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风靡60年代台湾“最美主持人”白嘉莉,印尼木材大王留给她真善美
白嘉莉又回来了。
这个春天,那个风靡60年代台湾“最美主持人”白嘉莉回来了,在台北举办“另一个春天”40年艺术创作个展。当然了,大家不免会和她聊起2018年病逝的老公——“印尼木材大王”黄双安;白嘉莉说:“他真的很了不起,很谢谢他留给我真善美。”
“最美主持人”白嘉莉的“另一个春天”
台湾资深艺人白嘉莉
自古美女叹迟暮,不许英雄见白头。即便是亿万身家、富可敌国的人,再生动的岁月,也会有停摆的时刻;对于他(她)们的亲人,传承的话题不应仅止于财富的继承和接续,因为时光仍在延长,日子还得一天天过下去。
白嘉莉,本名白沙,在台中长大,祖籍甘肃,她是风靡60年代台湾“最美丽主持人”。
六年前的2014年9月8日,当她陪同夫婿、“印尼木材大王”黄双安一道出席在厦门举办的98投洽会时,很多人惊呼“好年轻、好漂亮、好有气质”,但大家却不敢相信眼前翩翩的佳人,已年过七十了。
很长时间,由于老公黄双安事业版图笑橘很大,她很少回台湾。白嘉莉家乡在台中,她在台中长大、念书,今年2月,当白嘉莉专程搭乘班机为家乡台中代言,以一袭红色系套装现身桃园机场时,一下飞机她说:“我回来了!很高兴再一次回到家乡的土地。”
白嘉莉(左)和艺术家陆洁民出席“另一个春天”40年艺术创作展
今年3月4日,在台北举办的白嘉莉“另一个春天”40年艺术创作展,她表示,很感谢自己的母亲,1977年她远嫁印尼,人生地不熟,感到万分苦闷时,母亲鼓励她:“印尼靠近赤道附近,既然你不喜欢去外面,可以画画呀!”
一语敲醒梦中人,原本喜欢色彩的她,至此进入绘画的艺术世界。
和好友、艺术家陆洁民现场聊叙,不免聊起她已故的老公——“印尼木材大王”黄双安。2018年10月1日,印尼第二大木竖戚业集团材源帝集团创始人,被誉为印尼“船王”、“木材大王”的黄双安因急性肺炎,在睡梦中安详辞世,享年86岁。
和黄双安结婚40年,白嘉莉说:“我很怀念黄双安,陪了他40年”,她说自己从老公那边学到很多,“他穷苦出身,小时候连饭都没得吃,是他自己奋斗,建立他的企业。他帮当地人余升陵盖医院、学校、教堂。”“公司员工小孩要读大学没钱的,他也都供他们念书。”
白嘉莉和黄双安
白嘉莉说,老公让她学到最多的是慈善心。
黄双安旗下产业,横跨林木、渔业、 旅游 及服务业等,夫唱妇随,白嘉莉时常和老公到全球各地谈公事。一次,她和老公途经乡下,见到一位妇人汗流浃背在卖菜,天又那么炎热,黄双安心中不忍,便对那妇人说,全部都卖给我吧!
