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如何讓科學和故事互動

如何讓科學和故事互動

發布時間:2022-01-29 15:27:56

㈠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

一、教師認真備課,探尋課堂教學中的互動點
眾所周知,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師在備課時,應在充分抓好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基礎上,積極尋求教學中師生間的互動點。通過多種形式的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也拉近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讓學生實現「讓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二、積極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教師應積極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教師應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學生在注意力集中在老師的課堂上所說的知識上來。教師也可以通過提出各種與教學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去大膽地猜測與推理並說出自己的觀點。之後教師再對學生的觀點進行評述,查缺補漏,最終將所有重要的知識點告訴學生,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重視學生間的互助合作,進而推動師生互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並指定幾個學生作為骨幹,分別帶領一部分學生進行學習討論,互助合作,共同進步。教師可以穿插於各組之間,參與其中的討論並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而推動師生間的互動。
四、教師做好課後小結,總結經驗,剖析不足
所有的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必有曲折。當教師採用一種方法進行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可能會成功,但也可能會失敗,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此時教師不必氣餒,也不必瞻前顧後、停滯不前,而應該冷靜反思、認真總結,歸納出在教學中的失誤之處(是教學方法運用不當?還是採用的方法不適用於本次課的教學對象等等),並積極思索改進措施和策略。可以相信,在不斷的失敗——反思下,成功一定不會太遙遠。
加強科學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研究課題。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與者就是教師和學生,這兩者之間的聯系與互動,對於新知識的傳授、學生學習效果的提高等,均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應重視師生互動的重要性,並積極探索提升互動的各種有效的方法。

㈡ 怎樣編寫科學故事,讓科學課更吸引孩子

我們可以把科學故事編寫的更加符合孩子的一個喜好,孩子都是特別喜歡那種天馬行空的東西的,那麼我們可以在編寫科學故事的過程當中,把孩子喜歡的那種天馬行空的事情加入到我們所編寫的故事當中,這樣的話就可以更加吸引孩子。

㈢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讓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

