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有哪些
前言
女性朋友们都是非常喜欢通过各种装饰来展现自己的美的,不仅仅是在现代,古代女性也同样喜欢佩戴各种各样的装饰品。那么你知道古代女性常用的装饰品有哪些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冠饰
冠饰是中国古代贵族女子的重要饰品之一,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明朝都有着华丽典雅的冠饰,到了清代的时候改革了衣冠制度,这导致冠饰出现了严格的等级之分。清朝时期规定只有嫔妃及以上地位的人才可以佩戴冠饰,地位越高冠饰上的顶子就越多,至于贵人级别的女子,是不能佩戴冠饰的,这和清朝之前有着很大的区别。
除了这些以外,古代女子常用的饰品还有手串、项链、胸花、香囊等等。
⑵ 古代女子都用哪些东西装饰面容的
浓妆淡抹是女人从古至今从未改变的爱好之一。
从出土的战国时期楚俑便可看出当时已有敷粉、画眉及胭脂的使用,“脂泽粉黛”一词,最早见诸《韩非子· 显学篇》,可见,2200多年以前就有“系列”化妆品了。 古代的农业社会一向自给自足,连化妆品也不例外,大都以天然植物、动物油脂、香料等为原料,经过煮沸、发酵、过滤等步骤而制成。比较起来,古代妇女没有今日女性幸运,她们没有现成的、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可供选择,但是这并不会减弱她们妆扮自己的意愿。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在古代女人的化妆台前一般会放哪些宝贝,简介一下最常用的三样法宝:
妆粉。
古人擦的粉材料多选自“米粉”,除了米粉之外,还有铅粉。一般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吸干水分,碾成粉末或做成固体的形状,使用的时候就能涂成个大白脸。虽然有毒,但女人为了“一白遮百丑”似乎连命也搭上了,不惜每天服用微量的砒霜达到从里到外的美白效果。
在脸上搽粉古代称傅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黛粉。
在战国时,还没有特定化眉毛的材料,女人们都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随后出现了“黛”,一种藏青色矿物。描画前必须先将黛放在石砚上磨成粉状,然后加水调和。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到了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为了使阔眉画得不显得呆板,妇女们又在画眉时将眉毛边缘处的颜色向外均匀地晕散,称其为“晕眉”。还有一种是把眉毛画得很细,称为“细眉”,故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之句,在《长恨歌》中还形容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到了唐玄宗时画眉的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名见经传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光是眉毛就有这么多画法,可见古人爱美之心的浓厚。
胭脂。
这东西从商朝就有了,是古代的口红,原料是一种叫“红蓝”的花朵,与妆粉调和后也可当腮红使用。后来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的脂膏,从此胭脂的脂才有了真正的意义。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宋时还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北宋词人秦观在《南歌子》中歌道:“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这种口脂的颜色直到现代还在流行着。当然,无论是朱赤色还是檀色,都应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不同条件来适当加以选择使用,千万不能以奇异怪状的时髦为美。
除了上述常用的三种手法, 另外还有不少配饰妆的特技, 譬如:
花钿
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花钿是用什么做成的呢?古时候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有用金箔剪裁成的,还有用纸、鱼鳞、茶油花饼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着《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唐朝额黄盛行时,温庭筠在诗中吟出“额黄无限夕阳山”之句,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妇女喜欢额黄的情景。
盛放化妆品的物件在古代也有个好听的名字——“妆奁”。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可谓久矣,远古人已知用“止水鉴容,流水沐浴”,穿贝壳兽牙饰以颈项,“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唐朱庆馀诗曰:“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今亦然。
