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哪裡能找到付墨凡歷史成語故事

哪裡能找到付墨凡歷史成語故事

發布時間:2022-01-31 18:22:52

❶ 歷史典故成語故事大全

鏈接:

提取碼:48f1

歷史故事成語課1:上古春秋。從學齡前到初中,我們都說要積累成語。怎麼積累才真正有效?我提供一個高考閱卷老師的特殊方法:深入歷史,學透成語。我是付墨凡,中國古代文化研究者,擅長「用最好懂的語言,講最經典的古書」多次參與高考語文閱卷,熟悉考點和課標。

課程目錄:

無稽之談:大禹治水的神秘法寶

民惟邦本:射日的後羿怎麼死的?

生靈塗炭:荒唐的國王

網開一面:靠打獵當上國王

.....

❷ 出資歷史故事的成語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卧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飛)胸有成竹(文與可)
異軍突起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少年欲立嬰便為王,弄軍蒼頭特起。釋義「異」,不同。比喻指與眾不同的新派別一下子崛起,獨樹一 幟。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出處:《三國演義》四十九回。

草木皆兵——解釋: 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 皆:都。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背水一戰——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後路,決一死戰。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草船借箭——出處:《三國演義》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戰,當時項羽大敗章邯。這場戰爭有兩個意義:一是消滅了秦軍主力,農民軍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二是項羽由一個將軍一躍成為聯軍統帥,戰爭開始由滅秦之戰逐漸向楚漢戰爭轉變。

【堅壁清野】這個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
東漢末年,曹操在鎮壓黃巾軍佔領了兗(yǎn)州地區後,雄心勃勃地准備奪取徐州要地。
那時,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有個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為避董卓之亂遷居冀州,被袁紹待為上賓。他看出袁紹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門下。曹操大喜,任命他為司馬。從此,他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出謀劃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謙病死,死前將徐州讓給了劉備。消息傳來,曹操奪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著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說道:「當年漢高祖保住關中,光武帝劉秀據有河內,他們都有一個鞏固的根據地,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所以成了大業。如今將軍不顧兗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兗州的軍隊留多了,則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呂布此時乘虛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兗州。最後,一定是弄得兗州盡失,徐州未取。」他還指出,「眼下正值麥收季節,聽說徐州方面已組織人力,搶割城外的麥子運進城去。這說明他們已有了准備,一旦有風聲傳來,他們必然會加固防禦工事,轉移全部的物資,一切准備就緒迎擊我們(原文為:『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這樣,你的兵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麼東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軍隊就會不戰自潰。」
曹操聽了荀傕的話,十分佩服,從此集中兵力,很快打敗了呂布。後來,又打敗了劉備,占據了徐州。
「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牆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禦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揭竿而起】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並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拚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朝秦暮楚】
拼音: zhāo qín mù chǔ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出處: 宋·晁補之《雞肋集·北渚亭賦》:「托生理於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嘆~,三載依劉。(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兵荒馬亂】
bīng huāng mǎ luàn 成語典故: 荒、亂:指社會秩序不安定。形容戰爭期間社會混亂不安的景象。
成語出處: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那兵荒馬亂,定然遭驅被擄。」 例句: 此時四處兵荒馬亂,朝秦暮楚,我勉強做了一部《舊唐書》,那裡還有閑情逸志弄這筆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

【兵戎相見】
bīng róng xiāng jiàn 成語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見。指用戰爭解決問題。

【烽火連年】
fēng huò lián nián 成語典故: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成語出處: 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窮兵黷武】
qióng bīng dú wǔ 成語典故: 窮:竭盡;黷:隨便,任意。隨意使用武力,不斷發動侵略戰爭。形容極其好戰。
成語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抗傳》:「而聽諸將徇名,窮兵黷武,動費萬計,士卒雕瘁,寇不為衰,見我已大病矣。」

【枕戈寢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語典故: 枕著戈、穿著鎧甲睡。形容經常生活在戰爭之中。
成語出處: 《晉書·赫連勃勃載記》:「朕無拔亂之才,不能弘濟兆庶,自枕戈寢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遺寇尚熾。」

