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新郎新娘 > 蔡廷锴祖墓美女献花在哪里

蔡廷锴祖墓美女献花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6-26 01:04:04

❶ 我们打算开车过去鼓浪屿玩2天,听说鼓浪屿要坐船过去的那我们的车车要停哪里呢停车收费贵吗

1、轮渡有个地下停车场可以停,入口在轮渡公交总站对面的马路中间,有个坡下去,一般都有人在那收费。还有一个你往轮渡方向走,路旁会有提示地下停车场的。地下停车场一天15-30元。
2、上岛免费。日光岩、菽庄花园、刻字馆、风琴馆联票80元。海天堂构60元。全天开放
3、坐船费用:这要看你选择哪种方式的船了,如果选择一般的过海轮渡,在厦门轮渡码头坐船摆渡,去程免费,回程8元。20:00以后4元。轮渡全程约7分钟,上二层观景需另付1元。 !如果你选择环岛轮渡的话,过去的时候要买票(15元),这个轮渡可以环鼓浪屿一圈(大约需要40分钟),可以环鼓浪屿岛看风景,回来时凭票直接上轮渡,不用再次买票!建议第一次去鼓浪屿可以选择这种,不建议选择快艇,快艇10分钟不到就把鼓浪屿绕完了,没有什么意思!鼓浪屿轮渡通宵都有,只不过晚上过了10点中之后的轮渡班次减少,22:00到24:00好像是半小时一班,过了晚上12点好像要1小时才有一班了!
4、景点简介:
碧海环抱中的鼓浪屿,面积1.87平方公里,岛上海礁嶙峋,岸线迤逦,山峦叠翠,峰岩跌宕,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鼓浪屿明丽隽永的海岛风光,主要景点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均为厦门名景。鼓浪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温和,岛上90多科4000余种植物常年郁郁葱葱,珍贵树种有国内仅有的大果红心木、国内最粗的印度紫檀、从新西兰等国引种的各类珍稀果树,岛上一些植被已形成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下的顶级群落。鼓浪屿周边海域为厦门港主要部分,濒临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文昌鱼保护区、大屿岛白鹭保护区,与金门列岛隔海相望。 从19世纪中叶起,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西方音乐开始涌进鼓浪屿,与鼓浪屿优雅的人居环境相融合,造就了鼓浪屿今日的音乐传统,培养出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陈佐煌、许斐平等一大批杰出的音乐家。如今,鼓浪屿的人均钢琴拥有率为全国第一,岛上有100多个音乐世家,2002年鼓浪屿被中国音乐家协会命名为 “音乐之岛”。 鼓浪屿名人史迹众多。这里是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之一,岛上大批珍贵的摩崖石刻,虽历经长年风雨洗礼,依旧保存完好。中国现代妇产科医学奠基人林巧稚、中国语文现代化先驱卢戆章、中国现代体育启蒙家马约翰等60多位鼓浪屿籍名人故居、陵墓都在鼓浪屿岛上。鼓浪屿以其婀娜多姿的自然风光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35个王牌风景区之一,在福建省居十佳风景区之首。
鼓浪屿景点

日光岩
日光岩日光岩又名晃岩,为鼓浪屿最高点,顶端海拔96米。山上巨石嵯峨,叠成洞壑。树木葱郁,亭台掩映。拾级而登,先至莲花庵,“一片瓦”巨石嵌空,形成殿堂,庵旁巨石镌刻“鼓浪洞天”、“鹭江第一”;庵后有“鹭江龙窟”、“古避暑洞”诸胜,中间即郑成功龙头山寨和水操台遗址,有蔡廷锴、蔡元培赞郑题咏。登临绝顶,山海奇观,风光无限,厦门、鼓浪屿、大担、二担诸岛尽收眼底。

菽庄花园
菽庄花园在日光岩南麓海滨。台湾富商林尔嘉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携眷内渡,寓居鼓浪屿,1913年始建此园,以寄托对台北板桥故园的怀念,并以其号“叔臧”谐音为园名。园主铜像,现屹立园中。全园借山藏海,巧为布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令人流连忘返。有壬秋阁、四十四桥、叠石、假山、谈瀛轩、顽石山房诸景,为厦门名园之最。左侧港仔后海滨浴场,沙清水净,可容数千人游泳。附近有延平公园,为纪念郑成功而建,其中有指净泉,俗称“国姓井”,相传是郑氏屯军时开设的水井。

皓月园
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部的覆鼎岩海滨,占地3万平方米,沿鹭江之滨铺开,这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始建于1985年,园以《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诗句取名"皓月园"。园内有长13.7米、高4.7米、耗铜18吨的一座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铜雕像。这座巨型铜雕,除郑成功及其分立左右的部将陈泽、陈广、陈永华、杨朝栋比真实体量略大外,其余各路兵马都朝两侧延伸,图幅宽广,颇引人注目。园内更突出的是矗立在覆鼎岩上的郑成功巨型花岗岩雕像,这个巨像于1985年8月27日落成,高15.7米,重1617吨,由23层625块“泉州白”花岗岩精雕而成,十分威武。

古避暑洞
古避暑洞是个很有特色的山洞,两旁石壁支起从天而降的花岗岩巨石,给人泰山压顶之感,十分险峻。上面“古避暑洞”四个字是清末台湾文人施士洁题写的。石洞明亮干燥、通风清爽。穿过古避暑洞,向左拐,有一座窈窕小亭,撑起细细腰骨,把岩石当作凉台,名叫“伞亭”可供游客遮阳避雨。旁边的岩石顶,有一个仙人洗脚的石盆,长年累月盛着水,一旁还有仙人的脚印。其实,“仙人印”、“洗脚盆”都是海浪冲蚀而成的海蚀地貌,在遥远的地质年代,这里还处于海浪的冲蚀下,后来由于地壳上升,于是这些海蚀地貌就出现在山顶上了。

龙头山寨
日光岩又称龙头山,与厦门的虎头山隔海相望,一龙一虎把守厦门港,叫“龙虎守江”。这里原有一座“旭亭”早已毁坦。台湾石国球写一篇《旭亭记》,描写日光岩“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为梵刹呈奇”。蹬道巨石夹峙,森严壁立,海风穿弄,顿有“九夏生寒”之意,凉意自然来自“鹭江龙窟”。“九夏”即夏季,“龙窟”乃龙住的地方,因鼓浪屿传说中曾住五条龙。这个寨门是郑成功当年屯兵鼓浪屿的“龙头山寨”的寨门,岩石上的圆孔是士兵搭架帐篷开凿的,前国民党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错将军见景生情,命笔写下了七律:“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维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对郑成功赞美异常。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律:“叱咤大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斌斌不可淘。”“虫沙猿鹤”指从军战死者。

郑成功纪念馆
郑成功纪念馆1962年1月28日为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而创设。郑成功,原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 1624年出生于日本平户海滨。南明隆武在福州即位,见他忠心朝廷,赐他姓“朱”,改名“成功”,所以民间叫他“郑国姓”,永历皇帝封他为延平王。其父郑芝龙暗中降清,郑成功出走金门,誓死抗清。他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与清军厚战多年,曾一度打到南京城下,因骄兵致败。1661年4月煌日,郑成功经过充分准备,率战船数百艘,官兵25000人,从金门科罗湾出发,收复被荷兰侵占38年的台湾,并历奋开发台湾。郑成功于1662年7月病逝于台湾,年仅39岁。300多年来,闽台人民十分敬仰郑成功,尊他为民族英雄,台湾人民尊他为“开台圣王”。郑成功纪念馆共分七个部分,展出各种文物、资料、照片、模型等300余件。其中,关防、漳州军钢等系当年原物,颇为珍贵。进馆参观,可比较系统地了解郑成功不平凡的一生。

