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周文王姬昌生平事迹简介
周文王姬昌是 历史 上的一代明君,生于前1152年,死于前1056年,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周文王姬昌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周文王姬昌生平简介
周文王姬昌生于公元前1152年,卒于公元前1056年,在他父亲季历死后,姬昌继承了西伯侯的位置,成为西岐周部族的统治者,所以历史上也称他为西伯昌。后代的儒家文人士族追奉姬昌为一代圣君。姬昌周文王的尊号是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覆灭商朝建立周朝称帝后追尊的。
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季历是被当时的商王文丁软禁杀害的,所以周文王姬昌和商王朝有着家仇,因此姬昌的一生都是立志于灭商。姬昌任用贤能,鼓励支持发展农业生产,这也为后来他的继任者周武王伐纣灭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文王姬昌在位期间,周部族的实力不断发展壮大,姬昌先后派军队攻灭吞并了几个邻近的几个小国,这引起了当时商朝统治者商纣王的警觉,于是他传召姬昌前往朝歌觐见,随后又将姬昌囚禁于羑里。幸有手下忠臣搜寻珍宝美女进献商纣王将姬昌解救了出来,这也是历史上所称的周文王姬昌羑里之厄。
周文王姬昌重归西岐后,遍访贤才得遇姜太公举为相。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姬昌的势力日益壮大,伐纣的时机已经到来,可惜壮志未酬,大业未成,姬昌不幸逝世。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他的未竟之业,伐纣建周。
周文王姬昌的功绩
周文王姬昌广施德政,鼓励农业。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文王姬昌遵循后稷公刘之业,仿效先祖古公父亲季历治国理政的方法,倡导治下大臣百姓笃仁、敬老、慈少的美好品德。在统治西岐期间,姬昌对内实行仁德之政,主张心怀百姓,发明了“九一而助”的惠民政策,把西岐的公田划分给百姓耕种,纳税一成。
姬昌还取消了商税,国内外的商人往来经商不需交税,这大大的促进了西岐的商业发展。
姬昌废弃犯罪连坐的酷刑,使得民间百姓交口称赞。周文王姬昌的种种裕民政策,极大的富裕了治下的百姓,使得国力强盛。
周文王姬昌着作《周易》,姬昌苦心钻研,规范整理《易》,将之更进一步发展演绎为《周易》。《周易》以数字和图像来演化解释天地阴阳,万物之变,以及繁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讲述世界辩证发展的理论着作,是后世的易理之学发展的先驱力作。
汉代思想家郑玄说《周易》有三重核心思想:简,变易,不易。
后代的儒家更是把周文王的仁德之政推崇神化,说姬昌是内圣外王的圣德明君。
周文王姬昌是中国历史上的圣贤明君,为历朝历代赞颂纪念。周文王姬昌实行仁政,招贤纳士,裕富于民,为武王克殷奠定了基础。姬昌作《周易》,为后世的易理之学发展开创了先河。
周文王姬昌的 故事
周文王在父亲过世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父亲在世是被商王封为“周西伯”,周文王继位后,被人称“西伯侯”。在位时勤于政务,爱惜贤才,扩大疆土,西周在他的治理下一片繁荣。那个时候诸侯国多矛盾,纠纷不断没有个结果,听说周文王治国有礼,就想来找周文王评判一下。等到了周国的境地,发现周国人个个都谦卑有礼,有礼貌,惭愧不已,两人的矛盾烟消云散各自回国。这一事件一传十,十传百,自此有什么矛盾诸侯们都来找周文王进行评判,那个时候的周文王还没称王只是一介诸侯,这件事后广受诸侯们拥戴,于是周文王称王。
周文王在位的时候,不断扩宽疆土,攻下周边国家,且作下迁都的 决定 ,将周的首都从原本的岐山迁到渭水平原,改都城为丰京。然后又南下扩展水流附近的领地,那个时候差不多 天下 三分之二的都在岐周的控制之下,诸侯们也都为周文王马首是瞻,商王的位置已是岌岌可危。但就在万事都准备好要讨伐商纣王时,文王不幸过世,如此大任就落在文王的儿子姬发身上。
猜你喜欢:
1. 周文王姬昌的祖先是谁
2. 周朝周文王姬昌是怎么死的
3. 周文王姬昌的主要事迹
4. 周朝历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5. 周文王姬昌是什么人
‘贰’ 土行孙奇丑无比,为什么他能娶到封神里最美的女人
土行孙非常丑,邓玉婵非常漂亮。这两个人在普通人眼里是不相称的。然而,在《封神演义》中,两个人非常的相爱。土行孙被杀后,邓玉婵非常生气,为丈夫报仇。两人在一起的原因是邓九公用了一个美人计来赢得土行孙。尽管土行孙长得很丑,但他并不是出身贫寒。他是元始天尊的弟子惧留孙的徒弟,不仅知道如何逃离这片土地,而且也没有珍贵的仙绳。他一出山就抓住了查娜和黄天华。邓九公迷恋上了土行孙技术。
第四甜言蜜语加上漫长的日子,日久生情。土行孙得了邓蝉玉之后,发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对邓婵玉又哄又骗,让郑婵玉心生怜惜,再加上土行孙本领高强,曾经活捉过郑婵玉,又让邓婵玉心生羡慕。天长日久,郑婵玉也就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了。
‘叁’ 商朝苏妲己是怎样一个女人
