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42年到建国前胶县县长有几人
1942年县长郭振华
寿宁一中校史
1938年8月东渡日本留学归国的叶森,回到了故乡寿宁县,在犀溪乡他会同各界仁人志士,以祠堂、桂香阁为教室,以家庙为宿舍,以油印本和手抄本为课本,创办了“私立育英公学”这就是寿宁一中的前身,从此贫穷的山城寿宁揭开了中等教育的序幕……
1941年公学经当局省厅审批后易名为“寿宁县立初级中学”,并迁入寿宁城关。但当时条件还十分艰苦,以至于没有固定的校址,师生们先后跋涉于马仙宫、柳氏宗祠及三峰寺上课。直至1942年县长郭振华创立学董会,在鳌城北凤山麓奠基建校,寿宁一中方才有了正式的校园。1942年第一批42名学生毕业,至1948年止共培养了10届331名毕业生。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礼炮给学校注入了新的生机,从此寿宁一中事业迅速发展,1955年定名为“福建省寿宁中学”,1958年创办高中部,成为一所完中,1960年学校定名为“福建省寿宁第一中学”,1961年寿宁人民自己培养的第一批高中生走出校门,老区人向国家输送大学生的梦想第一次成为了现实!
Ⅱ 梓潼大庙 美文
出绵阳市向北走是梓潼县,再向北几公里,老川陕路就上了山,进入盆地边缘团团万岭,如龙如蛇的七曲山。见山峦起伏,蟠龙逶迤,望古柏森森,浓荫蔽日。突见一大片古建筑从公路边拔地而起,掩映于万绿丛中。正是“路从古柏荫中转,楼向云峰缺处开”,七曲山大庙到了。
大庙文化内涵丰富,“四古三张”概括。四古者,古蜀道、古柏树、古建筑、古战场;三张者,张亚子、张飞、张献忠。四古货真价实,名不虚传;三张中有一位值得考究。每次陪朋友到此一游,卖弄我的一知半解,都调侃一番:各位,儒、释、道等各路神仙,混住道观的大杂院不稀奇,是宋以来三教合流社会思潮的反应。可是主管道德文章的文昌大帝和骁勇战将张飞、绿林好汉张献忠供奉一堂,独此一家。
游大庙,先怀古。古蜀道“翠云廊”南端,止于七曲山。李白《蜀道难》描绘的“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的五妇岭在此。传说,蜀王派出的五丁壮士,带着秦王赠送的五个美女、五头屙金之牛走到此处,看到巨蛇入洞,五壮士玩忽职守去逮蛇,造成山崩地裂。壮士压死了,美女化山峰,五牛变石头,佩剑插地成剑泉。剑泉旁边,过去有一“送险亭”,亭前石坊刊刻“坡去平来”,告知旅人,平川沃野的成都平原就在眼前,有联云:“历尽艰险才博得脚跟站稳,前程坦夷岂能够掉以轻心”。
这里令人流连忘返的还是那满山遍野的古柏树。方圆四百余亩的柏树绿浪滚滚,据说古树就有两万多株,根连枝接,各具风姿,魁梧苍劲,枝叶婆娑,遮天蔽日,英气凛然。那年在七曲山庄过夜,清晨风起,户外古柏摇曳,涛声如浪,走出门外,柏树发散的清香气息,沁入肺腑,顿感进入仙境。
这里还是古战场,三国孔明曾在此演武练兵,张飞命军士植柏树以显示道路。蜀汉军队由此发兵,进军阆中。明末张献忠在这里设伏兵大战杨嗣昌,“梓潼一战,累骨如山,十三省大军,丧歼殆尽”。张献忠大喜,率众到此祭祖,指着文昌大帝说:“此吾祖也,吾祖助我”,“你姓张,咱老子也姓张,咱们联个宗吧。”奉文昌张亚子为“始祖高皇帝”,敕封文昌宫为“太庙”,清代因为避讳改为“大庙”。怪不得全国到处都叫“文昌宫”“文昌阁”“文昌殿”,这里却叫“大庙”。也因此,张姓的人物成了这个众神居住的大杂院的代表。