水操台
水操台是郑成功为收复台湾,操练水师的遗址。巨崖上“闽海雄风”四个字,圆润饱满,酣畅刚健。右前侧另一巨石上,刻着郑成功手书的一首五绝:“礼乐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开寿城,东海酿流霞。”据说,这首诗是临摹郑成功的笔迹而刻的,底下还刻着“郑森私印”和“成功”两方印章,站在水操台,总会令人联想当年郑成功在此处指挥若定,受江上挂旗猎猎,百舸争游,壮士们为祖国的统一而摩拳擦掌的壮观的场面。

鼓浪洞天
日光岩胜景闻名四方,古往今来,一直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他们陶醉于这天风海涛中,吟诗作赋,留下不少珍贵的手迹。走过日光岩寺山门,抬头可以仰望到一个巨大的山崖。巨崖上的题刻——“鼓浪洞天”为日光岩仙境般的景色做了精彩的概括,是明朝万历元年了一中所写的;“鹭江第一”则点出日光岩是厦门第一胜景,是清代道光元年林诚所书;“天风海涛”恰到好处指出日光岩的特点,是民国四年许世英所写。

英雄园
英雄园是为了纪念解放厦门、攻打鼓浪屿的烈士而建的,包括小纪念广场、纪念雕塑和纪念室三部分。1949年9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兵团解放了闽南大陆,形成对金门、厦门国民党军三面包围的态势。10月15日,该兵团三十一军、二十九军开始对厦门发动越海作战,当日18时,三十一军二七一团、二七七团各两个营的船队率先分别由海沧等地分两路向鼓浪屿西南部进发。在支前船工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解放军指战员搏风击浪,冒着守敌猛烈的炮火,奋勇前进,在此山下抢滩登陆。一时炮火纷飞,势崩雷电;军声肃杀,气夺海山。二七一团团长王兴芳等数百位指战员和张水锦一家等支前船工不幸在战斗中光荣殉国。经两昼夜的浴血战斗,我军终于解放了厦、鼓全岛,取得最后的胜利。青山疾忠骨,史册耀丹心。厦、鼓解放后,人民群众将此山(原名“旗仔尾山”)称为英雄山。从而寄托着人们对革命先烈的无限缅怀!公元2000年,鼓浪屿人民政府在山上辟建“英雄园”,让这光辉的革命史迹与南国秀丽的景色交融在一起,使人们在大风海涛的淋浴之中,永远勿忘往昔血与火的洗礼。

钢琴博物馆
2000年1月落成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位于菽庄花园的“听涛轩”,占地45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博物馆里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无论是普通的游客还是音乐家、艺术家,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带给他们的艺术熏陶和音乐的启迪都是无尽的。澳大利亚着名钢琴演奏家杰佛利·托萨是胡友义先生的莫逆之交,他说,"我以我的朋友为荣,他把一份最特殊的礼物献给了中国。"为庆祝开馆,杰佛利·托萨还在鼓浪屿音乐厅举办了专场演奏会。法国钢琴大师米歇尔·布尔敦克勒参观了博物馆后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此举办一个国际性的钢琴艺术节。"我国着名指挥家韩中杰、郑小瑛,旅美钢琴家殷承宗等也深深被钢琴博物馆音乐魅力所折服。

港仔后海滨浴场
港仔后宽阔沙滩上,砂质细软、坡缓浪平、海水流速小,没有鲨鱼出没,每年有5个半月海水温在20℃以上,泳季可达半年之久,每日有两次潮水,宜泳时间六个多小时,是景好、砂好、水质好、气候好的理想天然海滨浴场。各种服务设施齐备,并设有游艇及摩托艇等水上娱乐项目。98年在此举办过全国OP级帆船锦标赛。

百米高台
百米高台为日光岩顶峰,这海拔92.7米,加上圆台,号称“百米高台”。淋浴天风,倾听海涛,眺望远处,水天一色,令人忘却人世间的诸多烦恼,全身心地融入这优美和谐的世界中去。到日光岩旅游,妙就妙在;不单单用肉眼看景,而应该用心灵去感受,做一番彻底的神游。看脚下的鼓浪屿,各种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好象从这钢琴之岛上弹奏出来音符,凝固成一曲最浪漫的旋律。这是一座神奇的岛屿,在这里的每一栋典雅的楼房里都有一段精彩的传奇故事。往北看,红色、圆穹顶部的建筑十分明显,那就是鼓浪屿最有名的“八卦楼”稍离我们近点的,这竖着十字架的建筑,就是闽南最有名的大教堂“三一堂”。再往前看,鼓浪屿隔鹭江与厦门相望,这里的特色建筑与厦门的现代化高楼大厦截然不同,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将我们留在东西文化强烈撞击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中。举目西望嵩屿电厂的烟囱高高耸起,着名的海沧开发区就在眼前,通过新建的海沧大桥与厦门连成一体。朝南看,对面就是漳州的中银开发区,南太武群山起伏。朝东望,远处有吴屿、青屿、大担 小担、大金门、小金门诸岛,越过海峡,就是台湾。

日光岩寺
日光岩寺,俗称“一片瓦”,实际是一个天然石洞,以一巨石为顶,后依山形地势建起寺庙的,具体时间是明朝正德年间万历十四年。有关日光岩名称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是自然地理传说,因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后升起,日光岩最先淋浴在阳光中,故得名为日光岩,寺庙称日光岩寺;一是历史传说,当年郑成功来到晃岩(日光岩别名),见这里的景色远胜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就成了日光岩。日光岩寺屡毁屡建,清同治年间,建圆明殿,祀弥勒,并在庙前建一八角亭,上挂“日光寺”匾。解放后,圆明殿改为念佛堂,大雄宝殿是1917年建的。改革开放后,落实宗教政策,日光岩寺得到政府的扶持,接受海内外十方信善的捐赠,大兴土木,翻建了大雄宝殿,新建了山门、钟鼓楼。旅游平台、法堂、僧舍、小卖部和膳堂,寺庙焕然一新。日光岩寺是一座精巧玲珑的寺庙,大雄宝殿、弥勒殿对合而设,是全国唯一。日光岩寺环境优美,历代高僧不断,着名的弘一法师于1936年6月曾在此闭关8个月。

风琴博物馆
2005年1月28日晚,受瞩目的国内惟一、世界最大的风琴博物馆——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开始向市民开放,并举行一场管风琴音乐会。风琴博物馆的第一台大型管风琴“诺蔓比尔”“初试啼声”正式向游客和市民“亮相”。150多名市民获得第一批观赏百年古风琴的美妙琴声的机会,来自澳大利亚的管风琴演奏家瑞思.博克(男)和瑞尔克.莫里夫妇给鹭岛市民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享受。