【禍結兵連】
huò jié bīng lián 成語典故: 結:相聯;兵:戰爭;連:接連。戰爭接連不斷,帶來了無窮的災禍。
成語出處: 《漢書·匈奴傳》:「雖有克獲之功,胡輒報之,兵連禍結,三十餘年。」 例句: 一去故鄉音耗絕,禍結兵連,嬌鳳雛鸞沒信傳。(元·無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為玉帛】
huà gān gē wéi yù bó 成語典故: 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成語出處: 《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龍血玄黃】
lóng xuě xuán huáng 成語典故: 比喻戰爭激烈,血流成河。
成語出處: 《易·坤》:「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勢如破竹】三國末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奪取魏國政權以後,准備出兵攻打東吳,實現統一全中國的願望。他召集文武大臣們商量滅大計。多數人認為,吳國還有一定實力,一舉消滅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夠的准備再說。
大將杜預不同意多數人的看法,寫了一道奏章給晉武帝。杜預認為,必須趁目前昊國衰弱,忙滅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實力就很難打敗它了。司馬炎看了杜預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張華徵求意見。張華很同意杜預的分析,也勸司馬炎快快攻打吳國,以免留下後患。於是司馬炎就下了決心,任命杜預作征南大將軍。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調動了二十多萬兵馬,分成六路水陸並進,攻打吳國,一路戰鼓齊鳴,戰旗飄揚,戰士威武雄壯。第二年就攻佔了江陵,斬了吳國一員大將,率領軍隊乘勝追擊。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吳軍聽到風聲嚇破了膽,紛紛打開城門投降。司馬炎下令讓杜預從小路向吳國國都建業進發。此時,有人擔心長江水勢暴漲,不如暫收兵等到冬天進攻更有利。杜預堅決反對退兵,他說:「現在趁士氣高漲,鬥志正旺,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勢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樣,劈過幾節後竹子就迎刃破裂),一舉攻擊吳國不會再費多大力氣了!」 晉朝大軍在杜預率領下,直沖向吳都建業,不久就攻佔建業滅了吳國。晉武帝統一了全國。

【如火如荼】
春秋時代末期,吳國國王夫差連續征服了越國、魯國和齊國,雄心勃勃,又繼續向西北進軍,打算一鼓作氣征服晉國。
可正在這個時候,越王勾踐抄了吳王的後路。他帶領軍隊一直打到吳國的國都姑蘇(蘇州),又派人馬占據淮河,把吳王的退路切斷了。
這消息給吳王夫差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非常震驚,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對策。大家說,現在退回去等於兩關打了敗仗,還會兩頭挨打;如果能打敗晉國,就等於在諸候國中當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踐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經拿定,當務之急是盡快征服晉國。考慮再三,決定出奇制勝。
一天傍晚,吳王下達了命令。全軍將士吃得飽飽的,馬也喂足了草料。從全軍中挑出三萬精兵強將。每一萬人擺成一個方陣,共擺三個方陣。每個方陣橫豎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頭的都是軍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個大夫負責。每項一個方陣由一名將軍率領。中間的方陣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幟,白弓箭,由吳王自己掌握,稱為中軍;左邊的方陣,紅盔紅甲、紅衣服、紅簡直就像深不可測;右邊的方陣則一水兒黑色。半夜出發,黎明時分到達離晉軍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剛剛顯出亮色,吳軍鼓聲大作,歡呼之聲震天動工地。
晉軍從夢中醒來,一看吳軍那三個方陣和聲威氣勢,簡直都驚呆了:那白色方陣,「望之如荼」——像開滿白花的茅草地;那紅色方陣,「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燒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陣,簡直就象深不可測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一夫當關】 故事:《史記》載:公元前207年劉邦入咸陽,「守函谷關,項羽至,不得入。」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由此可見。古代,還有幾個與函谷關有聯系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出奇制勝】戰國時期,齊國將領田單用火牛陣出擊燕軍,使燕軍大敗。這就是孫子兵法勢篇中「凡戰者,以奇勝。」

【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忘十幾年。 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麼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願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於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後,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後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後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馬革裹屍】
東漢馬援自南方還軍,故人多迎勞他,號稱有計謀的孟冀也向他祝賀。馬援說:"你怎麼也同一般人一樣呢?方向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我想自請擊之,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兒婦女婢中呢?"見《後漢書·馬援傳》。後以"馬革裹屍"等指為國而戰死沙場。清張貸《西湖夢尋·岳王墳》:"但恨和一成,國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馬革裹屍報君父,是為嘆耳!」

戰無不克: 攻戰沒有不取勝的。形容強大無比,可以戰勝一切。
出處:清·昭槤《嘯亭續錄·轉庵和尚》:「將軍之事吳王亦至矣,為之闢地攻城,戰無不克,數月之間招來數郡。」

百戰百勝: 每戰必勝。形容所向無敵。
出處:《孫子·謀攻》:「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百戰不殆: 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於用兵。
出處:《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速戰速決: 用快速的戰術結束戰局。也比喻用迅速的辦法完成任務。
出處: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戰爭已拖了一年多,而一點看不出速戰速決的希望。」

血戰到底: 血戰:非常激烈地拚死地戰斗。指激烈戰斗到最後時刻。
出處:唐·杜甫《送靈州李判官》詩:「血戰乾坤赤,氛迷日月黃。」

以戰去戰: 用戰爭消滅戰爭。
出處:《商君書·畫策》:「故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背城一戰: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敵人決一死戰。多指決定存亡的最後一戰。
出處:《左傳·成公二年》:「請收合余燼,背城借一。」

背水一戰: 背水:背向水,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短兵接戰: 短兵:刀劍等短兵器;接:交戰。指近距離搏鬥。比喻面對面地進行激烈的斗爭。
出處:《三國志·魏志·典韋傳》:「韋被數十創,短兵接戰,賊前搏之。」