科學活動如何引導幼兒與材料積極互動


科學活動是一種動態的活動,是人的一種特殊的活動,是兒童探索、實踐的過程。新綱要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提出:「幼兒要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因此,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不僅要讓幼兒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幼兒的探索意識,培養幼兒的探究能力。而幼兒的探究活動是以物質材料為基礎的,幼兒在與材料的操作過程中,能夠獲得多種經驗,使身心各方面能力得到發展。
新綱要強調:「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在科學活動中,教師要重視幫助幼兒創設有利於產生積極探索行為的環境,及時提供幼兒熟悉、豐富、操作性強的、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與材料相互作用。
一、材料的選擇和准備
1.提供日常用品,激發探索慾望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的探索以自己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所以在科學活動中要提供幼兒熟悉的且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材料,引導和保持幼兒對材料的探索慾望。
如,大班科學活動「光和影」,為了讓幼兒能積極參與探索活動,我為幼兒提供了鏡子、光碟、手電筒等日常用品,讓幼兒充分地在室內外觀察、玩弄,相互交流探討,了解光和影的關系,幼兒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激發了探究興趣,他們積極尋找其他生活用品來操作玩弄,想進一步了解光和影的關系。探索溶解現象時,為幼兒准備糖、鹽、果珍、奶粉、綠豆、沙子、勺子、透明杯等常見物品,他們一看到這些物品就產生親切感,情不自禁產生探索的慾望,他們加水、攪拌、觀察、比較,不亦樂乎地操作,從中發現有些物質能溶解於水,有些物質不能溶解於水,較好地了解了物質的溶解現象。
2.提供多層次材料,激發創作慾望
根據幼兒的能力和發展水平差異,教師為幼兒提供的材料要呈現出層次性,以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需求。提供的材料可以是成品、半成品和未加工的材料,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材料的教育功能,這樣的材料也能給幼兒留有充分想像、創造的餘地。如,科學區中教師提供的拼圖,既有完整拼好的圖,也有拼好一半的圖,還有許多是零散的小圖,幼兒根據自己能力水平選擇不同的拼圖,能力強的幼兒選擇零散的小圖,獨立拼出完整的大圖,能力差的幼兒選擇已拼了一半的圖,根據完整的大圖範例完成另一半的拼圖。這樣從事操作的幼兒最後都完成了拼圖,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有利於激發幼兒進一步創作的慾望。
3.引導變廢為寶,深入探索活動
新材料很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和興趣,激起幼兒創造的靈感,因此,教師要經常給幼兒增添和更換新的活動材料,促使幼兒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盡情地創造和發揮。教師自己要成為有心人,更要引導幼兒做有心人去收集那些既安全、衛生又容易得到的廢舊物品,引導幼兒將廢舊物品運用於探索活動之中,使探索活動得以深入和豐富。
如,請幼兒將家中廢棄的各種盒子帶到班級,當各種盒子達到一定數量時,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用多種方法給盒子分類,有的將相同的盒子放在一起,有的將大小差不多的歸為一類,教師則根據幼兒操作表現適時抓住契機引導他們根據多種依據分類,如,按材料來分,分為紙質盒子、金屬盒子、塑料盒子;按形狀分,分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等。就在這樣不斷的動手操作中,幼兒感受到這些廢舊物品隱藏著無窮的樂趣,廢舊的物品也可以成為寶貝,幼兒探索興致高漲,課余還利用這些廢舊物品嘗試不同的玩法,有的壘高,有的製作手工作品,有的玩拼拆游戲,探索的積極性得到了提高,探索活動得到了深入。
4.爭取家長支持,豐富活動材料
