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生态城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与治理是社会进步、现代化进程中的头等需要,绿色、智慧、健康、宜居的生态城市建设是最大民生工程和时代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独立、高端的学术风格,深入学习、系统研究生态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和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做好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年度编撰和发布工作,为美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将继续组织人员积极开展城市生态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同时以编撰生态城市绿皮书等重大课题为切入点,探讨世界各种模式的转型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教训和趋势,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努力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智力保障。
以创新精神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生态城市绿皮书主编 兰州城市学院副院长 刘举科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大致可概括为6类示范型生态城市,即环境友好型城市、资源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景观休闲型城市、绿色消费型城市和综合创新型城市。
近年来,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掀起了生态城市建设热潮。我国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生态城市等有关建设目标的城市已达259个,占地级市比例的90.2%。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各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标准正在进一步完善,生态城市特色正在逐步彰显。
但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也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一是生态城市建设缺乏法制保障与顶层设计,生态化标准的执行力度弱化。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硬性约束和法规保障。政府、企业往往偏重于经济发展指标,而相对弱化环境保护指标的落实。二是城乡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未形成共识,忽视区域联系和城乡联动。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进行的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中,只是片面强调各中心城市的生态发展,而忽视了城乡之间的生态关联和有机联动。三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合力机制未能形成,公众参与的广度不够。此外,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因地制宜,建设重点和特色彰显不够。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追求人与城市自然和谐互惠共生结构,其思想基础是生态人本主义。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和现代城市精神建设生态城市,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探索,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途径,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开拓创新之精神逐步推进。
要站在新的高度认识问题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化发展,使我国经济很快变得强大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跟城镇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充分体现了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对于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是很广泛的,包括自然方面的问题,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开发,也包括如何管理社会,管理我们自己,管理我们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欧美国家曾经总结出了值得我们参考、学习的经验。但是,欧美国家已经发展了很长时间,今天它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很少变化,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表现在科学技术、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程度都比较高,因此,发展中国家不能直接拿来就用。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阶段又处于中低的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
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
城镇化是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从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步城镇化往前发展都推动了我们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从去年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靠自身内生的力量,这种自身内生的力量就是城镇化的进程。以城镇化为中心来思考转型和发展,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升级,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当前,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期,进入了城市化建设的新时代,这个新时期就是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以生态文明引领工业文明这样一个新的时期。尽管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将来的发展大有希望。上海的崇明岛,西安的浐灞国家森林公园,还有的甘肃嘉峪关,深入到各省市,可以发现很多生态城市建设的典型。以绿色的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态势现在已经形成了。
实际上城镇化的问题,无论是目的还是方方面面,都是涉及到人文精神的确立。“要让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怎样把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相衔接,走出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
生态城市绿皮书所反映的是中国生态城市的年度性发展进程,对于城市建设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作用,它提供的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对整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发挥了积极有效的参考作用。
㈡ 如何发展生态农业
如果说企业的清洁生产主要从工业的角度来考虑生态伦理建设的问题,那么,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伦理建设也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代常规农业是依靠化肥和农药来解决农田营养问题和病虫及杂草控制问题。化肥和农药的施用是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全球的粮食紧张局面,为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化肥和农药的施用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其中一个最大的弊端是造成了环境污染,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就是揭示农药大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由此引发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化肥和农药像一把双刃剑,对农业的发展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因此必须对其做出全面正确的评估。
要控制化肥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既要控制其施用量,又要严格执行使用规程。目前国外实施一系列法定的一般预防性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前者的方向是消灭不合理地使用化肥,控制其在环境中的积累,如利用有机肥在最佳时期按规定用量、用适合当地的方法施肥,在轮作中栽培过渡性作物,施用长效肥料等。一般预防性措施包括对肥料的正确运送、保存和施用等。
农药是消灭对人类和植物的病虫害的有效药物,在农牧业的增产、保收和保存以及人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等方面都起很大的作用。但农药有其利也有其害。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空气、水源、土壤和食物受到污染,毒物累积在牲畜和人体内引起中毒,造成农药公害问题。为了防止农药的污染和危害,主要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研究新的杀虫除害途径,联合或交替使用化学、物理、生物和其他有效方法,克服单纯依赖化学农药的做法。搞好农药安全性评价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定工作。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农药品种和剂型进行安全评价;并从急性、蓄积性和慢性的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畸性,联合毒性,对眼和皮肤刺激性和变态反应,农药代谢产物的毒性,农药的残留行为,对水生动物和益虫的毒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全面比较,然后制定允许残留标准和安全间隔期。安全合理地使用现有的农药。搞好植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合理调配农药,改进喷洒方法和农药使用的性能,以便用药及时适量,提高药效,减少污染和防止产生抗药性,做到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害,并充分发挥农药的积极作用。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来代替剧毒和残留性高的农药。
除了要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常规农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另一个思路就是发展生态农业。所谓生态农业,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一定的区域内,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我们也可以说,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总体现化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他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的再生利用、经济效益四者统一的综合性效果。当前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理论已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的重视。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所以不少人士认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生态农业阶段。
㈢ 急需关于就 如何加快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科学发展观 的社会实践论文 大概1500字
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科学发展
“文明”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文明”程度反映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这既是中国发展的科学选择,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认知和执政水平。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大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形态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人类从“野蛮”过渡到“文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常常表现为多层次性、多形态性和多系统性。从社会形态看,人类创造了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信息文明阶段;从地域和生产形态上看,又呈现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等等。
生态文明产生于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斗争中,这一矛盾的不断演化推进生态文明前行。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后,经济活动中片面夸大人力和机械力,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先哲关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是辩证统一的思想,忽视了经济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动态平衡,一味对自然界进行索取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再生产的能力,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发生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掠夺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有鉴于此,当今时代,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的出现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生态文明的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一切文明形态如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基本前提,坚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的自觉与自律,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意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交互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如果生态文明系统不能向人类持续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要素时,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失去了载体和基础,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内涵也无法全面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直接影响着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直接影响着人类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步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
