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老開封在皇城牆根下有多少故事

老開封在皇城牆根下有多少故事

發布時間:2022-01-19 21:12:03

Ⅰ 與開封有關的成語故事

開封,簡稱汴,現為河南省地級市,是我國七大古都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中國版圖的中部,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有關開封的歷史典故9則
四分五裂
「四分五裂」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極為分散,很不統一。
此語出自《戰國策·戰國策卷二十二魏一》。
大意是,張儀(?——前310年,戰國時縱橫家,魏國貴族後代,曾先後在魏、秦為相)為秦連橫於魏國,對魏襄王(魏惠王之子)說:魏王的領土不到一千
里,士兵也不超過三十萬。從地形上看,魏國地勢平坦,沒有高山深川的阻隔,與四方諸侯交通便利,猶如車輪輻條都集聚在車軸上一般。從鄭國到魏國,不過百
里;從陳國到魏國,也只有二百餘里。人奔馬跑,還不知疲倦就到了魏國。魏國南與楚國接壤,西邊是韓國,北邊是趙國,東邊與齊國相鄰,所以士兵要守衛四方邊
界,以至於守境的小亭和屏障接連排列。運糧的河道和儲米的糧倉,不少於十萬。魏國的地勢,原來就是適合作戰的地方。如果魏國向南親近楚國而不親近齊國,那
齊國就會進攻你們的東面;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趙國就會由北面來進攻你們;不和韓國聯合,那麼韓國就會攻打魏國的西面;不和楚國親善,魏國的南面
就會危險了。這就是魏國所處的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
蘇秦所制定的諸侯國合縱的計策,是註定要失敗的。如果大王不臣服於秦國,秦國將派兵進攻河外,佔領酸棗(今延津)等地,並進一步威脅衛國奪取晉陽,那
么趙國就沒有能力南下支援魏國,魏國也就沒有辦法北上聯合趙國,合縱的通道就此斷絕,這時如果秦國威脅韓國來攻打魏國,韓國迫於秦國的壓力,一定會聽命
的。秦韓聯盟一旦形成,魏國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所以我替大王考慮,不如歸順秦國,這樣一來,楚韓兩國對魏國也就不敢輕舉妄動了,沒有了楚韓的威脅,大王
就可以高枕無憂了,魏國也沒有什麼憂患了。 魏王說:以前是因為我太愚蠢,做了錯誤的決策,我願意做秦國東方的藩臣……
堯舜牧羊
「堯舜牧羊」這個典故出自《說苑·政理》,與梁惠王有關。大意是,楊子(即楊朱)是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有一次,他去拜見梁惠王,自稱治理國家
可以像運轉手掌上的東西一樣自如。梁惠王哼著鼻子說:「你自己家裡的妻妾都管不好,種的三畝菜地也鋤不過來,治理國家會有這般容易?請問,你有何妙策?」
楊子不慌不忙地回答:「我當然有辦法。大王見過牧羊嗎?一群幾百頭的羊,讓一個牧童拿著鞭子去放牧,要東就東,要西就西,因為他會放養;相反,如果叫
堯牽一頭羊在前面走,又讓舜揮著鞭子在後面趕,他倆再賢明,連一頭羊也未必管得好,這樣就是亂的「開始」。我雖然管不好家裡的事情,但我像牧羊童一樣,各
有各的專長,他會牧羊,我會研究學問。
把治民比作牧人飼養牲畜,反映了封建專制下的官民對立,但是楊子的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領導工作中的辯證法。
一個牧童能管好一群羊,是因為他既有專長,又善於指揮羊;而堯舜雖是聖賢,牧羊卻是外行。而且一前一後,相互牽制,指揮不能一致,於是就連一頭羊也管不好。
擢發難數
