境界。
陈平背叛项羽,投奔刘邦,深得刘邦赏识。刘邦手下老将灌婴等人向刘邦打小报告,说陈平以前有和嫂子通奸丑闻,而且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刘邦责备陈平的举荐人魏无知,魏无知说:“我说的是才能,您说的是品行,如果有像尾生一样坚守信约的人,但却对战争胜负毫无作用,你还会重用他吗?”刘邦不愧人中龙凤,思想即刻转弯,更加宠幸陈平。
曹操说:“有行之士,未必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在用人方面,虽是“德字为先”,但绝非全部,如果能做到“用人所长,因时用人”八字,就算是通晓用人天机了。
“用人所长”。黄石公说:“使智者乐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贪者决取其利,愚者不爱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此军之微权也。”意思就是说,带兵用人的最高境界是不论智勇之雄,还是贪愚之辈,要根据不同人的不同性情而用,充分发挥其作用。“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在用人方面,没有是非,只有长短,以辩证态度看待智、愚、勇、怯,根据不同特性和特长,授予不同工作,才是用人的境界。
郦食其人称“狂生”,穷困潦倒,但刘邦却慧眼识珠,根据其舌吐莲花之长,让其充当说客,使其出使诸侯,可谓正当其能,为刘邦建立'统一战线'做了重大贡献。
“因时用人”, 智者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书策为先;分定之后,忠义为首。我们常说因时而动,循时而进,在用人方面,更应“因时用人”,根据形势不同,起用不同之人,切不可以“德”障目。
灌婴状告陈平的罪行,并非捏造,确有其事。但为什么刘邦反而更加宠信陈平?因为刘邦懂得“度世授才”之理。当时正值纷争之际,胜者为王,技长奇正才是用人第一标准,绝非冰清玉洁的操守。陈平六出奇计定江山,淋漓的诠释了刘邦“度世用材”的境界。
如果真能领悟并做到“因长用人,因时用人”,那么,成就事业就指日可待了。
㈤ 总结古代帝王优秀品质1500字论文
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然而,一个十分显着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不过,主要从经济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理论认识评价。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发展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规律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
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在我国第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自然也不例外。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他们大都是书生出身,有一些"咏菊"之类霸气十足的"言志"诗作流传于世。封建专制社会全盛时期的清代的皇帝更是接受了严格的孔孟之道的教育,讲究"文治",重视诗歌创作。据说干隆皇帝是写诗最多的人,有四万多首,不过他的诗作质量不高。漫长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以说是秘书出身,诗作颇有可观之处。至于那些"守业"的皇帝,在接受教育时都学习了诗教课程,在政治生涯中也就写出了不少的文学作品。
从上述认识已经可以看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却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的现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帝王文学还出现了中国文学中出类拔萃的作品。
中国帝王文学虽然大部分作品质量不高,但少数的一些文学精品却在各方面都达到一流的文学水平。特别突出的是魏晋时期三曹的诗歌散文。魏王、后被儿子追封为"魏武帝"的曹操,所作诗歌和散文在帝王文学中是非常显着的。他的作品,胸襟阔大,苍凉悲壮,其层次之高即使终生从事创作的"专职"文学家也很少人可以企及。他的大儿子、篡汉称帝的曹丕,不但是一个诗人,而且文学评论文章更为知名。被封为王的曹植,诗歌尤其哀艳凄绝,水平高超。更为难得的是,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的现象--父子三人既是开基创业的帝王又是文名卓着的文学家,还竟然开创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建安文学。南唐末代皇帝李煜,诗词达到一个高峰。作为退职的帝王却抹不去帝王的烙印,但在诗歌中也就没有了忠君爱国的传统和偏狭的政治志向,以致于上升到人生悲剧的哲理境界。由于帝王大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只要他们认真去创作,其诗文同样的超拔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帝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意中形成了一种被人们敬而远之的现象。人们不大愿意也不大敢于玩赏和评议帝王文学。帝王文学那股唯我独尊、凌驾群伦的雄风和霸气,使得处于弱者地位的人们在本能上就已经产生排斥拒绝的心理。而封建等级观念重重束缚的臣民更不敢公开地指点评论,须知"大不敬"的罪名是要受到株连九族的处罚的。这就是帝王文学之所以没有得到正视的突出原因。