大庙古建筑群的主神是文昌帝君张亚子。道家建宫观,要在神仙福地,幽逸山居,去尘离俗,古林深藏,体现道法自然,这里如是。20多处从元代到明清建筑的庙宇,依山取势,结构错落,宏伟壮观,既风格殊异,又主次分明,以百尺楼、正殿、桂香阁为中轴线,左右延伸,成不对称分布。此地的建筑很有代表性,着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察过这里,在他的《中国建筑史》详细介绍了这里的《天尊殿》。自从川陕公路开通,深山古庙成了路边大殿。反映唐明皇当年避乱做梦轶事的“应梦台”,被分割到了公路的另一边,想来,中间可能还破坏了一些。
走进皋门,高高的台阶与皇宫相似,中间雕龙,两边阶梯,气势庄严。上去以后,是宏伟的文昌正殿。有古代和现代两幅对联,古人说:“列天上星斑两字传心惟孝友;掌人间录籍千秋大业在文章”。今人题:“七曲山九曲水古柏森森是圣地;十年木百年人众生芸芸仰文昌。”我以为,这今人的对联也不好,因为文昌是造神现象产物,不值得敬仰,听我道来。
这里的三张中,张飞和张献忠是确实的历史人物,主神张亚子却来历不明,一团雾水。过去对文化圣人有“北孔子,南文昌”的说法。道家说,文昌星宿历七十三世化生,降生于晋代梓潼七曲山,极其孝顺父母,后来仕晋战死,历代加封,成为主宰功名利禄的大神。科举时代,读书人必奉祀他。旧时,凡是与纸张文字,如刊刻、印字、书籍、裱画等有关行业,皆供奉文昌为行业神。道教认为,文昌星明亮则主文运将兴。文昌的神坐旁边有“录马神”附从,民间说“录马得得跑,官位步步升”,求取功名利禄之心一目了然。台湾省至今还很重视文昌,崇奉文昌、关帝、吕仙、朱衣、魁星为“五帝星君”。
从传说中看看文昌的来历吧。梓潼有神的记载,最早见于《华阳国志》,说梓潼县“有善板祠,一曰恶子”,是个雷神。到了唐代的《北梦琐谈》有了张恶子的故事,说“西州张生所养之蛇,因而祠。时人谓为张恶子,其神甚灵。”而且说,当年五丁开山就是拔的那条大蛇。过去的龙身人首的雷神恶子有名无姓,后来的养蛇的张生有姓无名,两者结合就有了张恶子其人。恶字,不好听,雷神、蟒蛇有渎神灵,于是进一步加工,就叫张亚子吧。窃以为,张亚子的名字与孔仲尼仿佛,两个文化圣人,“亚”和“仲”都是老二,是否故意,不得而知。
为了给张亚子以孝悌的美名,还有一个“水淹许州救母”的传说,说七曲山住的张公、张婆,勤俭持家,上山砍柴割破手指,滴血入清泉,幻化为男童,喊爹喊妈,活泼可爱,取名张亚子。张公张婆上街卖柴,男孩化作云彩蟠龙,布云蔽日保平安。许州知府认为是不祥之兆,把二老投入牢房。张亚子向二郎神借箭,三箭射穿许州北三十余里的白阳洞,引涪江水灌许州,投箭杆入水,化作乌木冲开牢门,救出父母乡亲。从此孝敬父母,得道成神。这些,都还是一个地方小神的作为。
唐朝天宝年间,安禄山作乱,史思明响应。唐玄宗避乱,在马嵬驿处死杨贵妃,心灰意冷逃往四川。路过七曲山住宿,当夜梦到一书生告知,安史之乱已平。到成都天回镇,果然听到捷报,玄宗大喜,回程再到七曲山时,见庙内塑像如梦中儒生,即封张亚子为“左丞相”。从此,地方小神受到皇封,身价倍增。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僖宗又逃往四川,在这里效法玄宗,加封张亚子“济顺王”。宋朝的几朝皇帝又封张亚子“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英显王”“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皇家如此推崇的神仙,道家当然要借题发挥 。南宋时,道家编造了玉皇大帝降旨,“文昌星官”张亚子奉玉帝之命“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张亚子成了“文昌帝君”。