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贝聿铭与夫人卢爱玲:学霸们的天作之合
贝聿铭出身贵族,而夫人卢爱玲的家族,也一点儿不逊色。
17岁的贝聿铭并没有什么门当户对的婚姻安排,他母亲早逝,父亲再婚后已担任央行副行长,工作繁忙,此时对他的要求是去美国攻读金融,并没有像普通家庭那样早早订亲。
贝聿铭按照父亲的要求去考了牛津大学,但最终还是选择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
命运在此埋下伏笔。
1938年暑期,贝聿铭去纽约玩。某天,他去中央火车站接一位朋友,在喧嚣的人潮中,贝聿铭一眼看到一位美丽优雅的中国姑娘,那场景正是十几少年的一见钟情,贝聿铭忍不住大献殷勤,当得知姑娘要去波士顿卫斯理学院读书时,他热情提出开车送姑娘去波士顿。姑娘矜持的拒绝了。然而缘分就是这样,当天因为飓风,姑娘乘坐的火车耽搁了,贝聿铭立刻打电话求约会,一段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那个姑娘就是卢爱玲。卢爱玲、卢艾琳、陆书华、Ellien Loo,这些名字都指向一个人,她就是贝聿铭的夫人。
卢爱玲出身东莞虎门名门望族,是典型的广府淑媛,就读于拥有“美国最优秀女性”的Wellesley College,即卫斯理学院,和宋家三姐妹、冰心先生是校友。
卢氏一族书礼传家,祖上卢廷璋武探花成名,出入金銮殿护卫皇上。曾祖卢礼屏本来家贫,去美国旧金山淘金时意外挖到黑金,卢礼屏智慧过人,成功完成淘金工作并活着回到广州。回广州后,他置田地,建祠堂,修祖坟,施医药,扶危济困,捐资修建了虎门溥善堂、育婴堂。1874任香港东华三院总理,1878年创建保良局,保良局我们在很多电视剧中看到,是香港影响最大的慈善服务机构。卢礼屏去世后后人给他修建了礼屏公祠,慈禧太后还亲笔赐匾:“福善修仁”。
卢礼屏的儿孙辈延续了祖辈的富贵并发扬光大,满门才俊,子孙后人遍布海内外。卢爱玲的父亲卢宝贤,1916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成为知名工程师。而卢爱玲的母亲家也是官宦世家,外祖父张荫棠是晚清最后一任驻美公使,民国总理唐绍仪则是她舅母的父亲。
两个家庭、教育、思维相似的年轻人,迅速坠入爱河。贝聿铭此时正对宾大的教学大失所望,卢爱玲极力他转学去她父亲曾就读的麻省理工。于是贝聿铭从宾大转入了麻省理工改学工程。在麻省理工,贝聿铭的建筑天赋被院长艾默生发现,艾默生带着他遍访波士顿的古典建筑,感恩节时邀请贝聿铭去自己家吃晚餐,说服贝聿铭继续建筑学习。贝聿铭从此养成游历的习惯,为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爱默生还邀请柯布西耶到麻省理工做了一次演讲。尽管麻省理工当时并不主张现代主义,大家也听不懂柯布西耶的法语,贝聿铭还是认为那是“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尽管柯布西耶“傲慢无礼,满口脏话。但在我看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1939年贝聿铭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着二战爆发,他参加了美国空军,供职于国防研究委员会普林斯顿分部。爱情总是这么美好,两个年轻人还曾在假期开车一同去西部,找贝聿铭的弟弟贝聿昆。1942年6月20日,卢爱玲毕业后的第5天,两人在美国东北部最富丽的住宅区纽约水上公寓举行婚礼。中国驻美国总领事证婚。才子佳人终成伉俪。