成語「擢(音「桌」)發難數」的意思是說拔下頭發來數都數不清,多形容罪行太多,無法計算。這個成語出自《史記卷七十九·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戰國
時,某一天,魏昭王派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魏國人范雎隨同前往。齊襄王聽說范雎有口辯之才,特地賜他金十斤和牛、酒,范雎辭謝不敢接受。須賈因此懷疑范雎
把魏國的機密泄露出去,回國後便把這件事告訴了魏相魏齊。范雎因此受到毒打和凌辱,幾乎致死。後來,范雎在魏人鄭安平的幫助下,改名為張祿,逃到秦國,得
到秦昭王的信任,做了宰相。後來須賈為魏王出使秦國,范雎聽說後,著破衣後隱藏身份到須賈居住的客館看望,須賈看到范雎衣衫不整甚為憐惜,留其用飯並取一
件粗絲袍服相贈。范雎走後,須賈得知秦相張祿就是范雎時,大吃一驚,於是就袒衣露肉,用膝跪著走,由守門人帶進相府謝罪,須賈說:我料想不到你能登上青雲
高位,我不敢談天下之事,我犯了很重的罪,請你把我放逐到蠻夷的地方去,是死、是活,任憑先生處置。范雎說:「你的罪有幾條?」須賈為了得到范雎的寬恕,
便竭力檢討自己罪過極多,說就好比拔一根頭發,數一條罪,這樣連著拔下去,擢發不盡,罪亦無窮。范雎說:「你罪有三,在大梁誣陷於我是其一。魏齊辱我於廁
中,你不制止,是其二。醉而往我身上溺尿,是其三。然而,你卻在不知我已身為秦相的數日前送我一件袍服,有念舊情之意,所以我饒了你。
猶豫不決、排憂解難
猶豫不決:比喻思想上有顧慮,而拿不定主意。排憂解難:指給別人排除危難。「猶豫不決」及「排憂解難」這兩個成語源自《戰國策·戰國策卷二十趙三》。
公元前258年,秦國的大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魏王應趙王的要求派大將晉鄙領兵救援,但後來魏王迫於秦王的威脅,命令晉鄙把大軍駐扎在兩國的邊境上。
與此同時,魏王又派將軍辛垣衍潛入邯鄲,通過平原君轉告趙王說:「秦軍之所以圍困邯鄲,是想讓趙國尊秦王為帝,如果趙王願意這樣做,秦國就會撤軍。」辛垣衍的這番話,使平原君與趙王「猶豫未有所決」。這就是「猶豫不決」的來源。
恰在此時,齊國的高士魯仲連正好路過趙國,他聽說辛垣衍勸說趙王尊秦王為帝之事後,就去對辛垣衍說:「秦國是個不講禮義、窮兵黷武的國家,他們常用欺
騙的手段來對待讀書人,把百姓當作奴隸。如果讓秦王毫無顧忌地稱帝統治天下,那我只有跳東海自殺了。我要讓魏、燕兩國出力幫助趙國。」
辛垣衍問:我是魏國人,先生怎樣才能叫魏國來幫助趙國呢?
魯仲連說:那是魏王還沒有看到支持秦王稱帝的害處,如果看到了,他一定會幫助趙國的。
辛垣衍接著問:讓秦王稱帝又有什麼害處呢?
魯仲連說:如今秦國是個有戰車萬輛的大國,魏國也是,彼此同樣擁有稱王的實力。只看到秦王打了一次勝仗,就想屈從並尊他稱帝,這樣做還不如鄒、魯兩個
小國寧死不屈的臣子呢。如今秦王的貪心沒有止境,如果他真的稱帝了,就要變動諸侯的大臣,撤換他厭惡的人,而重用他認為賢能的人,他還要把自己的女兒和那
些喜歡說別人壞話的女人嫁給諸侯做嬪妃。這種人一旦進入魏國大梁王宮,魏王還能泰然自若嗎?就是將軍您還能保住現在的寵幸嗎?
辛垣衍聽罷魯仲連的這番話,連忙向魯仲連拜謝道:「先生所言極是,我這就回國勸說魏王再也不提尊秦王為帝的事了。」
秦國的將領聽到辛垣衍被魯仲連說服的事情後,馬上退兵五十里。正好趕上魏公子無忌奪取了魏將晉鄙的軍權,並出兵援助趙國,秦軍就退得更遠了。
後來,平原君想送重金給魯仲連,魯仲連堅辭不受;並且說,天下賢士的作用就是「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這就是「排憂解難」的來源。
呂端大事不糊塗
「呂端大事不糊塗」這個典故,常用來比喻做領導工作的人,應注重大事,不宜斤斤計較小節。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掌握原則,端正方向,又能寬厚待人,取得群眾的支持。