当年“凡蜀举子入贡,必祷之问得失”。为了使文昌的学识与孔子相当,古代文人学士和道教学者,甘当无名英雄,采取“天启”“神谕”“降笔”手段,以洋洋数千万字为文昌制作经诰文章,张亚子成了着作等身的大文豪,其作品博大精深,囊括天文地理、文史经哲、星冶医方所有文化知识。最着名的是《文昌帝君阴骘文》,一篇劝善的短文。自从张亚子从地方小神受皇封发迹以后,全国到处都有他的宫观,仅北京就有七座文昌宫。窃以为,也是因为进京高考的举子人多,少了怕不够用。
知道了文昌的来历,游大庙就有了目的。游人不一定考究文昌的来历,但是都知道文昌帝君保佑功名利禄。于是人们都在正殿前面焚香点蜡,烟雾腾腾。有磕头的,有捐功德的,也有给孩子抽签的,抽到上上签,自然高兴,抽到下签,说一声“骗人的”,把签捏在手心里,不给他人再看。正殿和桂香殿有12尊巨大的明代铸铁坐像,殿中全套祭器如大鼎、一人高的花瓶和镂空花束均为铁铸,乃稀世之宝。铁铸造像十分生动,背后铭文“崇祯元年陕西金火匠人薛姓”所铸。正殿的文昌像高4。7米,全身镏金。最有意思的是文昌前面两侧的两个侍童造像,一个瞪眼吐眉,一个张口结舌,一个拿书卷,一个捧印鉴,名叫“天聋”、“地哑”。一个掌管文人录运薄册,一个手持文昌大印。道是,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关系富贵贫贱,保密问题很重要,以免天机泄漏。
这里的许多庙堂,主要围绕着文昌而设。“桂香殿”院子里,有四棵古代丹桂,顾名思义取“瞻宫折桂”之意,据说丹桂飘香的时候,这里甜香袭人,满地金黄。“白特殿”和“风洞楼”为上下两座庙宇,前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的坐骑,后者里面有一个两米深的自然石洞。白特是一匹马头、骡身、牛蹄、驴尾的神兽,传说张亚子年轻时每天骑着它通过风洞到千里之外的陕西读书。道家总喜欢山洞,无非是道教“洞者,道也,万物通有此理,即太极之谓”,“洞天福地”“洞观其邃”的意思。门上有明文学家冯梦龙撰联:“三清老子骑青牛西出阳关;梓潼帝君乘白特下临凡界”。其他殿堂也很有说头,“家庆堂”为文昌创作了五世同堂一大家人。“瘟祖殿”则说降伏妖魔,治理瘟疫的五位瘟神是文昌的化身。
在中国,文昌宫里都同时供奉魁星,古代读书人眼里,魁星主科举文事,地位仅次于文昌,奉之甚虔。这里的“魁星阁”又叫“百尺楼”,在大庙正山门上面,过街楼式建筑。二楼正中塑魁星造像,面目狰狞,金身青面,赤发环眼,右手握一管朱笔,左手持一墨斗,右脚踩着鳌鱼头,左脚跛起倒踢呈北斗星状。魁星,北斗七星之首,或说北斗的第一颗星为魁首,或说前四颗星合起来为斗器之首。古代文人高中状元后,到皇宫迎榜,皇宫台阶上雕有龙和鳌,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站在鳌头上,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关于魁星有两种传说。一说魁星奇丑无比,满脸麻子,一只脚颠跛,发奋读书,终于高中榜首。殿试时,回答皇帝对他长相的提问说,麻脸是“麻面满天星”,跛脚是“独脚跳龙门”,皇帝大喜,钦点状元。另一说,魁星本是帅哥,满腹学问,可是考场腐败,总是名落孙山,愤而跳海,被海中鳌鱼顶起,化身丑陋,升天而为魁星,主管功名。所以说,“任你文章高百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其实,这魁星也是文人们把“魁”字拆开来,一个“鬼”的造型,加上星斗的附会,演绎出来的故事,暗含讥讽和无奈。
