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下一句是什么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 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 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 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 斗觉霜毛一半加。
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寥寥数笔,生动的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这一联如同一幅清晰鲜明的水墨画。紧接着第二联是两组近景特写,“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这一联,可以说是作者为这幅水墨画又点缀了一些鲜艳、明快的色彩,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传神生动。“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键薯樱、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再加上哀猿的啼叫,真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与作者此时的处境与心情紧密相连的。它体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静从空旷少人烟而生,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扰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荒远冷僻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手物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搅扰,不能得闲,故而格外感慨。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前句的“未”字贯“报”与“知”,意谓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孕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他虽然没有直接说忧愁怨恨,只提到“死所”、“炎瘴”,却比说出来更为深切。在这样的处境里,还想到“未报恩波”,这体现着儒家“怨而不怒”的精神。有了这一联的铺垫,下一联就容易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斗”同“陡”,是顿时的意思。“斗觉”二字用得奇崛,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回,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如何忧愁,却说读了张署来诗后鬓发顿时白了一半,似乎来诗是愁的原稿丛因,这就把全诗唯一正面表现愁怨的地方掩盖住了。并且写愁不说愁,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何以至此,尽在不言之中。诗意婉转,韵味浓厚。
❷ 恩波是什么意思
恩波的解释
谓帝王的 恩泽 。 南朝 梁 丘迟派闭 《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 诗:“参差别念举,肃穆恩波被。” 唐 刘驾 《长门怨》 诗:“御泉长绕 凤皇楼 ,只是恩波别处流。” 宋 庄季裕 《鸡肋编》 卷中:“所谓 天波溪 者,由 景龙门 实箓宫 循城 西南 以至 京 第。其子 绦 上书其父,谓今日恩波,他年祸水。”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没埋 :“恩波自喜从天降,浴罢粧成趋彩仗。”
词语分解
恩的解释 恩 ē 好处,深厚的情谊:恩爱。 恩赐 。恩宠(指帝王对臣下的优遇和宠幸)。 恩德 。恩典。 恩尘察裂惠 。恩仇。感恩。开恩。 仇怨 部首 :心; 波的解释 波 ō 水面振荡起伏的 运动 :波浪。波涛。 波澜 。波光。波纹。波荡。推波助澜。波及( 影响 到,牵涉到)。 物理学上指 振动 在 物质 中的 传播 能量递进的一种形式:电波。光波。超声波。波长。波段。波速。波谱。 笔画
❸ 恩波桥的历史
在富阳市区富春路西端,横跨苋浦之上。曾有通济、惠政等名。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县令程泌于桥下放行,改称恩波。初为木桥,历经修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易木为石,并更名水济,清代又几次重修。桥全长57米、宽6米,为三孔敞肩石信族拱桥,中孔跨度18.4米,边孔15.3
米。桥侧设石栏。造型美观大方。“恩波夜雨”为“富阳八景”之一.这是恩波桥的大概历史和外形
。
据清·光绪《富阳县志》载游坦袜:今名“永济”,旧名“苋浦”。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圯。治平二年(1065)邑人孙道长重建,改名“通济”。绍兴四年(1134)县令王裒重修,更名“惠政”。嘉定间县令程珌于桥下放生,改名“恩波”。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县令施阳得以石易木,改建神激为石桥。清顺治、康熙年间两度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