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施的故事
鲁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将西施和郑旦以及其他中美女进献给吴王夫差,希望用美色迷惑吴王,让其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西施身负国家使命,忍辱负重,扮演了使者和间谍的双重角色。鲁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举攻破了吴国的都城姑苏,吴国灭亡。
(1)四大美女西施跳的什么舞扩展阅读:
西施,姓施,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山村。出身贫寒,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天生丽质、秀媚出众,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勾践灭吴后,西施随范蠡泛五湖而去,不知所终。一说沉江而死,一说复归浣江,终老山林。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其中,西施因所处年代最早而居首。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之美誉。其中的“沉鱼”一词,讲述的就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
❷ 古代四大美女的爱情婚姻给我们什么启示
就是在古代才会有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人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那么,她们的爱情故事又是怎么样的呢?
西施
公元前494年,夫差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因受吴军围攻,越国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接纳大夫文种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上了西施,一次假面舞会上,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准备献给吴王夫差。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西施和郑旦以歌舞、步履、礼仪等。然后,又给她们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见到西施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从此,夫差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传说,西施在吴亡后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还有一种说法,西施在吴亡后因为越王勾践阻拦她和范蠡的爱情,自溺于江中。
王昭君
与她漂亮美丽的美貌是不相匹配的是她的凄美的爱情。她没有那种只教人生死相许的壮举,只有一个女人不安份的心,将爱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历史上和亲的女子比比皆是,但只有王昭君的美丽而凄凉的故事倾倒天下男人。王昭君是一位在封建社会争取爱情的化身,人们赞美她的美丽和怜惜她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一个貌美天仙的女人,老单于和他儿子复株累怎会对她如此情有独衷。主要还是她的美征服了人们。
王昭君住在汉宫里的时候,每天都告诉自己要有自己的爱情。可她却无计可施,直到听见皇帝要选宫女嫁给呼韩邪单于的消息。她那棵向往和追逐爱情的心被重新点燃,不嫁王候嫁君王,汉元帝你不是不选我吗?我要走出这片郁闷的天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出塞前,精心打扮后的王昭君被带去见曾经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最有权势的两个男人,怀着一丝期望和祈祷。直到后来,当王昭君听到汉元帝驾崩的消息时,虽然很久以后才传到的,但王昭君的心情很奇特。她想那曾经是自己日思夜盼的男人啊,于是感到一点点感伤。面对汉使:“满面胡沙满鬃风,眉销殊熏脸销红。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这也许是王昭君当时心情的表白。
王昭君只所以被人传颂,这与她追逐爱情和向往自由是分不开的,也与生活在贫困交加的封建社会里的人的思想是分不开的。那时,人们生活“君为臣纲、夫为妇纲”的年代,爱情是由别人主栽的,自己渴望的爱情,大多是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的。当王昭君挣脱绳索,过上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先嫁老单于,后嫁老单于儿子,这在华夏闻所未闻,罕见。人们把自己的幻想与王昭君真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成为精神寄托。
貂蝉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义女,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 貂蝉义父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于此二人之间,送吕布于秋波,报董卓于妩媚。
正是由于貂蝉的出现,才有了王司徒巧施连环计的佳话,才有了吕奉先大闹凤仪亭的风波,才有了凶横无忌权倾一时的董卓宫门前的被戮,才有了儿女情长武功盖世吕布的白门楼上的殒命。
然而,自从吕布白门楼殒命之后,这位胆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见了踪迹。是随失败的吕布同赴了九泉?还是被胜利的曹操掳回了许昌?