三一堂
七十多年前,由于厦门中华基督教新街堂、竹树堂、厦港堂一百左右位信徒陆续迁居鼓浪屿,遇到台风、阴雨等天气欲渡海回厦门本岛礼拜深感不便,于是三个堂会的信徒联合在鼓浪屿建立教会,故取名为“三一堂”,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起初主日崇拜借用当时毓德女中礼拜堂(现厦门音乐学校),随后于1934年筹建教堂(可容纳一千多人),1992年续建牧师楼(现改为办公楼),2000年扩建教堂正门以及附属建筑并围墙栏杆等未了工程,整体工程先后共历时六十六年之久方得全部竣工。现总占地面积为2138.62㎡,总建筑面积为1368㎡。三一堂的建筑独具一格,呈十字立体式的罕见造型,四方八面排水的黄瓦屋顶上,居中矗立着八角钟楼,顶尖的十字架高耸云天。红墙装饰着流畅的三角形线条,四面敞开十二道大门、十六扇窗户极为宽大,具有通风、采光、疏散的实用特点。堂内长宽同等的十三米跨度墙体上,巧用无柱钢梁拱券的屋架,加上天花木板吊顶,显得高大堂皇又带来极其科学理想的音响效果,成为本堂建筑最具特色的一绝。无论从任何一个角度观赏,其雄伟非凡气势,都无不令人叹为观止。2006年被确定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海天堂构
海天堂构位于鼓浪屿福建路38号,始建于1921年,2002年4月被厦门市政府列为重点历史风貌建筑。目前修复后开放的“海天堂构”老别墅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之作。门楼是典型中国传统式样,重檐斗拱、飞檐翘角。前后两侧的楼宇,普遍采用古希腊柱式,窗饰大都为西洋风格,但墙面与转角又是中国雕饰。中楼原有一家外国人的俱乐部,黄秀烺购得后,将其建成一幢仿古大屋顶宫殿式建筑,由莆田工匠建造。它采用重檐歇山顶,四角缠枝高高翘起。楼顶前部别具匠心,设计了一个外表看似重檐钻尖的“亭子”,亭尖还安了一个宝葫芦;从内部看却是个条木拼成的八边形藻井,从二楼直达井顶,井壁上画有中国花鸟画。这“亭子”纯属装饰。门、窗、廊、厅的楣上均饰挂水泥透雕飞罩,所有檐角均装饰缠枝花卉或吸水蚊龙,挑粱雀替均塑龙凤挂落,把别墅点缀得十分民族化。其廊柱为方形,红砖砌成,色调自然和谐;而正厅则由四个垂柱花篮与栏杆上的花盆上下对应,特别是以斗拱装饰走廊外沿,显得格外稳重。海天堂构的建筑风格在洋派建筑比比皆是的鼓浪屿,是不多见的。

购物

到鼓浪屿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风光,而且还有许多当地的特产让你购买。
如果游客想要购物,可以去鼓浪屿龙头路,在这里随处可见的小店里都可以买到当地的特产。如:工艺品店、字画店、珠绣、漆线雕、彩扎、彩塑、彩瓷 等。
鼓浪屿特产: 鼓浪屿馅饼 系闽南传统产品之一,已有80多年生产历史。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外观小巧玲珑,色泽金黄,味香皮酥,馅甜适口,并具有爽喉之冰凉感。该产品既是茶点、点心的可口佳点,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家乡特产。每逢春秋旅游季节、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佳日,更受消费者喜爱。
绿豆糕生产始于1922年,最早是大同路“肖瑞姜饼家”经营的,抗战时迁到鼓浪屿,之后由刘静杰继承其传统制作工艺,并逐渐加以改进和提高。现在,鼓浪屿绿豆糕已成为茶点和旅行携带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别忘了还有黄金香肉松和肉干,痰罐螺和河豚贝壳。我最喜欢的是购物街里的掌中宝玩偶,三只指头可以演活一个玩偶人物。
鼓浪屿馅饼 系闽南传统产品之一 已有80多年生产历史 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其外观小巧玲珑 色泽金黄 味香皮酥 馅甜适口 并具有爽喉之冰凉感 该产品既是茶点 点心的可口佳点 每逢春秋旅游季节 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佳日 更受消费者喜爱 绿豆糕生产始于1922年 最早是大同路“肖瑞姜饼家”经营的 抗战时迁到鼓浪屿 之后由刘静杰继承其传统制作工艺 并逐渐加以改进和提高 现在 鼓浪屿绿豆糕已成为茶点和旅行携带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特色活动
中秋博饼是每年中秋节厦门要举行的传统活动。
据说在 300多年前郑成功据厦抗清,郑的部将洪旭为了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利于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于是与当年驻扎在今洪本部33~44号的后部衙堂属员,经过一番推敲,巧妙设计中秋会饼,让全体将士在凉爽的中秋夜晚欢快拼搏。
戏饼以“会”计算,一般一“会”以四五人为宜。“会”饼模仿科举制,设状元饼(最大的)一个、对堂(榜眼)饼二个、三红(探花)饼四个、四进(进士)饼八个、二举(举人)饼16个、一秀(秀才)饼32个。这是象征古代四级科举考试。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中又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俗称三鼎甲或三及第;二甲名额较多,三甲就更多了。古代皇帝点状元,既看才,又看貌,还要推敲,考究姓氏和名字,如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甲辰科殿试,状元为孙曰恭,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将他降为第三名,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这说明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貌若潘安”之辈,而第三名是有真才实学,所以厦门会饼中的“三红”质量特别好,寓意在此。一套会饼共63块,是根据“三多九如”而来的,三和九是我国民间的吉利数。
源于厦门的“博饼”,随郑成功收复台湾, 300年多来台湾也很盛行。

❷ 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陵园 为什么建在广州

十九路军陵园 日军损毁陵园最严重

陵园地址:广州市水荫路113号

讲述人:蔡醒民、朱伯康

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曾留下光辉的一页。

最值得我们广东人骄傲的是,这支蜚声中外的部队里,绝大部分将士都来自广东。在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有幸采访到今尚健在的蔡廷锴将军的长孙蔡醒民和老战士朱伯康,与他们一道追怀当年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

军中大多是广东人

1932年,华侨捐出10万大洋,十九路军拿出部分拨款,在广州市沙东路建成一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园”,以纪念阵亡将士。该坟园于1933年建成,是如今十九路军淞沪阵亡将士陵园的前身。

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将属广州联谊会会长、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将军的长孙蔡醒民解释,陵园之所以建在广州,是因军队中绝大部分是广东人。十九路军的番号是1930年中原会战时发表的,它起源于孙中山创建的革命部队粤军第一师,由于是在广东组建,除了军官中有极少数的外乡人,几乎所有士兵和绝大部分军官都是广东子弟。蔡醒民说,单是蔡廷锴将军的故乡广东罗定就有300多人参加。

除了这座陵园外,广东还有两座十九路军纪念碑,一座是和平县淞沪抗日和平县籍烈士纪念碑,另一座是台山县李荣熙烈士纪念碑。前者是全国首座抗日纪念碑,1933年由和平县老百姓自发捐款建成。当年,十九路军60师357团包括团长黄汉廷在内的大部分将士均为和平县籍,而在战役中牺牲的和平县籍将士有近50人。

日军打烂墓碑“蔡”字

蔡醒民介绍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十九路军陵园已非当年的坟园,70多年间陵园几经沧桑,许多建筑已消失了。

他表示,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军的破坏是对陵园最严重的损毁。闯入广州后,日军将陵园的两头铜狮和几座铜像搬走,用以制造枪弹。如今只有抗日亭、将士墓等少数纪念建筑留存了下来。

“说起将士墓,还有一段故事呢,”蔡醒民告诉记者:“1933年,坟园建成时为阵亡将士树了这座碑,并由我祖父题字‘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蔡廷锴题’。1938年,日军入广州后,为泄当年淞沪战败之恨,将墓碑上的“蔡”字一枪打烂。”