坚持生态文明是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升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此,社会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生态破坏、温室效应等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我国消费能源24.6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但创造的GDP却只相当于世界总量的5.5%。世界银行调查并测算,中国的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已经占到中国GDP的8%;而中科院测算的数据则表明,环境污染使我国的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尽管测算单位不同、所采指标各异,但却共同揭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对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方面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也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创新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从表象上看,引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由人类非科学的活动造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生产能力的巨大提高而生产的。但其根源却在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支撑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人类中心论”把人类自身看成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一味对自然资源进行索取和掠夺性的开发,造成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其结果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基本生态过程和“自然”的再生产能力,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从这个意义上看,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非科学、反“自然”的文化现象,生态危机实质上就是人类及人类文明的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巨大,但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这是我们的发展理论中缺少“生态文明”的要素,片面强调GDP增长,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它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严重的矛盾状态。这是一个深刻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理念和思想作为一种文明形态提出,实质上是从治国的高度上否定旧有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纠正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利于长远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超越工业文明资源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的“向自然宣战”、“征服自然”等理念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转变;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从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向以“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转变,探索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因此说,“生态文明”不仅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更是一种重要的执政理念。
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生态文明为我们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当今的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能孤立地就环境论环境,必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社会和行政等手段来解决。要努力做到:
树立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是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平衡、和谐的关键所在。生态文明要求把人类的价值和终极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做到既利用和开发自然,又珍爱和保护自然,规范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要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方式,形成以生态文明意识为主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增强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建立健全生态法律制度体系。法律制度是文明的产物,它标示着人类文明进步的程度,法律的功能在于用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我国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是环境法制不完善,“无法可依”和“执法不严”并存。必须建立和健全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环境保护管理决策相一致的环境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体系,严格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环境污染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界”失衡的外部性突出表现,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单一的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其中,经济手段尤为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杠杆作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改变资源低价和环境无价的现状,形成科学合理的资源环境的补偿机制、投入机制、产权和使用权交易等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环境、发展与环保的矛盾。
转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模式,资源消耗大,产出效益低;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必须转变生产方式,从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向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模式转变;转变消费方式,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㈣ 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按照《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党的十八大决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具有多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一是政治意义.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人民发表了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发表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宣言,因而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这次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一主题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利益和政治立场:就是要在今后几年内,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牢牢把握好我国发展进步的正确方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未来五年内为到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的基础;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这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开创的,又是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能够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道路;继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以解决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是理论意义.党的十八大强调: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因此,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为此,党的十八大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样,党的十八大就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写进党的指导思想,从而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举起来、完善起来,这是党的十八大对党的重大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此外,党的十八大还有其他方面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在其他许多方面实现了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例如,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提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等等.
三是战略意义.党的十八大在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而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的总布局和战略布局,因而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的“全面”,既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目标要求,也包括了生态文明方面的目标要求,如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要求循环经济形成圈套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着上升;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要求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这个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而就必须作为一项战略建设提出来.为了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指出: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此外,党的十八大还提出了其他方面的一些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
四是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发布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体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愿、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因而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党的十八大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特别是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题目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围绕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具体实践目标,党的十八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总要求;等等.
五是世界意义.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正确道路,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因此,中国的前途命运已与世界的前途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也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因而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一方面,党的十八大强调,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同各国人民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党的十八大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给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本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提供了参考方案、启迪经验和借鉴意义.