此典故出自《宋史·呂端傳》,北宋宰相呂端,字易直,宋時幽州安次(今河北廊坊市安次區)人,至道元年(九九五年)繼呂蒙正(洛陽人,太宗、真宗時三任宰相,卒葬尉氏)為相。
呂端形體偉岸,儀表瀟灑,性情寬厚,能識大體,心胸豁朗。他兩次輔佐藩王,都因事受牽連而降職,雖屢次貶黜,未嘗以名利得失耿耿於懷。後為太宗皇帝賞
識倚重,驟然被提升到宰輔的位置上,太宗就猶恨任用之晚。呂端為政老成持重,有政治遠見,在重大的決策問題上能權衡利弊,舉措得體。與寇準同居相位,常常
謙讓他,同班臣僚奏對時多各持己見,互相攻訐(音「傑」),獨呂端一言不發。入相時,有人曾向太宗進言說:「端為人糊塗。」太宗答道:「端小事糊塗,大事
不糊塗。決意相之。」在以後發生的幾件事中,也充分表現了「呂端大事不糊塗」,如在處置西夏李繼遷之母一事上即充分說明這一點。當時,西夏李繼遷經常騷擾
北宋的西部邊疆,宋將士俘獲了他的母親。太宗想殺了繼遷之母,以泄心中之憤。呂端認為不能殺,他對太宗說:「以前項羽捉到劉邦之父,想烹了他,劉邦對項說
『別忘了也分給我一匙湯』。那些能成就大事業的人顧不上考慮家眷性命的安危,何況繼遷是兇殘的賊子呢?陛下今天殺了其母,明天就能生擒繼遷嗎?如不能,只
能增加仇恨,堅定繼遷與我朝對抗的決心。」太宗問:「那怎麼辦?」呂答:「應安置在延州,妥善照顧,以此招降繼遷,即使不能馬上逼其投降,也可讓他有所顧
慮,因其母的生死操在我們手中。」太宗採納了呂端的建議。
另外在太宗過世後,內侍宦官王繼恩陰謀廢除皇太子,被呂端及時發覺,果斷將王繼恩鎖在閣樓里,派人看守,同時奉真宗即位,貶逐繼恩。呂端在重大問題上能遠見卓識,當機立斷,證明了宋太宗力排眾議,知人善任,對呂端的評價是恰如其分的。
孤注一擲
「孤注一擲」原指賭徒傾其所有作為賭注以決最後勝負。其廣義為在形勢危機的情況下,竭盡全力做最後一次冒險。多含貶義。
此成語出自《宋史·寇準傳》。宋真宗時,契丹大舉入侵,包圍嬴州,兵鋒直逼貝州、魏州,北宋朝廷上下震恐。參政知事王欽若等人主張放棄東京,請皇帝到
江南、四川避難,遭到宰相寇準的堅決反對。在寇準等人的督促下,真宗決計親征,來到澶州,渡河,登北城門樓,遠近將士望見皇帝御用傘蓋,雀躍歡呼,士氣高
昂,遂擊退契丹軍隊的進攻,訂立澶淵之盟。寇準因此得到真宗皇帝的厚遇。王欽若心裡很嫉恨寇準,一天朝見後,寇準先走了,真宗仍用眷顧的眼神目送其遠去。
王欽若說:「陛下敬重寇準,是因為他對國家有功嗎?」真宗說:「正是。」王欽若說:「澶淵戰役,陛下不以為是恥辱,反說寇準對社稷有功,這究竟是為了什
么?」真宗很驚愕,問:「這是什麼意思?」王欽若說:「兵臨城下而被迫訂立和約,《春秋》引以為恥,澶淵的戰與議和,就是城下之盟。以天子的尊嚴而訂此城
下之盟,還有什麼比這更恥辱的呢?」真宗聽了,悵然若失,心中很不高興。王欽若又說:「陛下聽說過賭博嗎?賭博的人錢要輸盡時就鋌而走險,將賭資全部押
上,叫做孤注。陛下就是被寇準蠱惑做了孤注一擲的傻事,這是多麼危險啊!」真宗聽信了王欽若的話,對寇準日漸疏遠了。
杞人憂天
「杞人憂天」的普及率非常高,讀小學的孩童們都知道了。傳說從前有個杞國(今開封杞縣)人,整天擔心天塌地崩,自己沒有地方躲,因此愁得睡不著覺,吃
不下飯。朋友見狀,很不放心,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很厚很厚的氣罷了,你的一舉一動,一呼一吸,從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間,怎麼還擔心天塌下來呢?」
可那個杞國人聽了更加憂愁,他說:「那麼,天上的太陽、星星和月亮若掉下來呢?」朋友耐心解釋說:「太陽、月亮和星星也不過是發光的氣團,即使掉下來,也
不至於打傷人的。」杞國人又問:「如果地崩塌了怎麼辦呢?」朋友回答道:「大地,無非是泥土、石塊罷了,這些東西四面八方到處都有,沒有一點空隙。怎麼擔
心它們會崩塌呢?」聽了這番話,杞人方才安下心來。