在蔡醒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陵园的将士墓发现,虽然石碑上的字迹都已重新涂上红漆,但当年“蔡”字中央被毁坏的痕迹仍清晰可见

事实上,十九路军是一支几乎纯粹的广东部队。朱伯康回忆说,除了军官中有极少数的外乡人,绝大部分军官和几乎全部士兵都是广东子弟。朱伯康的人生就这样和这支部队割舍不断。他拿给记者一本广东十九路军将属联谊会出版的十九路军纪念画册,那上面刊载着气势恢弘的十九路军烈士陵园和纪念碑。“这个陵园在广州,修建于‘一二八’战争结束后。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会在那里而不在上海,但是你要知道,十九路军是由广东子弟组成的,是受过国父中山先生革命教育过的军队,他们参加上海淞沪抗战保卫国家,广东人对他们的纪念,正是以他们为骄傲

(十九路军陵园 日军损毁陵园最严重 )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5-06/16/content_922048.htm

(告十九路军全体将士书)
http://blog1.poco.cn/myBlogDetail-htx-id-2099187-userid-17217132-pri--n-0.xhtml

❸ 十九路军陵园有多少个坟

陵园主要建筑有:凯旋门、战士墓、抗日亭、英名碑、先烈纪念馆、将士墓、将军墓和先烈纪念碑等处烈士纪念建筑物,以及浮雕墙,航空纪念碑等景观。
陵园有一座花岗岩砌成的仿罗马纪功式建筑凯旋门。门楼建于1932年,位于沙河顶、先烈路和水荫路的交会处,高13.4米,宽 11米,占地面积 40.7平方米。门额正面镌刻着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题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将士坟园”,背面镌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题写“碧血丹心”。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 1932年1月 28日日寇又悍然出兵进犯上海闸北。当时驻防淞沪地区的国民党爱国将领,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率全军将士奋战抗击敌人,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淞沪抗战”。随后张治中部第五军也参加了作战,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十九路军将士英勇抗击敌人侵略,苦战33天,激战100多次,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1万多。但最后由于寡不敌众,十九路军退守第二道防线。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悲壮激烈的淞沪抗战结束。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项伟大壮举,它延缓了日本企图侵占中国的步伐,激发了全国军民卫国御敌的斗志,开创了中国军队局部抗日的新局面,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纪念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表彰十九路军将士的卫国抗敌之举,特建立起这座烈士陵园。
浮雕墙位于陵园的西边、战士墓的北侧,由浮雕墙和浮雕墙广场组成,占地1250平方米,全部由花岗石制成,于1998年元旦竣工。这组浮雕由闸北巷战、争夺战、敢死队、大刀队、阵地战、支援前线等几个战斗场面组成,还突出了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这两位抗战风云人物的形象。浮雕墙长46米,高4.6米,其浮雕残缺的墙体象征当时祖国山河破碎,整体红墙则寓意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战士墓建于1932年,墓区位于陵园的西边,全称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墓区由主墓碑和墓组成,占地1187平方米。坟墓由 190座墓依次排列建造,象征性的水泥棺比将士墓略小。主墓碑位干西边,碑上由李济深题词:“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战士坟墓”。
“广东航空纪念碑”是为纪念我国航空事业先驱和在东征、北战、抗日战争中阵亡的空军将士们而建造的。1987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将这座碑移建在陵园内,次年3月纪念碑落成。碑石下面刻有孙中山先生题写的“航空救国”4个字,碑志上面刻有冯如等266名殉国殉职的航空英烈的名字。
抗日亭位于陵园中轴线的最南端,为一花岗岩砌成的方亭。“抗日亭”三个苍劲大字是当时淞沪紧备司令戴戟将军题写。碑亭建于1932年,面积为120平方米。
陵园的中轴线长近300米.宽14米。由抗日亭沿中轴线向北走,可见到中轴线中部有座题名碑。碑体为方柱体花岗岩石碑,四周铭刻着1983位先烈的英名。英名碑全称叫“抗日阵亡烈士题名碑”。该碑建于 1932年,高7.7米,占地91平方米。这1983位先烈是十九路军六十师、六十一师、七十八师、第一师补充团当年在淞沪抗战中阵亡的英烈。
广州市政府为弘扬中华民族抵御外强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干1991年3月开始,用了10年时间,共投入资金4900万元,分三期工程对全园进行了整饰维修。现在,修复后的陵园更加庄严肃穆,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此于1999年4月立下维修纪念碑。
陵园东大门广场有一座欧式风格的建筑物,这就是先烈纪念馆。该馆位于陵园的东南侧,建于1932年,占地300平方米。初期这里是用来祭拜英灵和临时休息之用。1981年收回后曾作为十九路军陈列展览馆。2002年初淞沪抗日 70周年纪念日,对先烈纪念馆进行了重新陈列,并建起了纪念广场和“文化墙”。
现在,这座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纪念馆运用了现代化展示手法,增加充实了十九路军淞沪抗日的史迹陈列,使游人对先烈事迹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陵园内除了西侧的战士墓之外,在东侧靠北部,还有一个战士墓群和将军墓区。将士墓群与战士墓群位于东西两侧边,相互呼应,水泥棺也象征性整齐地排列着。将士墓全称为“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烈士公墓”,建于1932年,占地1875平方米。墓区北面是一座主墓碑,其他202座整齐有序地平列在墓地中,其中22座是花岗石砌筑,现保存的碑有37块。主墓碑上有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题写的“淞沪抗日暨历役革命阵亡将士公墓”;背面“十九路军抗日死难将士之碑”也是蔡延锴亲手撰写,碑文记述了十九路军将士抗日守土、浴血奋战的经过。
将军墓位于陵园的东边,将士墓的背面,占地400平方米。这里,蒋光鼐将军和蔡廷锴将军的骨灰于1997年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迁葬于陵园。两墓碑石采用两个25吨自然花岗石凿成,碑文为“蒋光鼐之墓 和“蔡廷锴之墓”。
陵园中轴线的最北段竖立着一座先烈纪念碑。该碑建于1932年,也是陵园中的主体和代表性建筑。
纪念碑高 19.2米,占地 2298平方米。这座全用花岗岩砌成的仿古罗马建筑风格的圆柱体纪念碑格外宏伟壮观。纪念碑底座镌刻着“十九路军淞沪抗日先烈纪念降”,是李济深的题字;而下端镌刻有:“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三月十日京沪卫戍长官陈铭枢、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淞沪警备司令戴戟会同立石”。
纪念碑上有一立体方形的花岗岩石底座,其上竖立一个威武雄壮的十九路军战士铜像。战土像高3.15米,肩托步枪,背系一顶铜鼓帽(竹帽)。在塑像前的正面台阶,则卧伏着2对铜狮,还有8个铜铸立鼎,依次排列在拱卫纪念碑的石墓栏上。
铜像(1个)、铜狮(2只)和铜鼎(8个)原始物,在1938年广州沦陷时被日军夺去了。1991广州雕塑院尹积昌教授根据有关记载加以复制。其实,一个铜像、二只狮子、八个铜像宝鼎,这数字不是巧合,而是专门用来纪念“一 二八”淞沪抗日事件的。
纪念碑后现建百罗马式半圆柱回廊,由12对古罗马式石柱环绕。在回廊的两边是门亭,左亭墙有1933年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纪念碑》全文,右亭墙有1933年3月林森撰文并手书的《十九路军公墓纪念碑》碑文。