新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夥伴。」教師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發動家長一起參與,幫助幼兒尋找材料,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究慾望。如,活動「各種各樣的汽車」前,有的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車展會,有的家長幫助孩子在網上尋找各種汽車的資料,有的家長幫助孩子把多輛玩具汽車帶到了班級。幼兒面對各種各樣的汽車,探索的興趣和願望油然而生。還有的家長把小轎車開進了幼兒園,讓幼兒觀察了解汽車的構造,如,小轎車有幾扇門、幾盞車燈、幾面車鏡等,幼兒通過親自觀察,對小轎車的各種部件名稱、數量等有了深刻的認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材料的理解和表達
幼兒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對材料有自己的感知和理解,教師應指導幼兒用合適的方式、方法表達出來,記錄下來。在探索「水的浮力」中,我為幼兒提供木塊、泡沫塑料、乒乓球、紙船、積木、鐵釘、彈珠等多種物品,還為每個幼兒准備了一支筆、一張記錄表。在活動中,我讓幼兒充分玩水,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記錄每種物品放在水裡的變化,物品浮在水面上用「↑」表示,物品沉在水底用「↓」表示。在與材料的互動中,正是幼兒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達感知,有利於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
又如,活動「量一量」,我讓幼兒准備了回形針、牙簽、尺、毛線段等材料,演示測量的方法及相對應的記錄方法,然後讓幼兒選取不同的材料測量幼兒用書、黑板、桌子等物體,並把結果記錄下來。幼兒紛紛動手。在測量中,碰到了一個問題:測量到最後,不能正好量完,多出的一點該怎麼記錄?幼兒充分討論,在確定了記錄的方法,如用x+或x-等。幼兒興趣極高,還把測量工具帶回家裡,把家中的電視機、床、自己的褲子等進行了測量,還十分准確地進行記錄,進一步掌握了測量的方法,體驗了成功的樂趣。
三、教師的引導與支持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與支持至關重要,教師應密切關注幼兒的活動,對不同的幼兒給予具體指導,保證幼兒充分探索的空間,滿足他們的探究願望,促進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如,在探索過程中幼兒碰到了困難,教師不應包辦代替,也不應搪塞敷衍,應該給幼兒一定的時間,鼓勵幼兒通過充分的操作探索,盡自己的能力解決困難,體驗成功的喜悅。
有時操作的預定時間已到,但幼兒的探索興趣仍然高漲,教師要學會耐心等待,隨機調整活動時間,讓幼兒繼續探索操作,滿足探索需求。當幼兒在探究中出現失誤時,教師要給其信心,引導他們運用探索的最佳方法,對水平較高的幼兒,要提高要求。幼兒在探究新材料時,要鼓勵他們用多種方式玩。
如,讓幼兒玩磁鐵,我為幼兒提供許多材料,讓他們通過猜、試、分三步曲發現磁鐵的奧秘。在基本分清現場提供的材料哪些磁鐵能吸住,哪些不能吸住之後,我適時啟發幼兒:如果兩塊磁鐵在一起會有什麼情況發生呢?幼兒立刻操作起來,有的告訴我兩塊磁鐵被牢牢地吸在一起了,有的發現一塊磁鐵能推著另一塊磁鐵往前走,還有的說兩塊磁鐵像仇人似的怎麼也不能碰在一起。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我給了幼兒啟發、鼓勵和支持,幼兒情緒愉悅,樂於探索,他們通過動手動腦,發現了磁鐵的相吸和相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之,在科學活動中,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實踐者、發現者,是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幼兒科學探索的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要積極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材料,引導幼兒與材料積極互動,讓幼兒體驗探索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增強探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俊.幼兒園科學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鄒尚志.研究性學習指南.中國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安昌鎮中心幼兒園)