唐代詩人李白在《梁父吟》詩中巧妙地應用了這個典故:「白日不照吾精誠,杞國無事憂天傾。」李白藉此打消別人的顧慮,也算是對「杞人憂天」的正解。如
果用今天的觀點來觀察,杞人之憂並不是空穴來風、胡思亂想,很可能是從天體隕石和地震災害等自然現象引起的思考。說明杞人很有思想,很有預見性,應該防患
於未然。何況,看似可笑的杞人較早地有了憂國憂民的胸懷,為何不能看成是對杞國人的一種歷史的褒獎呢。 游刃有餘
庖丁解牛的典故,差不多家喻戶曉,由此衍生的成語「游刃有餘」的使用率也相當之高。可是你是否知道它產生在開封呢?戰國時期,有一次魏惠王下去視察,
看到了庖丁在宰牛。庖丁是魏都大梁(開封)著名的廚師,他在解剖牛時,動作和刀的響聲同音樂一樣有節奏,毫不費力地把一隻牛的骨和肉分割開來,手起刀落,
干凈利索。惠王十分驚嘆,問他:「你的手藝怎麼這樣高啊?」庖丁答道:「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我對牛的結構已經很熟悉了。開始時,看到的都是整條的牛,學
了三年之後,對牛的關節、筋骨,下刀方法,用力大小,全都心中有數。一刀一刀把它們分開,自然毫不費力。」惠王覺得神乎其神,就問道:「你的刀一定磨得很
快吧?」他笑笑說:「一般人用刀,一個月換一把,因為刀刃經常碰到骨頭。宰牛能手一年才換一次刀,因為它們只用刀來割肉。我這把刀已經用了19年,解剖幾
千頭牛,還像新刀一樣。其實,刀刃非常薄,在骨縫中間游動,肉就一塊塊地落下來。有時也要小心,聚精會神。」惠王聽了點點頭說:「講得好,我從中學到很多
有益的東西。」由此引申出成語——游刃有餘。
此成語故事至少告訴我們兩個道理。一是領導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善於發現人才和解決難題的好方法。二是勤學苦練,熟能生巧,摸清規律,才能游刃有餘,事半功倍。南轅北轍
這個成語還與魏王有關。不過這個是大臣善於講道理的故事。戰國時期,魏王想發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正到外地辦事的大臣季梁聽說後,立刻半路返回,衣服
顧不得換,臉也顧不上洗,匆忙來見魏王。魏王很奇怪,問他:「你半路回來,難道有什麼急事嗎?」季梁似乎答非所問:「是啊,我回來時,在太行山下看見一個
怪人。他駕著馬車朝北駛去,但他卻說要去楚國。我說,你去楚國不朝南走,怎麼反而朝北走啊?他說沒關系,他的馬好,跑得快。我說,但這不是去楚國的路啊!
他又說,不怕,他帶的路費多。我說,你帶的路費多有什麼用呢?他堅持說,我的車夫本領高。我只好望著他搖頭嘆息:你的條件再好,方向不對,離楚國只能越來
越遠啊!」魏王聽了好笑,說:「天下哪有這么糊塗的人啊。」季梁接著說:「現在,您的志願是建立霸業,當諸侯的首領。可你用兵去打趙國,希望擴大地盤,抬
高聲望。您攻打別國的次數越多,離你的願望就會越遠,這和去楚國向北走一樣啊!」
故事裡邊有哲學。季梁值得學習的地方是:一定要勸住魏王不要出兵。用故事說道理,魏王容易聽進去。否則勸阻的結果也會「南轅北轍」。
明珠暗投
前不久看過的電視劇《漢武大帝》,讓我們重新記起了梁王劉武。他是被當作有當皇帝野心的人物塑造的,多虧竇太後的保護他才免於丟掉性命。其實,梁王是
個有才幹有雄心的諸侯王。他的封地在今開封一帶,禹王台的前身梁園就是他那時建造的。他不僅幫助漢武帝平息了諸侯王的叛亂,還發揚了戰國信陵君無忌招賢納
士的傳統,連枚乘、司馬相如那樣的大思想家、文學家都悉至門下。如果歷史給他機會,也許會是位不讓漢武的帝王呢。
「明珠暗投」的成語也是梁王尊重人才、胸襟開闊的一個範例。文學家鄒陽很有學問,因為勸阻劉濞不要起兵反叛朝廷,劉濞不聽,只好投身到梁王劉武門下做
了門客。可是有人嫉妒他,說了他不少壞話,結果梁王把他抓起來要殺掉他。鄒陽不服氣,就給梁王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聽說世間最寶貴的明月之珠、夜光之