当年,和黄双安结婚算是“闪婚”,红极一时的白嘉莉闪退演艺圈,“秒嫁”印尼富豪黄双安,两人一起走过40年。黄双安在美国离世后,白嘉莉在一封给夫婿黄双安送别信里写道:“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笑我感情太丰富。”两人结发逾40年,鹣鲽情深。
从高高在上的台湾演艺圈闪亮巨星一步步蜕变成为印尼跨国企业家的贤内助,幸福总在平凡处。因为黄双安从小流离颠沛,为了补贴家用,没有机会好好读书,但是黄双安肯吃苦,白手起家,因此对兴学、助学、扶贫、济弱等公益慈善总是不遗余力,无数学子深受他的义助,走出光明坦途,在这份信中,白嘉莉感佩丈夫的义行。
白嘉莉
白嘉莉,和邓丽君一样,都是在眷村度过自己的童年。她在1948年在战火中随父母到台湾。本来,白嘉莉应该是在乌鲁木齐出生的,父亲是空军军官,临时调防甘肃,当快临盆的母亲搭军机颠簸到兰州,才下飞机,白嘉莉迫不及待呱呱坠地,差点掉在茅坑里。
在台中,她和母亲住在台中水湳大石里的眷村里,一家仅一间房。在台中念空小时,她的原名叫“白沙”,后来才改名“白嘉莉”。
在上世纪60年代,白嘉莉堪称台湾演艺圈第一代“零负评女神”,很多那个时代的人,依旧记得她当年那句经典的“ 吃了一条宋楚瑜(鱼),喝了一瓶马英九(酒),来到一个郝伯村(村) ”。
当年结婚后回到台湾,一出机场被镁光灯闪个不停,老公黄双安曾玩笑说:“早知道你这么有名,我都不敢娶你了。”1977年,白嘉莉“急流勇退”,远嫁印尼富豪黄双安。
老公黄双安生前的慈善义行,影响了她,从他身上看见了真与善,白嘉莉慢慢走出了丧偶低潮,现在生活除了绘画,就是投身公益活动,这也是她“另一个春天”。
从闽清“过番客”到木材大王,40多岁还没吃过生日蛋糕
黄双安、白嘉莉夫妇
白嘉莉说,她远嫁印尼,那时黄双安已是40多岁的人了,他从来没过生日。第一次帮丈夫过生日庆生时,当她点上生日蜡烛,黄双安不解问:“谁死了?”
原来,黄双安都40多岁了,从没有吃过生日蛋糕,更不懂点生日蜡烛这事。出身于穷苦人家,黄双安6岁时流落到香港,穷到只能喝地沟水。一次,好不容易吃一碗面,却因太烫将碗撒落在地,当时他忍不住为一碗面哭了一场。
黄双安,1931年生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坂东镇的穷苦人家,父亲早年“过番”下南洋,在黄双安6岁时,他成了小小的“过番客”。当时,母亲带着6岁的他、他的哥哥从闽清坂东老家,徒步到泉州,再从泉州乘坐帆船转道香港南下马来西亚。
从闽清到闽南的泉州后渚港,三个人整整耗时21天,日后,黄双安说:当时“乞丐难民怎么过,我们也怎么过。”
闽清虎丘黄氏敦公六叶祠
福建闽清坂东镇乾上村,有一处福建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始建于北宋初年,重建于民国时期四十年代,通常叫“坂东六叶祠”,原名福建省江夏虎丘黄氏祠堂,是六叶后裔为缅怀入闽先祖黄敦“筚路蓝缕、奠定基业”伟绩所立的宗祠。
入闽始祖黄敦,史称“虎丘”,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县,唐末随着闽王王审知入福建后,归隐今天的福建省闽清县塔庄镇秀环村凤栖山。因功,“虎丘公”黄敦被闽王王审知封为“护国公”。