㈣ 如何讓學生對科學課感興趣

經常將生活中的有趣的現象和學生感興趣的東西用科學的方法解釋給他,並開展實驗,模擬各種現象。

㈤ 關於科學的文章,可以使科學家的故事啊、螞蟻搬家等

aa

㈥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促進科學課堂的師生互動

一、達成知識與技能目標的師生互動策略
(一)讓思維隨指尖自由飛揚
師生之間互動,是一個雙向的過程,雙方需要建立在共同的知識背景下,保持思維的活躍狀態,這樣才會有互動的話語權和共同語,實現互動的默契與高效,教學目標的達成才會一帆風順。然而,信息技術在課堂中的介入,師生之間的互動憑借不僅僅是書本、語言和黑板,而且還有呈現多形態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互動的載體,而且改變了互動的方式,因而師生適應這種新的互動環境和互動需要就顯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否則,必然會造成思維的遲滯和互動的困難。因此,熟練地運用恰當的方式,讓學生迅速找到信息技術載體上的師生共同關注點,讓學生保持思維的緊湊性和流暢性,進行行雲流水般的師生互動,就會有效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例如,我們製作的課件應該簡潔而醒目,通過大屏幕投影顯示後,再配以激光翻頁筆、體態暗示和語言提示,隨著指尖掌控自如,使傳統的互動方式與信息技術互動方式有機融合,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加順暢,師生互動復雜了,但卻照樣可以自然而協調。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進一步促成了師生與大屏幕之間的無隙交互,教師可以在白板上呈現重點內容,通過熟練地圈劃批註、點擊滑動等親密接觸,與白板融為一體,在這種狀態下與學生之間展開互動,教與學渾然一體,師與生心心相印。隨著手持技術的發展,每個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座位上通過手指的點擊、拖劃手持終端,在最短的瞬間參與互動學習,最大限度地減少思維的外在屏障,縮短空間距離,實現隱秘的、自如的信息交流,互動在舉手投足間完成。
(二)對話是信息的自然流露
互動包括語言形式的交流與非語言形式的交流,而「對話」是對話主體在彼此交往過程中認知、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等方面進行交流與碰撞、溝通與合作、激發與感染的過程,是通過語言形式交流,實現互動的最重要途徑。然而,由於師生雙方在知識結構、生活經驗、心理特點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要想在課堂中進行對話互動,特別是達成「知識與技能目標」方面的對話互動,師生雙方必須建立在共同的話語平台上,而且還要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對稱前提之下,否則,就很難實現平等的、一致的對話互動。在現實中,教師自身的知識素養與學生的知識基礎之間的懸殊是必然存在的。就指定的學習內容而言,教師通過鑽研教材,搜集材料,其掌握的信息的豐富程度也不是學生通過預習所能比擬的。因此,一方面,教師要在課堂上注重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設富含「營養」的學習情境,讓所有學生獲得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對稱信息,對話互動成為信息的自然流露;二是注重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和設計符合兒童心理需求的學習活動,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形成和諧的師生對話互動。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奇妙的國際互聯網》一課的第3自然段時,首先播放一段介紹國際互聯網上豐富內容的Flash動畫,拓展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接著在交流的基礎上,教師又以自己在網上購買翻頁筆的經歷,邊解說邊再現演示購買過程;既而又投影出示「網上下棋」「網上訂票」「網上交易」「網上會診」等圖片和提示語,啟發學生用「可以……可以……還可以……甚至可以……」說話表達;最後又進一步啟發「突然有一段時間,國際互聯網突然中斷不能互通信息了,人們原本打算……但是現在只能……」。整個教學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網上生活的豐富信息,而且完全沉浸在真切的情景中,特別是創設的虛擬對話活動,讓師生之間的對話互動進入「話」思如泉的境界,有效達成了「體會互聯網的奇妙以及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一教學目標。
(三)動態調整來自准確反饋
