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扬州美女有几位
扬州美女 刘细君\赵飞燕\柳依依\大乔\小乔\上官婉儿\潘玉良
刘细君(公元前140年——前87年间在世),中国西汉时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为了联合乌孙(居今伊犁河上流流域),抗击匈奴而于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封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猎骄靡(又作昆莫),以和乌孙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汉书·西域传》记载,细君公主出嫁时,汉武帝“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其盛”。细君公主到达乌孙后,猎骄靡封她为右夫人,随从工匠为她建造了宫室。汉朝每隔一年派使者探视。
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难以习惯,思念故乡,作《悲愁歌》(《细君(乌孙)公主歌》、《黄鹄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据说,乌孙公主的悲歌传到汉武帝的耳中。汉武帝也不禁为之感动,非常同情她的境况。每隔一年,他便派遣使者带者锦绣帏帐,增给乌孙公主。
两年后,猎骄靡去世,其孙子岑陬军须靡继承王位。按照习俗新王要继承旧王的所有妻妾。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让她接受当地风俗(从其国俗),以成就联合乌孙共击匈奴的大局。细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细君死后,汉武帝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
Ⅱ 古代扬州也那些美女
12美女!!!
东关街的馥园里有12美女展览馆,里面有12美女的典故,我去过的
分别为:
刘细君(汉代)
赵飞燕(汉代)
赵合德(汉代)
吴绛仙(隋代)
刘采春(唐代)
周宪(南唐)
周嘉敏(南唐)
毛惜惜(宋)
朱帘秀(元)
田秀英(明)
冯小青(明)
杨小宝(清)
这份名单中,删除了文化学者争议最大的文学人物及身份户籍无从考证的林黛玉、杜十娘、娥皇女瑛、柳依依、琼花仙子、芍药姑娘,最终保留了十二位身份可考,且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扬州籍美女
赵飞燕和赵合德是亲姐妹.呵呵
具体人物典故去馥园二楼看吧
Ⅲ 扬州古代出过哪些有名的女子
莫愁女:生卒年待考。战国末期楚国歌舞家。钟祥人。姓卢,名莫愁,生于公元前3世纪前后,貌美如仙,爱好歌舞。十六七岁时被楚顷襄王征进宫作了歌舞姬女。由此民间歌舞走进了楚王宫廷。在楚王宫,得以与屈原、宋玉、景差结识,受其指导,歌舞技艺日进。后将古传高曲融屈原、宋玉的骚、赋和楚辞乐声,完成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阳阿》、《薤露》、《采薇歌》、《麦秀歌》等楚辞和民间乐诗入歌传唱。寡和高曲《阳春白雪》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的乐赋入歌传唱产生了深远影响。后因未婚夫放逐三吴扬州而投汉江,幸被渔夫救起,不知所终。
莫愁女是以歌谣、舞蹈着名而传世的。《容斋随笔》说:"莫愁者,郢州石城人,今郢有莫愁村画工传其貌好事者多写寄四远。"莫愁女见于正史,出自于古《乐府》和《石城乐》和《莫愁乐》。《唐书.乐志》载:"《石城》,宋臧质所作。石城在竟陵,质尝为竟陵郡,于城上眺瞩,见群少年歌谣通畅,固作此曲。"《莫愁乐》,出于《石城乐》。石英钟城有女子名莫愁,善歌谣,《石城乐.和》中复有'莫悉'声,故歌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天监十一年(512)冬,梁武帝改"西曲",将石城《莫愁女》,亦云《蛮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莫愁女的许多传说故事,也从西楚传播到东吴。