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啥
古代女人结婚穿的衣服叫凤冠霞帔
古代新娘的传统嫁衣便是凤冠霞帔: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绣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戴照妖镜,肩披霞帔,肩上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千娇百媚,一身红色,艳红艳红,喜气洋洋。
1、周朝婚服—纯衣𫄸袡
纯衣𫄸袡:𫄸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𫄸,拼音:xūn,有浅红色等释义。袡:衣边。也有作蔽膝理解,但先秦女子礼服中没有明确记录关于的蔽膝的配件,作为衣缘理解更为普遍。
2、秦汉朝婚服—遵循周礼
3、唐朝婚服—钗钿礼衣
钿钗礼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指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是唐代命妇礼服的一种。钿钗礼衣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
唐代礼典史书如《通典》、《会要》、《旧唐书·舆服制》等中都有记录。
4、宋朝婚服—承接唐制
5、元朝婚服—蒙古民族特色
元朝是蒙古王朝,因此其服饰自然也是典型的蒙古款式。他们的服饰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且窄,腰间设有许多衣褶,这样的设计方便骑射。
质孙服,古代服装名,又称"只孙"、"济逊"。汉语译作"一色衣",明代称"I撒"(曳撒或作一撒)的一种衣式。元、明时都有服此者。质孙的形制是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且下裳亦较短,在腰间作无数的襞积,并在其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质孙本为戎服,即便于乘骑等活动,在元代的陶俑及画中都可以见到此种衣式。 "质孙" 是蒙古语"华丽"的音译。
6、明制婚服—凤冠霞帔
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
(1)凤冠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
(2)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7、清朝婚服—旗袍样板
清朝的嫁衣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但是婚服的款式则是以旗袍为模板。
(1)出嫁美女穿什么衣服扩展阅读
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步形成定制。这六礼的前五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统称缔约之礼,男女双方家庭通过媒妁进行帖约和相关的
六礼,中国婚姻仪礼。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
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婚前一两天女方送嫁妆,铺床,隔日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礼节沟通,经平等议婚,最终双方在礼尚往来中缔约成婚。
② 知否中明兰出嫁时为什么要穿绿色的嫁衣难道不怕不吉利吗
知否中明兰出嫁时穿绿色的嫁衣是当时的传统,不会不吉利。我们现在穿的红色嫁衣并不是每个朝代的人都这么穿,每个朝代的嫁衣都是不一样的。明兰生活的朝代是宋朝,唐宋时期,男子穿红色的衣服,女子穿绿色的衣服。到了明朝,女子穿红色的衣服,男子穿绿色的衣服。到了清朝,男子和女子的嫁衣颜色全部为红色。
说到这很多人会说如兰穿的是红色的嫁衣。如兰和文炎敬成亲时会穿红色嫁衣,是因为文炎敬是一个穷书生,在社会中的地位并不高。《知否》这部剧非常的不错,将宋朝时期的一些文化都可以在剧中看到。
③ 《知否》中盛家的女儿出嫁为什么穿的是绿色衣服
《知否》是由赵丽颖和冯绍峰一起主演的电视剧,剧中古色古香的场景,还有剧中的各种礼仪年代感很强,让人看了非常舒服。剧中,盛家的四姑娘墨兰用尽各种心机和手段嫁给了梁家六公子,在出嫁当天,她身穿绿色的嫁衣,嫁衣和头饰都比较简单,嫁衣还是绿色的。虽然大家有想过墨兰的嫁衣和头饰会简单,但是没想过结婚要穿绿衣。
红配绿,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虽是一种俗不可耐的搭配,但是在北宋那个封建社会之中,这种搭配还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搭配。在宋朝,新娘在出阁之前,都会穿戴好绿色的婚服,戴好凤冠,然后大多都会先用团扇将脸部遮住,然后,新郎在来了之后,需要作诗一首,然后新娘才可以移开扇面,只有这样,两位新人才可以见面。在《知否》中女子结婚时皆着绿色婚服,其实正是顺应了当时宋代的风俗,可见剧组还是很用心的。观点粗糙,欢迎评论、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