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丞相制度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的作用
宰相制度的作用
古人给宰相的作用定了八个字,叫“坐而论道,协理阴阳”。也就是制订方针政策,从宏观上平衡各方面的关系。
宰相与皇帝的关系至关重要,与王朝的兴衰存亡关系甚大,相权的消长可以说是观察历代政治得失的一个重要"指针"。政治的"秘诀"就是对权力进行互相制约,每一种权力都不能无限膨胀,皇权和相权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平衡,什么时候就能实现政治清明。在皇权国家里,在某种程度上,宰相的作用甚至比天子更为重要,因为专制帝王虽然高高在上,大权在握,但宰相处在皇帝与各部门之间,在皇帝与各级官吏之间充当"桥梁";同时,宰相又是道德和忠诚的象征,它是确保皇权不被滥用的一道防线、一种保证。
皇帝对宰相的不同看法,会致使他们采取不同的手段,从而使得宰相制度的功效在各朝各代也不同。
如唐太宗认为置丞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主要原因,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唐太宗让丞相等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明太祖取消丞相,中央各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直接管理。最高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相权的存废都服从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唐太宗把君权与相权协调起来,皇帝注意发挥宰相参政辅佐的作用;明朝皇帝把君主专制与宰相制度对立看待,从制度上取消相权,从而保证君主的绝对权威。宰相制度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分权色彩,适当地避免君主因专断独裁而使政治昏暗。尤其是历史上那些“良相”在确保政治清明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初唐名时期的相房玄龄,他善用伟才、敏行慎吉、自甘卑下、常行让贤。是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道破天下事一策定干坤”的赞言使他堪称良相之代表,开国之功臣,百姓之福相。于此同时,各朝各代也总会出现一些奸相,他们糊弄君王,祸乱朝政,陷害忠良,使得政治黑暗,甚至是国家灭亡。如唐李林甫,如宋秦桧。
中国的宰相制度从萌发到确立到发展到衰败以致最终的消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无论是它的鼎盛时期还是衰败时期,不能否认宰相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的重大影响,它是考量帝制中国政权合法性以及君权合法性的一项重要因素。
B. 宰相与丞相只有一字之差,权力为何相差这么大
中国封建王朝中能够制约皇权的,实际上只有相权,也许很多人会说中国历史也出现过不少后宫干政或者太监乱政的事情,但这也只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争夺。皇帝虽然可以任免丞相,但相权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也可以废除皇帝。不过,细心的小伙伴在影视剧中经常会听到“丞相”和“宰相”这两个词,很多人可能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两个是一个职务,实际上,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权力却相差十万八千里。
丞相这个职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苏秦曾凭借着自己的口才,提出六国合纵抵御秦国的策略,在游说各国之后,分别被六国授予丞相之位,这也就是苏秦配六国相印的事情,当然了,这里的丞相之位,实际上只是一个虚职,其目的就是表明各国对苏秦的重视。
不过丞相在唐朝之前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丞相统领文武百官,协助皇帝治理国家。可能有时候皇帝都没有丞相负责的范围广,那个时候的相权对皇权有很大的威胁,在一些国家大事的处理上,如果没有丞相同意,即使皇帝下令也很难施行。不仅在权力方面,在待遇方面,丞相也享受着最高的规格,比如上早朝时皇帝还要亲自问候丞相,生病的时候皇帝也会抽出时间前去探望,以表示自己的关爱之情。
但从唐朝开始,丞相的地位直线下滑,地位大不如从前。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也就是说原本一个人的权力,现在被分给了集体,这样一来相权就遭到了严重的削弱。越往后宰相的含金量也越低了,到了明清时期,几乎高级一点的行政官员都可以被称为宰相,有点烂大街的意思。
皇权与相权的分水岭实际上是从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的,从那以后相权再也无法抗衡皇权了。朱元璋在经历了胡惟庸案之后,为了防止皇权受到威胁,特意废除了丞相职位,历经上千年的丞相一职就这样消失了,取而代之便是宰相。原本属于丞相的权力被赋予到一群人身上,这群人被人称之为“宰相”。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丞相虽然与宰相只相差一个字,但前者所拥有的权力是后者无法比拟的。
C. 关于丞相制度
回答这个问题的之前首先要了解宰相和丞相的区别。丞相是官职名称,通常情况下丞相就是那个统领百官的人了。而宰相是指真正实行相权的人,都可以叫宰相。即使这个人不是丞相,但只要他行使了相权他就是宰相。