在钟祥,则留下了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等名胜古迹。宋人王之望《舆地纪胜》说:"莫愁村,在汉江之西,地多桃花,春末花落,流水皆香。"《钟祥县志.古迹》篇载:"莫愁村,在汉西二里,古汉水经城址,其西为村,为莫愁所居地,城北有湖,与村毗连,称莫愁湖。"这些名胜古迹,千百年来,俱为历代文人墨客倾慕寻访的佳妙去处。 莫愁女居住的村庄,原名不叫莫愁村,因为年年桃花盛开,红如簇云,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桃花村。与莫愁村毗连的莫愁湖,远古史称沧浪湖。桃花村与郢中石城西门渡口矶头绝壁上的白雪楼和楼东的阳春台隔江相望,城北的沧浪三湖跨江与村毗连。
莫愁女的父亲卢公,在汉江上靠摆渡为生,母亲在村中植桑种桃。在楚襄王初年的一个风雨天,莫愁女降生在桃花村头江岸渡口的船舱中。她刚生下地时,不住地啼哭,卢公抱她哄着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莫愁,莫愁!"听到"莫愁"二字,她的哭声竟一下停止了。卢公于是就把她取名为莫愁。"金雀玉搔头,生来唤莫愁。"(明.张宁)莫愁女生在风波里,行走风浪中,喝着汉江河中水,吃着桃花村中粮,有时随村中姐妹在那碧波荡漾的沧浪湖中采菱摘莲,有时随父母进城卖桃,有时在江中、湖里摇艇打桨,有时在阳春台、白雪楼习舞唱歌。她有一副津甜清脆的嗓子,郢中的诸般曲,她一学就会。
当她长到十五、六岁时,出脱的竟如沧浪湖中的出水芙蓉一般,纤纤腰肢,亭亭玉立,靥靥酒窝,笑缀缨唇;容颜似香荷新瓣,白里透红;行动如风送彩云,轻捷飘逸;金嗓一歌声嗽玉,霓裳一舞袖吐虹。莲荷包透佳气,江涛涌玉音,莫愁女得屈原、宋玉的指导、帮助,翻古传高曲,融楚辞乐声,继大琴师刘涓子之后,完成了寡和之典《阳春白雪》的合乐入歌传唱。莫愁女的歌舞声誉传进了楚王宫苑,楚襄王把她征进了宫中作了歌舞姬女,把她的未婚夫东邻王襄哥放逐到了扬州。扬州地面距郢中数先千里之遥,襄哥此放实是生离死别。古《莫愁乐》记述了莫愁女汉江泪别王襄哥的悲痛情景:"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雪浪滔滔的汉江水,流不尽莫愁女的衣愁,她目送载着襄哥的船儿远去,含忿在白雪楼举身奔赴投了汉江!
人们为了纪念她,便把桃花村改名为莫愁村,把沧浪湖改名为莫愁湖,她系艇登岩的白雪楼下的矶头渡,则称莫愁渡。 "悲莫悲兮分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令》)传说莫愁女其实并没有死,她被汉江渔夫救起,曾寻屈原的踪迹,也找寻过王襄哥,泛艇江湖,足无定踪,真正回到了民间。《莫愁乐》歌唱道:"家家迎莫愁,人人说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头!"后世千百代,吟咏莫愁女、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阳春台、白雪楼的诗、词、歌、赋,历历记述了莫愁女的事迹。如唐李商隐诗:"雪中花下与谁其,梅雪相兼一万枝。若是石城无艇子,莫愁还自有愁。"唐郑谷诗:"石城昔为莫愁乡,莫愁魂散石城荒,帆去帆来风浩渺,花开花谢春悲凉。"宋王之望诗:"沧浪渡口莫愁乡,万倾寒烟木落霜,珍重使君留客意,一樽荒酒醉斜阳。"宋周密《杏花天.赋莫愁》词:"瑞云盘,翠侵芳额;眉柳嫩,不禁愁积。返魂谁染东风笔,写出郢中春色?人去后,垂阳自碧;歌舞梦,欲寻无迹。愁随两桨江南北,暮石城风急。"明.王世贞诗:"倚鞭白鼻埚,绕渡碧桃花,客程无暇问,先访莫愁家。"清刘泽宏诗:"石城西畔莫愁湖,谁道当年女性卢?遣愁愁向莫愁湖,愁向莫愁愁遣无。"清李苏《莫愁村看桃花》诗:"南国佳人字莫愁,至今生长有芳洲,冶魂不许春风歇,散作桃花片片差。"