但是,模糊了帝王文学这一有机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不是完善的文学系统。因而中国人的心理世界的反映也就明显地缺少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仅拿创作观念和主导思想来说,恰恰是帝王文学很少存在那种以孔孟之道为指导的封建观念。这样,人们常用不同的称呼的"龙凤文学"、"天子文学"、"政治文学"、"圣哲文学",其实也就是帝王文学,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正视了,进而还应认真地剖析它的本质。
二、畸形的阳刚文学的产生
在中国历史上,所谓帝王这些极其重要的几百个人物,统治了世世代代的亿万臣民。以他们的名字作为皇朝的代号,本身就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课题。而他们的文学作品,也成为一种独特的景观,需要认真对待。可以说,不认识中国帝王文学,便无从把握中国文学,也就无从深入地探究中国人的内心世界,无从建构新的中国文学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中国帝王文学是一种畸形的阳刚的文学,其产生是一种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
帝王文学反映了一种人类个体和群体生命所独有的精神现象。从精神上进行心理分析,凌驾群伦的帝王文学表现了帝王作为个体对于群体无以复加的高傲心态,也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心理深处本能极度膨胀而又与封建理性高度统一的意识。古代中国政治心理的特点,是一种二律悖反,一方面是常规的理性即儒家的教化--对于帝王来说只是治理他人的工具,另一方面是政治中心首脑的权力的无限制发挥和本能的极度发泄。与之相对,臣民只能有阴柔女性的态度,只能在自虐的俯首贴耳中产生"移情"式的或者阿Q式的精神满足。帝王则在俯视芸芸众生中得到人生无与伦比的快感。刘邦的回归诗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宋太祖的咏月诗句"未出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等等,都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帝王都是要统一天下的,正所谓"天下一家",而且都憧憬着"系之万世"。"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任何他们所知道的大地上的生物都要受到帝王的统治和宰割。在人类历史上,他们居然也能长达数百年地做到这一点。这样少见的古代文学所反映的心理现象,难道不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吗!须知,由中国特有历史性条件所决定的这种心理所影响的群体心态,今天仍然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根深蒂固。
中国帝王文学有着一致公认的理论基础即孔孟之道。如果寻找中国帝王文学在理论层面的东西的话,那么只能说孔孟之道是其集中的发展形态。而反映帝王心态深处最本真的法家的帝王之道,在帝王的口头上也在文学的主张中一般是不会被明白道出的。尽管孔孟之道实际上只是帝王教育之道和辅弼帝王之道,但它确实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封建观念系统,如"内圣外王"等。封建帝王是很乐于表白自己符合这一儒家教条的。其实,真实的帝王之道是"道儒法并举"、"霸王道杂之"。道儒法的理论深处都存在着高人一等的统治、制约、教导民众的圣王心态,都属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特定的经济、政治、地理等条件产生了帝王文学。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自耕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但因此也就需要一个中央集权专制的皇帝来保障统一,消除战争。于是,帝王应运而出,他们的志向都是统一天下,传世无穷。他们的文学主要表达这种志向。在帝王之下,一切人都成为被统治的和被宰割的,包括文学家。这些文学家,都只能在作品中表达自己的臣服忠诚心理,或者只能在这种心理的前提下抒情言志。尤其是男性的文学家大都是如此。倒是个别的女作家,由于没有了政治发展的可能而注重人生的欲望和情性,反倒写出更多真实情性的日常生活题材的作品。
无论如何,应当承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有充足的理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群受到重视。
三、帝王文学的特征