其实,貂蝉是爱吕布的。
吕布决战被曹操俘获。貂蝉不顾一切,追随吕布而死。
杨玉环
帝王之爱--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历代帝皇,后宫佳丽三千,很难说有真正的爱情。但唐明皇和杨贵妃却给我们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文治武功,精通音律。在位二十余载,呕心沥血,且喜塞外风清万里,民间粟贱三钱,太平世界,胜于贞观之年。便将年号开元改为天宝,每日笙歌宴乐,快慰平生。在宫廷宴乐中,他发现跳霓裳羽衣舞的杨玉环非但有倾国倾城之貌,而且艺术禀赋极高,便将她纳为贵妃。 李隆基从此不早朝,与杨玉环日日游宴。春暖花开,他们到骊山踏青。唐明皇在华清池赐浴,以此地特有的温泉水,洗尽杨玉环的民间凝脂,使之具有贵族气息。 在渔阳节度使的安禄山造反,危及皇帝生命安全的关键时刻,杨玉环挺身而出,甘受白绫,做安史之乱的替罪羊。她与唐明皇诀别,唯一的要求是把她葬在梨树之下。她以自己的死,换来了御林军继续前进。 数年之后,安史之乱平息,但唐朝从此由盛而衰,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李隆基下野,立太子为皇。失去皇帝的权力后,人性在他身上复归,爱情变得更加贞洁起来。他日夜思念杨玉环,检讨荒淫误国以及往日种种过失,浩叹人生不能两全。他以神思,上穷碧落下黄泉,追寻杨玉环的幽灵而不可得,遂请来杨贵妃的画像作祭。他老泪纵横,昏然谁去------恍惚间,到了月宫,去叩杨玉环的门环。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是如此痴心
❸ 西施的响屐舞与先秦乐舞是怎样来的
那是在春秋时期,有一个着名的美女舞师,她的名字叫“西施”,出生于浙江诸暨的苎萝山村。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她天生丽质,是当时最有名的舞师。
越王勾践在国难当头之际,他忍辱负重,想以身救国。当时,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受到吴军围攻,他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人质。当勾践释归后卧薪尝胆,图谋复国的计谋。
大夫范蠡针对吴王的弱点,献给了勾践灭吴的9种策略,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了。大夫范蠡便奉命巡行全国,去勘察美女舞师了。
一天,范蠡来到苎萝村,他遇到了郑旦和西施这一对姊妹花,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她们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当时,越王勾践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但西施只具备了两个条件,她还缺乏善歌舞这个最重要的条件。
于是,越王勾践花了3年时间,派人专门教导西施歌舞、步履、礼仪等,终于将西施培养成一个实至名A的舞女。
西施每日发愤苦练,她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姿态极其婀娜迷人。后来西施被训练礼节姿态,她逐渐由一位民间的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舞女,她举手投足之间,均显出慑人的体态美,待人接物,也十分得体。
最后,勾践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这才将她进献给吴王夫差。当时,西施款款而来,在金碧辉煌的圆形舞台上,吴王兴起,为她亲自吹箫伴奏。
后来,四周帘幕微垂,灯挑炉暖,西施开始像细水一般动了起来,轻如薄纱的裙,像丝,像纱,像一种飘然的感觉,从远而近,由近而远。西施轻盈的舞步,四座惊起,周围之人,时而叹息,时而激动不已。夫差见到西施腰如水蛇,面若红粉,纤纤细手,无比动人。
吴王夫差欣赏了西施的歌舞后,十分高兴。夫差在姑苏建造春宵宫,修筑了大池,池中设青龙舟,他每日与西施为水戏,后来他又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
西施最擅长跳一种叫“响屐舞”的舞蹈了,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他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动起来,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
后来,勾践成功利用西施牵制住了吴王夫差,他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打败了吴国。
其实,春秋时期是政治多元化的时代,也是西周分封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周代诸侯大国此时发展趋于缓慢,而异姓诸侯则势力崛起,形成春秋争霸、争战纷乱的壮阔历史场面。
西周初期分封的“八百诸侯”,到了春秋时期并为170多个大小侯国。一些小国又成为大国的附庸,大国争强称霸,形成了春秋时期5个大国争强的情形,史称“春秋五霸”。
根据孔子所着的《春秋》一书记载:公元前242年以前,诸侯列国间的战争总共有483次,朝聘会盟有450次。这在我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由此,周王室的权势被大大削弱了,“礼崩乐坏”开始成为了历史大的趋势,王朝没有权威,从而“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
东周时期,不但是政治生活中动荡变化极多的时代,也是经济和文化发展速度加快而非常精彩的时期。社会生活中的宗教、礼制、军制、刑法等,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西周王朝的集中权力被列国瓜分,从春秋至战国时期,在700余年间形成了“诸侯争霸”、“儒道问世”、“合纵连横”、“百家争鸣”、“诸子立说”以及“士阶层崛起”等历史场面。
这些事件影响了东周列国的乐舞艺术,舞蹈也在这等多变而多姿的社会政治、军事和宫廷日常生活里,扮演了多重角色,其中有些为我国舞蹈史留下了色彩斑斓的册页。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解放了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开始出现了庶民阶层。农业、手工业都获得了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社会生活中言论的自由和思想的平等成为时代潮流。这一切,都为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歌舞活动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人们除了归纳前人乐舞,还在这一基础上创建了很多融入了礼乐制度的舞蹈,这时就已经开始制订了“采诗”制度,也就是采集民间诗歌、音乐、舞蹈之风等。
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注意到“诗风”、“乐风”和“舞风”里有民情和民声,人们通过这一时期的乐舞来观察民间隐情,了解民怨和民生。
另一方面,诸侯们的“采诗”也为充实宫廷乐舞开辟了新的来源,因此“采诗”自周代起就成为了一种带有制度性的措施,并为历代朝廷所仿效,才演化成了先秦的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是先秦时期的文学瑰宝,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世的学者将它奉为经典,因此也被人们称作“诗”和“诗三百”。
《诗经》中所收入的诗歌总共305篇,时间跨度正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各地的民间歌舞。
《诗经》分风、雅、颂3个部分,而所谓“风”,就是乐调,又叫“国风”,收录的就是各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由于那时的民间歌谣大都是载歌载舞,歌词和舞蹈紧密相连,所以“国风”中的很多歌诗都可以看做是周代民间乐舞的记录,《诗经·王风·君子阳阳》中记载:
君子阳阳,左执簧,右招我由房。其乐只且。君子陶陶,左执翿,右招我由敖。其乐只且。
这篇诗歌的大意是君子喜气洋洋,左手执着芦笙,右手招我走出住房,这是多么快乐逍遥的啊;君子欢乐陶陶,左手执着羽毛,右手招我同游,这是多么快乐逍遥啊!
