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事业单位计算工龄的依据
事业单位工龄计算,是需要依据考生以前的身份和工作情况来定的。事业单位工龄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分别是工龄连续计算法、合并计算法、工龄折算法。具体如下:
第一种是连续计算法,连续计算法会将工龄连续计算,在工作进行调动的时候使用,如果员工从一个单位调到另一个单位,两个单位的工作时间可以计算在一起,不会清零;第二种是合并计算法,合并计算法用于员工因为外界原因间断工作,这种情况下,可以把间断时间扣除掉,把之前和后面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像有些员工,因为特殊的原因,被推辞了,再次工作之后,之前的工龄和后续参加工作的工龄可以合并计算;第三种是工龄折算法,主要适用于特殊环境工作的员工或者是特殊工种,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进行折算,比方说从事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职工,在计算连续工龄的时候,每从事工作一年,按作一年零六个月计算。
事业单位计算工龄的依据
⑵ 事业编制工龄怎么算
法律分析:1、若是应届生考入事业单位,则工龄为零。包括专科应届生,本科应届生,研究生和博士。2、若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或者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又重新考了事业单位的话,则其在国有企业或者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里的工龄算在事业单位工龄上。3、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期间,如果与企业签了合同,并缴纳了社会基本的养老保险一类的,则在考上了事业单位后,其工龄是从开始缴纳养老保险的那年开始计算。例如,2010年开始在私企交养老保险,2012年考入了事业单位,则工龄就已经是两年了。4、原被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的编制外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单位与本人签订了书面劳动(聘用)合同,并为其缴纳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录(聘)用为机关事业单位在编正式工作人员后,其缴费年限与正式录(聘)用后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5、不满足以上条件的人,则考入到事业单位的工龄是与应届毕业生一样的工龄计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八十二条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公务员的福利待遇。公务员执行国家规定的工时制度,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休假。公务员在法定工作日之外加班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休,不能补休的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助。
第八十三条 公务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按照国家规定享受保险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
第八十四条 任何机关不得违反国家规定自行更改公务员工资、福利、保险政策,擅自提高或者降低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待遇。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
⑶ 考上事业编后工龄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一,若是应届生考入事业单位,则工龄为零。包括专科应届生,本科应届生,研究生和博士。
二,若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或者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又重新考了事业单位的话,则其在国有企业或者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里的工龄算在事业单位工龄上。
三,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期间,如果与企业签了合同,并缴纳了社会基本的养老保险一类的,则在考上了事业单位后,其工龄是从开始缴纳养老保险的那年开始计算。
四,原被机关事业单位聘用的编制外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单位与本人签订了书面劳动(聘用)合同,并为其缴纳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录(聘)用为机关事业单位在编正式工作人员后,其缴费年限与正式录(聘)用后的工龄合并计算为连续工龄。
五,不满足以上条件的人,则考入到事业单位的工龄是与应届毕业生一样的工龄计算。
法律依据:《国家人事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第十条辞职人员被全民所有制单位重新录用,辞职前和录用后的工龄合并计算。
⑷ 新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龄怎么计算
法律分析:工龄有连续计算法、合并计算法、折算法三种计算方式,具体如何计算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确定。所谓工龄,是指职工自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起,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或全部来源的工作时间。对计算社会保险待遇有法律意义的只是连续工龄和缴费工龄。
法律依据:《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 第三十八条 一般工龄系指工人职员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而言。在计算一般工龄时,应包括本企业工龄在内。