公元1010年(北宋大中祥符三年),“虎丘公”后裔黄彦荣(三世孙)率族在闽清七都凤栖山兴建祖家庙,后奏请朝廷敕额名为“护国积善院”。宗祠历经宋、元、明、清数朝,曾兴盛一时,后遭火焚。为纪念入闽始祖敦公,20世纪40年代,在闽清六都墘上里(今坂东镇乾上村)选址重建。
那为什么叫“六叶祠”呢?入闽先祖黄敦有6子(黄宗、黄礼、黄凝、黄勃、黄启、黄余),犹如“开枝散叶”,世称“六叶”,故名“六叶祠”。
顺带提及,黄氏入闽始祖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两个人,即黄敦、黄膺兄弟。当年,弟弟黄膺奉命率部镇守今邵武、顺昌一带,其后裔留在闽北,这一支亦称“江夏黄”,而哥哥黄敦后来迁居到闽清的这一支后裔,称“六叶黄”。事实上,他们的祖先都开基于河南江夏郡。“六叶黄”后裔出了许多名人,印尼企业家黄双安家族也是其后裔子孙。
印尼材源帝集团创始人黄双安
“当年逃难我们走了21天才上船,渴了,去水沟喝水,饿了,还是到水沟喝水。”印尼材源帝集团创始人黄双安日后回忆。1938年抗战的硝烟密布中国,福建老百姓已到挖野菜充饥的悲惨境地,也正因如此,黄双安父母才被迫下南洋谋生。
七八岁时,黄双安便随父母一同去橡胶园打工。当年他们穿树皮做的鞋,睡“鬼屋”(注:窝棚),既要提防森林中的野兽、毒蛇,也饱受东家的压榨。
另一方面,如何和原住民相处,也是黄双安一家面临的难题。黄双安后来说:“ 那些土着被外人误认为青面獠牙的怪物,其实他们比我们想象的要单纯善良的多。 ”起初,原住民不懂得黄双安所食的米、糖等食物,便会派人来索取。黄双安家会多煮一些米饭,再包一些糖果送给原住民。后来,离开那片热带原始森林,黄双安他们将剩余的食物都送给了他们。
上世纪40年代初,在马来西亚湿热的热带雨林里,十二、三岁的少年黄双安在割胶,一天中午时分,他回窝棚点火烧饭,却一头栽倒在锅边。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时才想起那锅饭,但当他打开锅盖,发现里面的饭已长满了绿毛。原来,他已经昏死四五天了。
《中国侨报》报道中不由感叹:这位似乎到“阴间”走了一回的少年,日后却成为名满世界的印尼“木材大王”,在原始林莽中飘扬起“材源帝”的旗帜。
这一路艰辛和不易,黄双安却说:“ 别人不做的,我来做! ”
白嘉莉(左)和台中市长卢秀燕(右)
白嘉莉曾着书《情系黄双安》,书中,她说丈夫黄双安“熟悉他的朋友都称他为‘森林人’。”大树能参天,小草能沃土,“森林人”是一种博大宽宏、不骄不傲、不屈不挠的精神。
当然了,书中也寄托她和丈夫黄双安鹣鲽情深,后来这本书翻译成中文、印尼、英文三种语言出版,白嘉莉和黄双安年龄相差17岁,但她说,丈夫对她人生影响很大,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她也希望通过丈夫励志的故事,去影响更多人。
再说个故事。1962年印尼政府国营公司亟需合作伙伴,将木材销往日本。后来,高层调查后选择了和黄双安的企业合作,并投资1000万印尼币给他,还送他一批廉价的劳动力——700名囚犯。
那些囚犯一来就和黄双安谈条件:一是每人一个星期要吃三个鸡蛋;二是每人一个星期要吃一盎司牛肉。当时,连黄双安自己一个月都吃不上三个鸡蛋,作为老板,怎么处理?