各自為戰: 各自成為獨立的單位進行戰斗。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孤軍奮戰: 奮戰:盡全力地戰斗。孤立無助的軍隊單獨對敵作戰。也比喻一個人或一個集體無人支援、幫助的情況下努力從事某項斗爭。
出處:《魏書·趙瑕傳》:「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陣奔退,瑕孤軍奮擊,獨破仙琕。」《隋書·虞慶則傳》:「由是長儒孤軍奮戰,死者十八九。」

決一死戰: 決:決定;死:拚死。對敵人拚死決戰。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來日盡驅百姓當先,以軍繼其後,與曹操決一死戰。」

明恥教戰: 教導士兵作戰,使他們知道退縮就是恥辱,因而能夠奮勇向前,殺敵取勝。
出處:《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明恥教戰,求殺敵也。」

南征北戰: 形容轉戰南北,經歷了許多戰斗。
出處:唐·柳宗元《封建論》:「歷於宣王,挾中興復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魯侯之嗣。」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罷戰: 休、罷:停止。停止或結束戰爭。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楔子:「只不過休兵罷戰還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尋。」

浴血奮戰: 形容頑強地拚死戰斗。
出處:杜鵬程《保衛延安》第六章一:「戰士們在這十五晝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奮戰就是急行軍轉移。」

春秋無義戰: 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也泛指非正義戰爭。
出處:《孟子·盡心下》:「孟子曰:『春秋無義戰。』」

驍勇善戰: 勇猛,善於戰斗。
出處:《南齊書·戴僧靜傳》:「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於人。」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圍魏救趙、四面楚歌、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草驚蛇、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圍魏救趙,聲東擊西,四面楚歌,腹背受敵,草木皆兵,風聲鶴唳,紙上談兵,合縱連橫,老馬識途,霸王別姬,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馬革裹屍,烏合之眾,揭竿而起,槍林彈雨;硝煙彌漫;刀光劍影;金戈鐵馬;炮火連天;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紙上談兵,邯鄲學步、負荊請罪、完璧歸趙、毛遂自薦,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❸ 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

春秋戰國的歷史故事
發生於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像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故事,這一時期的人物故事及成語典故數不勝數,思想家有孔子、孟子、老子、莊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等等,政治軍事人物有管仲、樂毅、孫子、孫臏、武起、商鞅,還有秦齊楚趙燕衛韓等等各個諸侯國的什麼齊桓公、秦穆公的這個公那個王的;還有屈原、扁鵲、李斯、呂不韋、田忌賽馬、西門豹治鄴、荊軻刺秦王等等猶如星漢燦爛的傑出人物;這一時期的歷史故事被我們概括為成語的更是特別多,例如:假道伐國、退避三舍、一鼓作氣、完璧歸趙、商鞅變法、合縱連橫、雞鳴狗盜、圍魏救趙……
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專諸殺吳王僚
春秋時期吳國內部發生權力斗爭。公子光(即後來的吳王闔閭)雇專諸刺殺王位競爭對手吳王僚。話說事發當日,公子光宴請王僚,私下埋伏甲兵於室內。王僚也早有防範,命人沿途布滿兵卒,門窗檯階左右也都部署上自己的親信,夾道而立的侍衛,皆手持長鈹。酒酣耳熱之時,公子光佯裝有足疾,退入內室。這時專諸閃亮登場了!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的把匕首藏在魚腹中,佯裝為王僚獻菜。等走到王僚跟前,說時遲那時快!專諸突然撕開魚腹,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當場斃命。遺憾的是,專諸當即也被侍衛殺死。公子光趁對方群龍無首,速命埋伏的甲士攻擊王僚的侍從,盡數將其誅殺。為感念專諸,吳王闔閭加封專諸之子為上卿。---這件事改變了吳國的形勢,公子光雄才大略,任用孫武,伍子胥等把吳國治理得整整有條,一躍成為大國,破楚國都,威震中願。後來的吳越爭霸也一定程度受專諸殺吳王僚而產生。[夫差乃公子光之子]。專諸殺吳王僚是一次很高水準的刺殺,創意新奇,驚天動地。專諸應被授於「最佳創意刺客」。

荊柯刺秦王
荊柯大名頂頂,別跟我說不知道他的故事。「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至今成了絕唱。荊柯的刺殺雖以失敗告終,但它對歷史的影響卻是巨大的。荊柯刺秦王加速了六國的滅亡,也鼓舞了人們反抗暴政的勇氣。荊柯世代為人所頌揚,可謂婦幼皆知,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非他莫屬,他的故事也是文學、電視劇、電影的熱門題材,深受大家喜愛。建議授於荊柯同志「最知名刺客獎」。