中国历代的“红颜祸水”里,最恶毒的恐怕莫过殷商时代纣王的宠妃妲己了。而且两个人犯起“混”来,简直算得上“夫唱妇随”,惊人的合拍了。如果按《史记•殷本纪》里的说法,纣王可谓残暴之极,但若按民间《封神演义》里的演绎,那简直就是变态,有着严重的“施虐狂”倾向。按《封神演义》的说法,妲己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来祸乱殷商的,所以纣王才变得如此怪戾,做出那些残忍的事来。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不足为信。这位美女自然不是狐狸精变的。据《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这就是说妲己是纣王征战得胜的“战利品”。据说有苏氏是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所以才会有《封神演义》这般附会。虽然妲己不是狐狸精变的,可照样把纣王迷得五迷三道,惟“妲己之言是从”。 根据正史记载,他不但投妲己所好,作“新淫之声、北鄙之舞、靡靡之乐”,还搜括百姓钱财,修建起高大宏丽的鹿台,里面置满奇珍宝物。同时,“积糟为邱,流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人裸形相逐其闲”,彻夜长饮,欢嬉达旦。真可谓荒淫之极。 最过分的是,他耳根子特别软,最听妲己的话,甚至到了“妲己之所誉贵之,妲己之所憎诛之”的地步。这样以来,天下就无法太平起来,老百姓埋怨,各诸侯反叛。这时,妲己又给纣王出了一个“狠”招,发明了一种惩治犯人的刑法,曰:“炮烙之法”。就是把一根粗大的铜柱横放,下面架起炭火炙烤,然后命“有罪者行其上”,没走几步,就纷纷掉进火红的炭火里,活活烧死。每次看到犯人在炭火里挣扎惨加,妲己“乃笑”。如何笑,是大笑,还是冷笑,就不得而知了。对于这种冷酷而变态的做法,纣王的叔叔比干实在看不下去,就向他进谏说:“不修先王之典法,而用妇言,祸至无日。”这话戳到纣王的痛处,非常生气,觉得他这是“妖言”惑众,给他难堪。这时,妲己又在一旁添油加醋,樱桃小口一开,吐出一句血淋淋的话来:“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纣王一听,爱妃有如此求知之心,那就打开看看吧。于是,“剖心而观之”。 史书还记载,他还将九侯﹑鄂侯两位臣公醢之、脯之,就是一个剁着肉酱,另一个做成肉干;而另一位西伯昌(即周文王姬昌)本也要“炮烙”,但他很聪明 ,马上服软,并献给纣王“美女奇物善马”,以及自己的洛西领地,纣王这才松口,把他放了。后来,有点头脑的大臣,装疯的装疯,卖傻的卖傻,投敌的投敌,流放的流放,这样以来,自然民心向背,诸侯离心,很快,西伯昌的儿子周武王就起兵造反,将他打败。他不愿投降受辱,便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戴上最好的宝物,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而他的美人妲己,结果更惨,被砍了头不算,还被挂在小白旗上,给天下人看,说要让天下的女子都引以为鉴。 妲己真有这么坏么?无论正史典籍,还是稗官野史,妲己都是一个蛇蝎美人,可谓千古淫恶的罪魁祸首。这样论调已经家喻户晓,深植人心,但问题是,历史的真实情况真是这样么? 先说纣王,历代已经把他符号化成一个暴君的形象了。可这个形象离他真实的情况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春秋时期,子贡早就有点看不过去,他愤愤为纣王鸣不平,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 而在春秋时期,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汉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有了更生动的演绎,说是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而在晋朝,皇甫谧因为职业是医生的缘故,写些文史文章的时候,也不免会犯些“职业病”,又演绎出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要看看胎儿形状。纣王纵是不好,也不至于如此之坏。后世书生们根据个人好恶,纷纷加工演绎,以讹传讹,其谬岂不大哉? 而关于纣王最着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传说,周时的文献没有记载,春秋时也没有,可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子突然很生动地描绘起来:“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 ,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据说韩非子口吃,可文章非常雄辩,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便是明证。但那时“诸子百家”个个口才了得,为了推销个人的主张,论证自己的观点,不免只顾激扬文字,“强”词夺理了。很多论据,也多是“想当然耳”。便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司马迁,有时也会润润笔。譬如他在韩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础上,又加上“男女裸奔其间”的合理想象。当然,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在酒池面积上大做文章,说可以“回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 这样的想象力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也许,在他们看来,反正纣王形容得再淫荡、再荒唐也无妨。历史的另一个目的便是警示后人嘛,于是,他们的想象和润色,便常常显得坦然而大方。譬如司马迁之后的史学大家刘向,就把纣王鹿台的面积升级为“大三里,高千尺”,而晋朝的皇甫谧觉得还不过瘾,一咬牙,把鹿台的建筑面积提高了十倍,达到“高千丈”的地步。 同时,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级。从《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晋语》:“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都还是不太离谱的合理推断,再到后来,年代愈久,想象力就愈浓厚,写出来的史料也就愈生动,直到后世的《封神演义》,因为没有史家的顾虑,加上历代文人提供的诸多素材,演绎起来更是神乎其神。千古恶女的罪名,也终非她莫属。那么,不禁要扪心自问:那些关于妲己近乎变态的行为,虽是后世杜撰,可我们为什么一直津津乐道,而且好像还很乐意把这些脏水泼在一个女人身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