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寓言兩則還有哪些
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
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於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後,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❷ 古代寓言兩則
《矛與盾》的譯文: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牌非常堅固,什麼東西都刺不進去。」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麼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用您的矛刺您的盾怎麼樣?」這個人被問得沒話可說了。
說的是一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鄭人買履》
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選好了一雙鞋,想比比大小,發現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於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別人知道後對他說:「為什麼不用你自己的腳試一試呢?」他固執地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寓意:《鄭人買履》這篇寓言以簡潔生動的語言敘述了古代有個鄭國人去集市買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卻不相信自己的腳,結果沒有買到鞋的故事,諷刺世上很多人不顧實際情況,只相信教條的做法。
❸ 寓言兩則的故事有哪些
拔苗助長、守株待兔、紀昌學射、扁鵲治病、坐井
❹ 四年級下冊語文中寓言兩則講了什麼故事
《扁鵲治病》
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飛衛教紀昌射箭的故事,贊揚了紀昌鍥而不舍地苦練基本功的品質。
《紀昌學射》
主要寫:名醫扁鵲連續四次拜見蔡恆公,勸他早點請醫生治病,但因為蔡恆公不聽他的勸告,認為他是在騙人,最終蔡恆公病死了。
❺ 《寓言兩則》故事的題目是什麼
亡羊補牢和拔苗助長
❻ 編一個寓言兩則的故事120
1、狐狸烏鴉
叢林里有棵好大好大的樹,樹上住著烏鴉。樹下有個洞,洞里住著一隻狐狸。
一天,烏鴉叼來一塊肉,站在樹上歇息,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垂涎欲滴,很想從烏鴉嘴裡獲得那塊肉。因為烏鴉在樹枝上嘴裡叼著肉,狐狸沒有法子在樹下獲得。
對肉的垂涎三尺又使狐狸不願等閑放棄。它眼珠一轉說:「烏鴉大哥,吃飯了嗎?」烏鴉沒有回覆。
見烏鴉不睬不理,狐狸神采凝重:「烏鴉大哥,傳聞你下崗了,可有此事?」烏鴉瞟了狐狸一眼,仍是沒有回復。
狐狸仰起頭,把脖子伸得老長:「烏鴉大哥,我親眼看到大嫂和一隻老烏鴉成天眉來眼去的,這事你知道嗎?」烏鴉瞪大雙眼,面露凶光,可仍是金口難開。
狐狸仍不放棄,搖著尾巴,面露媚色:「烏鴉大哥,不知道你看新聞沒有?傳聞這幾年的豬肉有的是注過水的,有的是用瘦肉精養大的。你想想啊,孩子們恰是長身體的時辰,若是持久吃這種豬肉必定會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發育。當然啦,這只是我的小建議,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剛一說完,烏鴉便火燒眉毛地把叼著的豬肉扔在了地上。
狐狸一陣竊喜,迅速叼起豬肉鑽進了洞。[1]
2、被同伴驅逐的蝙蝠
很久以前,鳥類和走獸,因為發生一點爭執,就爆發了戰爭。並且,雙方僵持,各不相讓。
有一次,雙方交戰,鳥類戰勝了。蝙蝠突然出現在鳥類的堡壘。「各位,恭喜啊!能將那些粗暴的走獸打敗,真是英雄啊!我有翅膀又能飛,所以是鳥的夥伴!請大家多多指教!」
這時,鳥非常需要新夥伴的加入,以增強實力。所以很歡迎蝙蝠的加入。
可實際上蝙蝠是個膽小鬼,等到戰爭開始,便避不露面,躲在一旁觀戰。後來,當走獸戰勝鳥類時,走獸們高聲地唱著勝利的歌。蝙蝠卻又突然出現在走獸的營區。「各位恭禧!把鳥類打敗!實在太棒了!我是老鼠的同類,也是走獸!敬請大家多多指教!」
走獸們也很樂意地將蝙蝠納入自己的同伴群中。
於是,每當走獸們勝利,蝙蝠就加入走獸。每當鳥類們打贏,卻又成為鳥類們的夥伴。
最後戰爭結束了,走獸和鳥類言歸和好,雙方都知道了蝙蝠的行為。當蝙蝠再度出現在鳥類的世界時,鳥類很不客氣的對他說:「你不是鳥類!」
被鳥類趕出來的蝙蝠只好來到走獸的世界,走獸們則說:「你不是走獸!」
並趕走了蝙蝠。
最後,蝙蝠只能在黑夜,偷偷的飛。一到白天便飛回了山洞。
❼ 25.寓言兩則
矛與盾
成語「自相矛盾」的意思是用自己的長矛刺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觸。
矛:長矛,古代用於進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於防守的武器。
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難一》: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徠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出手,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肆吹噓:「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鍛造而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肆無忌憚地誇口:「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這根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經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條漢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言以對,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現在用這個詞來表示自己說的話不能自圓其說。比如:「你剛才的發言前後自相矛盾,別人不知道該怎麼理解。」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1)「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非常,很,特別)堅固(結實),沒有什麼東西能穿透(它)。或:我的盾堅固得很,什麼東西都穿不透。
(2)「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意思是:我的矛(特別,非常,很)鋒利,對於物體(東西)沒有不能穿透的。或:我的矛鋒利得很,什麼東西都穿得透。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意思是: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麼樣?或:用您自己的矛戳您自己的盾,會怎麼樣呢?
(4)「至之市而忘操之。」意思是: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5)「何不試之以足?」意思是: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鞋呢?