聶政除韓相
《刺客列傳》有他的大名。聶政本是屠夫,當俠客實屬業余愛好。然而聶政天生是一塊刺客的料,小露拳腳後便名滿江湖,前來聯系業務的客戶絡繹不絕。某日,韓國貴族嚴仲子帶著黃金和誠意跑來找他,要他除掉韓國首相俠累。聶政婉言辭謝。嚴仲子不悅:「汝耍大牌乎?」政曰:「非也,只因老母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也。」不久,聶政母親去世,嚴仲子前來弔孝,執親子之禮。聶政深受感動。在厚葬完母親之後,聶政火速將姐姐出嫁,跟隨仲子刺殺俠累。英雄一出手,果然不同凡響。俠累身為首相,空有幾十名警衛,竟然被武功高強的聶政從容地從首相府門外一直殺進大廳,被一劍刺了個透心涼。這時,警衛們才圍了上來。聶政眼看無法脫逃,決定舉劍自殺。在咽氣之前,他用長劍將自己的眼珠挖出,把自己的臉劃成一堆肉泥。英雄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不讓人們認出他,以免連累他那親愛而苦命的姐姐!韓國政府為了知道刺客是誰,貼出告示說凡是能認出這具屍體的,賞金千兩。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後,斷定是弟弟所為,不顧一切來到聶政的屍體旁放聲大哭。官員問她,你不怕被牽連嗎?聶榮說:「我弟弟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不讓你們認出他,以便保全我。可這樣一來,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沒了嗎?我豈能為了保全自己而讓英勇的弟弟死得默默無聞呢?」說罷,聶榮大叫三聲天啦,在弟弟的身邊氣絕身亡。看來「最震撼人心刺客」非聶政莫屬。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軍事網 JFrS5e〗
朱亥錘晉鄙
還記得語文課本中的《魏公子信陵君列傳》嗎?朱亥在那篇傳中是位奇人,有點神秘不可測,隱於市井之間以殺豬為業。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大軍圍攻趙國,趙國危在旦夕,派信使來魏國求援,魏國便派晉鄙率十萬大軍前去增援。秦王知道消息後,開始威脅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晉鄙停止前進。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幾次促請魏王堅持出兵救趙,魏王就是按兵不動。信陵君不願坐以待斃,就自已籌集了車馬,帶著門客們前去援趙。經過城門的時候,侯嬴[戰國時期魏國人。最初為看守城門的一個門衛,直到七十歲才被信陵君奉為上賓]把他止住,面授機宜:公子切勿魯莽行事,我有妙計一策。信陵君依計而行,從魏王的寵姬那裡竊來了虎符,把朱亥帶著到晉鄙那裡奪取兵權,朱亥同志當場把不聽調遣的晉鄙一鐵錘錘死。於是信陵君順利奪取了兵權,指揮大軍前往救趙,終於擊退了秦軍,保全了趙國。懷疑《大鐵錘傳》寫的就是這位朱力士。後來的張子房不知是否受了朱亥錘晉鄙的啟發,也請人錘始皇,可惜大失水準,不然歷史又要改寫了。朱力士一擊必中,兵器奇特,可謂「最有水準」。
三家分晉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據《戰國策·趙策一》記載,春秋末年,晉國的大權落到智、趙、魏、韓四卿手中,晉定公實際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進戰國時期),晉定公派使者去請求齊、魯兩國出兵討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後,聯合出兵攻打晉定公。定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定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智卿智伯獨攬了朝政大權,成為晉國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別向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了土地。當他要求趙襄子割地時,遭到了嚴厲拒絕。智伯非常惱怒,立即派人傳令給魏桓子和韓康子,要他們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趙襄子。
趙襄子估計智伯會攻打他,忙找謀臣張孟談商量。張孟談建議到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晉陽,趙襄子發現能夠打仗的武器很少。張孟談勸道:「這里的圍牆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銅鑄的,這些都是製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韓兩家攻打晉陽,由於魏、韓不願為智伯賣命,智伯無法取勝。
晉陽被被智伯水淹,圍困了整整三年,由於地面積水,老百姓都在樹上搭起棚子來居住,城裡糧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凍餓成病,軍心也開始動搖了。一天,張孟談面見趙襄子,說:「魏、韓兩家是被迫的,我准備去向他們說明利害,動員他們反戈聯趙,共同消滅智伯。」趙襄子聽了非常高興,連連拱手錶示感謝。
當天夜晚,張孟談潛入魏、韓營中,說服了魏桓子和韓康子,決定三家聯合起來消滅智伯,事成之後平分智氏之領地。到了約定的那一天,趙、魏、韓三家聯合進攻,殺得智軍四散逃竄,智伯被擒。從此,晉國成了趙、魏、韓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張孟談向趙襄子告別。趙襄子急忙挽留。張孟談說:「你想的是報答我的功勞,我想的是治國的道理,正因為我的功勞大,名聲甚至還會超過你,所以才決心離開。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君臣權勢相同而永遠和好相處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請你讓我走吧。」趙襄子只好惋惜地答應了。張孟談辭去官職,退還封地,隱居到負親丘去,在那裡平安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後人將「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改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作成語,提醒人們記住過去的教訓,以作後來的借鑒。
圍魏救趙: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厘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安厘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的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厘王本來就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著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厘王說:"侵略者貪得無厭,你這樣用領土、主權,想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者的慾望。這好比抱著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但是,安厘王不肯聽從蘇代的話,仍然一味屈膝求和,這樣過了沒多少年,魏國終於被秦國滅亡。
......