璧,如果暗中投到路上,人們不但不把它看成寶貝,反而按著寶劍斜眼盯著它。為什麼呢?原來是它沒有因由來到面前;用樹根、彎木做的車子,本來不好,可是被
顯赫人物看上,把它裝飾起來。所以,獻出最好的珍寶,如果無人介紹,可能無功反過。若有人引薦呢?即使枯木朽珠,人家也當功勞記著。由此看來,天下百姓貧
士,即便有堯、舜那樣的本領,伊尹、管仲那樣的才智,龍逢、比干那樣的心腸,無人引薦,也無法實現啊!」梁王看後很感動,放他出來,誠心尊為貴客。
這個成語與韓愈的《馬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明珠要找到識珠的人,投到路旁,別人會認不出來。識珠者如同伯樂,要有眼光和胸懷,識別人才,重用人才,讓明珠閃光。
之乎者也
這個成語的發明權歸屬宋太祖趙匡胤。卻說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了北宋開國皇帝。有一次他去南方巡視,車輦走到朱雀門前,抬頭看見門額上寫著「朱
雀之門」四個大字,很是奇怪,便問身旁的宰相趙普:「為什麼不寫『朱雀門』三個字,偏要寫『朱雀之門』四個字?多了個之字有什麼用呢?」趙普告訴他說:
「這是把『之』字當作語助詞用的。」趙匡胤聽了哈哈大笑,說:「之乎者也這些虛詞,能助得什麼事情啊?」這件事流傳到民間,有好事者就編成了諺語:「之乎
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此典故記載於宋朝文瑩編撰的《湘山野錄》中。這位「馬上皇帝」沒什麼文化,鬧出點笑話也未必可笑。不理解的事情就說出來,
比不懂裝懂、裝腔作勢要好多了。戲劇性的情節在於,正是這位文化不多的皇帝,後來搞了個「杯酒釋兵權」,使重文輕武的政策延續了許多年代。
「之乎者也」的成語典故恰好是今日朱雀園增添文化內涵的一個選題,那人物故事、相貌神態已經歷歷在目,宛如一組活靈活現的雕塑。開卷有益
開封城歷來就有讀書之人,讀書之風。這也許從一個側面證實了文化底蘊的深厚。不過,追根溯源,功勞還得記在宋太宗趙光義的名下。趙光義很喜歡讀書,他
認為一國之君必須有豐富的知識營養。他曾讓宰相李昉主持編寫一部網路辭書。經多年努力,終於編成了《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和《文苑英華》。據說,太宗
每天要看三卷《太平御覽》,如果因為忙,當天沒看完,第二天一定擠時間補上。有大臣對他說:「陛下既要處理國家大事,又要閱覽這部大書,實在太辛苦了!」
太宗答道:「只要打開書本,就能得到不少益處,我也就不感到勞累了。」成語「開卷有益」即由此而來。
多讀書,讀好書,增智強神,把古都建設得更美好,不是這個成語對今天的開封人最好的勉勵嗎?好書與文化同在,好書與魅力同在,好書與人生同在。
李勉葬銀
「李勉葬銀」典故喻指人與人之間要恪守誠信,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不求回報。
此典故出自《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四·列傳第五十六》。
李勉,字玄卿,其曾祖父是唐高祖李淵的十三子李元懿,李勉少時喜歡學習,曾任開封府尉,後從肅宗李亨於寧夏靈武,擢監察御史;任期內,力勸肅宗帝勿殺俘虜。晚年居相位二年,卒年七十二,謚曰貞簡。
李勉在唐德宗李適建中二年(781年)任永平軍節度使兼汴州刺史時,曾對南北朝時「汴州」城予以重修,奠定了開封城牆的基礎。
李勉雖貴為皇室子孫,但少時家境貧寒。有一次與一儒生共宿一客館,儒生染疾,病入膏肓。臨終,儒生拿出所帶銀子交給李勉,並說:請你在我死後,為我料
理後事,余資相贈於你,這事就我們兩人知曉。李勉堅辭不受余錢,但為滿足其臨終心願,答應了儒生的要求。安葬儒生時,李勉將剩餘之銀埋入棺材內。待儒生家
人尋到李勉表示感謝時,李勉打開儒生棺材把余銀如數還給其家人。這就是「李勉葬銀」的來歷。

