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有哪些

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1-31 11:22:53

⑴ 傳統節日故事有哪些

一、春節

春節在農歷中代表著新年到來,這一天里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起伏的大紅對聯,並燃放鞭炮,希望來年順利。根據傳說,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兇猛的怪物不停製造恐慌,天神將它囚禁在大山內部,每12個月才讓他出來一次。

12個月過去了,連被放了出來,並開始為非作歹,人們討論對付年獸的方法,有的人說年怕見紅色,火光和雜訊,人們張貼寫著吉利話的紅對聯,放炮竹,並敲鑼打鼓,怪物害怕的發抖。

夜幕降臨,所有的人家都點亮了燈籠,怪物被嚇壞了,從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年獸被打敗了,但慶祝新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⑵ 關於節日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歷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另外,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節日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它們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傳統節日的產生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的認識和尊重,蘊含著厚重的歷史與人文情懷,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精神核心。

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中華民族在節日中表達出中華民族的價值和思想、道德和倫理、行為與規范、審美與情趣,也凝聚著千百年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積極嚮往和執著追求。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在歷史發展演變中,也有一些傳統節日被附會上「避瘟」、「避惡」等沉重色彩的故事傳說作為節日「起源」,經實際考察,這些故事傳說遠遠晚於節日誕生,是後世建構出來的。附會的這些「避瘟避惡」故事與節日內涵沖突,無助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彰顯以及傳統節日的傳承與弘揚。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節日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傳統節日是中國極其多樣的習俗的代表,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

⑶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一、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二、清明節,

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三、端午節,

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等。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端午節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端午習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食粽子與扒龍舟是普遍習俗。

四、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五、重陽節

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⑷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

1、春節的由來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然而,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後,才將農歷正月初一正式定名為春節。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習俗至今仍很盛行。

2、除夕的由來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後,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餘。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3、元宵節的由來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燈會)。據乾隆十四牛張紹美編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縣志》載:;元宵,四市豎坊,懸燈,雜扮花鼓.高蹺.演百戲。舊時,金塔寺等地有黃河燈會,情景亦十分壯觀。建國後,歷年元宵節的燈會勝似往昔。節日之前,企事業職工,紛紛結扎彩門,懸掛花燈。有花卉燈、動物燈、八仙過海燈、西遊記故事燈,爭奇斗艷,氣象萬千。有愛好者在燈內裝置微型電動機,勝似走馬燈。最引人注目的是騰雲駕霧的金龍燈,足有10多米長。是夜,城內和城郊居民,蜂擁而至,萬頭攢動,人流如潮。武威習俗,觀燈時必從龍燈下鑽過,祈求合家平安,萬字如意。又說龍是吉祥物,鑽了龍燈,就會人丁興旺。

4、二月二的由來

古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據舊志載:是日城鄉居民以牲醴祀土祈豐年,各家炒豆類和麻籽食之,意示殺蚤滅蟲。如今祀土祈年活動已不存在,鄉間仍有炒麥豆之俗。

5、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是農歷時令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掃墓祭祖,謂之;春祭。武威城鄉習俗,凡有墳瑩者,須於清明前一、二天到墳上供祭品、燒紙錢、添土;無墳莖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間,到郊外或於自家門前、街道巷口燒紙錢。禁忌在清明節當日上墳、燒紙。傳說當日燒的紙錢就成鐵錢,死者不能用。

6、端午節的由來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是日清晨,家家戶戶門頭插柳枝,有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線或絲線繩,身佩香囊荷包,並在口、鼻、耳邊塗抹雄黃酒,相傳這樣可以避五毒(即蛇、蠍、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來的說法,男女青少年身著時興的夏裝,盡情遊玩。青年婦女講究綉香草荷包,綴上流蘇,贈送親友。舊時,未出嫁的姑娘將荷包帶在衣襟或系在發辮上,誘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會自慚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餅子卷糕,親友間相互饋送。下午,城鄉居民成群結伴,游覽寺廟,舊時游海子,現在海水乾涸,廟宇也毀於地震,改游文廟、古鍾樓、雷台、海藏公園、西郊公園等。小孩到野外攀樹折枝,編制柳帽,以預防暑氣。