❹ 古代歷史故事有哪些

歷史故事成語: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卧薪嘗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二、寓言故事成語:
坐井觀天 井底之蛙 刻舟求劍 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 揠苗助長 葉公好龍 自相矛盾 掩耳盜鈴 南轅北轍 畫蛇添足 濫竽充數亡羊補牢 杯弓蛇影 買櫝還珠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夜郎自大 黔驢技窮 杞人憂天
三、動物成語大全
〖鼠〗鼠目寸光 鼠肚雞腸 鼠竊狗盜 投鼠忌器 獐頭鼠目 膽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 牛刀小試 牛鼎烹雞 汗牛充棟 對牛彈琴 九牛一毛
〖虎〗虎視眈眈 虎口餘生 虎頭虎腦 虎背熊腰 虎頭蛇尾 虎落平陽 虎穴龍潭 放虎歸山 談虎色變 如虎添翼 騎虎難下 為虎作倀與虎謀皮 藏龍卧虎 狐假虎威 羊入虎口 狼吞虎咽 龍行虎步 龍吟虎嘯 龍爭虎鬥 龍盤虎踞 龍騰虎躍 生龍活虎 降龍伏虎
〖兔〗兔死狐悲 兔死狗烹 狡兔三窟 鳥飛兔走 守株待兔
〖龍〗龍騰虎躍 龍飛鳳舞 龍馬精神 龍鳳呈祥 畫龍點睛 來龍去脈 攀龍附鳳 群龍無首 降龍伏虎 一龍一豬 老態龍鍾 筆走龍蛇龍潭虎穴 葉公好龍 望子成龍 車水馬龍 人中之龍
〖蛇〗蛇蠍心腸 畫蛇添足 驚蛇入草 龍蛇混雜 杯弓蛇影 牛鬼蛇神 打草驚蛇 虛與委蛇 筆走龍蛇 春蚓秋蛇
〖馬〗馬到成功 馬不停蹄 馬革裹屍 一馬當先 老馬識途 汗馬功勞 萬馬奔騰 犬馬之勞 萬馬齊喑 一馬平川 天馬行空 快馬加鞭走馬看花 信馬由韁 蛛絲馬跡 兵荒馬亂 人仰馬翻 人困馬乏 鞍前馬後 人強馬壯 猴年馬月 青梅竹馬 單槍匹馬 招兵買馬 心猿意馬 懸崖勒馬 千軍萬馬 香車寶馬指鹿為馬 害群之馬 厲兵秣馬 塞翁失馬 盲人瞎馬 脫僵之馬 金戈鐵馬
〖羊〗羊質虎皮 羊腸小道 羊入虎口 亡羊補牢 虎入羊群 歧路亡羊 順手牽羊
〖猴〗猴年馬月 沐猴而冠 尖嘴猴腮 殺雞嚇猴 殺雞儆猴
〖雞〗雞毛蒜皮 雞鳴狗盜 雞飛蛋打 雞犬不寧 雞犬不留 雞犬升天 聞雞起舞 殺雞嚇猴 殺雞取卵 偷雞摸狗 鶴立雞群 小肚雞腸鼠肚雞腸 呆若木雞
〖狗〗狗急跳牆 狗尾續貂 狗仗人勢 狗血噴頭 犬馬之勞 豬狗不如 雞犬不驚 兔死狗烹 鼠竊狗盜 狼心狗肺 狐朋狗友 偷雞摸狗畫虎類狗 關門打狗
〖豬〗豬突豨勇 豬狗不如 殺豬宰羊 封豕長蛇 鳳頭豬肚 一龍一豬
〖鳥〗鳥盡弓藏 笨鳥先飛 如鳥獸散 小鳥依人 驚弓鳥 飛禽走獸 珍禽異獸 衣冠禽獸 鳳毛麟角 鴉雀無聲 燕雀安知 鶴立雞群鶴發童顏 風聲鶴唳 鶯歌燕舞 草長鶯飛 燕語鶯聲 鵲巢鳩占 鸚鵡學舌 蜻蜓點水
〖獸〗困獸猶斗 如鳥獸散 人面獸心 飛禽走獸 珍禽異獸 衣冠禽獸 洪水猛獸 狼吞虎咽 狼心狗肺 狼煙四起 狼子野心 狼狽不堪狼狽為奸 豺狼成性 豺狼當道 引狼入室 聲名狼藉 杯盤狼藉 豺狼成性 狐疑不決 鹿死誰手 中原逐鹿 象牙之塔 盲人摸象 貓鼠同眠 黔驢技窮 一丘之貉 管中窺豹
〖魚蟲〗金蠶脫殼 蠅頭微利 花飛蝶舞 螳臂擋車 魚躍鳥飛 如魚得水 獨占鰲頭 井底之蛙 瓮中捉鱉 蝦兵蟹將 鷸蚌相爭 如魚得水沉魚落雁 緣木求魚
四、數字成語:
一:一言九鼎 一心一意 一馬當先 一目十行 一落千丈 一舉兩得 一如既往
二:獨一無二 三心二意 三言兩語 二三其德 一分為二 一清二白 二三其德
三:三顧茅廬 三生有幸 三長兩短 三從四德 三言兩語 三令五申 三長兩短
四:四面楚歌 四平八穩 四面八方 四分五裂 四通八達 四海為家 低三下四
五:五穀豐登 五臟六腑 五湖四海 五彩繽紛 五花八門 五光十色 五體投地
六:六親不認 六神無主 五顏六色 六親無靠 六尺之孤 三頭六臂 三姑六婆
七:七竅生煙 七嘴八舌 七上八下 七手八腳 七情六慾 七拼八湊 七零八落
八:八面威風 八面玲瓏 橫七豎八 八方呼應 八斗之才 半斤八兩 耳聽八方
九:九牛一毛 九死一生 一言九鼎 九霄雲外 九牛二虎 三教九流 三六九等
十:十全十美 十拿九穩 五光十色 十惡不赦 十萬火急以 一當十 十室九空
百:百發百中 百戰百勝 百步穿楊 破綻百出 百折不撓 百里挑一 百無禁忌
千:千載難逢 千里迢迢 千篇一律 千鈞一發 千方百計 千變萬化 千錘百煉
萬:萬水千山 千變萬化 萬無一失 萬眾一心 千門萬戶 氣象萬千 萬紫千紅
1.神話傳說中的成語,如誇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海市蜃樓,天衣無縫,牛郎織女等
2.來源於宗教的成語:(佛)立地成佛,借花獻佛,降龍伏虎,當頭棒喝,(道)雞犬升天點石成金,靈丹妙葯,脫胎換骨,長生不老
3重疊成語,
(1)AABB式 大都是形容詞和動詞的重疊:鬱郁蔥蔥戰戰兢兢吞吞吐吐
(2) ABAC式 間隔式的重疊成語 1、3 字重疊 2、4 同義 近義或反義相關的詞 善始善終 戒驕戒燥
(3 )AABC 式 首字重疊對後面的詞語起修飾限制的作用:蒸蒸日上 欣欣向榮 滔滔不絕 搖搖欲墜
(4)ABCC式 後面兩字重疊對前面的陳述與說明,如文質彬彬 得意洋洋 威風凜凜 生氣勃勃
(5)其他重疊成語數量不多僅列舉 ABCB心服口服以牙還牙 倚老賣老 微乎其微 ABBC不了了之
4成語中的近義詞 與反義詞
反義詞 深入淺出 前俯後仰 舍近求遠、前仰後合、前俯後仰、大同小異
近義詞 甜言蜜語 想方設法 胡思亂想、爭分奪秒、翻山越嶺、奇形怪狀
5成語中的修辭
(1) 比喻 如魚得水 如膠似漆 穩如泰山 似水流年 固若金湯
(2)誇張 度日如年 歸心似箭 一日千里 日里萬機 聞風喪膽 天崩地裂雲消霧散 霧里看花 冰清玉潔 (3)借代 汗馬功勞 巾幗須眉 (了解)
三個字的成語
鴻門宴 安樂窩 鐵公雞 冷不丁