黄双安说:“好,你们把想要的条件写下来,签名,我带你们跟监狱要求。”典狱长听完条件后,拿起用鲨鱼尾做成的皮鞭,朝一个囚犯身上抽,才一遍子,所有的条件都不要了,那些囚犯从此再也没有人提出这种要求了。
黄双安将囚犯等同普通工人看待,两人一组,一天只要上交一根4米长、478公分的木头就可以,剩下多砍的由公司支付工资。那些犯人一看公司制度很公道,便人人苦干,没有一个想逃跑。黄双安也和他们打成一片,同工作、吃饭、睡觉。
出席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恳亲大会的黄双安
“ 年轻时不要怕吃苦,也不要怕吃亏,吃苦能让人耐劳,吃亏能让人聪明。人有了这两样东西,再加上机会,想不成功都难。 ”黄双安如此总结自己的成功。
到1968年,时年36岁的黄双安,木材事业已如日中天,他取得了加里曼丹森林独家开发权,另外在东部的伊利安省也拥有大片的良质巨木。后来,他发现光是出口原木,老百姓的获益面不广,于是他又办起加工厂。1976年,黄双安在印尼第二大城市泗水,创办了印尼第一家合板加工厂,解决了很多当地人的就业。80年代后,他又在印尼北马鲁古省的瑟兰岛,开办了规模更大的木业城。
在这座荒岛,他又建成现代化的渔业基地和海产品加工中心。如今的材源帝集团麾下,下属员工达45万人,事业版图涉及木材业、渔业、商业、酒店及 旅游 、农业及矿业等。也因其卓越成就,他获马来西亚苏丹王颁赐高级拿督及拿督斯里勋爵。
2016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尤权率领代表团亲临材源帝集团总部,他对黄双安多年来的成就和奉献表示钦佩:一是事业有成;二、爱印尼爱家乡;三是兴办教育,对于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两国友好做出了贡献。
黄双安拿督斯里伉俪(左4、左3)访问福师大
“有钱大家受益”,是黄双安一句名言。黄双安辞世后,安葬于马来西亚诗巫富贵山庄。如今,其家族二代长子黄敬泰、次子黄敬平、女婿魏文豪、女儿黄橞蓥在接力他的事业。
对家乡闽清,黄双安更是慷慨,他捐款盖双安大楼、图书馆、学校、医院、道路等慈善公益。
黄双安曾说:“ 我对自己赚钱没有兴趣,我对大家赚钱有兴趣。我一日三餐吃得并不多,可以把钱花在大家需要的地方。 ”
他将员工当做自家人,把工厂开发为生活家园,总是设身处地为员工着想。在工厂附近,他开辟道路,创办学校,还设立医院、教堂,并将员工的配套设施做到极致。很多员工跟随他工作一辈子,也将他当成是自家人。在企业遇上最困难的时候,很多人宁可减薪一半也不愿意离开,当然了,度过困难期后,黄双安是加倍补偿他的员工。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邓丽君第一次参加的电视节目,就是白嘉莉主持的台湾综艺始祖节目《群英会》。1977年,这位“台湾最美丽的主持人”远嫁印尼富商黄双安,从此淡出 娱乐 圈。
对于丈夫黄双安一生的为人处世,白嘉莉用这样的一句话总结:“很多做人的道理,他是在森林里悟到的。可以说,森林是他事业的开端,也是他智慧的摇篮。”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㈡ 着名的女黑人有哪些
美国名嘴奥普拉·温弗瑞
奥普拉·温弗瑞,作为一名黑人,更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妇女之
一,她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通过控股哈普娱乐集团的股份,掌握了超过1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主持的电视谈话节目“奥普拉脱口秀”,平均每周吸引3300万名观众,并连续16年排在同类节目的首位;奥普拉在1996年推出的一个电视读书会节目在美国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她利用业余时间在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紫色》中客串了一个角色,还荣获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提名。喜欢奥普拉的人甚至认为如果她去竞选美国总统,获胜的把握也很大。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更开设了一门课程专门研究奥普拉。
她的出现让观众泪流满面
