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研行业发展前景
科学研究是指发现、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深化对自然的理解寻求其规律,容不得半点主观。这就是求真。小而言之,如果我是画家浓墨重彩画了一幅画别人(可能还包括一些名家)看了都说好,可我自己很不满意。因此科学研究应该定义为:“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一种研究。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讲总是倾向于把主语理解为施事。”也支持了我们把语境看作语用条件的看法。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及结构状况,包括产业组成、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而科学研究则是指人们对影响人类发展问题的研究,他的成果是用来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
科研市场规模
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5.1万件,同比增长12.5%,排名跃居全球第二;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受理商标注册申请574.8万件,同比增长55.72%,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累计有效商标注册1492万件。
图表:2015-2017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据中研研究院《2020-2025年中国科研行业市场前瞻与未来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2020科研行业前景与现状分析
2017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75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920亿元。2017全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安排42个重点专项1115个科技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安排454个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43935个项目。截至2017年底,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50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3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17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76家。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累计设立5支子基金,资金总规模247.2亿元。2017全年境内外专利申请369.8万件,授予专利权183.6万件;PCT专利申请受理量为5.1万件。截至年底,有效专利714.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35.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9.8件。2017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36.8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2017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连续7年居世界首位;受理商标注册申请574.8万件,同比增长55.72%,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是整个科学研究系统三个互相联系的环节,它们在一个国家、一个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体系中协调一致地发展。科学研究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如需有一支合理的科技队伍,必要的科研经费,完善的科研技术装备,以及科技试验场所等。
“复合模式”是本时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突出特点,即将竞争方式和手段逐步引入传统的计划体系(科研院所开始实行对外“有偿合同(契约)制度”的科技服务,对内则实行课题承包制的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成新型的科研生产经营实体。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使科研院所活力显着增强,科研成果商业化产业化进程加快。与此同时,市场对企业的调节能力增强,国有企业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乡镇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
此外,政府尝试采用行政手段和市场竞争相结合的办法,通过实施“863计划”“星火计划”等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科研成果的扩散)。计划与市场复合的模式有利于发挥竞争拉动创新的作用,促进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功能的完善。然而,即便如此,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例如,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未能确立;政府抓科技促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科研院所进入企业,人才的合理分流,资金投入的企业主体化等还需要探索。
按照研究目的划分,科学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探索性研究。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初步了解,以获得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并为日后周密而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
2.描述性研究。正确描述某些总体或某种现象的特征或全貌的研究,任务是收集资料、发现情况、提供信息,描述主要规律和特征。
3.解释性研究。探索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现象发生或变化的内在规律。
❷ 中国目前有自己的科研实力吗
我们用国际公认的衡量一国科技实力最重要的WFC指数,自然指数来说话,2014年12月公布的当年统计数据是美国自然指数排第一,18643,中国第二,5206,德国第三,4070期,4到10位,分别是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韩国。
一、我国农业装备,综合技术落后世界30年。二、国外研究报告称,中国芯片技术,落后世界约五年。三、中国半导体设备,落后世界水平近十年。
但实际上在全球化的时代,除了美国超级大国,可以领先全球,其他国家不可能,也不存在有中国这样的潜力与发展力量。
❸ 中国科学院怎么样