❺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准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准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鍾」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成語詞條: 九牛一毛 (瀏覽數:553)
成語發音: jiǔ niú yī máo
成語釋疑: 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極微小的數量,微不足道。
成語出處: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成語示例: 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陳毅《感事書懷·七古·手莫伸》詩)

(其中~代表本詞條:九牛一毛)
成語故事: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裡很高與。這時,
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於用人。後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
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
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幢恍倥�送蚱銼�ё。��故橇�蛄聳�柑?
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後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
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
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
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
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
刑」。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餘,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
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
恥笑。於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
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他知道在他所處的年代裡,死一
個像他那樣沒地位、沒名望的人,比死條狗還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終於完成了那部
空前偉大的歷史的著作——「史記」。
司馬遷把他這種思想轉孌的情況告訴也的好友任少卿,後來的人便是根據他信中所說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話,引伸成「九牛一毛」這句成語,用來譬喻某種東西或某種人材僅是
極多數裡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條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

成語詞條: 上下其手 (瀏覽數:519)
成語發音: shàng xià qí shǒu
成語釋疑: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成語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圍,叫皇頡作證,並向皇頡暗示,舉起手說:「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把手放下說:「此子可為穿封戍,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
成語示例: 虧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腳,還可~一番。(朱自靖《「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其中~代表本詞條:上下其手)
成語故事: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麼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
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
後,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於是穿封戌
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後來,他們便請伯犁
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
王。於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
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後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
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於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於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
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於是暗地裡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
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
下其手」了。