摘自語文迷網,

Ⅱ 皇城根腳下指的是哪裡

皇城根腳下指的是北京市東城東單一帶地區。

皇城,通常指東方國家都城建築中,位於都城與皇帝、皇族所居的宮城之間的區域,由城牆圍繞,具有獨立的城門。皇城內通常布置宗廟、官衙、內廷服務機構、倉庫和防衛等建築,以及園林苑囿。

相關說明

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皇城」一詞的是隋朝修築的大興城,皇城布置在宮城之南。隋朝修築的東都洛陽也採用了類似的布局。北宋開封城、元大都、明中都、明南京城和明清北京城也都採取了相似的布局。

在中國鄰近的國家中,高麗曾經在開京設置皇城,越南順化也設立了皇城。不過順化皇城從布局上來說更接近中國的宮城,而其紫禁城相當於中國紫禁城中的內廷部分。

皇城中除了高大雄偉的宮殿建築和祭祀設施外,還有一大部分是供帝後游幸娛樂的皇家園林即御苑。西苑三海和景山就是明清皇城中皇家園林的傑出代表。

Ⅲ 開封 傳說故事

1、聲震天中

清朝康熙年間,有父子二人逃難到開封,夜宿鼓樓下。府衙班頭見他倆可憐,收留在鼓樓上當差,父親擔任司鼓(司鼓就是定時敲鼓的人),兒子負責掃街。爺倆忠厚老實,手腳勤快,附近的居民沒有不誇贊的。大夥見面都叫他們「老司鼓」和「小掃街」,他倆的真名實姓沒人知道。

當時的文人騷客常在鼓樓大廳里聚會,吟詩作畫,揮毫潑墨。每逢這時,老司鼓總是悄悄坐在牆旮旯里閉目養神。小掃街閑不住,展紙磨墨,跑前跑後忙著伺候,眾人也都習以為常,誰也沒把他們爺倆放到眼裡,這樣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幾年。

坐鎮開封的河南巡撫閻興邦,巡撫就是一省最高長官。他見鼓樓年久失修,就全城募捐,費時三年,將鼓樓翻修一新。新鼓樓富麗堂皇,真叫氣派。這一天,閻興邦在鼓樓上大宴賓客,全城的風流才俊,書壇名家幾乎都來了。

閻興邦含笑拱手說:「重修鼓樓,千古盛世,美中不足,缺少一方巨匾來畫龍點睛。今天特地邀請諸位為此樓題詞書匾,流芳百世。」賓客們各個滿心歡喜,才思泉涌,暗下決心,要大顯身手,很快就遞上幾十張條子。閻興邦一一翻閱,竟然沒有一個中意的。

他皺著眉說:「諸位寫的全是『小橋流水『之情懷,獨缺『』大江東去『的氣魄,有勞各位再費些神思,人們這才明白,今天的酒席可不好吃,只得抓耳撓腮,絞盡腦汁,苦思冥想。閻興邦一直不見動靜,長嘆一聲:「唉,難道這么大一座古城,就沒有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嗎?」

眾人羞愧得無地自容,大殿里靜得掉根針都能聽見。忽然牆角響起一個蒼老的聲音:「大人,小人能獻丑嗎?」府衙班頭見是老司鼓,怕鬧出笑話,呵斥道:「今天是文壇盛會,你一肚子糟糠,湊什麼熱鬧!」

老司鼓上前幾步,彎著腰賠笑說:「聽說大人肚量大,小人說錯了,權當聽個笑話兒。」閻興邦見他相貌平常,可出言不俗,說:「不妨試試。」「聲震天中」如何?此言一出,滿屋皆驚。閻興邦笑著說:「請道其詳。」「華夏大地分九州,河南地處中州,開封在中州正中。

鼓樓在開封正中,這正是天下的中心,一槌擊鼓,聲震天中啊!」好一個聲震天中,大氣磅礴。閻興邦拍案而起,興奮得把老司鼓讓到座位上,親自斟了三杯美酒犒賞。老司鼓高舉酒杯,朝著眾人做了一個揖。說:「俗話說得好,『跟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下神』。

你們都是有學問的人,常來鼓樓以文會友。我在旁聽久了,腦瓜兒也慢慢開竅了。『聲震天中』這四個字我琢磨好久了,今兒被巡撫大人相中,我還得謝謝大家哩!」老司鼓這話說得十分得體,來客也面上有光,大殿里一片歡笑。

閻興邦興致勃勃地說:「現在就請書法高手當場揮毫,制匾高懸。」凡是能劃拉幾筆的,誰也不甘落後,真草隸篆,龍飛鳳舞。閻興邦挨著桌觀看,大聲說:「諸位真是妙筆生花,可惜的是字兒寫的太小了,和高大的鼓樓不太相稱啊。」眾人公推一位有名氣的老書法家。