在强调女性“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古代社会,“女为悦己者容”无疑是女性最大的乐趣及关注所在。尽管每一个朝代的社会背景、政治经济制度、道德观念、风俗民情等不同,对美也都各有不同的定义。环肥燕瘦,美或不美,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尤其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强,终身处在被男性选择、多位妻妾共事一夫、互相争宠的低劣情势中。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想要拥有较多优势,容貌之美自然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
天生丽质的美貌并非人人可得,于是,大多数女性只有通过人为的妆点修饰才得以增添自身的风采,并以此博得异性的好感,而她们本身也在妆点的过程中,也获得某种程度的心理满足。
古代女性相当重视肌肤之美,吹弹欲破、莹洁柔嫩的肌肤是美丽的基本条件,更是用来衡量女性美的一项重要标准,从文人墨客描述美人的形容词“手如柔夷,肤如凝脂”、“肌肤若冰雪”、“冰肌玉骨”……,也可看出一二。
除了肌肤之美,古人也非常注重头发之美,每日梳理,爱护有加,并多蓄发不剪,早期披散在肩上,接着因实际需要而用绳带束发,再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的发髻式样,变化多端,甚至远在周代就已使用假发来增加头上的风情及美观。
学者推究古人之所以重视肌肤毛发,最基本的原因应与礼教有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不过,除了礼教的观念外,我想,审美意识及健康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古代的中国妇女有着各式各样、适合不同需要的保养品。保养品的功用基本上是以保护和预防为主,聪明的古代人在其中再添加些药方,便增加了它们的治疗功效,至于使用方式无非是外用及内服。保养的方式亦可称得上五花八门,至于那些皇家大院里的女人如何永葆青春,还颇具神秘感,民间街坊争相窥视是否有密方流传,追逐潮流前沿的女人们对时尚的模仿力和感染力是惊人的迅速,从古至今皆是如此。
在化妆配饰方面,古代妇女比如今的女人有过之而不及,多彩多姿的不仅仅是形式,她们以粉饰面,两颊涂胭抹红,修眉饰黛,点染朱唇,甚至用五色花子贴在额上,增添美丽的效果。更风情的在于她们对妆容的精细以及端坐在铜镜前的从容淡定,分外的悠闲美好,而不是象现在的女人化妆,总是匆匆忙忙的感觉,在汽车,在路上草草完成。
现在使用的化妆品大都是化学制剂,它们不具备治疗作用姑且不论,不少化妆品还刺激皮肤、粘膜,引起过敏,甚至于有些名品还有制癌的危险成分,化妆品在如今往往对于女人是弊大于利了。其实,早在唐代我国就已有药物化妆品和中药美容剂。那时盛世空前,女人们更有了闲情逸致,分外地注重仪容,贵族阶层盛行使用面脂、手膏,口脂等药物化妆品。随着朝代渐渐更替,妆容精致不仅将女人身份提升,而且男人也一样爱上妆容,体现贵族气质,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里的荣宁二府的公子、小姐乃至丫环都有搽香的习惯。
⑶ 中国各古代的美女都是怎么佩戴哪些玉器的
精美绝伦的玉器首饰,不仅展示着中国古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美学取向。
中国古代女性装饰玉器有很多种类,包括簪子、钗子、手镯、玉梳背、耳环、戒指、颈饰等。玉器首饰一直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是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专属用品,其规格远在金银首饰之上。
云鬓凤钗,流光潋滟,精美绝伦的玉器首饰,不仅展示着中国古代女子的绝代风华,更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美学取向。
掩鬓
掩鬓是用在发髻两边,对称使用,在明清时期流行。盛妆时,四鬓都要装点的一丝不苟才算是好,掩鬓是倒插在鬓边用以押发的,总是一边一支对称插戴。
白玉镂空花鸟掩鬓
明-飞天玉掩鬓
分心
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鸾鸟纹分心(湖北钟祥明梁庄王墓出土)
玉簪和玉钗
金-孔雀形玉钗,藏于首都博物馆
发钗
钗是由森隐迹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钗与簪主要区别在于簪是作成一股,钗则作成双股。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信物。
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辛弃疾词《祝英台近.晚春》中的“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就是在表述这种分离之情。
清代点翠发钗:
翠,即翠羽,翠携御鸟之羽。点翠是我国传统的金属工艺和羽毛工艺的完美结合。
先用金或镏金的金属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把翠鸟背部亮丽的土耳其蓝色的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座上,以制成各种精美首饰,灵气逼人,栩栩如生。
耳?
耳?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耳饰,其戴法目前不是很清楚。有人说戴耳?时可将缺口夹住耳朵,也有人说需用细绳子系挂在耳眼上。也有人说古人生前戴环、死后戴?,实际只是一种猜测。
东周耳?
耳?