成語詞條: 人面桃花 (瀏覽數:385)
成語發音: rén miàn táo huā
成語釋疑: 形容男女邂逅鍾情,隨即分離之後,男子追念舊事的情形。
成語出處: 唐·崔護《題都城南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成語示例:
成語故事:
唐朝時有一位到京城應考的讀書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遊玩,看到一間小屋很不錯,就找借口走進去看看。沒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裡的一位美麗的姑娘。第二年清明節他又回到那間屋子,卻看見大門鎖著,人已經不知道搬到哪了?於是就提筆寫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然後就回去了。
過了幾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個地方,這一次大門不但沒深鎖,還看見姑娘的父親,姑娘的父親傷心的告訴他說:「我女兒因為看了他寫的詩因此得了相思病,沒想到竟因此而死了。」他聽了之後非常難過,情不自禁抱著姑娘大哭,沒想到這時姑娘卻醒了過來,原來她只是昏倒而已,不久後,身體漸漸痊癒的和姑娘就和讀書人結成了夫妻。

❻ 用一個歷史故事成語編劇本400字左右

劇本——完璧歸趙

時間:春秋戰國時期

歷史故事成語:完璧歸趙地點:1.在趙國宮里 2.在秦國皇宮里 3.在驛站(古代接待外交大使的場所)。

主要人物:

藺相如秦王趙王廉頗大臣1大臣2大臣3大臣4太監 趙國僕人秦國使者

第一幕: (在趙國宮里)趙王端坐堂上,威嚴。。。。大臣3(作揖): 大王,秦國使者到,可否召其晉見。

趙王: 快快有請。

太監 :傳秦國使者晉見。

秦使 (驕橫,沒有行禮):這兒有一封信,大王叫我交給你。(說完就一聲不吭地走了) [大臣們都十分生氣,都在罵秦國使者的無禮。]

趙王 (看完信後):秦王說他願意以十五座城,來換我國的鎮國之寶和氏璧,可否交換呢? 眾愛卿意下如何啊~

大臣1 :萬萬不可,陛下,臣以為秦王換璧是假,騙璧是真呀!

大臣2 :大王,臣以為如果秦王以此為借口來攻打我們怎麼辦?

廉頗: 大王,如秦王來犯,定叫他有來無回,我願領軍抵擋,萬萬不能把寶物白白送給秦王呀!

大臣2 :大將軍萬萬不可,雖然你十分勇猛,但是秦軍實力強大,光士兵就是我國的十幾倍,所以現在我們不能硬拼。

廉頗 :那怎麼辦?難道還要把這和氏璧送他不成?

大臣2: 現在唯一的辦法只有智取。

[大臣們紛紛議論。但商量不出一點頭緒。]

趙王 :誰有良策?寡人重重有賞。

大臣4: 臣有一主意,推薦一個人選,此人勇敢機智,我料想此事肯定難不倒他。

趙王 :誰?

大臣4:此人非是藺相如不可。

趙王 :此人本王早有耳聞,果是個人才,寡人必當中用,快傳藺相如晉見!

[太監火速傳趙王口諭宣藺相如覲見,過了一會兒,藺相如到達宮里,大臣們都在紛紛議論藺相如。]

藺相如 :草民藺相如參見大王。

趙王 :快快請起,本王有一個重要事情委命於你,(太監把事情的經過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藺相如)你對此事可有什麼看法?

藺相如 :(藺相如想了片刻)草民願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完璧歸趙。那時侯秦國理屈,不能持強凌弱,就沒有動兵的理由。不知大王意下如何?

趙王: 眾愛卿,還有異議嗎?

大臣們: 大王英明,我等擁護大王決策。

趙王: 好,那就這么辦吧!來人,把和氏璧交給藺先生。 大臣4!

大臣4: 臣在。

趙王 :你化裝成僕人陪同前往,沿途要絕對保證和氏璧和藺相如的安全。

大臣4 :臣遵旨。

第二幕:

[過了幾天後,經過充分的准備,藺相如和大臣4就帶著和氏璧去秦國,直接進入了秦國宮殿。]

藺相如 小臣參見秦王。

秦王 請起。

藺相如 小臣已把寶物帶來,(藺相如雙手奉上和氏璧)

秦王 (接到和氏璧)這真不愧是和氏璧,雪白無暇,真是絕世無雙的寶物!(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藺相如 (看到這種情形)大王,在這塊璧上有點小毛病,是否要我指給您看。

秦王 果真有此等事?快指給本王看看。(說完就叫宦官把璧遞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 (剛接到和氏璧就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以十五城換取和氏璧,現在璧可是在我的手上,您要是強迫我,您就看不見這塊璧了,我的腦袋將和這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