搞清楚这两者的差别以后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到清朝,基本沿用明制,也无丞相,真正行使相权的是皇城内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但是“宰相”依旧被用作实际任宰相者的尊称,清代宰相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希望对您有用。。。
D. 为什么曹操是丞相却能搞什么立储,儿子称为
丞相不可以。但是曹操除了丞相,先封魏公 ,后封魏王。汉代公爵和王爵位就可以建国,后代继承爵位了,所以必须立世子。只不过当时汉是魏的宗主国,魏是汉的附属国。
E. 古代官职中“宰相”, 主要是负责做什么的
宰相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职务头衔。在君主专制时期,首相拥有巨大的权力,仅次于天子。首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和管理政府事务。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太宰”、“阴”、“太室”等官职,这些官职是协助皇帝、管理国家的,但没有后任宰相的权力。 春秋战国时期,“宰”仍为各国沿用,被称为“大宰”。项羽的名字开始出现。根据历史记载,在武帝第二年(公元前309年),任命了一个宰相,然后任命了一个宰相。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任命首相,或者偶尔任命或控制首相。成帝后,改相国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结盟。东汉时,宰相的权力转移到了尚书台,宰相变成了司徒,只是“候补官”。东汉末年,他重登丞相之位。
另外,还有其他特殊情况,总理也可以兼职,即使总理不是三省之一,但做好工作,让皇帝多表扬你,然后会给你更高的等级,你也可以和三省总理讨论国事,这样你也没事。在不同的朝代,首相的权力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地方,总理的权力很大,但有些地方,总理的权力只是名义上的官方职位,不能概括。
F.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什么官职,两者有什么异同之处
宰相和丞相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是同一个意思,但实际上不是的,总的来说,丞相是宰相制度下的一个分支,或者说是一种称谓。许多人听到宰相和丞相,就以为这是同一个官职的两个不同的名字,然而宰相更多的是一种官僚制度。宰相是指宰执之臣,他的职责是辅佐天子、总领百官、治理万事,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中很重要的一环。
宰相虽然能辅佐皇帝,分担政务,但是时间长了,宰相制度的弊端也慢慢显露,那就是宰相可能一人独揽大权,威胁到皇帝的统治。于是发现这个问题的皇帝就要开始搞分权制衡,把宰相的职权分摊给几个人,让他们互相监督、相互制衡,这样就比较有利于皇帝的统治。
G. 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宰相专权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一、试题举例: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出现丞相专权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中多是奸臣
B.皇权软弱
C.丞相权力过大
D.封建专制制度
二、答案:D
三、答案解析及试题分析:
丞相专权或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都要从社会制度本身去思考,即封建专制制度是产生这种弊端的温床。相权与皇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是此消彼长的。BC项是丞相专权的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而A项“多是”说法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D。
四、试题点评:
明初丞相权势过重。明初沿袭了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可是宰相制度自秦设立之初,从最初的“无事不领”,到后来的“事有专注”,其权限不断缩小,地位不断下降。可是,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却一直都存在。尤其在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后,立左、右丞相,其权力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宰相制度的存在就会导致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社会动荡,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
H. 西汉初年的丞相为什么能对皇权有约束作用
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上,汉承秦制,没有改动太大。汉朝三代后体制有所完善,皇帝权力相对制约,也有儒家影响,西汉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但丞相位高权重,宰相的权力更是迅速膨胀。仅丞相可称之为宰相,“三公”制度开始形成。西汉初年丞相权力以至极大之境,皇权尚要对其礼敬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