德国文化哲学大师恩思特·卡西尔《人论》书中说:“神话的所有基本主旨都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投影”,的确如此。从“天聋”“地哑”和“魁星”的故事看到,自古以来考场作弊就是防不胜防的,连仙界也要采取装聋作哑的非常措施。就是这样千方百计的防范,还出现了魁星跳海的悲剧。逼得旧时的文化人,对考场腐败无可奈何,寄托于神灵保佑。
今天,看到魁星楼里,挂满了高考的学子们送的锦旗,祈求祝词五花八门,突然想到一句俗语:“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不禁哑然失笑。这个大庙建筑群中,还有一个关帝庙,里面的关公并非红脸,而是金身、金面。关公也是武财神,所以指示牌上的箭头指的不是“关帝庙”而是“财神庙”。如今,那里好像比文昌宫的香火旺盛,也是与时俱进的现象。如今的许多游人到此,并非供奉文昌,而是找乐子来了,东看看西瞧瞧,领略文化,休闲心境。走到一处,看到洞经音乐表演,丝竹声声,锣鼓阵阵,男女合唱,抑扬顿挫,时而清丽婉约,时而高亢激昂,时而飘飘然如临仙界,时而坦荡荡胸襟开朗。下面院子里有个很大的古代焚纸炉,过去的文人认为文字是仓颉大帝所造,要爱惜,写过字的纸不能乱丢,收集到贴有“敬惜字纸”的竹笼里,在文昌庙里集中焚烧,待到每年二月三日文昌帝君诞日祭祀完毕由学生们扛抬纸灰撒入河海。现代,这里成了人们过鞭炮瘾的所在,不时传来噼噼啪啪炮竹声声。我担心,这里的烟火和炮竹会不会那一天引起火灾,把几千年的文物毁于一旦。历史上,这里的魁星楼就在清雍正年间遭遇火灾重建过,我的担心不是空穴来风。
一件有意思的情景进入我的视线,我看到有一个老婆婆见神就拜,财神庙里烧柱几根香,文昌殿里磕几个头,魁星面前也下跪,瘟神面前也作揖。送子娘娘面前,她还磕头,我好奇的问:“婆婆,你拜的这是什么神?”老婆婆说:“不知道什么神,不过拜拜有好处。”真是礼多神也不会怪罪。有趣。
离开的时候,我抬头看看那团团万岭,如龙如蛇的七曲山,看看那冠如华盖,绿荫如云的古柏树。慨然想到,这里的历史告诉人们,再结实的建筑,也不会永存,再神圣的神灵也会退位。只有大自然是永生永存的,历经风雨,傲视苍穹。
Ⅲ 云南军马场有什么好玩的
基本没有什么好玩的
这边有个中信嘉丽泽(高尔夫、餐饮、赛马、垂钓)
,杨林工业园区原名为云南杨林工业开发区,始建于1992年。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30个重点工业园区,2005年,国家六部委联合清理整顿开发区后,杨林工业开发区作为全省15个省级开发区予以保留,并更名为云南嵩明杨林工业园区
园区所在地杨林,地灵而人杰,是明代医学家、音韵学家兰茂故里,是驰名中外的杨林肥酒产地, 自古为“滇东重镇”,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名震朝野的隐士——兰茂,已成为嵩明的人文名片。兰茂结庐讲学,教授蒙童吟诗作对,并编着了《声律发蒙》、《韵略易通》,将传统36韵简化为20韵,与现代汉语的21个声母非常接近,开创了全国“普通话”的先驱。编着的指导诊断的《医门览要》和医书《滇南本草》,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早137年。两部医书,总结了明代以前云南药物和医疗发展的经验,为医药界“至宝”。