寫出了半個人高的大字,閻興邦還是搖頭嫌小。正在大夥掃興的時候,一直端茶送水的小掃街插嘴說:「大人,我可以試試嗎?」閻興邦上下打量著他,問:「你是干什麼的?」「我是老司鼓的兒子,大夥都叫我小掃街。」閻興邦吩咐班頭捧來筆墨紙硯供他挑選。

小掃街從牆角撿起一把掃帚,笑著說:「還是我的傢伙得勁!」只見他拎了半桶清水,倒入墨汁攪拌,然後出了殿門,人們都蜂擁跟了出來。好一個小掃街,只見他束緊衣衫,用掃帚飽蘸濃墨,在紙上揮舞,運用自如,你想:這世間罕見的掃帚筆寫出的字還能小嗎?

閻興邦連生叫絕:「怎麼學得這樣一手絕活兒啊?」小掃街朝眾人深深鞠了個躬。「各位前輩常來這里切磋書法,即興揮毫,我在旁邊侍候,暗中用心揣摩,每天我把鼓樓四周打掃干凈後,就用掃帚蘸水在地上練字,一桶清水用完天還不亮哩,天天如此。」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眾人感慨萬分,再也不敢小瞧這爺倆了。不久鼓樓檐端懸掛一方巨匾,上書「聲震天中」四字,字體剛健,氣勢雄渾,站在城外都能看清。可是誰會想到這千古名句,竟然出自老司鼓和小掃街之手。

1948年開封第一次解放的時候,鼓樓和聲震天中巨匾不幸在戰火中損毀,關於這個匾是誰的題詞,又是誰書寫的,至今是謎,無人破解。

2、楊繼業發兵幽州救主

楊七郎因打擂闖禍,太宗聽信奸臣潘仁美讒言,竟不念楊家為保大宋江山,南征北戰血灑戰袍立下的汗馬功勞,將楊繼業貶謫雄州之後,遼國乘機出兵,設計困宋太宗於幽州城,當楊繼業手捧救駕詔書後,還是以國家大業為重,喚出八個兒子商量營救之策。

令公說:「萬歲,眾大臣、王爺被困幽州,若有閃失,不只大宋江山難保,黎民百姓也要遭殃……。」六郎站出:「請爹爹速發救兵。」七郎也嚷道:「上次孩兒打擂連累了全家,這次我要為爹爹爭氣,先立救駕之功。」

令公知道他武藝過人,能獨擋一面,便同意他帶騎兵先行。楊繼業隨後發兵救駕,自己同呼延贊押運糧草星夜向幽州進發。這個故事表現了楊家父子以國家大業為重,一心保衛大宋江山的崇高品德。

3、七郎闖幽州

宋太宗被困幽州,楊家父子發兵救駕,七郎為先鋒官帶五百騎兵先行。七郎風塵僕僕趕至幽州(今北京),不敢怠慢,馬踏遼營闖到城下,守城的主帥潘仁美卻不放他進城,因為在京城七郎打擂將潘仁美之子潘豹打死,他對七郎懷恨在心,逼他連殺三門。

五百騎兵此時只剩七郎單人獨騎,一路奔波又連番廝殺,如今是飢腸轆轆,精疲力盡。大罵:「潘仁美老賊,你竟如此狠毒!這豈不壞了國家大事,待我殺退遼兵,再與你算帳。」

4、大郎替主龍棚赴宴

遼國天慶王在金沙灘設「雙龍會」,圖謀趁機殺害宋太宗。楊繼業學漢職紀信救高祖離滎陽之計,詐獻降書與番人從西門迎受,聖駕從東門而出。天慶王用轉心壺讓延平喝下毒酒,延平剛飲下便知不好。

此時天慶王趁機要溜被延平一把拉住,一揚手臂,一隻袖箭直穿天慶王咽喉立即倒地死去。在這一戰中大郎替了宋王死;二郎替了八賢王;三郎被馬踏如泥;四郎、八郎失落番邦;五郎出家為僧;六郎、七郎逃出虎口。

5、佘太君楊門選將

楊家熱血男兒經幽州一戰大部分已戰死沙場,僅六郎一人逃出虎口,回到京城與八姐、九妹處死了潘仁美,不料卻激怒了大宗,因潘仁美的女兒是太宗的妃子。於是六郎被貶謫河東服役,六郎在途中病倒,恰遇在五台山出家的五郎,想出詐死之計,謊報六郎病死,暗地送回楊府。