耳?是戴在耳垂上的饰物,相当于耳坠、耳钉、耳环之类。戴耳?的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到了汉代,载耳?风靡全国,?成了当时妇女常见的一种耳饰。晋傅玄《有女篇·艳歌行》就有“头安金步摇,耳系明月?”的记载。
隋唐时期,耳?已逐渐被耳钉代替。只是偶尔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春雨》中也作“玉?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现实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禁步
禁步是古代的一种饰品。将各种不同形状玉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系在腰间,最初用于压住此并裙摆。
佩戴行步之时,发出的声音缓急有度,轻重得当。如果节奏杂乱,会被认为是失礼,古人对此是十分注重的。贾谊《新书·容经》有云:“古者圣王居有法则,动有文章,位执戒辅,鸣玉以行。”
湖北钟祥市梁庄王墓出土的玉禁步,正式定名为玉叶组佩
步摇
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白居易就在《长恨歌》中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来形容杨贵妃。
⑷ 你见过现代女子的化妆神技,可你知道古代美女又是如何化妆的呢
这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的一首诗,诗中完整地描述了古代女子化妆的程序:傅粉——施朱——垂鬟——钗鬓——晕眉——拂花脸——行梳——施靥。
接下来让我们按这一流程,一起来看一看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
因古代女子历来崇尚肤色白嫩,所以,敷粉是化妆的第一步。
粉,在我国的 历史 记载中早已由来已久,《韩非子》中有记载:“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有脂泽粉黛,则倍其初。”又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也有一茄滚句形容邻家姑娘的美貌时:“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都说明了春秋时期的女子,就已经开始用粉来装扮自己的妆容了。
在古代,不仅是女子喜欢傅粉,男子也很喜欢。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汉惠帝时期,朝廷里的郎官和侍中都喜欢傅脂粉。还有《魏略》中说曹操的养子何晏不仅人长得俊美,而且还很喜欢傅粉。《三国志》中记载,“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在《世说新语》里还记载了关于何晏的一个有趣的故事:“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何晏的皮肤太白了,许多人都怀疑他是傅了粉的原因,就连魏明帝也想一探究竟。
于是,魏明帝曹叡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大夏天让何晏吃了一碗热汤面,这皇帝的恩赐自然是无法拒绝的,何晏吃下去以后,不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了,只能拿自己的红色朝服来擦汗。可是尽管脂粉被擦去了,但没漏是何晏的肤色依旧洁白,俏丽如初,原来,何晏不傅粉皮肤也有那么白。
从此,就有了“傅粉何郎”这一成语,用于形容男子容貌俊美,肤色白净。
古代女子用的妆粉,最古老的有两种:一种是以米研碎制成的"米粉";另一种是将白铅化成糊状的面脂,俗称 "胡粉"。
对于米粉的制作,《齐民要术》中就有详细地记载了制粉的方法,是用大米制成的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然后再加入丁香花揉于粉中,就成了可以用来妆面的米粉,这种类似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
铅粉,据《博物志》中记载,是商纣王通烧铅锡而颤察余炼出来的,用来给后宫的嫔妃修饰面容的,又称为“铅华”。比如成语“洗尽铅华”。早期的铅粉并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都是“糊状”,所以又被称为“胡粉”。
后来到了汉代以后,人们便将铅粉脱尽了水份,制成了利于长期收藏的粉末或固体。
南宋时期福州的状元黄朴,在他十七岁的女儿黄升病逝以后,就曾经随葬了许多的粉块,那些粉块都被做成了几何形和各种花瓣形,而且每一块粉块上还有凹凸的梅花、兰花、荷花等纹样。
后因米粉不容易持久定妆,而铅粉用久了又会中毒,所以,后来又有很多人发明了各式各样的妆粉。
比如:唐代时期,宫人用细粟米加入西域香料制成的"迎蝶粉";宋代时期用益母草、蚌粉、腊脂等材料调制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清时期宫中嫔妃们用紫茉莉花仁蒸熟后制成的"珠粉"等。
每一个朝代有每一个朝代的 时尚 潮流。
傅了粉,然后就该"施朱"了。
"施朱"其实指的就是"红妆",用胭脂涂脸颊和口唇上,使人的容色更加 健康 有生气。
古代,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胭脂"据说是匈奴"焉支山"的一种红蓝花做成的,又名燕脂。西汉时期,霍去病把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匈奴人就流传着一首谣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据说,是张骞把胭脂带回了中原,取代了以前用的朱砂。
胭脂的做法是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来,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地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把里面的黄色淘出去以后,便成了颜色鲜艳的胭脂了。