显然比不过985了,你要知道,不管是从对人的培养,还是工作,中科院各个专业都没有办法和985相比。我觉得不光是我们所如此。首先说对人的培养,要知道,高等院校,特别是985其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是比较成熟的,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说其培养模式是成熟的,教学水平是有保证的,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形成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尽管中科院条件好,但其实大多数仪器不对学生开放,所以你做的实验,大部分的仪器都不是自己用,只是把样品送去而已,但高校不是这样的,大部分985的各种仪器是对学生开放的,你可以学到很多。一句话,高校培养你,不是光为了让你干活,教学本身就是其目的之一。可能你在中科院发了好文章,但你什么都没有学会。离开了老师你什么都不会都不懂。其次,说就业,要知道,高校是很重视学校的就业率的,但研究所会么?他们连招聘会都没有,而且,你一直要干到毕业,人家出了钱的,你没有时间出去找工作,这样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中科院可能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名气,但你说一个高校或者事业单位的人事处长会听说中科院的学术名气吗?显然不会。另外,即便对于工科专业,由于中科院的专业是项目导向的,也就是老师申请下来什么项目,他就招什么方向,所以大多数工科方向与工科院校比,市场导向太差了。举例来说,你学通信的,如果去了电子科技大学,他们的研究方向有什么移动通信了,通信网络了等等,但你去了中科院的研究所,那个专业方向会偏的吓人,以至于几乎对找工作没什么帮助,另外高校是要出去进企业实习的,这也是高校的一大优势。最后,我要说,什么人来中科院。1是穷的叮当响的人,这种人就是为了补助,而且中科院还不算差,为生计所逼,不得不选这个地方,其实现在完全不必要了,我同学在985读博的工资都已经3000多了,我还是1600,钱的优势以后没有了,中科院再也买不来优秀的穷苦孩子了。2.是本科学校太烂,鉴于中科院的竞争急剧下降,那些985学校的读本校可以找到好的导师,外面的非985只能挑剩下的,所以只好考中科院碰碰运气。毕竟中科院现在已经不太挑学校,也没有了歧视别人的资本——能招上来就不错了,要什么自行车啊。3.这是我最敬佩的一种人,立志于科研事业,不怕苦,不怕累,不求回报,勇于牺牲。的确,中科院实力平均,一般的都能发个不错的文章,从而使学术生涯有个不错的起点。但985们完全没有必要来中科院,本校的好导师不比中科院的好导师差,而且要知道,这些人以后要成为或者已经成为你母校的领导,其含义,已经20多岁的你应该知道——没什么比在母校更有利于你发展的地方了,地方保护,朋比为奸,这也是这个圈子里的特色。说了这么多,意思是说能而且有钱上985为什么要上中科院呢?作为中科院的学生,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始终的无法理解。
❹ 中国现阶段的科研环境如何
引言:因为现在推崇的都是科技强国以及科技兴国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现在十分重视科研问题。而且中国现在的科研环境比以前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中国现阶段的科研环境是很好的,因为国家的重视以及科研人员自身的努力,将科研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研所,以科研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当你想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知道科研是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因为他不不仅要沉下心来,而且苦心钻研且有压力的存在。虽然科研的环境是枯燥的,但是科研的成功是有意义的。当你在工作方面取得十分优秀的成果,是令人开心兴奋且羡慕的。想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学习。
;
❺ 中国最近的科技发展成就有哪些
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采回的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
2.我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3.我国“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同一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并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
5.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
6.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
7.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
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
9.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
10.我国研究人员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通过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提升数个量级,达到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
❻ 中国的科技力量怎么样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1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却实现了巨大的跃升。盘点10年来我国科技成就,不妨从一些数字的变化谈起: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比2000年—2005年间提高约8个百分点;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从2001年的2600万人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一;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年前的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世界第2位……
数字展现着中国科技的力量,记录着中国科技发展10年成长轨迹。
就国家整体创新能力而言,我国与创新型国家差距迅速缩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2011》报告显示,在占世界研发经费支出98%的40个国家中,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已由2001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20位。根据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国际排名将进入世界前18位。该研究院还对我国历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年—2010年间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
10年来,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平稳快速增长。2001年—2010年间,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论文数量在世界各国的排名从第8位迅速跃居至第2位,总量已经达到12.2万篇。SCI收录的中国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3.6%提高到2010年的8.6%。从各学科看,我国有6个学科的SCI论文10年累计数居世界前3名,分别是材料科学、化学、物理学、工程技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2001年—2011年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以30%的年均增速快速增长,2011年达到41.6万件,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2位。
科技论文与专利数量的增长、质量的提升与科技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力度密切相关。我国科技活动产出效率稳步提高,一些指标处于世界较高水平。2010年我国学术部门单位R&D经费的SCI论文产出量(2010年的论文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7.1篇/百万美元,是2001年的1.3倍,在学术部门R&D经费超过80亿美元的10个国家中位居首位。2011年我国每百万美元R&D经费的本国人发明专利授权量(2011年的专利数与2008年R&D经费之比)为1.6件,是2001年(0.7件)的2.1倍;分别是2010年德国的13.9倍、美国的5.6倍和日本的1.3倍。在世界主要专利产出大国中,我国R&D经费的发明专利产出效率居首位。