師生之間的互動,並不是無目的的隨意互動。特別是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學目標,帶著目的實現有意識的互動,並且是在預設基礎上的、不斷進行教學調整的互動。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師或學生往往容易會迷失教與學的目的,實現的師生互動也就會偏離預定方向。所以教師就需要摒棄干擾因素,及時、准確地捕捉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後續學習的教學調整。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上,教師不僅可以繼續運用察顏觀色、巡視交流等傳統手段來搜集學習情況信息,而且需要認識和發揮信息技術手段在搜集和利用學習情況信息的重要作用,以便更有把握地進行動態教學調整和實施後續學習的師生互動。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語文《習作5》「寫一件親身經歷的事」時,先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出示四幅喜怒哀樂的臉蛋圖,並輔以與神情相一致的音效,激發學生回到豐富多彩的記憶中去,搜尋習作的題材。接著,讓學生在確定自己的題材後,用互動式電子白板附帶的投票器,對自己選擇的題材作出「喜」「怒」「哀」「樂」四個選項的投票。教師在當場瞬間獲得學生的選擇統計結果後,就可以根據學生的選擇,側重於「喜」「怒」「哀」「樂」某一方面進行範文評析、用詞造句推敲和語言材料提供等。顯然,由於投票器的使用,及時而准確地了解到了學生在題材類型方面的選擇,作出相應調整的後續學習,能夠給更多的學生以直接的影響與指導,也為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緊密互動提供了依據。再如,利用投票器等手持終端,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幾種典型習題的選擇練習,從學生作出選擇的即時反饋中,教師可以准確地了解學生在哪一類題型或哪一方面存在學習困難,以便繼續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師生互動和後續練習。有些學習內容,如量角器量角、溫度計測量溫度等精細活動,可以通過大屏幕來放大顯示,有些學習內容,如歸類推理等較隱密的思維活動,可以通過電子白板上的拖動圈劃來外顯,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也促進了學生之間互動的可能。
二、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師生互動策略
(一)用學習記錄讓時間定格
師生之間圍繞學習活動實施的互動,並不局限於結果的得失,往往還需要對學習過程進行考察,甚至回到之前的時間段,延續學習過程的再展開。這種時間跨度式的過程學習,固然可以通過語言描述再次回到之前的學習情境中,但就此實施師生互動,受學生個體差異的限制,互動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信息流通也必將受到限制。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及時記錄學習過程中的軌跡,並能根據需要儲存下來以供隨時調用,有效地方便了師生之間互動基礎上的對話。儲存學習記錄,能夠讓學生在其它時間段迅速進入儲存的學習定格,既有利於師生快捷地進入相應的思維狀態展開對話與師生互動,又利於學生整體思考,不斷推進學習進程,發現知識結構。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春聯》一課時,就充分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能夠記錄學習軌跡的功能,實現時間跨度式學習。我們先讓學生根據課文的介紹,通過口述來體會兩副春聯在用詞上的對仗特點。然後在白板上出示三幅上下聯分開的、排列散亂的春聯,讓學生依據對仗特點,在白板上通過拖動來給春聯組合配對,並標記對仗的詞語。接著,我們繼續圍繞課文展開後續學習,並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聲律啟蒙》和春聯的尾字的聲韻,發現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的規律。至此,我們並沒有急於進入新的學習活動,而是把白板切換到之前學生進行春聯組合配對的、記錄了階段學習結果的畫面,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學習軌跡記錄面前,繼續把組合配對好的春聯,根據平仄特點按上下聯的順序排列好。由於學生是在原有學習軌跡上的再學習,師生互動甚為順利,這既是對前面學習活動的推進,又是學生發現新知識的過程,明白了春聯的兩個決定要素:對仗和平仄聲律。
(二)學習方法是直覺的感悟
對於兒童面言,學習方法不能像知識那樣通過抽象的講解來掌握,而必須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的點撥啟發,逐步感悟和發現。這樣掌握的學習方法,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促進學生在後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運用這些學習方法開展學習活動。因此,教師為達成學習方法維度的教學目標,不能為教方法而教方法,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的過程中直覺感悟而形成元認知策略。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側重於在關鍵點上捕捉學習過程,並形象呈現給學生反思,再通過合理的師生互動,學生才能更輕松地提煉出元認識策略,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信息技術對於學習方法的應用意義就會更有效地彰顯出來。我們可以發揮信息技術數據通信便利的優勢,在巡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及時使用手機等便攜設備捕捉學習關鍵點,並發送到電腦大屏幕,開展基於具體事實的師生互動。由於這樣的師生互動可以依賴可知可感的多媒體一手資料,超越了純粹的口頭表述,有利於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展開對話,在師生互動中提高了信息傳輸效率和教學目標達成度。