同时,众多的文物古迹,如:兰公祠、古驿道、杨林书院遗址、七阁(文昌阁、魁阁、九天阁、水云湘庙、桂香阁、玉皇阁、观音阁),八庙(城皇庙、龙王庙、五谷庙、财神庙、张飞庙、水官庙、东岳庙、山神庙),三殿(大雄宝殿、关神殿、中岳殿),四寺(太平寺、清真寺、观音寺、如来寺),两祠(兰公祠、陈公祠),三宫(斗母宫、武显宫、文昌宫)等,构成了一个千变万化的风景园林城镇景象,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铸就了纯朴、典雅的民俗风情,形成了良好的人居环境,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Ⅳ 顾昭是哪部小说的女主
顾昭是《厉王权宠倾城妃》小说的女主。
节选
“夫人,阿昭住的地方和下人可曾安排好了”。张夫人赶忙回答:“老爷,已经都安排好了” 。林维康点了点头,很是满意。今天的认亲十分圆满,只等晚上召集其他两房人一起吃酒,让顾昭认了叔伯兄妹,这件事情就可以完美结束。
至于顾昭的起居生活,都是内宅事务,由张夫人安置,他也懒得操心。和上辈子一样,顾昭的院子是位于内院最西北角的桂香阁。桂香阁是先礼国公年老时休养之地,院子不大,建筑精致,地处偏僻,适合静养。
院子有个角门和最后面的花园相通,还有一个小门可以直通府外,不过和其他国公府的女儿们就相隔甚远了。从这个院子的挑选就能看出来,张氏不想让她跟其他礼国公府的女孩儿们来往太密切,希望她能安安静静,降低在国公府的存在感,然后给她选一门婚事,把她嫁出去,就算完成任务。
不过顾昭并不在意,这样的院子正好。她对礼国公府所有人都没有什么感情,本来也就懒得跟他们打交道;而且桂香阁直接有小门能出府,她以后做事就方便得多。
桂香阁中有一株近百年的桂树,此时正是寒冬,高过房顶的老树也满身萧瑟。顾昭坐在正房门口,眼前跪了一地的,都是桂香阁的下人,也都是她上辈子熟识的那些人。
Ⅳ 文庙的主要景点
文庙共四进,除第四进被毁坏,其余三进都保存完好。由于依山而建,所以四进也是逐级升高。入正门至第一院落,有半月形水池,称为泮池。在古代,凡中秀才得从石桥上过,名“游泮”。第二进东西两端,分别建有“桂香阁”和“尊经阁”,是祭祀时公布名单处。第三进是一座四合院。两条石龙宛如从天而降,龙身时隐时现,龙首遥相呼应,栩栩如生。柱础石狮为雌雄二狮,雄狮足蹬绣球,雌狮怀哺幼狮。它们与大成门外的另两根石龙柱,同被称为“文庙四大石雕瑰宝”。
Ⅵ 峨眉山是哪个佛的道场
他是个菩萨的道场 是普贤菩萨的道场
佛教在公元一世纪时,由于佛教徒对修行能达到何种果位的认识不一,形成大乘、小乘两大派别。大乘先传入我国,又分为三论宗、净土宗、律宗、法相宗、密宗、天台宗、华严宗。前五宗来自天竺(即今印度),后两宗为我国僧人所创。南北朝萧梁天监(公元502~519年)年间,南天竺僧人菩提达摩(Bodhi-dharma)来我国创立禅宗。从此,禅宗作为正宗在我国流传。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慧能为六祖。慧能与神秀同受弘忍五祖的法要,分成南北两宗,即宗教史上称“南能北秀”。神秀代表北宗,传两代而失传,慧能代表南宗,一直传到现在。慧能大师的法嗣颇多,宗支繁衍极盛。日后南宗分成南岳怀让、青源行思两系。南岳系又分为沩仰、临济两宗;青源系又分成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临济宗在石霜楚圆之后又衍出黄龙、杨歧两派。