⑸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龄怎么算
法律分析:1、若是应届生考入事业单位,则工龄为零。包括专科应届生,本科应届生,研究生和博士。2、若是原来的国有企业或者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又重新考了事业单位的话,则其在国有企业或者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里的工龄算在事业单位工龄上。3、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在工作期间,如果与企业签了合同,并缴纳了社会基本的养老保险一类的,则在考上了事业单位后,其工龄是从开始缴纳养老保险的那年开始计算。5、不满足以上条件的人,则考入到事业单位的工龄是与应届毕业生一样的工龄计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六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⑹ 事业单位工龄计算方法
事业单位计算工龄的话,需要看员工之前的工作经验以及员工的身份,主要可以分为这几类人员:应届生,国企或事业单位员工,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私企员工等几类。
第一类:应届生,也就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包括本科,专科,研究生,博士等等,这类考生考上事业单位,那么他们的工龄都是零。
第二类:国企员工或之前有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员工,离职后重新考的事业单位,那么他们之前的工龄都是可以选在现在的事业单位工龄中的。
第三类:编外人员,指的是之前在事业单位中工作,但是不是正式工,和之前的事业单位签订的是劳动合同,同时之前的事业单位为员工缴纳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现在考上事业单位的编制了,那么工龄也是可以从之前编外人员的工龄算起的。
第四类:也就是大多是私企员工,这列员工之前在私企工作,如果在工作期间,与企业签了合同,并缴纳了社会基本的养老保险,那么在考上了事业单位后,工龄是从开始缴纳养老保险的那年开始计算的。
如果你都不满足以上的条件,那么不考上事业单位的工龄是会与应届毕业生一样方法计算工龄,也就是从零开始计算。
事业单位工龄计算方法
⑺ 事业单位的工龄,是从何时开始计算的
事业单位的连续工龄从你进单位的那一天算起,本身员工的工龄就是每年连续累计计算的,中间不能间断,从你进单位开始单位给每位员工建立档案资料,都记录很清楚,很准确,以备查阅,所以员工在退休时劳资部门负责人查阅档案。
工龄折算
工龄折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包括时间的特殊性、条件的特殊性和对象的特殊性。
工龄这算仅仅是针对于刚刚实行统筹社保时,为了提升加强特殊工种的保障,而将特殊工种员工的工龄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折算,让视同缴费时间更长,从而达到养老金收益更多的效果。针对从事极寒、高温等工作的特殊工种人员,按照工作1年相当于1年3个月;从事有毒、有害工作的特殊工种人员,按照工作1年相当于1年6个月进行折算,折算最高不超过五年。
⑻ 事业单位工龄怎么认定
法律分析:参加工作时间,是指工作人员专职参加工作的起始时间。工龄,是指职工自与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起,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或全部来源的工作时间。参加工作时间是工龄的起始点,工龄是参加工作的总体时间。目前新入职机关事业单位后,工龄的认定目前主要的参照标准是与社保挂钩,交纳社保即可认定工龄。但前提是缴纳社保的单位与档案中劳动合同中的单位一致(包括三方派遣用工方式),挂靠补缴、代缴都不是工龄认定的依据。在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中,工龄具有通认性,与工龄挂钩的工资待遇也都能通认兑现。在大部分私企,与工资待遇挂钩的工龄只局限于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不具有通认性。在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时候,每一个干部都要进行档案专项审查。档案专审的目的就是对档案资料是否齐全、履历与工龄是否对应等方面内容进行规范审查,以便在进入单位后更准确地认定工龄和参加工作时间,并对档案进行规范存档。
法律依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规定:工龄以其初次参加工作时县级以上劳动人事部门审批时间作为认定依据进行认定。也就是说,以首次签订劳动合同之日或企业办理录用手续之日作为认定依据进行认定参加工作时间和工龄的依据
⑼ 事业单位工龄认定标准
1、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一年的员工每月工龄工资为¥50元整。
2、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两年的员工每月工龄工资为¥100元整。
3、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三年的员工每月工龄工资为¥150元整。
4、在本公司连续工作满四年的员工每月工龄工资为¥180元整。
5、以此类推,之后在本公司工作每增加一年,每月工龄工资相应增加¥30元整。累计十年封顶。
6、员工连续请假超过15天或年内请假累计超过30天者,取消工龄按新员工待遇执行并重新计算工龄(总经理特批的除外)。
7、员工辞职后又复职,原工龄取消,按照新入职时间重新计算工龄。
8、试用期间不计算工龄。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 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应该退休。
(一)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二)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男年满五十五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的。
本项规定也适用于工作条件与工人相同的基层干部。
(三)男年满五十周岁,女年满四十五周岁,连续工龄满十年,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长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