诗文共传誉,人地两留芳,正象阳春台、白雪楼、高雅名曲《阳春白雪》与宋玉一样,莫愁村、莫愁湖、莫愁渡,遂与莫愁女一起,千古驰誉,万世名扬。 当年的汉江,紧贴郢中石城而流;当年的莫愁湖,碧波千亩。随着时代的变迁,汉江西移离城五里之遥;莫愁湖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天下郡国利病疏》载:"汉水故道逼进郡城而下,明嘉靖初徒,新洪绕沿山湾东,去城弥远。"《钟祥县志.方舆》载:"自有显陵后,明世宗惑于风水之说,堵塞敖口,迫使汉江南移,敖水已由直河入汉,不复达莫愁湖。"原来跨汉江东西两岸的莫愁湖,和桃花盛开的莫愁村,今天都在汉江东岸了。今处于汉江西岸的文集镇,仍保留了楚时旧俗,不仅沿江桃林片片,而且传承了楚国图腾舞蹈《凤凰舞》。莫愁湖,则因围湖造田,久而久之便只剩下面积约二平方公里、蓄水约一千万立方米的一泓碧水了。在围垦后的汉江故道上,建起了现代化的棉纺厂和自来水厂,厂里的姑娘们--新一代的莫愁女,正在意气风发地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展现着蓬勃的绰绰风姿。 莫愁源的东北为中国明代十五陵--明显陵,陵中有九曲河与湖相通。年年阳春三月,湖岸桃花开放更盛;夏秋两季,姑娘们则成群结队,于湖中洗濯放歌,采菱摘莲。湖南岸有柳堤一道,风光绮丽,暇日垂钓,其乐无穷。钟祥市人民政府在市镇建设规划中,将开发莫愁湖公园列为重点项目。未来的莫愁湖,必将水更青、花更艳、景更美,更加吸引四方游客、八方嘉宾!
Ⅳ 历史上哪个美女是扬州美女
扬州是国内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而且人杰地灵,自古就有“扬州出美女”的佳话。“和亲公主”刘细君、汉成帝宠爱的皇后赵飞燕、唐朝女官上官婉儿、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都是“扬州美女”的代表。
刘细君 汉武帝时人,江都王刘建的女儿。为改善民族关系,稳固汉朝边疆,刘细君被汉武帝远嫁乌孙国,成为史册上记载姓名的第一位“和亲公主”。细君善于写诗,她的《黄鹄歌》是扬州历史上第一首诗歌,影响深远。为纪念江都公主和解忧公主,江苏省政府于2003年出资6400万元人民币在伊犁援建“汉家公主纪念馆”,今年落成。
赵飞燕 原名宜主,汉成帝刘骜最宠幸的皇后。因其身轻如燕,成帝赐名为“飞燕”。其父冯万金是江都王府舍人,精通音乐。唐代李白在歌颂杨贵妃的艳美时,有“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之句。相传赵飞燕穿着云芙紫裙,在高榭之上表演歌舞,忽然起风,飞燕随风欲去。因怕大风把赵飞燕吹跑,成帝特地大兴土木,筑起“七宝避风台”。后因宫廷斗争,被废为庶人,被迫自杀。
上官婉儿 唐代武则天时人,曾祖父上官弘本是陕州人,因作隋江都宫监而移家江都。祖父上官仪是唐太宗时名臣,后为武则天所恶,死于狱中,婉儿被配入宫廷。武则天对她的文笔赞不绝口,将她留在身边,参与撰拟诏书。《全唐文》中所收唐中宗文诰两卷,都出自她手。这位天赋极高的女子,后来死于宫廷权力斗争之中。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
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
《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
冯小青 明代扬州才女。幼时从母亲学习诗书音乐,后嫁杭州冯生。因大妇忌妒,被隔离在西湖孤山居住,不得与丈夫见面。在孤寂的生活中,小青整天以读《西厢记》、《牡丹亭》打发日子,不久抑郁而死。临死前,自己梳洗整洁,焚烧诗稿,遗稿有《小青词》。《红楼梦》曾引用冯小青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看,明显受了冯小青故事的影响。
红楼梦中人宝钗组8进5的比赛中,两位扬州姑娘蔡飞雨、马静风华绝色,惊艳全场。扬州的水土,孕育出蔡飞雨超凡脱
俗的仪态,落落大方。扬州的气质,培养出马静淡然从容的韵味,轻松自若。她们从全国几万个“薛宝钗”中杀出重围,脱颖而出,在8进5强中,扬州姑娘独占两席,可谓印证了“自古扬州出美女”的俗语。两天的比赛中,扬州成为了全场频率最高的城市。在蔡飞雨的自我介绍里,在马静的旗袍展示中,她们都特别自豪地以“扬州姑娘”自称。在比赛中,马静还在朗诵那首千古传诵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养育出如此优秀的女孩,扬州也成为她们闪亮在舞台上的外衣.