❹ 中国古今爱国英雄的豪言壮语有哪些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
提兵百万西湖侧,立马吴山第一峰。——完颜亮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

一,“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还我河山”的宋朝名将。战场上一生未败过,使金军留下“憾山易,憾岳家军难”的话。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只可惜中国历史上能说这句话的人太少了。

二,“凶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二十岁的冠军侯,开扩河西,破敌十万,封狼居胥。皇帝将两瓶御酒赏给他,他不愿一人饮,将酒洒在河中(后来这里命名为酒泉)与将士共享。

三,“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
祖逖,中国历史上“闻鸡习武”的哪位。东晋王朝建立后,偏安江南,不愿北顾。很南迁中原人后代,希望东晋能恢复中原,祖逖就是其中的一位。祖逖自小立“闻鸡习武”。胸怀大志,发愤读书,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再多次作代表向东晋请愿出兵北伐被拒绝后,祖逖于313年祖逖渡长江北上。 船至中流,祖逖站立于船头,面对滔滔一不复返的长江激流,击辑康概言道:“祖逖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与他同行的人,都被他的豪情壮语所感动。愿跟从于他。过江后,祖将军组织了一支两千人的军队。数次打敌人的优势兵力,经过几年艰苦战斗,收复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地区,被中原白姓称作“慈父”。东晋王朝派很多宫员到“收复的地区”上任。正当祖逖准备进军河北时,他的北伐业绩却引起了东晋政府的恐慌,深得民心的祖逊成为他们的“大患”,削其权,千方百计在背后阻拢大军北上。 祖逖将军忧郁而终。其弟被东晋逼反,兵败投石虎(羯族)被杀。祖家被东晋灭族。

四,“男儿当为国战死边野,马革裹尸而还”
马援,东汉开国名将,抗击过匈奴、平定过姜乱。在历史上留下“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年老的时后,还平定南方的少数民族。其中平定交趾(今越南)征侧、征贰叛乱后,将日南郡管地向南一直开扩,到快到今天的西贡。马援在此立一铜柱作为国界,上面刻有“铜柱毁,交趾灭。”越南人虽然恨透了马援,但不敢将铜柱搞毁,于是每每经过哪的人都向铜柱投石块,久而久之,竟堆起了一座“石山”。

五,“胡将灭,汉当兴!”
梁犊,梁犊与高力等人在关中起义,梁犊以晋征东将军自命。秦、雍间城戍无不摧陷,沿路过关斩将,长驱而东。高力等皆多力善射,以一当百,施一丈柯,攻战若神,所向崩溃,关中义士接杆而起,及至长安,众已十万。大破后赵乐平王石苞于长安。东出潼关,攻克洛阳。王龛、马勖等起兵响应。梁犊败姚弋仲姜兵十万、败苻洪氏兵十万,再连败李农汉奸军十万。中原大振,兵锋直指邺城。后赵石虎大惧,调燕王石斌军,配精锐重装骑兵一万,统诸路兵马讨之。李农手下假意降梁犊作内应。击斩梁犊高力等于荥阳。不久石虎死,高力原部众为冉闵保护,引起石羯仇恨,石羯内部皆请诛之。

六,“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冉闵,灭胡最多,发布“杀胡令”,号呼天下汉人杀尽胡人。
这段历史上生于五胡乱华时,冉闵父冉谵,原为晋将,北方沦丧后,投陈午部“乞活军”,320年,陈川(陈午弟)杀部将降石勒(羯族首领),冉谵投上党部“乞活军”,不久为石虎所破,受伤被俘,伤发而死。冉闵所有亲人都死于异族入侵,成为孤儿,当时公十一二岁,羯主石勒将其改名石闵,收为义孙,命季龙以子视子。冉闵忍辱二十年,躲过石羯内部一些人和巫师“三千羯士”等一列系欲置之于死地的斗争。石虎死后,复汉姓,利用石羯内乱之机,阵斩羯族军士四万,又坑降三四万。羯族精锐尽失,这是几十万羯人的子弟,他们恨透了冉闵,其后冉于邺城屠羯胡二十几万。造成羯族整个民族基本被杀绝。冉闵的种族灭绝政策引起北方各胡的恐慌,造成各胡族空前大围结。面对众胡联军,冉闵的军队却常常以少胜多,消灭大量胡族军队。

抗日英雄的豪言壮语

01.蔡廷锴(1892~1968,广东罗定人,时任第19路军副总指挥)

"卑军守土有则,尺地寸草,不得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决不退缩."

背景:淞沪抗战爆发之后,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如上通电,十九路军全军三万官兵奋起反抗日军七八万人的猛攻,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与敌血战33天,死伤约万人。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

02.陈诚(1898~1965,浙江青田人,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我生国亡,我死国存!"

背景:武汉会战前夕,陈诚视察户口要塞炮台,发表了战前宣言,称“湖口要塞,是武汉门户,官兵必须树立与炮台共存亡的决心” ,全体官兵高呼“誓与倭寇决一死战,誓死守卫湖口要塞。”后炮台阵地均被敌机和敌大炮摧毁,将士绝大部分壮烈殉国。

03.陈怀民(1916~1938,江苏镇江人,时任第4航空大队第21中队飞行员)

"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我都当作是最后的飞行。与日本人作战,我从来没想着回来!"

背景:在1938年武汉“4.29空战”中,陈怀民的战机在击落一架敌机后受到5架敌机围攻,他的飞机油箱着火。当时他本可跳伞求生,但他猛拉操纵杆,战机拖着浓浓的黑烟,向上翻转了180度,撞向从后面扑来的敌机,与日本吹嘘的所谓“红武士”高桥宪一同归于尽。

04.陈文杞(1904~1941,福建莆田人,时任24师少将高参)

"有我无敌,有敌无我!"

背景:中条山之战,陈文杞率部在闻喜,夏县等地与敌激战。日军向守军阵地施放毒气,我军死亡惨重。后该师余部转移至台寨村附近,遭日机狂轰滥炸时,陈文杞身先士卒,不顾生命危险,穿梭于枪林弹雨,指挥官兵坚守阵地。在最危急的时刻,陈振臂大呼上述口号。后不幸壮烈殉国,终年仅37岁。

背景:中条山之战,鬼子集中重兵攻击12师,寸性奇师长在接受军长的命令率部突围后,发现军部未能突围,寸又率部冲入重围营救军部,后身中八弹,拔刀自杀,这是临终前的遗言。其父寸大进老先生恨自己已经88岁高龄,已经无力报国,遂绝食而亡,死后双目不瞑。

05.寸性奇(1895~1941,云南腾冲人,时任第3军12师师长)
“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

背景:中条山之战,鬼子集中重兵攻击12师,寸性奇师长在接受军长的命令率部突围后,发现军部未能突围,寸又率部冲入重围营救军部,后身中八弹,拔刀自杀,这是临终前的遗言。其父寸大进老先生恨自己已经88岁高龄,已经无力报国,遂绝食而亡,死后双目不瞑。

06.戴安澜(1904~1942,安徽无为人,时任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

“现孤军奋斗,决心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背景:1942年初,戴安澜率所部200师万余人赴缅参战。在东瓜保卫战前,他留给妻子上述遗书。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戴安澜号令全军:“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戴安澜部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后在孟关激战中以身殉国,终年38岁。

07.邓锡侯(1889~1964,四川营山人,时任川军第一纵队司令,第45军军长)

"川军出川抗战,战而胜,凯旋而归;战如不胜,决心裹尸以还!”