中国古代帝王文学有着显着的区别于其他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当然,有的特点和一般文学的特点有相同之处,如政治性,但即使是政治性在帝王文学中也是更为突出的。
一、政治化极强的文学内容。这一点,与一般中国文学是相同的,只是帝王文学所反映的政治内容处于最高层次,无人敢于摹仿效法。帝王文学是社会政治需要即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愿望和统治内容的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早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天下一家的政治主张。"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刘邦的诗歌,是当时任何人也不敢唱出来的。这种帝王政治,正如王夫之所说"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越是独裁专制,越是追求家族世袭,反而小农经济的社会越能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因而,帝王的吼叫成为历史的巨响,这在文学中是独一无二的。在文学和政治关系上的认识上,同孔孟之道出于一辙,帝王们完全把文学当作政治的附庸。不过,文学家也大都是这样认识的,正像孔夫子一样他们毕生最愿从事的是政治事业而不是"雕虫小技"的文学。文学,对他们来说是政治事业的一个工具,不可能是一种专门的事业。这一点,也是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不同的地方。西方文学家将文学作为生命投入的人生大事业,这一事业在改造社会的人类大道上是和政治事业并驾齐驱的。
二、唯我独尊的个体精神心理现象。佛罗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最深处存在着本能核心。这种本能具有扩张性、残忍性、盲目性,以追求快感为最高真理。帝王在封建理性的辩证统一中,无限度地扩张其本能,以致明目张胆地认为自己--儒家也极力鼓吹--是天下一人,唯我独尊,凌驾群伦。宇宙万物尽为所驱,狂妄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中国帝王成为一种畸形大写的人。他们的诗歌,也表现了这种妄自尊大而又是社会需要的心态。霸王项羽狂歌:"力拔山兮气盖世……"魏王曹操吟诵:"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看来,此类人物都需要这样一种自大到了近乎疯狂的心态。而一般的文学,谁人敢于如此狂妄!
三、主体表现的阳刚雄壮。中国文学,已经有学者称为"臣妾文学"和"阴柔文学",笔者认为用"秘书文学"来称呼更为确切。秘书这种社会组织的特定职务,具有从属性、服务性和被动性。几乎所有着名的文学家,都做过皇帝的秘书职务。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文学家屈原,诗歌成就最高的"诗仙"李白,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道儒佛并举的苏东坡等,都有正式的秘书职务。一般文学家,无不以秘书职务的获得为进取之道。因而,他们也就带上了秘书的特性。再加上,封建社会遵从孔孟之道,将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属工具。这样一来,与欧洲文学家相比,中国文学家群体不能不表现出一种更为欠缺独立自主的弱势来。就连称为豪放派的登上词作最高峰的辛弃疾都把自己比喻为受到皇帝冷遇的美女。他在《摸鱼儿》一词中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年轻时自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发出弃妇一样的哀叹:"日暮倚修竹,天寒翠袖薄。"。大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鬼"、"诗圣"等,却没有像西方诗人那样被称作"诗帝"或"诗王"。而帝王文学却正好相反,其阳刚亢奋到了变态地步,为所欲为,不可一世。以"天子一怒,伏巳百万"的凶残,以抢夺"天下之妻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的淫威,以"宁可我负天下人"的告白,傲视着匍伏在脚下的臣民。自然而然,在文学中的表现,主体性最为强烈,阳刚与雄壮就"舍我其谁"了。
㈥ 帝王心如何去拥有他
一句话,他的胃。
男人的事业心太强了不好,你和他相处的时间会很短。
㈦ 如何评断汉武帝一生的功过他到底能不能算精明的人
汉武帝生于汉景帝前元年(前156年)。母王氏,汉景帝中子。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王氏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告诉汉景帝后,汉景帝说:“此贵征也。”刘彻还未出生,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㈧ 古代帝王们是如何对待他们的穷亲戚的
古代帝王的身份尊贵,有钱有势,对待自己的穷亲戚们也是非常大方的。若是亲戚们有才能,他就会让其在朝廷中当官,给他们一个不错的职位,算是帮他们找工作了。若是没有才能,帝王就会给他们一笔钱财,让他们去做生意。不顾一般都是找工作的居多,因为帝王一般都是比较多疑的,即使这些亲戚很贫穷,但也是有血缘关系的,有好事当然会想着自己的家人了。