Ⅳ 古代扬州美女靠什么扬名天下
的确,自古扬州出美女。2008年,扬州举行了一个“扬州十二粉黛”的评选,选出来的美女有刘细君(汉)、赵飞燕(汉)、赵合德(汉)、吴绛仙(隋)、刘采春(唐)、周宪(南唐)、周嘉敏(南唐)、毛惜惜(宋)、朱帘秀(元)、田秀英(明)、冯小青(明)、杨小宝(清)。而林黛玉、杜十娘、娥皇女瑛、柳依依、琼花仙子、芍药姑娘,因为身份户籍等原因考证不够而没入选,但她们在传说里也是扬州人。扬州美女真是灿若星辰呀!
首先,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之地,水网密布,水质纯清,气候温和,景色宜人,物产丰饶,饮食恬淡。据《五杂俎》记载:“维扬居天下之中,川泽秀媚,故女子多美丽。”而《风俗》也说:“多山多男,多水多女,故扬地产女较多。”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扬州女子便如雨后春笋般鲜润起来了。扬州美女大多肤色细腻、白皙微红、身材婀娜、步履轻盈,这与扬州良好的水土滋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就要追溯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的暴君隋炀帝了。隋炀帝当皇帝前曾做过十年的扬州总管;扬州“山明水秀、柳媚花娇”,使得他一直念念不忘,做天子后三次下扬州看琼花。每次到扬州,隋炀帝的后宫佳丽们几乎“倾巢出动”。扬州有顺口溜:“隋炀帝下扬州,三千美女拉龙舟。”李商隐也曾说“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自大业七年起,隋朝各地农民不断起义,隋炀帝后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于扬州。随带的数千绝色嫔妃、宫女们便流落扬州民间,在当地安家落户。大量美女给扬州带来了良好的遗传基因,使得扬州女子出落得越来越美丽妖娆,一代胜似一代。
再次,随着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处于水运枢纽的扬州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扬州成了当时最繁华的城市。自公元八世纪起,一千多年间,扬州被称为“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唐时的扬州在全国有“扬一益二”之美誉,就是说扬州当时是第一繁盛城市。明清时期,扬州盐商把持了全国的盐运业。以干隆三十七年为例,扬州盐商每年赚银1500万两以上,上交盐税600万两以上,占全国盐课60%左右。这一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全世界的32%,但仅扬州盐商提供的盐税就占了全世界经济总量的8%。因此,达官显要、墨客骚人云集扬州,灯红酒绿,笙歌不息。这也吸引了艺界名媛、青楼名艳等大批美女蜂拥而来。当时的扬州简直称得上是一个黄金白银、才子佳人堆砌而成的城市。
此外,扬州女子爱美懂美,善于护理自己,善于打扮,虽然在那个时候没有化学品,没有合成物,但就是身边的花花草草,信手拈来,或制成香囊移步香远,或调之以迷水湖水护肤,更令人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惊艳。“三分天成、七分美容”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到了明清时期,扬州有戴春林香粉店、薛天锡香粉店、谢馥春香粉店生产的三大香粉,一直风行于当时的社会。很多妙龄女子,均以争相使用香粉作为美的标志,最后,“三家归谢”,谢馥春便成了中国第一家化妆品店,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博会国际银质奖章和奖状,成为当时国际化妆品着名品牌和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
有人片面地认为,传统中的扬州美女多为“瘦马”和“青楼”,这其实是一些没有历史依据的“戏言”。我认为,扬州美女扬名天下,不仅是因为她们外表美丽,更重要的是因为她们深厚的内涵,是因为扬州拥有一大批形象健康积极,棋琴书画等技艺水平高超的美女加才女。