7、中秋節的由來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城鄉居民家家蒸月餅,以示全家團圓。武威人的月餅是發面蒸的,如倒覆的臉盆大,種類繁多,有分層月餅、擰絲月餅、對瓣月餅、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來的俗語,意思是八月已經秋收,食物豐盛。親友之間,互贈月餅,有攀比之意。八月十五晚上,蛟潔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內,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及瓜果等祭品,點蠟燃香,全家圍坐賞月。少許,由主婦切開月餅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餅,談笑風生,頗有情趣。相傳祭月神供的西瓜,須剜成鋸齒形的兩個瓣,如家中有孕婦,可數瓜牙數預測男女,奇數生男,偶數生女。

8、冬至節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是;交九的開始,從這天起,白天漸長,夜間漸短各家要吃冬至飯。有的人家吃肉湯面條;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條:飯;也有人家吃;杏皮壇韃子,也叫;擻耳子;也有吃羊肉香頭飯或臊子面的民間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9、小年的由來

農歷臘月二十三(稱;小年)送灶神。民間有;臘月二十三,灶爺上了天的歌謠。是日晚上約八點左右,戶戶提前備灶書<用黃表紙書寫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麥牙糖和豆糖之類)、灶干糧(烙餅)、灶馬(黃表紙上印有備鞍的馬),並備一碟碎麥草,拌幾粒豆,子均供於灶神牌位之前焚燒,意示送灶爺上天庭。民間傳說灶爺為一家之主,臘月二十三上天匯報,臘月三十日晚回府,祭灶是祈求灶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過了臘月二十三,已接近春節,家家戶戶購置年貨,製作食品菜餚,拆洗衣服,打掃房屋,准備過大年。

10、元旦節的由來

在歷法上,人們習慣稱地球繞太陽轉1周為1年。但是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轉沒有固定的起點和終點,所以一年的起點和終點都是人為規定的,這就造成了各種歷法的不一致。相傳;元旦一詞來自我國最早的皇帝之一顓頊,他規定以農歷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後來有的朝代對元旦的日期有所變更,但原則上還是以每年的第一天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為元旦。直到西漢武帝時,大歷史學家司馬遷等人重新制定歷法,並規定每年正月初一為元旦,從此歷代不改。

(4)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

⑸ 八大傳統節日的故事有哪些

1、春節

春節在農歷中代表著新年到來,這一天里,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祈福的大紅對聯,並燃放鞭炮,希望來年順利。

屈原在楚國擔當重任,在楚戰時期以他的功績為人稱道。背信棄義的君王誹謗他有過失,他被免職了。不久之後他被流放,過著漂泊的生活。

他因國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憤。秦國大將白起揮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大石投汨羅江而死。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農歷五月十五日,他以喚起人民的熱忱。楚國的人民將米粒拋入江水給屈原獻祭。擔心穀粒會被魚蝦吃掉,人們將米包到蘆葦葉中並用絲線捆起來。人們還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繩。人們在門上插上艾葉,象徵擊退敵人的刀劍。

⑹ 傳統節日故事名稱有哪些

(2) ①嫦娥奔月(或:吳剛伐桂、玉兔搗葯) 。②牛郎織女(或:鵲橋相會) 。

⑺ 我國傳統節日的故事簡介

一、春節

春節在農歷中代表著新年到來,這一天里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起伏的大紅對聯,並燃放鞭炮,希望來年順利。根據傳說,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兇猛的怪物不停製造恐慌,天神將它囚禁在大山內部,每12個月才讓他出來一次。

12個月過去了,連被放了出來,並開始為非作歹,人們討論對付年獸的方法,有的人說年怕見紅色,火光和雜訊,人們張貼寫著吉利話的紅對聯,放炮竹,並敲鑼打鼓,怪物害怕的發抖。夜幕降臨,所有的人家都點亮了燈籠,怪物被嚇壞了,從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年獸被打敗了,但慶祝新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二、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個習俗要追溯到2000年前,傳說在天庭里,天地過著無聊又無趣的生活。當他聽說地面上的人們生活的幸福美滿時,他十分憤怒,於是他派出了一隻渾身燃燒的火焰的仙娥到人間,在正月十五那天將人間燒毀。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們這件事,有個聰明的人提出,每個人都要馬上點亮一盞燈籠。仙女又說,應該把仙鶴關在一個籠子里,並將火熄滅,當仙鶴降臨到人間時,他被逮了起來,並裝入一個無法燃火的籠子里,人們點亮了燈籠,燃放鞭炮和煙花,天帝看到人間失火後非常高興,他認為仙鶴已經成功摧毀了人間。事實上,人們舉著燈籠遊行來慶祝他們的勝利。為了紀念這一日,人們懸掛燈籠,或提著花燈上街散步,這就是元宵節。