背景:1937年9月5日,四川举行约万人参加的“各界民众欢送出川抗敌将士大会”,邓锡侯在会上发表了如上讲话。邓锡侯还说:“我们是踏着先烈们的血迹前进的,后方的人民,要勇敢地踏着我们的血迹而来。前赴后继,一定能战胜敌人!”后邓参加了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战功卓着.

08.佟麟阁(1892~1937,河北高阳人,时任29军副军长)

“衅将不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荣,偷生者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者重。”

背景:南苑之战爆发前夕,宋哲元已经下令,南苑军部撤到北平城内,佟麟阁应首先撤离,此时夫人恰好送来书信,称父亲病重,佟执意不撤,回信道“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供子职,孝敬双亲。”并诏所部曰:“此杀敌报国时也!”后终于以身殉国。

09.杜聿明(1904~1981,陕西米脂人,时任第5军军长)
“督促本部官兵奋勇向前,不惜一切代价,全歼小日本钢军,夺回昆仑关,打出第5军的威风来!”

背景:1939年11月,日军攻陷桂南战略要地昆仑关,为了夺回昆仑关。杜聿明向所属各师下达如此作战命令。他亲临前沿阵地指挥战斗,成功地包围了昆仑关之敌。日军被击毙4000人,被俘100余人,旅团长中村正雄被打死。取得了着名的昆仑关大捷。
10.范筑先(1882~1938,山东馆陶人,时任山东第六区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守土有责,裂眦北视,决不南渡,肝脑涂地,亦所不惜”

背景: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两次要范筑先率部南撤,范向全国发出如此通电。他的次子范树民在与日寇作战中牺牲,他强忍悲痛说:“民儿为国家民族战死疆场,是死得其所。”后聊城失守,范筑先身受重伤,不愿被俘,举枪自戕,壮烈殉国,终年56岁。

11.冯治安(1896~1954,河北故城人,时任河北省主席、29军代军长)

“寸土都不许退,可采取武力自卫。国家存亡在此一举,设若冲突,卢沟桥即是你们的坟墓!”

背景:1937年7月7日夜,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我驻军第219团第三营拒绝,日方即调动驻丰台日军第三大队包围了宛平城。当地驻军向冯治安请示,冯当即做出以上指示。之后日军突然炮轰宛平城,我军当即自卫还击。当天击退日军三次进攻,用鲜血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
12.傅作义(1895~1974,山西荣河人,时任绥远省主席、晋绥军第35军军长)
“岳武穆38岁壮烈殉国,我已过了38岁,为抗日死而无怨。”

背景:1936年10月,蒙古分裂分子德王在日军指挥下,分三路大举进犯绥远。傅作义召集所部进行军事部署。傅作义通告全军:“爱国军人守土有责,我们一定要打!”并表示了上述抗日决心。后指挥百灵庙大捷,击毙日军千余人,俘敌200余人,绥远抗战胜利结束。

13.高志航(1907~1937,吉林通化人,时任空军第四大队中校大队长)
“家仇国恨,等待何时!日机炸我同胞,向其讨还血债!”

背景:凇沪抗战爆发,日木更津航空队百架轰炸机开始轰炸江、浙,8月14日,敌机八架进入杭州市区上空轰炸。航委会当时命令不抵抗,而高志航主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他下令起飞,并首开第一炮,击落日领队机。此战击落敌机六架,两架负伤逃跑。后高被日空军炸死。

14.郝梦龄(1898~1937,河北藁城人,时任第9军军长)
“此次战争为民族存亡之战争,只有牺牲。此谓我死国活,我活国死。”

背景:1937年忻口会战爆发之前,郝梦龄如此鼓励官兵。战争打到白热化阶段,他亲自到前线督战,告诫官兵,“现在我同你们一起坚守这块阵地,决不先退。我若是先退,你们不管是谁,都可以枪毙我!你们不管是谁,只要后退一步,我立即枪毙他。”郝梦龄是抗日战争中我军牺牲的第一位军长。

15.黄樵松(1901~1948,河南尉氏人,时任第68军第143师)

“南阳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各位好友来生再见!”

背景:1945年3月18日,日军三路大军进攻南阳。黄樵松受命死守,横下一条心,誓与南阳共存亡。与好友握别时他发出如此悲壮言辞。黄还派人赶做一口棺材,搁置在师部门口,亲笔写上:“黄樵松之灵柩。” 后日军猛攻,黄亲临前线指挥,随身卫士全被打死,他只身到前沿阵地督战,阵地最终力保不失。

16.黄启东(1891~1938,湖南平江人,时任第23师少将参谋长)
“何以对国家?何以对民族?宁作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背景:徐州会战爆发后,23师奉命从鲁西南移驻郓城、菏泽,日军土肥原率精锐师团猛攻菏泽,该师官兵奋起抵抗,与敌激战数昼夜,伤亡惨重。师长李必蕃殉职后,黄启东亲率余部冲锋10余次,头部中弹,仍唤卫士背着他指挥战斗。野战医院院长李少甫劝他上担架,他坚决拒绝,颤抖着说出上述话,最后壮烈牺牲。

❺ 蔡廷锴的贡献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新篇章。
【蔡廷锴由于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着,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❻ 蔡廷锴将军是怎样的人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汉族,广东罗定广府人。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个脚印升为19路军上将总司令,凭的就是过人的战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东北不抵抗之后,中国还是有一批能打和热血的军人。后参与领导福建事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1934年1月因内部瓦解而失败。抗日中一度复出,因无兵而没有大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❼ 抗日名将蔡廷锴的资料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清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务农,兼做裁缝和兽医。蔡廷锴童年就帮农活,9岁入塾,11岁丧母,12岁辍学,即随父做裁缝、学医。蔡性格倔强,贫困的生活,使他对旧社会更是具有反抗精神。12岁时,他听乡亲讲述刘永福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故事,深受感动。当听到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行径时,心甚愤恨,爱国主义思想逐渐萌发。

为寻找生活出路,加上存在当兵卫国的朦胧思想,蔡廷锴于1909年投入广东新军。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广东独立,蔡转入广东省卫军,后经辗转,1918年到李耀汉肇军的陈铭枢营当排长。1919年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属于护国军林虎部,蔡被选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年。

1920年孙中山返广州重组护法军政府,派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陈铭枢部被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任团本部掌旗官,后调任排长。邓铿对粤军第一师训练甚严,对士兵进行现代军事技术、政治常识、社会知识和工业生产教育,蔡在该师受到熏陶和锻炼,并加入国民共,军事政治认识与日增进。1921年,蔡参加讨伐桂军沈鸿英的战斗,升上尉连长。1922年5月,孙中山督师北伐,蔡参加攻克赣州的激战。6月,陈炯明叛变,次年1月蔡参加驱逐陈炯明,重占广州的战斗。4月,沈鸿英进攻广州,第一师奉命讨伐,5月占肇庆,蔡以战功升少校连长。1924年,升为营长。1925年初,蔡营与第一师各部入桂,打败沈鸿英,旋出发东江。第一次东征陈炯明刚告结束,立即从东江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在与南北军阀的征战中,蔡廷锴成为骁勇善战的军官。