5.「思考·練習」第三題,意思是通過「用自己的話說說那個賣矛又賣盾的人和那個買鞋的人可笑在哪裡」,理解寓言的寓意,受到啟發和教育。感悟寓言的寓意,關鍵在於熟悉寓言講的故事。所以,進行這一步教學,應安排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後,先讓學生把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講講寓言故事,然後組織討論:寓言中人物說話、辦事可笑在哪裡,為什麼可笑,從中悟到了什麼道理。為使人人參與思考,可先小組交談,再全班討論。學生感悟不準、不到之處,教師要作適當引導、點撥。
6.課後選做題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從學習寓言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想開去,舉出生活中遇到的這類現象,學以致用。這一環節很重要,因為只有能辨識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才算是真正的理解,也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7.本課生字大多數都可以通過與學過的字比較,來識記字形,區別字義,練習書寫,例如,矛—予、譽—謄、履—復。
附:參考資料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❽ 二年級寓言兩則的故事有哪些還有課文
本課本是很有趣的寓言故事《揠苗助長》《守株待兔》。兩則寓言故事內容,語氣都符合兒童的口味,作些簡單的點撥,寓言、童話也是文章的一種體裁。但本課的學習效果很不好,本人課前也作了充分的准備,由於學校今天正在演練突發事故的演習,都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會兒失火警報拉響了,一會兒地震前照學習警報響了,一會兒房屋倒了……老師、學生都搞得像真有那麼回事。繞亂了所有的教學程序與教學思路,只好順其自然,乾脆改變教學思路,零時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完全進入自主學習狀態。因為演習的干擾,學生難以靜下心來,最後本人乾脆從課文內容的表面結束了新課內容。
但在改變教法的過程中,閱讀感悟寫法,本人並沒有忽視。本文是兩則寓言,通過短小的故事,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使人們受到教育,那麼又如何寫寓言呢?(學文致用這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精神)。點撥(寫寓言一般有如下幾種方法。一般方法。寫寓言時,一般先確定寓意,也就是確定要諷刺和勸誡人們什麼。然後從生活中選取能夠表達寓意的材料,再寫作。比喻法。就是用比喻的方法或藉此喻彼,或借遠喻近,或借古喻今,或借小喻大,把深刻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會出來。例如,《龜兔賽跑》。誇張法。就是用誇張的方法寫,或把事情誇大,或把事情縮小,藉此,給人以勸誡或諷刺。例如《刻舟求劍》。擬人法。就是用擬人的方法。動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本不具有人的情感,但寫寓言時,給它們賦予人的言行,心理活動和情感等,把它們當作人來寫。例如、《小槐樹和小柳樹》
鼓勵把文中故事講給別人聽,並自編一則寓言。積累寓言故事,借鑒課文篇幅短小,內容生動的特點,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插圖,主要抓重點詞句,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的心理活動。讀懂課文內容,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抓課文的內在聯系,分析因果關系,提示寓意,讓學生從中受教。(如、1、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長高。2、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3、種田人丟下鋤頭,整天坐在樹樁旁邊等著。三個句子去掉「好像、焦急地、整天」等詞後,意思和原句就不一樣了。第一句去「好像」就是肯定沒有長高的意思,與原句違背。第二名、去掉「焦急地」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句、去掉「整天 」種田等待的時間就不具體了。)為了突破文本難點,最好引導學生參與動作,加以肢體語言好一些。比如、被拔高的禾苗為什麼會枯死?(結合生活實際,植物的生長規律,突破難點,點出主題,不能違背禾苗的生長規律。)
❾ 寓言兩則故事大意和寓意
1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蛇蠍美人,美麗的東西往往藏著不為人知的陰險與丑惡。2我們看事物不要只是虛有其表,要注重其內在作用,看待事物以一種公平的態度看待。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具危害性的事物終究會繩之於法、具奉獻性的事物終究會得到善待。
❿ 學完了寓言兩則我想到了這些寓言故事
《寓言兩則》這篇課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它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不能急於求成和心存僥幸。
寓言《揠苗助長》形象地講述了古時一位種田人急於求成的故事,他每天都巴望自己的莊稼早日成熟收獲,為了達到目的,他竟然拔高禾苗幫助莊稼長高,但事與願違,他的禾苗全死了。我們現在是小學二年級學生,是學習基礎知識的關鍵階段,在學習上要吸取揠苗助長的教訓,千萬不能急於求成,想一下子學會很多知識,這樣反而肯定會影響今後的學習,最終像故事中的種田人一事無成。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我們沒有學好漢語拼音,又怎麼懂生詞的讀寫呢?如果我們沒有學會加減計算,又怎麼能進行混合運算呢?所以,我們要踏踏實實地把基礎知識學好。
寓言《守株待兔》生動地講述了古代一位種田人心存僥幸,想不勞而獲卻一無所獲的故事。一天,這個種田人偶然地撿到一隻撞死的肥兔,之後,他就放下了自己的勞動工具去整天地等待意外收獲,然而,他等來的卻是自己的田地變成荒蕪。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在學習上沒有不勞而獲,不能心存僥幸,否則必定害了自己。學習哪裡有不勞而獲的呢?你不學習,知識是不可能自己飛進你腦袋裡的。
其實,《寓言兩則》的主人公都是想不勞而獲,也心存僥幸,但結果都是一事無成。小學二年級是學習基礎知識的關鍵階段,我們不能心存僥幸,也不能揠苗助長,我們要積極地學習,並且把基礎打得扎扎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