(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 (秦王很著急)一切都好商量,不要急。來人把我國地圖拿上來。本王一定把這十五座城劃歸趙國。(說著把手指的十五座城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 好,秦王果然守信用,但是和氏璧乃是無價之寶,豈能隨隨便便交付與他人,必須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

秦王 好,五日後,本王就為和氏璧舉行一個隆重的典禮。

第三幕:

(藺相如進入了賓館後。)

藺相如 大臣4,你連夜帶著和氏璧速速返回我國,把璧親自交給大王。沿途晝伏夜行,絕對不可走漏半點風聲。

大臣4 是,但您也要注意自己安全,因為您和和氏璧一樣重要,沒有您就沒有和氏璧。(說完大臣4含淚要走)。

藺相如 (默默地點了點頭)慢著。

大臣4 請問先生還有什麼吩咐?

藺相如 你這身打扮會引起秦王和秦臣們的注意,你去打扮成秦國的平民百姓,然後抄小路走。

大臣4 多謝先生指點。

第四幕:

[五日後,藺相如再次走進秦王的宮殿。]

秦王 本王已如期行事,應該把和氏璧交給本王了吧!

藺相如 和氏璧早已送回我國,您要是有誠意,就把十五座城交付於我國,我國一定把璧送回來。

秦王 大膽,你知道欺君之罪是要斬首的嗎?

藺相如 您殺了小臣也沒有用,天下人都會知道秦國是最不講信用的。你以後何以誠信服天下。

[秦王氣得雙眼冒煙,但也沒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藺相如立了大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❼ 收集關於戰國的歷史故事和成語

背水一戰
bèishuǐyīzhàn
[釋義] 背:背向;水:指江河;背水:背後是水;表示沒有退路。原作「背水陣」;背後臨近河水擺陣;或布下的陣勢。後來指處於絕境之中;為求出路而決一死戰。
[語出]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乃使萬人行;出;背水陳(陣)。……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正音] 背;不能讀作「bēi」。
[辨形] 戰;不能寫作「站」。
[近義] 破釜沉舟 背城借一 濟河焚舟

❽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3個):

1、老牛舐犢

讀音:lǎo niú shì dú,意思是指父母疼愛子女。

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楊彪傳》:「子修為曹操所殺,操見彪問曰:'公何瘦之甚?'對曰:『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譯文:楊修被曹操殺死後,楊彪非常傷心。曹操問他說:「楊公為什麼會這般消瘦啊?」楊彪嘆氣說:「我自己覺得慚愧呀,我預先沒有料到我兒子會有這樣的結果,現在還有一種像老牛舔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的愛子之心。」

2、四面楚歌

讀音:sì miàn chǔ gē,意思是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譯文:劉邦等人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

3、老嫗能解

讀音:lǎo yù néng jiě,意思是每作一首詩就念給老年婦女聽,不懂就改,力求做到她們能懂,形容詩文明白易懂。

出自:宋·惠洪《冷齋夜話》卷一:「白樂天每作詩,問曰解否?嫗曰解,則錄之;不解,則易之。」

譯文:「白居易每次作新詩要讓老婦人也能理解。老婦人說理解了,他才定稿抄錄出去; 老婦人說不理解,他就進行修改,直到老婦人說理解了方才罷休。」

(8)哪裡能找到付墨凡歷史成語故事擴展閱讀

其他歷史成語故事

1、老生常談

讀音:lǎo shēng cháng tán,意思是老書生經常說的話,比喻人們聽慣了的沒有新鮮意思的話。

出自:晉·陳壽《三國志·魏書·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談。」

譯文:「這都是些老生常談,沒啥意思。」

2、出人頭地

讀音:chū rén tóu dì,意思是指高人一等,形容德才超眾或成就突出。

出自: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譯文:「蘇軾的文章實在是好,我應當讓路,使他高出我一頭。」

閱讀全文

與哪裡能找到付墨凡歷史成語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時代的零工經濟怎麼樣 瀏覽:591
天涯論壇有哪些好看的恐怖故事 瀏覽:24
經濟體制的格局是什麼 瀏覽:395
泗陽西康幸福城多少錢一平 瀏覽:600
什麼是不幸福家庭 瀏覽:76
兔和羊相配婚姻怎麼樣 瀏覽:190
健康證湖北怎麼辦理 瀏覽:408
衡水棗強事業編待遇如何 瀏覽:697
行政事業單位什麼時候開除工職 瀏覽:742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沒有編制怎麼辦 瀏覽:359
美女都去哪個行業工作了 瀏覽:825
經濟糾紛多久可以申訴 瀏覽:48
如何保持區域經濟 瀏覽:635
婚姻關系處理有什麼方法 瀏覽:799
想做一番事業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瀏覽:442
女生而言物質和愛情哪個重要 瀏覽:720
哪個地方氣溫的幸福指數 瀏覽:683
美女今天是什麼日子呀開心又活潑 瀏覽:936
婚姻愛情要拜哪個菩薩 瀏覽:926
最短的故事你會怎麼寫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