例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要指導學生做好學習筆記。布置自學任務後,教師在巡視的過程中,可以用手機拍攝來搜集學生在做筆記過程中的典型學習畫面,並通過無線技術即時把拍攝的圖片發送到電腦大屏幕上。學生面對多張同學或自己的學習畫面,在生動的比較和互動中,就會提升做好學習筆記的直覺,形成自主建構的元認知策略知識。其實,在課堂中,像這樣珍貴的學習情景還是比較常見的,只不過有時由於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只能聽之任之,放棄學習資源的捕捉。比如,數學課上學生學慣用圓規畫圓時的操作畫面,小組學習過程中分工合作學習的情景,科學課上學生用溫度計測量水杯中水的溫度等實驗畫面等等,我們都可以選取典型場景抓拍下來發送到電腦大屏幕,在此基礎上開展師生互動,針對性強,基於事實畫面對話,學生的觸動也大,利於學習方法的直覺感悟與抽象概括。
三、完成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師生互動策略
(一)情感是維系師生的紐帶
課堂上,教師在師生互動的生命歷程中,只有關注學生生命的意義,煥發學生生命的活力,才能顯現並成就自身生命的意義及價值。在學科教學的課堂上,往往由於學科知識教學的功利主義,造成片面追求知識的積淀,忽視人作為生命的意義,忽視人作為情感的需求。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極易誇大技術的力量,忽視技術作為物的本質,忽視技術本身在情感上的不存在。因此,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科教學課堂上,極易造成情感上的雙重缺失,忽視學生的情感需要,從而阻礙開展和諧師生關系基礎之上的有效互動。為此,教師首先必須充分認識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教學目標的存在,情感也是師生得以有效互動的前提,課上必須注重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其次,教師不能剝離教師與信息技術的一體意義,讓信息技術替代教師去跟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有其受限的作用點,只有使信息技術與自己融為一體,才會增強教師與技術的整體教育力量。教師甚至有時需要限制信息技術在學生面前單獨呈現的時間和誇大的作用,不讓技術成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的隔膜,以免造成教師作為生命體的生命意義的減弱。
例如,在教學三年級語文《槐鄉五月》一課時,由於上課教師具備良好的語文素養,所以就沒有採用電腦光碟來朗讀全文,而是教師邊范讀全文邊隨音樂展示一組圖片,教師通過自己朗讀時的表情和音調傳遞著自己的情感。在三分多鍾時間里,學生面對的不是冰冷的電腦,而是聲情並茂、隨時用眼神交流的老師,師生之間的情感始終在維系著。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也沒有使用3分鍾左右的、展示槐樹槐花的配套視頻,而是有針對性地呈現幾張不同形態特點的槐花圖,用「有的……有的……」句式來欣賞、想像、表達槐花的多姿多彩,隨時與學生進行互動,體驗著師生一起學習的融融快意。雖然兩個3分鍾在平時看來,並不是多長的時間,但是對於40分鍾的課堂來說,教師與學生之間情感上的斷裂,往往會導致學生情緒的低落和學習專注的轉移,因此,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要注重把自己的生命意義和情感溝通融入到信息技術的運用過程中,師生互動才得以順暢。
(二)震撼力來自情感的渲染
學科教學也有其育人價值,並且更多通過「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的教學目標來體現。但是學科教學受學科特點限制,其「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也就有共同點和側重點。例如,語文學科側重於通過語言文字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數學學科側重於通過數學符號、音樂學科側重於通過音樂和歌曲、美術學科側重於通過美術作品來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但在「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方面又有共同之處。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廣泛運用,教師更容易打破學科壁壘,運用各種形態的素材來進行情感渲染,促進某一學科教學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目標。學習語言文字作品時,我們可以運用音樂、圖畫等來增強情感渲染;學習數學問題時,我們可以運用語言、圖畫等來增強情感渲染;學習音樂或美術作品時,我們也可以運用語言文字、數學符號等來增強情感渲染,進而在情感的驅動下實現真情流露的師生互動,促進良好學習態度和積極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語文《船長》一課時,如何設計學習活動來學習「船長哈威爾徐徐沉入大海」一段文字呢?固然可以通過咬文嚼字來體會船長忠於職守的高貴品質,但這樣的學習活動顯得情感單薄,感染力欠缺,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夠。於是,教師作了這樣的調整:多媒體大屏幕出示哈威爾船長巍然屹立艦橋的畫面,並以稍大的音量播放《泰坦尼克號》主題曲《我心永恆》,相應的文欄位落慢慢從下往上升起,同時,教師用深情的話語朗誦這段文字。稍後,讓學生自由表達:哈威爾船長如果能夠跟大家說一段話,他會怎樣說呢?獲救的人們看著眼前的一幕,他們又會說些什麼呢?相信,在這樣震撼人心的情境之下,師生在互動中就會由衷地生情,還會對學生的世界觀產生觸動。