《红楼梦》有一段描写:
另外,在德龄郡主写的《御香缥缈录》(又名《慈禧后私生活实录》)中描写,慈禧所用的胭脂,是采集了上好的玫瑰花瓣,用干净的石臼慢慢地把花瓣舂成厚浆后,用细纱过滤取汁,再把当年新缫就的蚕丝剪成胭脂缸口大小,放到花汁中浸泡,等完全浸透取出晒干,就成了上好的胭脂。
可见,胭脂对女性化妆是何等重要。
胭脂,在唐代时尤为盛行,比如:王建的《宫词》:“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说的是一个宫女在盥洗完毕后,脸盆中便沉淀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意思是说杨贵妃红妆之重,连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红色。
虽然这些说法有点夸张,但多少也反映了当时的浓妆之风。
除了面脂,口脂当然在古代也是十分被看重的。战国时宋玉在《神女赋》中描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唐岑参则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有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的红唇之美。
唐代时,人们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早期,人们只是用朱砂点涂嘴唇,后来,人们又在朱砂中加入了油脂和香料,凝成膏状放入盒内,称为“口脂”。到了唐朝时期,女性的唇妆样式也越来越多了。
到僖宗年间,其种类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品。
这些唇妆制式大都符合唐朝人“樱桃小口”的审美观点,后来在这些唇妆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先在唇间点上口脂,然后向两边加以晕染,在唇部中央勾出如花瓣的轮廓,也有勾勒唇形如展翅蝴蝶,称蝴蝶唇。
所谓“垂鬟”和“钗鬓”也就是关于古代美女的发型和发饰了。
古代女子的头发以长发如云为美,所以,每天的发型和冠戴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既能增加女子的仪容,又能体现女子的年龄和身份。古代女子的发型基本上是按梳、绾、鬟、结、盘、叠、鬓等变化而成,然后再装饰簪、钗、步摇、珠花等首饰。
关于发式的起源,在《事物纪原》中有记载:
意思是从燧人氏开始,头发便扎起来了,女娲的女儿用荆条穿在头发里面,到了尧帝的时候就有了用铜棍横着贯穿打着结的头发,到了舜帝时候就懂得用象牙、玳瑁等作发髻,这就是钗的雏形。
到了周代,《礼记》中明确规定:“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这是成人的标志,所以,此时束发梳髻是最为普遍的发式。
秦汉时期的发式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了,发髻的形式也千姿百态,但总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梳在脑后的垂髻,一种是盘于头顶的高髻。
汉代时期最流行的垂髻是“椎髻”,也称为“椎结”,其样式就像一把木制的棰子。这种发式主要是普通妇女家居时用。在《后汉书·逸民列传》中记载着一个故事:
东汉诗人梁鸿娶孟光为妻,出嫁那天,孟光打扮得光鲜亮丽,装饰入时,不料过门后梁鸿七日不理她,后来孟光醒悟,于是“乃更为椎髻,着布衣,操作而前”,梁鸿才大喜赞道:“此真梁鸿妻也!”可见,在当时梳椎髻这种发式,是一种勤劳贤淑的象征。
关于描眉,最早《诗经》里面就有:"螓首蛾眉,美目盼兮",而且对于描眉的韵事也有很多。比如:汉朝张敞为妇画眉、唐朝扫眉才女薛涛、虢国夫人淡扫蛾眉等等,都体现了古代女子的"眉情万种"。
对于眉形,每个朝代流行的也不一样。先秦时期,史料中已经有了关于画眉的主要原料“黛”的记录,可见眉妆已经开始风行。
《列子·周穆公》说:“施芳泽,正蛾眉。”又有《卫风·硕人》中描写卫庄公夫人齐庄姜的形象:“手如柔黄,肤如凝脂,齿如抓犀,蜂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中的“蛾眉”即是对齐庄姜的长而弯弯眉毛的赞美。可见,先秦时期最流行的眉妆是“蛾眉”。
从汉代开始,眉妆迎来了第一个高潮期,眉型从长眉到八字眉,还有以眉色命名的远山眉,以及愁眉十分多样化。
首先流行的长眉,其特点是长和阔,它是从蛾眉的基础上变化而来。当然这股流行之风还得归功于汉武帝给宫人螺子黛画眉和“令宫人扫八字眉”。而八字眉又是在长眉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因眉头抬高而眉梢部分压低,形似“八”字而得名。
其它的眉式如远山眉,西汉人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又据《汉书》记载,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之妹美女赵合德所创的一种眉型,其眉如远山含翠,因其秀美,世人争相效仿。远山黛是一种淡远、细长的眉毛画法,其特色是眉色的不同以往,颜色略淡,细长舒扬,宛如水墨画里一泓秋水后面遥远的连山。
汉代还流行过一种惊翠眉,但很快被梁冀妻子发明的“愁眉”所取代了。《后汉书梁冀传》言:“(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以为媚惑。”
到了唐朝时期,唐代的开放浪漫,不仅表现在政治、思想、文学。艺术上,也渗入了眉妆这一细节中,令其变幻莫测,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初唐时期流行新月眉,眉妆崇尚长、阔、浓,非常醒目。从贞观年间阎立本所绘《步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宫女皆作此妆。
盛唐时代,流行的眉型为长、细、淡,有蛾眉、远山眉、青黛眉等。白居易《上阳人》中有“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妆”。