峨眉山僧徒多是临济宗门人,曹洞宗次之。据《五灯会元》等书记载:唐文宗(公元827~840年在位)年间来峨眉山的昌福禅师(眉州人)、黄檗老人(福建人)、灵龛和尚(成都人)、黑水和尚(峨眉人),为峨眉山最早南岳临济宗门人。唐僖宗(公元874~888年在位)年间来的西禅和尚(嘉州人)、白水和尚(嘉州人)、澄照禅师(川西青城人)、布水岩和尚(益州人)、东汀和尚(嘉州人),则是青源系曹洞宗最早门人。他们来峨眉山后,修建寺庙,招收门人,代传相续,延流至今。
惜因史料奇缺,对禅灯流衍之具体史实,已难尽悉。现仅从“黑水祖堂”和“昌文修谱”的有关记载中略知其发展梗概。据《峨眉山志》载:“黑水寺,在对月峰,创自晋魏肇公(384~414)。唐僖宗问,高僧慧通住锡,道闻朝廷,敕建永明华藏寺(即黑水寺),弘建普贤(即万年寺)、延福(即牛心寺)、中峰、华严四刹。继席祖庭,位列传灯,承憬、义钦、黑水、昙振、洞溪、广悟。前后七代,悉宗风大振。故古今称‘峨眉祖堂’、‘水洞溪’,俱以山彰名也。”
又刘君泽《峨眉伽蓝记》中记:华严顶,雍正己酉(1729年)通融(慧先)老人所开建。卧云庵,见无禅师传临济三十四世,其数传之法嗣有昌文真秀者,具戒于峨眉灵觉堂,乾嘉之际监寺事,嘉庆甲戍(公元1814年)始修见无禅师以下谱系,令其徒孙能环,遍历四川二十多县,并及江苏、云南、贵州等省。普访稽考,迄至道光了未(公元1847年)谱成,分写十八部分存本山永庆寺、华严顶及省内有关各寺庙。可惜该谱今已无从查得。
临济宗僧谱(字辈) : 智慧清静,道德圆明。真如性海,寂照普通。心源广续,本觉昌隆。能仁圣果,常演宽宏。惟传法印,正悟会融。坚持戒定,永继祖宗。
曹洞宗僧谱: 广崇妙善,宏胜禧(后改为永)昌。继祖续宗,慧正维方。圆明净智,德行福祥;澄清觉海,了悟真常。
沩仰宗僧谱: 慧维妙真恒,心空悟上乘。续宗宏法远,万古耀莲灯。
此外,在金顶铜殿铜碑上铸有“峨眉山铜殿法派:普行澄清海,智镜常照明。闻思修心德,觉遍性圆融。”
1984年在洪椿坪出土的清人冯庆樾撰的《双百字联》石碑上刻有千佛禅林之号派“德先字正恒,定静精华灿。大海清奚纯,中诚观守善。金经广照深,法融涵空鉴。福缘满行成,西来昭普愿。”这些可能都是临济宗某岔宗的僧谱。
1990年3月《峨眉山佛教专辑??峨眉文史第六辑》记载有峨眉山寺庙宗教体系,截至公元1949年止(列为一行一组者较为亲近)。
临济正宗:
伏虎寺、龙凤庵、天台庵、无量殿、华严寺、慧灯寺、卧云庵;
大乘寺、白云寺、菩提庵;
报国寺、祖殿、太子坪、七天桥;
锡瓦殿、万佛顶、明月庵、天门石、观音阁、园觉寺;
千佛顶、圆通寺;
华严顶、遇仙寺、永庆寺、接引殿、祖师殿、沉香塔、普贤塔(和尚塔);
净土寺(大坪)、雷音寺、善觉寺、龙升岗。
临济岔派:
洪椿坪、仙峰寺、清音阁、广福寺、牛心寺、会福寺、保宁寺(含仙峰庄);
华藏寺、万行庄、冰雪庵、佛顶庵;
中峰寺、纯阳殿、西坡寺、莲花石、观音寺;
大峨寺、神水阁、雷洞坪、新开寺、新殿、息心所、回龙寺、桂香阁、高觉庵。
曹洞正宗:
上白龙洞(含下白龙洞)、极乐寺、大佛殿、毗卢殿(未改为什方丛林前)。
曹洞岔派:
砖殿、洗象池、初殿(含兴圣寺)、长老坪(含长寿寺)、圣积寺、蒲公庵、金龙寺;
慈圣庵、上中下三个海会寺、子龙庙、观音阁、观音寺。七庙当时无人住持,甚至无僧众长住。
观心坡不明宗派,传为明代传入的沩仰宗寺庙。
峨眉山寺庙在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前全属子孙庙。是年全山佛教界协议,以万年寺之毗卢殿、峨眉东郊的大佛殿建立什方丛林,是为峨眉山什方丛林之始。民国8年(1919年),大佛殿方丈仁玉和尚,聚憎众300余人传戒授法。民国25年(1936年),大通禅师于毗卢殿传戒授法,受戒者计260余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