有效的課堂師生互動,是一名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體現。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課堂師生互動,有其特殊性,既需要師生熟練把控信息技術的性能,更需要教師以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在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觀照下,運用信息技術增進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實現課堂師生互動的新境界。信息技術的運用,雖然課堂師生互動復雜了,卻還能達到左右逢源的境地,那麼,信息技術的整合也才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有效課堂師生互動,是一名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前提和保障。

㈦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開展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

師幼互動意味著對話,意味著相互建構。師幼互動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彌漫充盈在師幼之間的一種教育情景和精神氛圍。教師作為師幼互動關系建立的主導者,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以提高師幼互動的有效性和互動質量。
1. 正確定位角色,突出幼兒的主體性
教師的角色定位直接影響積極師幼關系的建構,所以必須對教師角色定位進行調整。在師幼互動中,在游戲活動中教師決不是簡單的管理者、指揮者或裁決者,更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而是良好師幼互動環境的創造者,交往機會的提供者,從而使游戲活動順利進行,提高幼兒進行游戲的興趣。
如在《娃娃家》游戲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自己進行角色的分配,誰喜歡當爸爸,誰喜歡當媽媽,也可以讓幼兒將自己的角色安排進來,這樣幼兒就會自覺的與教師互動起來,因為他們對自己分配的角色感到熟悉與親切,覺得老師是他們的合作者,是夥伴,而不是權威的代表,從心理上喜歡與老師進行游戲,這樣教師就會從各方面指導幼兒的游戲,不僅能夠促進幼兒游戲的順利進行也有利於體現游戲的教育意義。
2. 重視情意互動,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
在積極的情感氛圍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幼兒更容易產生被支持感,互動的動機也就更強,效果也更好了。情感的互動還可以讓幼兒在愛的滋潤下養成自尊,自愛,不怕困難,樂於探索的良好品質,是積極有效師幼互動的動力之源。
首先,教師要理解幼兒,注意每個幼兒的情感流露,從中理解他們的情感狀態,了解孩子的心態和真情實感,培養幼兒學會積極的情感交流。
第二,教師要創設互愛氣氛,讓幼兒感受愉快的情感互動,不僅使幼兒願意學習,而且什麼都很積極。教師還要主動與幼兒交談,貼近他們,並讓幼兒分享教師熱愛他們的情感,這樣才能使幼兒樂意與教師一起游戲,不懼怕老師,將老師當做合作夥伴,使師幼互動順利進行。
第三,教師要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幼兒興趣。對能力強,喜歡展示自己行為能力的幼兒,應給予贊賞和鼓勵表示對幼兒的關注;對能力差,喜歡求助老師的幼兒,應採取幫助,照顧等支持性互動方式;對喜歡向老師告狀的幼兒,多採取調解等引導性,合作性互動方式,引導幼兒通過討論化解糾紛;對情緒低落,不喜歡參與活動的幼兒應採取激趣,鼓勵和幫助等支持性互動,使其積極地參與活動。
3. 創設恰當的游戲環境,鼓勵和引導幼兒探索
瑞吉歐認為,環境是兒童學習的第三位老師,兒童在與周圍環境的和諧互動中獲得發展。教師應該為幼兒創設有利於發展的環境,引導他們根據環境進行游戲,這樣教師在與幼兒的游戲中起著引導的作用。如理發店幼兒在對話-甲問乙:「你在哪裡上班?」乙回答:「小吃店」理完發,按理乙要回小吃店上班,但目前游戲中還沒有小吃店,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思路創設一個小吃店的環境,教師或者是扮演小吃店的老闆,提醒乙該上班了,或者是扮演顧客,這樣讓幼兒繼續小吃店的游戲,這樣通過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又創設了一個環境有利於幼兒興趣的提高,同時也開發了幼兒的思維能力。
4.重視自我反省,提高對幼兒行為的領悟能力
如果一個教師能夠在教育實踐中注意思考幼兒園內發生的每一件事情對幼兒發展的意義,留心自己的行為對幼兒情感體驗的影響的話,那麼,教師使會及時地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對幼兒採取積極的支持性的行為,從而與幼兒形成和諧的師幼關系。如果教師只單純著眼游戲計劃的完成,而不是將與幼兒進行互動的具體過程作為自己思考的內容,從互動過程帶給孩子的影響去推斷自己的行為的適應性與合理性,那麼教師可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總結,也不可能給師幼互動的狀態帶來明顯的改觀。就像「娃娃家」的例子中由於教師只是著眼於游戲的規則,而不考慮幼兒的出發點,誤解了幼兒的行為,因而就不利於師幼互動的實現。