芦笙、羽毛,都是当时流行的乐舞道具。这是一首表现爱情欢乐的诗歌,也十分生动地表现了民间舞蹈的美妙。还有,采集于后来河南淮阳一带的《诗经·陈风·宛丘》中也有介绍先秦舞蹈的诗句,诗道: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
这首诗歌大意是在宛丘之上,姑娘轻盈地跳起舞,虽然有情却没有希望。宛丘之下,咚咚地敲着鼓,虽然没有冬夏,但姑娘手执鹭羽也很是酣畅。嘣嘣地击打着缶,虽然没有冬夏但挥起鹭羽跳着舞也很欢畅。
这也是一种有乐器伴奏、手执道具的民间歌舞活动。歌中颇有对于爱情难得的慨叹之意,却在无休止的歌舞中寻求到了某种解脱。
后来,在山西侯马晋国遗址中出土的一个春秋时期的击鼓舞人纹陶片,该陶片是用纤细的纹线刻划了一个细腰长裙、侧身击鼓的女舞者,其舞姿非常富于动感。
还有陶片上画的旁侧小树似乎也暗示了舞蹈与自然的某种联系,场面中那种自然发生的抒情气氛,也多少使人联想到《诗经》的美丽词句。
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虽然对带着靡靡味道的“郑卫之音”很是反感,但他自己却并不反对真正抒发感情的郑国和卫国的歌舞。孔子认为《诗经》是诗歌,也是舞歌,所以古人有“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间歌舞活动相当繁盛,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诗经》恰恰是大圣人孔子所整理的。据说,孔子还能认识春秋时期人们一般不懂得的歌舞名称呢。
有一次,齐侯看见一只脚的鸟落在庭前跳舞,他非常疑惑,就去求教孔子。
孔子说:“那是《商羊舞》。商羊是传说中一种鸟,它只有一只脚,一旦出现,天将下大雨。”
齐侯听了,他赶紧准备防涝,结果在各个诸侯国中唯独齐国躲过了这场灾难。
传说中春秋时期就有孩子们表演的《商羊舞》,大致的情形是两个人牵起手来,互相勾着抬起一只脚,用一只脚在地上跳,嘴中还唱着:“天将大雨,商羊起舞。”
从这种舞蹈的动作上看,大概是一种模仿鸟的舞蹈,或许是从远古时人们的祈雨之舞演变而来的。当然,春秋战国时期的乐舞,无论其内容是记述战事、抒发爱情还是描写宴乐,都多少带有宗教的意味,兼有娱神和娱人的双重作用。
后来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木雕漆绘乐舞鸳鸯盒上,就有一个描绘短矮的人在敲击建鼓的形象,他似乎扮装成了某种动物。另一幅图上,暗红色的漆画上有动物装扮的巫师正在敲击编钟,整个气氛肃穆庄严,而画面线条中透露出质朴和怪诞。
还有,春秋战国时期宫廷中还设有《四裔乐》,其乐舞机构中有“旄人”,也就是专门掌管散乐和夷乐的人,这说明了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舞蹈,也已经受到人们的注意了。
春秋战国时期乐舞交流是很多的,可以说,各个民族之间的乐舞交流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了。周代制订的《六大舞》,实际上就已经是华夏各地各个部落之乐舞的一次大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之间所进行的女乐歌舞互相赠送的情况,一时成为了时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列国乐舞文化的融合。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一个叫《旋怀》的舞蹈,这是形容舞者在跳这种舞时,柔软灵动的体态旋转不停,仿佛可以在怀中环绕一般。
当舞者跳《旋怀》舞之时,如果地面上铺着四五寸厚的香屑,舞者舞罢之后,竟然可以连个脚印都不留下,可见这种《旋怀》舞真是轻盈之极了。
这里虽然有些传说的夸张成分,但也生动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舞蹈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