在大幅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显着增强。一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跃居世界首位,研发人员素质大幅提升。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有了大幅增长,从2001年的2600万人迅速提升到2011年的6200万人;同时,2001年全社会投入R&D活动的研发人员为96万人年,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突破280万人年。10年间,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和研发人员数量已双双跃升至世界第1位。
与此同时,我国研发人员的素质也有了大幅提高。根据2009年第2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数据,全国研究开发机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9.2万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已达到23.5万人,分别是2000年的2.8倍和3.7倍。
另一方面,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总量已居世界第3位。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经费投入持续增长。2001年,我国政府财政科技拨款为703亿元,到2011年则已达到约4900亿元,对贯穿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科技活动给予强大支持。10年间,我国R&D经费支出额已从1042亿元提高到8610亿元,世界排名从第7位跃居至第3位。R&D经费与GDP的比值是测度一个国家R&D投入强度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指标。我国这一比例保持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达到1.83%,比2001年提高了0.88个百分点,在发展中国家中居领先位置。
同时,国家科技计划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着增强。“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计划共安排项目(课题)51904项,较“十五”增长12.5%,中央财政拨款932.28亿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31倍。国家科技计划参与人员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其中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约为37%。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出版专着21.6亿字,发表论文43.4万篇,其中国际论文17.6万篇,申请专利9.1万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3万项,获得授权专利3万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万项。
经过10年努力,积极引进先进的资本运作管理理念,广开科技合作引资渠道,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政策性金融和创业风险投资较快发展,科技担保、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推进,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开展。2011年,中国创业投资管理的资本总量达3198亿元。自2009年10月国家推出创业板到2011年末,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数达到281家,融资超过2500亿元。
10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步伐也日趋稳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着增强,2001年企业R&D经费占全国R&D经费的60.4%,到2010年全国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达5185.5亿元,占全国R&D经费比重上升到73.4%。截至2010年,创新型企业总数达353家,试点企业已达550家。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创新效率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R&D人员以及R&D人员全时当量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2%和6.4%,R&D经费年均增长18.3%,比“十五”期间提高了3.6个百分点。2010年,政府研究机构开展R&D活动的人员有34.2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为29.3万人年。政府研究机构的R&D经费已达1186.4亿元,政府研究机构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政府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的增长速度均超20%,明显高于R&D人员和经费的增长速度。高等学校科研能力也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高校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523项,占总数的81%,重点项目1272项,占总数的67%;承担973计划项目232项,占总数的56.7%;承担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18项,占总数的49.4%;承担863计划课题4376项,经费75亿元,占总数的30%;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55项,经费46亿元,占总数的20%。科教结合助推创新型国家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国高校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02项,技术发明奖151项,科技进步奖711项。其中,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授权专利数累计达115489件,年均增长40.1%。
近几年我国的科技力量与日俱增,增长更快。
祝你生活愉快
❼ 中国现阶段的科研环境如何都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引言:科研环境体现了未来发展的动力,当科研环境比较好的时候,那么高新科技就会蓬勃的发展,而且也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的学术地位。中国现阶段的科研环境如何?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呢?
❽ 当老师提问如何看待中国如今的科研成就该如何回答
优秀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就像“千里马”,需要“伯乐”来“相”——用科学的评价体系将其识别出来,以堪大用。不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科技成果评价方面,也存在成果的评价导向作用和价值发现作用发挥不够,多维度、分类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科研活动是一项耗时且艰辛的工作。良好的激励机制既可以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推动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又能营造健康的创新生态,促进科技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