2001年6月,北卡罗来纳州首府罗利市着名的BTI表演艺术中心的大礼堂内,2300多个观众座位上人头济济,人们正在耐心地等待着本次节目的主角、她们心目中的“访谈皇后”奥普拉的出场。这是奥普拉主题为“度过最完美的生命之旅”巡回演讲的第一站,尽管每张门票要花185美元,但2300多张门票在短短两小时内便告售罄。为了亲耳听一回奥普拉激动人心的演讲,一些“奥普拉迷”们甚至宁愿在EBAY拍卖网站上花2025美元,从网络票贩子手上换得一张演讲会的入场券。此次演讲所得的收入将全部捐献给当地的慈善机构。
在为时两个半小时带着传教色彩的幽默演讲中,奥普拉向台下的观众讲述了自己的个人奋斗史,当她面对贫穷、肥胖、事业挫折等问题时,是如何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的。在谈到事业问题时,奥普拉说:“生活往往有一种巨大的惯性,让人们在现有工作面前安分守己,不思进取,此时我们应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这是否是你想要的工作,什么工作才是最适合你的呢?然后听从自己内心深处的呼唤。”奥普拉还举了自己的例子,自从她1984年在芝加哥当上电视节目访谈主持人后,她才“真正找到了工作的激情和感觉”。奥普拉不时劝告她的崇拜者们,当繁重的工作不能为自己带来丰厚的报酬时,就应该将它断然放弃,而去追寻自己梦想的工作。每个人都应听从“内心的呼唤”,只有一个相信自己的人才能成为生活和事业上的强者,“如果你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当上总统,也许有一天你就能如愿。”奥普拉如是说。
在美国,奥普拉是个颇有争议的名女人,她主持的访谈节目倾倒了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而她自己充满坎坷的奋斗史更给生活中遭遇挫折的美国妇女以巨大的信心和希望。一位35岁的女地产经纪人拉塞尔事后对记者道:“一看到奥普拉出场,我就感到一股电流从头到脚穿越全身。尽管我从电视上看到过她无数次,但却从未想到自己会如此近距离地看到她。”
堕落天使
作为一名黑人,奥普拉少时的生活与别人一般无二。她1954年出生于美国南方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单亲家庭,生活异常困顿,几乎整日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与别的黑人少年一样,奥普拉曾一度自甘堕落。在她日后的金牌节目“奥普拉脱口秀”中,奥普拉曾面对3300万观众坦承了自己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吸毒,堕胎,甚至还生下过一名不久就夭折的女婴。奥普拉的生父曾对女儿说:“有些人让事情发生,有些人看着事情发生,有些人连发生什么事情都不知道。”于是极度空虚的奥普拉想知道自己生命中究竟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奥普拉自幼就有与生俱来的说话技巧和不俗的记忆力,她发现自己的言谈很容易带动别人的情绪,于是17岁的奥普拉先是参加了当地的一次选美比赛,后又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与不错的运气,在19岁那年被当地一家电台聘为业余新闻播音员,从此涉足传媒界。大学毕业后,奥普拉成为巴尔的摩一家电视台的正式播音员。然而她早期的电视生涯并不顺利。由于奥普拉在播报新闻时无法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她的情绪往往随播报的内容忽喜忽忧,因此常常招致观众的批评。好在台里慧眼识珠,给她安排了一个早间的谈话节目,才使她如鱼得水,不久她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女主持。
1983年,奥普拉结识了生命中的伯乐——“A.M.芝加哥”电台的老板丹尼斯·施瓦逊。当时施瓦逊正在物色一名出色的脱口秀主持人,以期提高以前访谈节目的收视率。尽管电视台的多数人对聘用一名黑人来主持节目深表怀疑,但施瓦逊还是力排众议,以23万美元的年薪将奥普拉招至麾下。出人意料的是,仅仅一个月,奥普拉访谈节目的收视率就超过了从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奥普拉直登“美国最当红脱口秀主持人”的宝座。
媒体帝国
与一般谈话节目不同的是,“奥普拉脱口秀”的邀请嘉宾并非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而是普通大众,谈论的主题也集中在个人生活方面。为启发嘉宾“实话实说”,奥普拉常不惜将自己的一些秘密也告诉对方。当嘉宾的故事令人感动时,她会和嘉宾一起抱头痛哭。相比其他节目,“奥普拉脱口秀”更直接、坦诚,也更具个性化,因此深受那些白天在家无所事事、知识层次不是很高的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女性的极力欢迎,而这些人正是收看电视节目的主流人群。