到了中唐时期,八字眉重新流行,和乌唇、椎髻形成了“三合一”特色的“元和时世妆”。李商隐亦诗吟“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额捧黄”。
晚唐的眉妆继承了浓和阔的特点,但非常短。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以及血晕妆、柳眉等 时尚 眉样。“桂叶双眉久不描”的形象在《答花仕女图》中跃然纸上。
宋元两代的宫女和民间女子的眉妆基本是复古的长蛾眉。宋代后妃都偏爱唐代遗风的倒晕眉。倒晕眉,眉尖和眉身仿照月眉,但在尾部晕染扩散,由深入浅,化入鬓发。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专制的加强,致使女子委顺从命,所以清代女子的眉妆眉头高而眉尾低,眉身修长纤细,楚楚低眉。比如,曹雪芹笔下才高气傲的林黛玉也是“两弯似盛非盛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花脸"即花钿妆面。所谓花钿(diàn),专指古代妇女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最多。在唐代时期最流行。
关于花钿的起源,宋高承说: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有一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还有大家所熟悉的《木兰辞》中"对镜贴花黄",其实也是花钿的一种。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而诗中的"轻红"即斜红,也是古代一种特殊的面饰,梳妆时,在女子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竖起的红色弯弯新月形。
据张泌的《妆楼记》记有一个故事: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有一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薛夜来陪文帝灯下看书,没注意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留下了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于是其他宫女也模仿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满头行小梳",梳,乃指齿较疏者,原用作理发;篦,则齿密,原用作除垢。梳篦,统称为栉;梳篦不光是当时的日常用品,同时也可以插于发间,作为装饰。而且梳的品种也有很多,有竹木做的,有金银做的,有玉做的,还有象牙做的等等。
梳篦是古人重要的日常用品,妇女几乎梳不离身,甚至一度形成发间插梳之风气。
很久以前,人们在头上插梳,主要用意不是装饰,而是为了彰显身份。魏晋以后,插梳之风再次在贵族妇女间流行。至唐宋时,这种风尚由皇室贵妇发展到地方官员、富商大贾的家眷以及歌舞姬间,风靡一时。
苏轼有诗云:“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梳子在唐代女子的眼中超越了单纯的实用范畴,更多地承载了她们对美的追求和想象,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梳子为云鬓花颜的女子平添了绰约风姿。
由于插梳之风愈演愈烈,梳篦的材料也越来越奢侈,白玉已经满足不了女人们争奇斗艳的需求,金、银、象牙、玻璃等通通被用来制作梳子。
后来,为了遏止这股奢侈之风,朝廷不得不颁布政令。《旧唐书·文宗纪》记载,唐文宗在太和二年(828年)曾专门对公主宣旨:“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即使如此,这股风潮并未停止,且变本加厉。
到了两宋,插梳风气丝毫不逊于大唐。苏轼在《于潜女》自注中说:“于潜妇女皆插大银栉,长尺许,谓之蓬沓。”陆游也在《入蜀记》中提到,蜀地未嫁的女子“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北宋初期,宫中流行“白角冠梳”,人人争相效仿,宽大的冠梳甚至影响到女子乘轿和走路。宋仁宗对这种风气厌恶至极,下令禁止使用白角制作梳子,且梳子长度不得超过四寸。可是宋仁宗去世之后,奢靡之风卷土重来。
北宋晚期流行“太妃冠梳”,用金银饰之,或以珠玑缀之。各地宋墓出土的金背木梳,应该就是这种奢靡风气的实物缩影。尽管皇帝们三令五申禁止奢侈,却始终未有效果,可见女子对美的执着与狂热。
当然,除了梳子用来装饰以外,古代送梳子还有私订终身,欲与你白头偕老,结发纠缠一辈子的意思。
而且有些地方,古代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还有七夕送梳子的习俗。
最后的“施靥”即"点面靥",也称"妆靥"。是古代妇女在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或用金箔剪刻成花纹贴在额上或两眉。这样金箔花纹叫"金钿",若用在两颊的,也称"靥钿"。
而且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有各种花样,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
最初面靥并不是为了妆饰, 也就是面靥由来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它最早是作为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
根据资料,在古代当某妃例假来临,不能接受帝王御幸的时候,就会在脸上点上小点,称为点痣,也叫点"的",女史一看就知道这些妃子是特殊时期了,就不会再把这个妃子的名列出来了。
在脸面注以红点的妆饰方法在汉代已有记载,《释名》:
但是,元稹这首《恨妆成》最后一句:"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妆容虽美,却最恨无人欣赏,最后一句,我们仿佛听到了美人的叹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