婚后卢爱玲选修了哈佛研究生设计院的景观建筑,爱玲的一个老师建议贝聿铭去读格罗皮乌斯的研究生。贝聿铭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夫妇两人在哈佛做起了同学。艾默生当时气坏了,贝聿铭后来说:“当时他有被背叛的感觉。他坚信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教育方法,并且由衷地认为,现代主义运动是错误的。” 1945年,格罗皮乌斯留下贝聿铭,作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日本投降后,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和宋子文一起到美国,请求美国提供5亿美元的贷款,医生查出贝祖诒患上结核病。贝聿铭夫妇强烈希望父亲留在美国接受治疗,然而内战爆发,国民党政府要求贝祖诒立即回国,贝祖诒只身回国,坚决的让贝聿铭夫妇留在美国:“千金之子,不死于途”。
在普林斯顿时,爱玲生下大儿子“定中”。她放弃了学业,成为一个母亲,同时兼任贝聿铭最亲密的顾问、助手、知己以及贝聿铭的设计批判者。1946年二儿子“建中”出世,之后小儿子“礼中”出世,女儿名字“莲”,几个孩子的名字深刻的蕴含着贝氏夫妇对祖国的情义: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在贝聿铭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从不避讳自己的身份。
20世纪50年代贝氏夫妇加入美国国籍。
贝聿铭与卢爱玲从来没有在两种文化中尴尬过,他们完美的将东西方文化融合,低调优雅,被称为神秘的东方贵族。
卢爱玲没有像同时代的其他着名女性建筑师比如林徽因那样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但是,她成就了贝聿铭,成就了贝家,辅助丈夫工作,教育子女成才,维系家庭活力是她的工作。当《名利场》杂志介绍她丈夫,希望能为她拍照作为配图时,她拒绝了,在她看来,煽情炒作张扬出名毫无好处,恭维与虚名会让你心浮气躁,对个人的事业并不利。
女儿贝莲这样评价父母:“爸爸特别精明。他有着迷人的魅力,使他比我母亲更令人费解。母亲的思维方式比较西方化,她觉得顺眼的人是非常直截了当的,而爸爸很会看人——他的思想总是领先于谈话内容,他从不显山露水,他总是不露声色地思考……美国给了爸爸发挥才能的条件,使他有机会成名,而他考虑个人和家庭方面问题时仍然非常中国化……我的爸爸妈妈认为我们几个孩子已经彻底美国化,可他们没有看到,我们仍然保留着一定的中国特性。”
儿子则形容母亲是“父亲的秘密武器”。
贝家维持着良好的中式家庭关系。即便孩子们都娶亲了,卢爱玲也会在周末将大家召集起来,吃饭或是进行其他活动。她温柔而有魅力。
儿子贝礼中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很多家庭,女性角色都被丈夫所覆盖。在我们的家庭中,父亲成功的前提就是我母亲的介入。我父亲老是在外劳碌,那时候我们上寄宿宿舍,母亲与我们很亲,但另一方面,又让孩子们与父亲有一点距离,让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母亲也经常将我们聚在一起,夏天,我们会在郊外一起度假。我的母密切异常优雅、异常知性的一位女性。她不害怕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直率对我父亲的工作很有帮助的。她有极好的品位,也总能将自身的好恶传达给父亲。她给了父亲极大的信念和支撑。我父亲异常信赖我母亲的眼光。他们互相尊敬,十分恩爱,同时也都很有幽默感。我敢说,他们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卢爱玲并不仅仅是家庭妇女。在时事、政治这些方面,卢爱玲比贝聿铭介入得多。她异常进步,也热情介入公共事务。像任何一个美国公民,她认为她有义务,对世事发表自身的看法。而贝聿铭非常内敛,他很少在公共场所表达看法。“其实他与我母亲有相同的价值观,但他太出名了,所以必须对本身的言行更当心些,因为必须与很多人打交道。“儿子们这样说。
贝聿铭的一位传记作者写道:“贝聿铭所体现的是美国所想象的东方美德:高雅、受过完美的教育,举止矜持高贵。”这个描述,不仅适合贝聿铭,也适合卢爱玲。高贵、优雅、睿智、温暖、幽默。