1925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广州成立,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陈铭枢任第十师师长,蔡廷锴营编属第十师第二十八团。是年冬,蔡营作为讨伐邓本殷的先锋,在南征中起很大作用。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廷锴升任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长,率部参加攻克平江、武昌等战役,勇猛苦战,立了战功,是“铁军”的一支有生力量。后第下师扩充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下辖蒋光鼐的第十师和戴戟的第二十四师,蔡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

1927年初,蒋介石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陈铭枢、蒋光鼐、戴戟先后离开武汉投靠蒋介石,蔡廷锴调升第十师师长。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武汉政府出师河南,继续北伐。蔡师在河南激战奉军,配合兄弟部队攻克临颖、开封。7月汪精卫在武汉反共后,蔡跟随叶挺部队行动,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被委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任左翼总指挥,率师南下。但因阶级和认识的局限,不赞成共产党的主张,所以在南下时,便脱离了起义部队,把第十师开到赣东铅山。不久,蒋光鼐来铅山,回任十一军副军长,蔡率部随蒋入闽。

此后,蔡廷锴在蒋介石麾下,不断参加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

1930年,蒋蔡两师参加蒋介石对阎锡山、冯玉祥、桂的中原大战。8月17日蒋蔡两师扩编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第十九路军军长。

1931年初,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反革命“围剿”,8月在高兴圩的战役中,十九路军受到红军严重打击,伤亡3000人,蔡本人经冒死抵抗才得以生还。

日军发动“九一八战争”,占我东北,全国一致要求团结抗日。10月,十九路军陆续从江西调赴沪、宁,十九路军总部和六十一师驻南京、镇江,六十师驻苏州、常州等地,七十八师驻淞沪、南翔等地。

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派兵来沪,并进一步制造事端,甚至无理要求十九路军撤退30公里。国民党这政部长何应钦及张静江先后劝蔡廷锴撤兵,蔡表示反对,认为十九路军驻地是中国领土,殊无撤退之理,我十九路军守土有责,万一日军胆敢来犯,决定迎头痛击。1月23日,蔡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了十九路军驻沪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抵抗日军的各种部署。24日,蔡又至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表明抗战决心。虽然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军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蔡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全军约三万人,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八军,计共只有4万多人。日方经不断增兵约七八万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蕴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5月5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锴由于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着,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蔡廷锴抵制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坚持抗战的立场,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满,蒋于5月6日令十九路军3个师分别调往江西、湖北、安徽“剿共”,蔡等据理反对。蒋乃改令调往福建,冀图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使十九路军消亡。蔡于9月任十九路军总指挥。

蔡廷锴等率十九路军入闽后,在蒋介石的催迫下,利用福建红军主力入赣作战之隙,次第占领了闽西、闽北苏区不少地方。1933年秋,红军主力由江西东征福建,先在闽西连城等地歼灭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约3个团,继在闽北歼灭两个团,并围困廷平、顺昌、将乐、等县城,威胁福州。蔡认识到进攻红军是中了蒋介石的计谋,反蒋抗日和“剿共“决不能并行,毅然决定把“反蒋抗日反共”的方针改为“反蒋抗日联共”,立即采取积极步骤与共产党红军联络,于9月下旬实现停战。10月26日,他们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使事变发动时无西顾之忧。11月20日,“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李济深为主席,蔡廷锴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国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等职。蒋介石迅速集中十几万大军向福建进攻。十九路军众寡悬殊,又孤立无援,福建事变于1934年1月失败,十九路军完全解体。

蔡廷锴于福建事变失败后,出洋游历欧、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他以爱国主义激情,向侨胞和各国友好人士宣传抗日主张,介绍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1935年7月,他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以争取民族独立,推倒南京蒋介石政府,建立人民政权,组织联合战线,武装抗日为已任。他们还创办《大众日报》。

“七七事变”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蔡廷锴爱国心切,赶抵南京共赴国难。但蒋介石仅委以军委会特任参议官这一虚职。11月,蔡在南京被车撞伤,回罗定休养。1939年他先后出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所部驻桂南、粤西。11月日军在防城、龙门等地登陆,进攻南宁,蔡廷锴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从年底至翌年初,在桂南会战中,指挥桂南及广东南路各部对敌作战。7月,二十六集团军改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但所辖部队皆调离,只剩些游击队,蔡成无兵司令,无法实现抗日抱负,乃于9月辞职。以后几年,蔡以特任参议官虚职闲居桂林。1944年8月回归罗定后,与谭启秀等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军。

抗战胜利后,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蔡与李济深、何香凝、李章达等于1946年3月在广州正正式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以实现革命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为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病逝。

❽ 关于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节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节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节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节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节。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节复清明节。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节,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节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着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❾ 广东云浮市名人蔡廷锴详细介绍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广东云浮罗定人。外号高佬蔡。行伍出身,由士兵一步一个脚印升为19路军上将总司令,凭的就是过人的战功,最出名的就是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致使日军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使得世界上知道在东北不抵抗之后,中国还是有一批能打和热血的军人。后参与领导福建事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1934年1月因内部瓦解而失败。抗日中一度复出,因无兵而没有大的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出生日期: 1892年4月15日 逝世日期: 1968年4月25日 故居: 罗定市罗镜镇蔡廷锴故居

❿ 有谁知道蔡廷锴是谁吗他是谁, 那里人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1892年4月15日(清光绪十八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务农,兼做裁缝和兽医。蔡廷锴童年就帮农活,9岁入塾,11岁丧母,12岁辍学,即随父做裁缝、学医。蔡性格倔强,贫困的生活,使他对旧社会更是具有反抗精神。12岁时,他听乡亲讲述刘永福英勇抗击外国侵略军的故事,深受感动。当听到清政府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行径时,心甚愤恨,爱国主义思想逐渐萌发。

为寻找生活出路,加上存在当兵卫国的朦胧思想,蔡廷锴于1909年投入广东新军。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广东独立,蔡转入广东省卫军,后经辗转,1918年到李耀汉肇军的陈铭枢营当排长。1919年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属于护国军林虎部,蔡被选入护国第二军陆军讲武堂学习一年。

1920年孙中山返广州重组护法军政府,派邓铿组建粤军第一师,陈铭枢部被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任团本部掌旗官,后调任排长。邓铿对粤军第一师训练甚严,对士兵进行现代军事技术、政治常识、社会知识和工业生产教育,蔡在该师受到熏陶和锻炼,并加入国民共,军事政治认识与日增进。1921年,蔡参加讨伐桂军沈鸿英的战斗,升上尉连长。1922年5月,孙中山督师北伐,蔡参加攻克赣州的激战。6月,陈炯明叛变,次年1月蔡参加驱逐陈炯明,重占广州的战斗。4月,沈鸿英进攻广州,第一师奉命讨伐,5月占肇庆,蔡以战功升少校连长。1924年,升为营长。1925年初,蔡营与第一师各部入桂,打败沈鸿英,旋出发东江。第一次东征陈炯明刚告结束,立即从东江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在与南北军阀的征战中,蔡廷锴成为骁勇善战的军官。

1925年7月,国民党政府在广州成立,粤军第一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济深任军长,陈铭枢任第十师师长,蔡廷锴营编属第十师第二十八团。是年冬,蔡营作为讨伐邓本殷的先锋,在南征中起很大作用。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廷锴升任第十师二十八团团长,率部参加攻克平江、武昌等战役,勇猛苦战,立了战功,是“铁军”的一支有生力量。后第下师扩充为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下辖蒋光鼐的第十师和戴戟的第二十四师,蔡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

