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女子有哪些雅称
1. 红袖:古代女子襦裙长袖之代称,后泛指女性。
2. 红粉:原指胭脂与白粉,旧时用以指称年轻美女。
3. 粉黛:本意指白粉与黑粉,后世用以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
4. 蛾眉:形容女子细长而美丽的眉毛,亦指美貌女子。
5. 红颜:原指美丽的容颜,后泛指美丽女子。
6. 巾帼:原指妇女的头巾与发饰,后成为女性的尊称。
7. 婵娟:用以赞美女子的美好姿态,常见于古诗文中。
8. 娇娃:指美丽的年轻女子。
9. 丽人:美貌女子的称呼,亦指绝色美人。
10. 淑女:指品德贤淑、端庄大方的女子。
11. 玉女:传说中的仙女,亦用以称呼美女或他人的女儿。
12. 玉奴:诗词中常用,泛指美丽女子。
此外,还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等成语,分别指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贵妃等历史上的着名美女。这些成语后来也泛指女性美貌。
B. 古时对少女的称呼是什么
古时对少女的称呼有以下几个:
1、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
2、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3、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4、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除了以上称呼之外,女子在不同年岁有不同说法,如下:
1、金钗之年
女孩12岁。属于女孩告别童年,正式进入青春期的象征。
2、豆蔻年华
女孩13岁,这个称谓当今比较常见啦,属于一个女孩最鲜嫩的年纪。豆蔻年华,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
3、及笄(ji)之年
女孩15岁。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年龄段哦。代表女孩已长成人,可以出嫁啦!笄:是簪子的意思。及笄则是插上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4、碧玉年华,破瓜年华
女孩16岁。碧玉二字出自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这个年龄同样也是女孩的黄金年龄。
5、桃李年华
女子20岁。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可见这个年龄正是青春飞扬之时。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6、花信之年
女子24岁。花信,开花时期。出自于范成大的《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2)古代称呼年轻貌美女子叫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女子在出嫁后,其姓氏会更改,如下:
1、贵族女子称姓:“别婚姻”=排行或婚氏+姓
2、待嫁女子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孟姜、仲子、叔姬、季芈。
3、出嫁女子:
(1)本国国名或氏+姓:如齐姜。
(2)嫁给别国国君:配偶封国+姓:如秦姬。
(3)嫁给别国卿大夫:配偶氏或邑名+姓:如赵姬(赵衰妻)。
(4)死后:配偶或本人谥号+姓:如武姜(郑武公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千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娇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玉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淑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古人称谓
C. 古代怎么称呼漂亮的女人
在古代,对于美丽女子的称谓丰富多样,每一种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韵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对漂亮女人的称呼:
1. 佳人:这一称呼泛指才貌双全的女子,表达了对其全面才华与美貌的赞赏。
2. 蛾眉:原指女子弯曲如蛾的眉毛,后用以代指美人,寓意着细腻而妩媚的美。
3. 姝丽:直接指向美丽的女子的特质,是对女性美的一种直接赞美。
4. 玉人:以玉之洁白无瑕比喻女子之美,象征着纯净和高贵。
5. 尤物:特指那些特别漂亮、出众的女子,突出了她们的美丽在不同寻常。
6. 丽姬:古代时,这一称呼多指西施这样的着名美女,也逐渐成为美女的代名词。
除了上述称呼,古代还有许多其他美丽女子的别称,它们或是出自诗词,或是日常用语,每一种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认识和欣赏。例如:
7. 倾国/倾城:这两个词汇出自李延年的《李延年歌》,用以形容美艳至极的女子,一旦出现便能倾倒一座城池。
8. 红粉:原指女子化妆用的胭脂,后来成为美女的代称,寓意着她们的娇艳。
9. 红颜:专指年轻美丽的女子,强调了女性的青春与美丽。
10. 解语花:这一比喻意味着美人聪慧可人、善解人意,如同能够说话的花朵一般令人喜爱。
11. 逸女:指那些被称为美女的女性,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
12. 红袖:通过女性的红色衣袖,联想到美丽女子的倩影,充满了诗意。
13. 丽人:直接指向秀丽美丽的女子,是对女性美的一种赞誉。
14. 婵娟:这一词汇形容女性的美妙姿容,如同明月一般迷人。
15. 玉娥:指那些美貌的女子,如同月亮般清秀。
16. 碧玉:多指年轻貌美的女子,有着清新脱俗之美。
17. 玉奴:这一称呼也用于形容美女,带有一种温柔顺从的意味。
18. 黛娥:用以形容美女,给人以婉约柔美的印象。
19. 惊鸿:指那些体态轻盈、舞姿翩翩的美女,如同惊鸿一瞥。
20. 妍姝:直接指向美丽的女子的特质,是对女性美的一种赞美。
这些称呼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美的不同侧面,也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文学的细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