㈨ 如何评价历代帝王
问题太大了
中国历代皇帝到底有几位?各说不一,如果只从秦始皇开始算起,秦朝2位,汉朝31位,三国11位,晋朝16位,五代十六国78位,南北朝59位,隋朝3位,唐朝22位,五代十国55位,宋朝18位,金辽西夏35位,元朝18位,明朝16位,清朝12位,还有南明、北元,其它诸如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甚至称洪宪帝仅两个月的袁世凯,加起来一共408位。
但如果把秦始皇以前历时840年的东、西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代之王、公、侯加进去,就更多了,这些君王总共121位,公217位,侯23位。若再把周朝以前的商朝、夏朝60帝也算进去,中国帝王应该有829位。
尝试从廿五史等工具书中搜集大量帝王资料,编制一览表,包括朝代、称号、生殁年代、在位年代、登基岁数、年号等,并在备注中列出死因。试将这四百多位帝王之资料浓缩在此文中。
中国皇帝虽然自命天子,被称万岁,但长寿者不多,短命者不少,五十岁以下的占一半以上(秦始皇以前的不算在内。其余约卅位生卒年份不可考)。
超过八十岁的只有五位,即最长寿的干隆皇帝(88)、梁武帝萧衍(85)、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81)、宋高宗赵构(80)和五代吴越武肃王钱□(80)。
超过七十岁的有十位,包括元世祖忽必烈(79)、唐玄宗李隆基(77)、明太祖朱元璋(70)和三国吴大帝孙权(70)等。
超过六十岁的有38位,包括汉武帝刘彻(69)、康熙皇帝(68)、元太祖成吉思汗(65)、隋文帝杨坚(63)和汉高祖刘邦(61)等。
超过五十岁的有60位,包括雍正皇帝(57)、唐太宗李世民(50)等。
40岁到49岁的有55位,包括秦始皇赢政(49)、宋太祖赵匡胤(49)、南唐后主李煜(41)、清太宗皇太极(41)等。
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包括魏文帝曹丕(39)、光绪皇帝(37)、咸丰皇帝(30)等。
20岁到29岁的有50位,包括秦二世赢胡亥(23)、顺治皇帝(23)等。
10岁到19岁的有28位。
而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有29位,包括八岁的汉质帝刘缵,六岁的元宁宗、两岁的汉冲帝刘炳和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汉殇帝刘隆。
这些未成年就夭折的小皇帝,不可能有所作为。然而,有些皇帝才几岁就登上皇位,一坐就是几十年,而且影响相当深远。
在位最久的皇帝是康熙(61年)和干隆(60年)。
汉武帝和西夏仁宗都是54年,
西夏崇宗53年。
在位超过40年的有11位,
包括辽圣宗(49年)、明神宗万历帝(48年)、梁武帝(47年)、辽道宗(46年)、元顺帝(46年)、明世宗嘉靖帝(45年)、唐玄宗(44年)、宋仁宗(41年)、宋理宗(40年)和刘备的儿子阿斗、蜀后主刘禅(40年)。
在位超过30年的有19位,
包括:秦始皇(36年)、宋高宗(35年)、宋徽宗(35年)、唐高宗(34年)、光绪皇帝(33年)、道光皇帝(30年)和明太祖朱元璋(30年)等。
在位超过20年的有31位,
包括宋孝宗(27年)、唐太宗(23年)和元太祖成吉思汗(21年)等。
在位10至20年的有103位,
包括辽太宗(20年)、顺治皇帝(18年)、明思宗崇祯帝(17年)、宋太祖(16年)、武则天(15年)、同治皇帝(14年)、南唐李后主(13年)、雍正皇帝(13年)、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13年)和咸丰皇帝(10年)等。
在位不满十年的皇帝超过240位
毛泽东是如何评价历代帝王的
1、“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商纣王帝辛。
1958年11月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谈话中,说到商品生产时,他顺势发挥:商朝为什么叫商朝呢?是因为有了商品生产。这是郭沫若考证出来的。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它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史书说:周武王伐纣,“血流漂杵”,这是夸张的说法,孟子不相信这个说法,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959年2月25日在济南召开的一个座谈会上,毛泽东又说,龙山文化很有名啊!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的很坏。它的俘虏政策做的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2、 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 、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3、“老粗出人物”————汉高祖刘邦。
毛泽东读史,很注意人物的出身和生平遭际,对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尤其如此。