以大家熟知的林黛玉为例。黛玉出生在扬州,聪明俊秀,父母爱之如掌上明珠,5岁时就为她请了家庭教师,早期教育为黛玉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无疑是出众的,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才华横溢并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她的才情令众人折服,在菊花诗会上,她一举双魁,她的《葬花词》、《秋窗风雨夕》更是无人能敌。曹雪芹一家和扬州渊源颇深,他塑造的林黛玉无疑就是心目中扬州美女的形象。
和亲公主刘细君是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为结好乌孙国(今伊犁河上游流域),封细君为江都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是早于昭君出塞的第一位“和亲公主”。她在异域作《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她在中国历史上创下了几项第一:古代和亲女性中取得成功的第一人,古代诗坛上突破“诗言志”樊篱的第一人,琵琶治乐的第一人,还是化妆史上“点唇”的首创者。
也许汉代刘细君的杰出才华,还不足以证明扬州女子的才情,因为她毕竟生活于江都王宫中,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唐代着名戏曲艺人刘采春,不但会唱“参军戏”,她所作的《啰唝曲》歌词还被收入《全唐诗》中,则无可置疑地证明连唐代地位低下的扬州女优也受到了专门的教育。诗人元稹在赠刘采春的诗中,说她“言辞雅措风流足,举止低回秀媚多”。这表明刘采春不仅是个美丽的女伶,也是个才女。刘采春的女儿周德华,同样受到了像她母亲那样。周德华不但善歌,也能自制新词。唐人《云溪友议》说周德华“虽《啰唝》之歌,不及其母,而《杨柳》之词,采春难及”。
明代扬州的美女冯小青,也是扬州才女的代表。冯小青本名玄玄,大致生活于万历时期。《西湖梦寻》有她的小传:“小青,广陵人。十岁时遇老尼,口授《心经》,一过成诵。”可知冯小青在遇到老尼之前,已经识字。老尼曾对小青的母亲说:“这个孩子早慧而薄福,请将她交给我作弟子。”但未经允许。后来,冯小青“长好读书,解音律,善奕棋”。因为嫁给杭州富人为妾,大妇奇妒,小青最后死得很惨。可是她留下的诗句,尤其是“世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一句,一直为后世传诵。或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原型即是冯小青。《红楼梦》也确实曾引用了扬州冯小青的名句:“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需怜我我怜卿。”
最后还应该提到清代扬州女画家方婉仪,她是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妻子。她不但能绘画,也能作诗,尤其善于画梅。罗聘和方婉仪的孩子们,个个都具有琴棋书画的文化艺术素养。因为这一家人都喜欢画梅,故有“罗家梅派”之说。没有方婉仪这个才女的撑持,“罗家梅派”是不能设想的。
即便是明清时风行的“扬州瘦马”,那些女孩也是从小便开始接受系统的技能训练。一般从七八岁开始养起,比较聪明清秀的,有专门的教师教她弹琴、吹箫、吟诗、作画;学到一定程度,又有专门的女教师教她梳头、匀脸、点腮、画眉;到十四五岁,又根据《春宫图》之类教她演习各种娇态。为了使她保持体态苗条,不致发胖,要严格控制其饮食。同时,她们还要接受眉目传情、卖弄风骚、吹拉弹唱等多种技能训练,待养得达到标准了,或卖到富贵人家为婢为妾,或卖到青楼为娼为妓。经过如此严格调教出来的“扬州美女”,自然得到了官僚、地主、富商们的欣赏。
从古至今,扬州究竟出了多少美女,无从考证,但她们都才貌双全,集容貌、气质、文化、修养、技艺为一体,这也是扬州美女扬名天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