在奥普拉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她又遇到了另一位改变她命运的人——杰夫·杰克伯斯,当时的杰夫不过是芝加哥一位不出名的律师。杰夫提醒奥普拉,仅靠替人打工并不能使她真正成功,她应该组建自己的公司。于是,1986年他们两人合伙创建了“哈普娱乐集团”(Harpo是奥普拉名字Oprah的倒置)。公司由杰夫·杰克伯斯任总裁,拥有10%的股份;奥普拉则出任董事长,拥有90%的股份。公司定期制作“奥普拉脱口秀”,并出售给各家电视台。在杰夫的精心打理下,哈普集团迅速取得了成功。至2001年,仅“奥普拉脱口秀”一项的营业收入就已高达3亿美元。还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是“奥普拉读书会”, 这是自1996年推出的电视读书节目。节目一经推出就大获成功,以致奥普拉选书的那一周,被称为是书市的“奥斯卡周”。而经她推选过的47本书,本本都畅销。此外,集团还涉足电影制作、妇女杂志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佳绩。
奥普拉凡事力求亲力亲为,事无巨细。2000年哈普集团开始发行一本名为《O》的杂志,据杂志的主编讲,“在杂志付印前,奥普拉会仔细阅读每一个字,彻底检查每一张图片。没有节目的时候,她就一直呆在办公室的电脑前,她可以从周一下午3点一直干到周四晚上8点,再搭上周五一整天,就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结果,仅一年时间,杂志的月发行量就达到250万册,而以往最成功的杂志也要5年才能达到这一成绩。哈普集团已成为一个实力不俗的媒体帝国。
毁誉参半
奥普拉在美国电视台主持的访谈节目“奥普拉脱口秀”,每天都吸引着700万的电视观众,而她与美国着名报刊杂志出版商赫斯特集团共同主办的杂志《奋斗不止》,在全球更拥有2200多万名读者。奥普拉的形象已深入美国观众的内心,她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许只有美国现代宗教导师迪帕克·卓普拉和斯蒂芬·科维堪与匹敌。近些年来,奥普拉不断向观众灌输如何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她在赢来众多崇拜者的同时,也招来了大量的非议。有人甚至给她起了个绰号:“迪帕克·奥普拉”,意思是她不想做一个纯粹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而想改行像迪帕克·奥普拉一样做世人的精神导师。“她大概以为自己是先知弥赛亚了,想引导我们每个人都上天堂。”美国作家芭芭拉· 格里祖蒂·哈里森道。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问题研究专家肯柯斯·维基·阿布特则认为:“她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矛盾过分简单化,人们刚开始听她的演讲时,也许会受到某种激情的鼓舞,但当她提供的方法并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时,只会使人们加倍地沮丧失望。”
她使无数美国妇女找回失去的信心
虽然人们对奥普拉的看法颇为不一,但在许多美国人眼中,奥普拉还是名优秀的女性。“在我眼中,她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当她与我交流时,我感到她就如我的个好朋友。”36岁的销售代表谢丽尔·皮尔斯对记者道,自从去年她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后,整个人都陷入了悲哀绝望,生活仿佛变成了灰色,是奥普拉从前的节目和演讲才使她从沮丧中彻底恢复过来。另一位老“奥普拉迷”——退休教师格罗丽亚·伯鲁克斯则称,是奥普拉的节目使她离婚后的生活走上正,获得了“新生”,“奥普拉的生活是个榜样,她克服了重重困难,获得了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如果她能做到,我相信我们也能做到。”
前不久,翁达·拉塞尔还是一个生活堕落的酗酒者,然而自从看了奥普拉的节目后,她便改“邪”归正、面貌一新,不仅戒了酗酒的老毛病,还花24美元为自己订阅了一份奥普拉主办的杂志《奋斗不止》,同时她还另外订阅了几份,作为礼物送给母亲、祖母和三个朋友,希望她们也能从中汲取某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