六是历史意义.从理论上看,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实践中,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自觉行动,实现和体现其历史意义.从实践上看,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因而党的十八大精神及其贯彻落实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具体地说,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围绕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战略全局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规划和部署,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有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㈤ 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如何保障生态优先,如何做到创新引领,如何做好改革发展
摘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我们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法宝,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历史经验的总结。关于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有过精彩的论述,他指出:“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也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些论述,深刻阐释了解放思想的基本含义和重大意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有了解放思想这个法宝,就能冲破种种束缚和障碍,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无不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有了这条思想路线,才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沿着这条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有了这条思想路线,才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辟了改革开放的金光大道。黑河发展进步的历程,同样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过程,正是我们大胆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全国率先打开对俄经贸合作的大门,才掀起了对外开放的热潮,使黑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口岸城市和开放前沿。
㈥ 怎么在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
重实际,着力解决作风飘浮、脱离实际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作风,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实际、尊重实际,而不能脱离实际、无视实际。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我们坚持这样做,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违背这一要求,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可以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党的成功法宝,也是开拓未来的法宝。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关系到领导工作的效果,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飞速发展的形势,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深入到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通过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获得科学的思想认识,制定切实的发展思路。脱离实际,一切思想都将成为无源之水,一切工作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说实话,着力解决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问题。说实话,既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要求,也是办实事、求实效的前提。与说实话相对立的是说空话、大话、假话、套话,这是党性不纯、作风不正的表现。这种现象发生在领导干部身上,危害更大。现在有少数领导干部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热衷于跟风赶浪,讲起来头头是道,甚至虚报浮夸,把讲在嘴上、写在纸上的设想当作现实工作来吹嘘,追求轰动效应和虚假政绩,而对存在的问题则置若罔闻。俗话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不是说实话,是衡量领导干部作风如何的重要依据。说实话,就是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实质,坚持真理,秉公执言,而不是言不由衷,隔靴搔痒,弄虚作假。说实话,一个基本要求是汇报工作必须如实、全面、准确,不夸大成绩,不回避失误,不掩盖矛盾,做多少讲多少,做什么讲什么。切实做到说实话,关键在于转变思想作风,摒弃私心杂念。
办实事,着力解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问题。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和大发展的时期,这也是崇尚实干精神、呼唤实干作风、重视实干人才的时代。成绩从实干中来,威望从实干中来,好的作风同样从实干中来。只有真抓实干,多办实事,才能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那种做官当老爷,高高在上,不抓落实的不良习气;那种坐而论道,“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一套、做一套的虚浮作风;那种工作摆摆样子,敷衍塞责,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实为广大群众所不齿。为基层排忧解难,为群众多办实事,是领导干部的职责。具有发现问题的办法,化解矛盾的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求真务实的态度,是领导干部的本分。工作目标切实,工作措施扎实,工作作风务实,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促进发展,造福群众,是改进领导作风的当务之急。
求实效,着力解决劳民伤财、不讲效果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最讲效果和效率的经济,不讲效果,没有效率,我们的任何设想和目标都将事与愿违。毛泽东指出,“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和效果的统一论者”,“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领导干部经常面对如何处理群众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否具有求实效的科学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毫无疑问,我们的一切决策都要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出发点,以让群众真正受益为落脚点。因此,领导干部既要有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愿望与动机,又要有把事情办得漂亮、办得圆满的能力。为此,就要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领导水平,不务虚名,讲求实效,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
㈦ 谈谈如何坚持实事求是
"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引出正确的结论,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__引
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进步的,今天的世界,虽然有昨天的世界的遗迹,但是,今天的世界,必然有今天世界的特质。人们在研究当前世界时,必然要以今天的世界为基础,做到实事求是,而且,思想上还要更进一步,真正地求真务实,这样,才能真正在当前纷繁芜杂的社会环境中,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运行的必然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客观世界,才能真正地把握客观规律,把事情办的更好.
所以,我们研究客观世界,一定要做到事实求是,真正实现求真务实,把握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找到客观规律,科学地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
总而言之:我们务必坚持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我们才能走的更好,更远,更辉煌....
㈧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B B材料从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的连续性等不同的方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B选项最为贴切题意要求,所以选择此项。
㈨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④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⑤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⑥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成资源最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㈩ 毛概论述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谈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价值观念上,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之子。在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与自然对等思想,对自然保持必要的尊重。我们的发展,既不能走向与自然对立,更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要始终以敬重的姿态,考量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存在和发展的权利。
二是在指导方针上,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节约优先就是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优先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山清水秀但贫困落后不行,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
三是在实现路径上,要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把经济增长从依靠资源环境消耗,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上来,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在工作落实上,要坚持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其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因而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和实践过程,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
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