这才是最好的感情吧:坚定、温暖、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永远平等又各自优秀。
㈡ 苏东坡一生有三位妻子,死后却只与她合葬
苏东坡天众奇才、风流多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
一原配,一继妻,一红颜知己。
临终时,却叮嘱儿孙只与她合葬在一起。
01
某日天朗气清,19岁的苏东坡少年与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妻,开始了两人的十年恩爱之旅。
王弗乃进士王方之女,生的是聪慧灵秀,又通晓诗文。
夫妻二人朝暮共处,伉俪情深,生下一子苏迈。
然而好景不长,27岁的王弗病逝,少年夫妻阴阳两隔。
临终前放心不下幼儿苏迈,恳求苏轼续娶自己的堂妹,方便照顾一家老小。
苏轼与王弗夫妻情深,听闻噩耗,深受打击,不敢相信王弗已经离他而去。
多年后,扫墓祭拜,看见坟冢一片荒凉,心下悲痛大哭,并作一词道尽悲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02
王弗逝世,苏轼还沉浸在亡妻离去的伤感中,不想马上续娶。
三年之后,才娶了第二任妻子王润之,此时王润之已经21岁。
王润之是王弗堂妹,为人勤快,真诚至善之人。
她没有像王弗那样,读过很多书,不通诗文,不善书墨。
嫁入苏家后,她视苏迈如己出,后来又为苏轼生下两子苏迨,苏过,最终都抚养成人。
在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与苏轼共患难,同进退,这令苏轼大受感动,夫妻之情更加深厚。
初到黄州时,更是如同普通乡下夫人,舂米种田,养蚕织布,供养一家。
话说因为“乌台诗案”,王润之认为苏轼所作诗词容易惹来是非,于是将其手稿全部焚毁,来保全一家安宁。
苏轼听闻此事,并不生气,也未责怪他,足以见得王润之在他心中地位。
然而,相伴二十五年,王润之还是病逝了,去世时只有46岁。
临终时,苏轼叮嘱儿孙,死后与王润之葬在一处,“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
03
最后一位妻子颇为传奇,她就是杭州名妓王朝云。
王朝云,杭州人,有一次朋友请苏轼赴宴,宴会上看见12岁的王朝云,朋友见苏轼喜欢,就将王朝云送给了他。
王朝云12岁入府,做王润之的丫鬟,18岁升为如夫人,很是受苏轼宠爱。
王润之病逝后,成为苏轼之妻。
话说杭州遇到王朝云时,苏轼文思泉涌,写了很多名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朝云在诗词赋上很有天赋,有通晓音律,苏轼引以为红颜知己。
公元1094年,苏轼再次被贬惠州,惠州多生瘴气,家里儿孙不敢一起随苏轼赴任。
只有王朝云愿与苏轼一同前去,可惜到达惠州一年半后,不幸病逝,死时只有34岁。
此时,苏东坡已有六十余一,行之暮年,又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
有时半夜回想,不免有些寂寞凄凉。
《悼朝云》
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
三位妻子,一位少年夫妻,陪他从懵懂少年走到而立之年;一位中年时期,同甘共苦,患难与共,陪他走过艰难岁月;一位红颜知己,灵魂的伴侣,音律上的知音,陪他拨弦弄琴。
可是她们,都没有陪他走到最后终点。
但是苏轼最珍惜的,最铭记于心的,永远是那个陪他风风雨雨,患难与共的王润之。
作者介绍
我是墨刊刊,专注分享历史人物故事与美文故事。能点击下关注吗(比心❤),我们的口号是:勤耕不辍,与君共勉。
㈢ 韩剧少年和哑巴夫人叫什么电影名字
韩剧少年和哑巴夫人叫《少年和哑巴夫人》。《少年和哑巴夫人》是一部2019年的韩国电影,讲述了一位少年和一位哑巴夫人的故事。电影通过描绘他们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善良与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