在毛泽东看来,刘邦的成功,于他出身下层很有关系。他说: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这个评论,显然与毛泽东一贯主张的卑贱者胜过高贵者有关。
在古代社会,出身和文化程度时常是一致的,高贵者文化高,卑贱者文化低。由此,毛泽东谈到卑贱者胜过高贵者的时候,总是与他的另一个观点联系在一起的,即人们熟悉的:文化低的人打败文化高的人。
1964年1月7日的一次谈话中,他提出了一个很直率的命题:“老粗出人物”。接着发挥: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文的也有几个好的,如李世民。
“老粗出人物”,“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是毛泽东很感兴趣的话题。后来他又重申过自己的主张。最能体现刘邦老粗本色而又善于纳谏的,大概要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里的一段记载了。
4、 败于不肯纳谏————楚霸王项羽。
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指出:项羽有三个错误,如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鸿沟协定,他认真了;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
(项羽)失败原因,特别是毛泽东对其失败原因的看法,我们着重叙述了不肯纳谏、不善用人这个方面。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在毛泽东看来,崇尚“沽名”,就是项羽主观上的一个明显弱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
5、“儒学治国”的衰国之君————汉元帝刘奭。
1957年4月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负责人及有关领导的谈话中强调: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他说他父亲宣帝“持刑太深”,主张起用儒生。宣帝生气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并说:“乱我家者,太子也!”到了哀(帝)平,更是腐败。毛泽东: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有兴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
6、“这个案可以翻”,不能贴他的“大字报”————魏武帝曹操 。
7、登基“可谓奇矣”————南朝宋明帝刘彧
8、“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南朝梁武帝萧衍(1) 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至灭亡,不亦宜乎。(2) 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9、其做法“蕴藏大乱”———隋文帝杨坚
10、自古以来最能打仗的人————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是毛泽东很欣赏的一代英主。毛泽东:“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11、狡猾过于曹操——后梁太祖朱温。“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12、“生子当如李亚子”———后唐庄宗李存勖
13、“此人不知兵”——宋太宗赵光义
14、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
1957年4月10日同《人民日报》社负责人谈话时,毛泽东批评“书生办报”说:“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可不要看不起老粗。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隋炀帝就是一个会做文章、诗词的人。陈后主、李后主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既能写诗,又能绘画。`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
㈩ 古代帝王的性格对事业的影响
中国自秦皇汉武至玄烨薄仪,历时二千一百七十六个春秋,共衍生三百四十八位“九五之尊”者,其传继之繁,统缚之长,均居世界之最。期间称之为雄才大略者不免其众,名之为白痴傀儡者也不乏其人。当权者一旦位于“龙椅”之上,封建之“万乘之尊”家天下的格局就注定他们具有生杀予夺至高无上的权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封建之集权制度,使“九五之尊”们“口含天宪”成就他们所谓的事业!霸者名霸,弱者名弱!欲以霸者名天下,无不有其通性,吾自观之后,用三词六字概括,可归纳如下:
一曰:隐忍。所谓隐忍者,阴险也。其在争权夺利之中,凡事则以隐忍为上策。如锥进囊袋,也尽不露其锋。先以锥柄顶以袋布,探袋之柔性,磨袋之厚重。然则时机一旦成熟,则以万夫之勇,翻身刺出,速度之快,刃之犀利,声色不动。如武术之高招,见血封喉,狠辣异常。赢政之杀吕不韦、刘邦烧栈道封韩信、朱元璋臣依小明王、雍正掌权之过程。皆可说明,隐忍者,王者也!