1927年初,蒋介石与武汉国民政府对立,陈铭枢、蒋光鼐、戴戟先后离开武汉投靠蒋介石,蔡廷锴调升第十师师长。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后,武汉政府出师河南,继续北伐。蔡师在河南激战奉军,配合兄弟部队攻克临颖、开封。7月汪精卫在武汉反共后,蔡跟随叶挺部队行动,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被委派为军事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军副军长兼第十师师长,任左翼总指挥,率师南下。但因阶级和认识的局限,不赞成共产党的主张,所以在南下时,便脱离了起义部队,把第十师开到赣东铅山。不久,蒋光鼐来铅山,回任十一军副军长,蔡率部随蒋入闽。

此后,蔡廷锴在蒋介石麾下,不断参加了新军阀之间的混战。

1930年,蒋蔡两师参加蒋介石对阎锡山、冯玉祥、桂的中原大战。8月17日蒋蔡两师扩编为第十九路军,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第十九路军军长。

1931年初,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入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三次反革命“围剿”,8月在高兴圩的战役中,十九路军受到红军严重打击,伤亡3000人,蔡本人经冒死抵抗才得以生还。

日军发动“九一八战争”,占我东北,全国一致要求团结抗日。10月,十九路军陆续从江西调赴沪、宁,十九路军总部和六十一师驻南京、镇江,六十师驻苏州、常州等地,七十八师驻淞沪、南翔等地。

1932年1月,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派兵来沪,并进一步制造事端,甚至无理要求十九路军撤退30公里。国民党这政部长何应钦及张静江先后劝蔡廷锴撤兵,蔡表示反对,认为十九路军驻地是中国领土,殊无撤退之理,我十九路军守土有责,万一日军胆敢来犯,决定迎头痛击。1月23日,蔡与蒋光鼐在上海召开了十九路军驻沪营以上干部会议,决定抵抗日军的各种部署。24日,蔡又至苏州召开十九路军驻苏高级将领紧急会议,表明抗战决心。虽然国民党政府一再妥协退让,日军仍于1月28日夜悍然向闸北一带进攻,十九路军立即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

1月29日,蒋光鼐、蔡廷锴等向全国发出通电,表示守土有责,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家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十九路军全军官兵在广大群众的鼓舞、支援下,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坚守阵地,不断击退日军的猖狂进攻。蔡以大无畏的胆略,在枪林弹雨中亲临前线督战,激励士气。当时敌我兵力悬殊,十九路军全军约三万人,加上2月中旬来援的张治中第八军,计共只有4万多人。日方经不断增兵约七八万人,配有大量大炮、坦克、飞机、战舰。但十九路军从1月28日至3月1日坚守上海,凭着民族精神,与敌血战33天,前仆后继,死伤约万人,经历了闸北巷战、吴淞要塞战斗、八字桥战斗、蕴藻浜战斗、江湾与庙行战斗、浏河战斗等战役,使日本侵略军受到重创,死伤万余名,四度更换指挥官。最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对日不抵抗政策,不再增派援兵,3月1日日军在太仓浏河登陆,十九路军被迫撤离上海,退守到嘉定等地。蔡廷锴、蒋光鼐等于3月2日通电全国,表示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日军经过十九路军严重打击,侵占上海的阴谋终不能得逞。经过英、美等国“调停”,中日双方于3月3日宣布停战。5月5日,国民党政府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是我国对日作战从未有过的大捷,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精神,谱写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新篇章。蔡廷锴由于指挥淞沪抗战功勋卓着,被海内外誉为“抗日名将”、“民族英雄”。

蔡廷锴抵制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坚持抗战的立场,引起国民党蒋介石的不满,蒋于5月6日令十九路军3个师分别调往江西、湖北、安徽“剿共”,蔡等据理反对。蒋乃改令调往福建,冀图在与红军的作战中使十九路军消亡。蔡于9月任十九路军总指挥。

蔡廷锴等率十九路军入闽后,在蒋介石的催迫下,利用福建红军主力入赣作战之隙,次第占领了闽西、闽北苏区不少地方。1933年秋,红军主力由江西东征福建,先在闽西连城等地歼灭十九路军七十八师约3个团,继在闽北歼灭两个团,并围困廷平、顺昌、将乐、等县城,威胁福州。蔡认识到进攻红军是中了蒋介石的计谋,反蒋抗日和“剿共“决不能并行,毅然决定把“反蒋抗日反共”的方针改为“反蒋抗日联共”,立即采取积极步骤与共产党红军联络,于9月下旬实现停战。10月26日,他们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使事变发动时无西顾之忧。11月20日,“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李济深为主席,蔡廷锴任人民革命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国第一方面军总司令兼十九路军总指挥等职。蒋介石迅速集中十几万大军向福建进攻。十九路军众寡悬殊,又孤立无援,福建事变于1934年1月失败,十九路军完全解体。

蔡廷锴于福建事变失败后,出洋游历欧、美、澳洲一年,考察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他以爱国主义激情,向侨胞和各国友好人士宣传抗日主张,介绍淞沪抗战和福建事变,抨击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政策。1935年7月,他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以争取民族独立,推倒南京蒋介石政府,建立人民政权,组织联合战线,武装抗日为已任。他们还创办《大众日报》。

“七七事变”后,全国军民奋起抗战,蔡廷锴爱国心切,赶抵南京共赴国难。但蒋介石仅委以军委会特任参议官这一虚职。11月,蔡在南京被车撞伤,回罗定休养。1939年他先后出任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所部驻桂南、粤西。11月日军在防城、龙门等地登陆,进攻南宁,蔡廷锴调任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从年底至翌年初,在桂南会战中,指挥桂南及广东南路各部对敌作战。7月,二十六集团军改为粤桂边区总司令部,但所辖部队皆调离,只剩些游击队,蔡成无兵司令,无法实现抗日抱负,乃于9月辞职。以后几年,蔡以特任参议官虚职闲居桂林。1944年8月回归罗定后,与谭启秀等组织抗日游击队,打击日军。

抗战胜利后,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和内战政策,蔡与李济深、何香凝、李章达等于1946年3月在广州正正式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以实现革命三民主义,建立独立、自由、民主、幸福的新中国为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蔡廷锴当选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还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对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很大努力。抗美援朝中,他被推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前往朝鲜慰问中朝军民。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在北京病逝。

阅读全文

与蔡廷锴祖墓美女献花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不计前嫌的故事有哪些 浏览:145
村民外出务工在哪里开健康证明 浏览:419
事业单位面试后多久能出公示 浏览:705
中国人寿升级健康险是什么意思 浏览:635
象湖幸福时光小区环境怎么样 浏览:953
如何抓住婚姻命脉 浏览:917
婚姻线和智慧线中间的线是什么 浏览:912
鼠的故事打字游戏怎么玩 浏览:714
如何解决婚姻合作关系 浏览:274
事业单位考试多久可以进考场 浏览:696
幸福社区属于吉林市哪里 浏览:171
好幸福的一家三口呀呲牙怎么回复 浏览:788
一寸虫绘本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浏览:722
事业单位私调什么意思 浏览:122
快手公布爱情怎么弄 浏览:508
一般健康人一天排尿多少毫升 浏览:406
长期投资经济增长会怎么样 浏览:538
爱情里称呼猪是什么时候 浏览:762
怎么样的爱情是甜蜜的 浏览:813
女狗男猴婚姻关系如何 浏览: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