㈧ 如何培養學生在科學方面的創新能力

摘 要: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要把握科學探究程序,把握科學探究方法,探究實驗計劃的制定要具有開放性和可操作性,要將教學目標與科學探究有機的結合,要將物理方法與實驗教學相滲透,在實際的探究實驗中,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出科學問題,要給學生交流與評價的互動空間,要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並要盡量肯定學生的創新能力,激勵學生獲取成功的信心,還要把探究實驗深入到課外和家庭中去做,這樣才能促進基礎知識向實際能力轉化,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科學探究 創新能力 實驗教學
引 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及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核心內容,物理學科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及創新能力方面又走在各學科前列。
所謂科學探究,就是讓學生去模擬科學家的工作過程,按照一定的科學思維程序去探索學習的過程,從中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體驗探究過程的心理感受。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日新月異,知識在社會生活發展中的含量越來越高,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越來越受到世人的矚目,決定個人命運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識的多少,而在於更新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大小,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培養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而不僅僅是知識的本身。新課標指出,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物理學由實驗和理論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實驗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種重要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應適當增加設計性實驗,嘗試利用實驗手段和已知的規律進行有目的的實驗。因此物理實驗教學不能只局限於培養學生熟練的操作技能上,而應把教學的根本目的界定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等創新能力的具有開拓發展特點的復合型人才。
一、把握科學探究程序,將教學目標與科學探究有機的結合起來
科學探究的過程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創造力的核心是創造性思維,因此,探究實質是一個思維的過程,這個思維的過程是模擬科學工作者進行科研的思維程序來進行的。這種思維程序也就是學生科學探究的程序步驟。這種思維程序有如下的各個要素組成: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這一思維程序對教師來講是進行探究教學的一種重要的參考模式,對於學生來講是他們進行探究學習、創造活動的重要參考步驟,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的學習目標。
另外,在探究過程中,為了完成探究的各個要素還離不開一些具體的方法,如控制變數法、等效替代法、歸納法等等。
但是科學探究課題的選擇以及活動的范圍、層次都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循序漸進。課題應該從小到大,活動要從簡單到復雜,要求從低到高,要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整個探究活動中要體現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同階段的探究實驗,有不同的達成目標。如科學探究的幾個要素的掌握,在八年級物理中,安排了不同達成目標的探究實驗逐一展開。探究能力的培養可以循序漸進。學期過半時,探究物質熔化和凝固後學生的探究能力已初步具備。在八年級(上),最初的幾個探究都是非常簡單的、定性的,例如第14頁「探究:聲音怎樣從發聲的物體傳播到遠處?」、第21頁「探究:響度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幾個探究都是一兩步就能解決的。此後的幾個探究逐漸復雜,到八年級(上)的最後,關於串並聯電路電流、電壓關系的探究已經是十分完整的、典型的探究活動了。同時要對初中階段的探究實驗有總體的把握,將三維目標的達成滲透到各個探究實驗之中,最後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二、把握科學探究方法,將物理方法與實驗教學相滲透
探究式學習,是通過探究過程,讓學生體會探索真理的方法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探究式實驗教學中,要學生適時進行物理學研究方法的教育十分必要。比如我在「磁場」一節的教學中,首先舉例:電流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怎樣知道它的存在?空氣也看不見摸不著,我們怎樣感知它的存在?學生回答:用電流表測或接入小燈泡即可,而有風時我們知道空氣的存在。緊接著我馬上指出,這就是物理學中常見的轉化法,而我們今天開展的探究磁場這種物質的存在也要用類似的方法。用小磁針的轉動來說明磁體周圍的特殊物質磁場的存在。然後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生探究後我們又順勢引如磁感線來描述磁場,這時又讓學生回憶光線的引入用到了什麼方法?學生馬上回答:建模法。我又問:那我們引入磁感線用到的正是這種方法,這樣物理研究的一些方法就順利地教給了學生。又如我們講過的等效電路、等效電阻、分力與合力等效等又應該滲透等效法,等效法是常用的科學思維方法。所以在探究式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具體學習內容,適時對學生進行上述研究方法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一些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並把這些方法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去,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科學和故事互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安幸福嘉園怎麼樣 瀏覽:64
香車美女桃花盛開的春天會怎麼樣 瀏覽:833
乞丐的婚姻如何 瀏覽:909
幸福樹的葉子淹了是怎麼回事 瀏覽:734
海南美女哪裡的多 瀏覽:758
民政局批復事業單位成立需要多久 瀏覽:834
守望幸福怎麼發說說 瀏覽:492
遼寧省哪個城市能辦海員健康證 瀏覽:165
九江事業單位什麼時候出公告 瀏覽:208
湘潭事業單位工資多少 瀏覽:511
二兩九婚姻如何 瀏覽:968
在你沒有錢的時候如何經營好愛情 瀏覽:386
什麼是商品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瀏覽:227
楊浦哪裡醫院可以辦理健康證 瀏覽:211
什麼樣的婚姻就像萬箭穿心一樣 瀏覽:773
樓蘭古城美女叫什麼名字 瀏覽:455
幸福懷仁標志在哪個學校 瀏覽:38
農村集體超市經濟怎麼形成內循環 瀏覽:890
經濟過熱會帶來什麼問題 瀏覽:964
總喜歡想像愛情故事怎麼辦 瀏覽: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