二曰:狠残。“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之一言道破天机万象。收权利,除威胁,保根基之固。皆以染血来告天下。弑父杀兄,灭人九族,皆一言蔽之。动之以嘴,则狂风漫野,波涛汹涌,石破天惊;怒之于心,则无声无息,丧命冤魂,不知所然!以狠残铺就脚下基石,用鲜血来欺告天下。警臣子之耳目,震四野之百姓。呜呼,君之难,难于不杀人!始皇焚书、匡胤释权、思汉征伐、世民为帝、则天当权无不以狠残留史,故人云:狠残者,成大事也!
三曰:贪弄。贪弄者,皆有欲也。欲壑难平,则不惜一切追求之!所谓古人言“人心不足”。天下惟我独尊,其贪弄之欲,非王者莫及。赢政自诩功高盖世,甚于三皇五帝,及其各取一字,始为为皇帝。贪口大开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记数,二世传三世千世万世之无穷”。其贪心盖天地之独厚。弄仙药以求长生不老,几百年后刘彻仿效之。弄权、弄名、贪富、贪生,皆一代帝王之求也。正以此,他们才励精图治,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这归根到底并不是帝王之求,其根本之出发点乃是巩固自己的权利,以求子孙万代之富贵,维护永远的“九五之尊”大好基业。贪弄者,落青史之美名!
霸业成者之帝王,无不以此三词六字真言而得天下君若不信,则据史书以考之。观其行为做事,借字字有据,言言有依。吾此文绝不以偏概之!
君观上文后必问:“霸者名天下,有其通性,然弱者也有名天下者,其通性如何”?君稍安毋躁,待吾慢慢到来,细说与君听。
皇帝成败论霸弱,或以卫权之功力论之,则易尔,若以其他方法论之,则难于做二十四史!古之论成败,揪其根本,以一言论之:卫皇权之功力,护基业之时间,传子孙之长久。古之弱者以败名天下者之通性,更显于霸者。以三词九字概括,总汇如下:
一曰:骄奢横。骄傲、奢侈、横行也。众星捧月的生活,让其不知东西南北。群人夸张马屁,乃造就他们自以为是,自以为无限聪明之性格。遮蔽慧眼,不知忠奸之臣,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用老爷老爹之累世财产为所欲为。造宫殿,游天下,稍有不称心就杀无赦。任人劝阻,均以无效,弄不好反遭杀身之祸,因之于人人自卫,得过且过,更助王者骄奢横。古之排名败家子前三名者莫过于秦二世、后主刘禅、隋汤杨广。
二曰:弱愎妄。性格柔弱、当断不断,刚愎自用、难以说服,妄信小人、大权放任。“此间乐,何思蜀”?此肌骨全无父之志也!如水入盆中,则显其圆,水入框中,则显其方;戏如麻绳,提起来一连串,丢下去一小堆,全无其型!追其根源,这也怪不得他们,宫内之风气教化闭其思想,脑汁无能,群贤臣又能何为?
三曰:淫逸酒。以酒色乱天下者,不胜其数。三国周喻可谓绝顶,困刘备于东吴,以酒色迷其心志,以安逸丧其天下,虽没成功,但足以证明。试想,若不于龙藏于内,志比天高,谁又会东争西夺,寒露于栈道,赢天下之威名?诚然,有者以色逸酒而不乱,何则?关键是一个“度”字,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不浸染妃妃只色,适度而行,皆不乱也!弱者以淫逸酒自乱,其“度”之过也,必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