三、清明節

每年4月1日是清明節,這天人們在鄉間散步,在墳前擺上祭品,佩戴鮮花或者嫩柳條,故事要追溯到紀元前,春秋戰國時期,金國王子重耳,被國公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後回到祖國。他依據個人的功績獎賞並封爵,在他流亡期間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個叫介之推的人被忘記了,他背著老母隱居在綿山裡,重耳的一個門客告訴他這件事,從而帶上侍從去尋找介之推。

但綿山太大了,他們找不到他另一個門客建議,放火燒山,介之推就出來了,重耳於是下令燒山,一場大火燒毀了這座荒山,介之推和他的母親堅持到了四川,重耳分悲痛,他規定每年的這一天都不許生活,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節不許開火的習俗已經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朝祖先的墓地依舊延續至今。

四、中秋節

中秋節是農歷的八月十五。人們吃月餅,孩子們則買來陶土做的兔子爺。關於中秋有很多傳說,這就是一個一位道士對唐明皇說,我可以讓您升上月宮,隨後他將自己的手杖拋向天空,手杖變成了一座大橋,皇帝登上了橋,隨著道士來到了月宮,在那裡皇帝見到了搗葯的玉兔和奏樂起舞的仙女們,他記下了這些美妙的樂曲,回到人間後,她做了一段曲子,並提名為,唐明皇月宮游記。

五、臘八節

臘八節是農歷的二月八號,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喝臘八粥,相傳老兩口過日子,吃苦耐勞,持家節儉,省下一筆大家業,可是寶貝兒子卻不爭氣,娶個媳婦也不賢惠,很快就敗了家業,到了臘月初八這一天,小倆口凍餓交加,幸好有村人、鄰居接濟,煮了一鍋大米、面塊、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雜合粥」。意思是:「吃頓雜合粥,教訓記心頭。」這頓粥讓小兩口改掉了惡習,走上正道,靠勤懇的勞動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來。民間流行臘八吃粥的風俗,就是人們為了以此教訓警告後人而相沿的。

(7)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春節,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是傳統上的農歷新年。春節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天臘、新歲,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中國人過春節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在民間,舊時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拜祭神靈、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

人們在春節這期間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在這節日里親朋好友之間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關於春節的歷史,缺少上古時期的文獻,古時候沒有辦法直接證實春節的來歷,導致春節的起源傳說有諸多說法,其中有幾種較具代表性的說法,春節源於「臘祭(天臘)說」、源於「天皇氏定歲說」、源於「巫術儀式說」、源於「鬼節說」、源於「古代豐收祭祀說」、源於「舜繼部落聯盟首領位說」(有說舜繼天子位,但「天子」之稱謂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於漢代才流行)等等。

據考,春節在起源上,是上古時代古人根據天象、物候確定四季循環演變而來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說文解字》中說:「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為時間標志,後來歷法知識進步,根據天象與物候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年成為一年四季的時間總稱。地球繞太陽一周,歷法上叫一年,循環往復,永無止境;人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節氣的不同,就以夏歷正月初一為一年的歲首 。

自古以來,人們都強調春節作為一年開端的意義。《盤古王表》載:「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尚書·大傳》中說:「正月一日為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說,正月一日是一年的開端,一月的開端,一日的開端;年開端之始,謂之歲首(農歷新年、春節);民間俗稱「過年」或「過大年」。

閱讀全文

與關於傳統節日的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數字時代的零工經濟怎麼樣 瀏覽:591
天涯論壇有哪些好看的恐怖故事 瀏覽:24
經濟體制的格局是什麼 瀏覽:395
泗陽西康幸福城多少錢一平 瀏覽:600
什麼是不幸福家庭 瀏覽:76
兔和羊相配婚姻怎麼樣 瀏覽:190
健康證湖北怎麼辦理 瀏覽:408
衡水棗強事業編待遇如何 瀏覽:697
行政事業單位什麼時候開除工職 瀏覽:742
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沒有編制怎麼辦 瀏覽:359
美女都去哪個行業工作了 瀏覽:825
經濟糾紛多久可以申訴 瀏覽:48
如何保持區域經濟 瀏覽:635
婚姻關系處理有什麼方法 瀏覽:799
想做一番事業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瀏覽:442
女生而言物質和愛情哪個重要 瀏覽:720
哪個地方氣溫的幸福指數 瀏覽:683
美女今天是什麼日子呀開心又活潑 瀏覽:936
婚姻愛情要拜哪個菩薩 瀏覽:926
最短的故事你會怎麼寫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