隱藏於後花園。時值邊關告急,朝中無良將出征。寇準認為六郎死的突然,便以守靈為名,身背朝靴,私下察訪,結果發現六郎「詐死埋名」。六郎向八賢王清罪,趙德芳一笑置之,並不介意:「現在三關被困,朝中無良將出救,還是由你出馬領兵掛帥吧!」

寇準說:「不妥,郡馬殺了潘仁美又詐死埋名,聖上豈能輕易饒過?依我看還是由千歲掛帥帶楊門女將到邊關解圍,楊郡馬暗中壓運糧草,待到三關破敵立功後,再奏明聖上將功折罪為好。」趙德芳認為寇準說的有理,於是請佘太君選將出征。

佘太君命楊洪擊鼓撞鍾聚將,楊家八個兒媳:張金定、李翠亭、華妾玉、於桂英、羅氏女、柴俊萍、杜金娥。余彩鸞及八姐楊延琪,九妹楊延瑛雁列兩廂,英姿颯爽,威風凜凜。喜得八賢王和寇準贊不絕口:「楊門女將,滿門巾幗,果然名不虛傳!」

佘太君巡視一周,目光停留在杜金娥身上,她弓馬嫻熟,武藝精湛,太君甚為鍾愛,當即便議定讓她同八姐、九妹隨軍出征。該故事顯示了楊門女將,滿門巾幗,為保衛祖國前赴後繼的英雄氣概。

Ⅳ 開封有什麼民間故事

公元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陷北京,西太後慈禧帶著光緒和王公大臣倉惶逃到西安。她一邊下令清軍斬殺義和團,一邊命李鴻章為議和大臣,簽訂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賣國條約,討得了洋人的歡心,北京城暫時平靜下來。她驚魂稍定,便動身返回北京。途中,她一時興至,要帶光緒和眾大臣到古城汴梁一游,順便到古剎相國寺降香禮佛。

旨意傳到開封,開封知府慌得手忙腳亂,立即張貼告示,聖上駕到,凡鑾駕經過街道,須 用紅氈鋪地,門上掛彩;全城婦孺老幼皆要傾城出動,頭頂明燭,路旁跪迎;無論貧賤富貴,均按人頭每人交白銀二兩,以備為老佛爺慈禧進禮。如有抗命不從者,嚴懲不貸�這一下可苦壞了全城百姓,個個叫苦連天,只好到相國寺進香拜佛,祈禱菩薩保佑,免除這場災難。

開封相國寺長老智清五十多歲,俠肝義膽,機智多謀,心生一計:他向知府請求,只要能免除全城百姓每人二兩白銀,他情願向慈禧獻出鎮寺之寶。知府聽了,暗想:開封百姓食不飽肚,確實榨不出多少油水,智清若能把鎮寺之寶獻出,有何不可就順水推舟答應下來。

過了兩日,慈禧的大隊人馬進了開封城。全城百姓跪迎路旁,口稱萬歲。開封知府迎駕後,西太後乘八抬大轎徑直朝相國寺而來。智清方丈身披紅袈裟,率寺內眾僧跪在山門迎接。慈禧下得轎來,見眾僧跪地迎駕,忙說:「自家子弟,不必俗禮參拜,快平身回話�」慈禧為啥把智清和眾僧稱為自家子弟呢�原來她篤信佛法,自稱是受命於天的老佛爺,所以,她認為到相國寺等於串親戚,對佛門的僧人皆稱自家子弟。

慈禧落座後,智清忙跪地,高念一聲佛號,說道:「今日老佛爺駕臨敝寺,真是蓬蓽生輝,光耀佛門,現將鎮寺之寶獻上,請老佛爺笑納�」

慈禧一聽智清要給她獻寶,滿是皺紋的老臉頓時樂開了花。太監李蓮英一揮拂塵,走到智清面前,說道:「方丈惠心可嘉,太後特此恩准。快快將寶獻上�」

智清聽了,向身邊一個僧人示意。稍時,只見兩個壯健的僧人抬著一個紅漆木桶,放在西太後面前。慈禧見珍寶如此沉重,正在納悶,只見智清走到慈禧面前說:「敝寺開山一千多年,佛門鼎盛,眾弟子得以安心誦經念佛,普濟眾生,全仗此寶庇護,今將此寶獻給太後,望老佛爺珍愛�」

慈禧聽了,十分歡喜,忙說:「都是佛門弟子,老佛爺我豈能不珍愛�」李蓮英對智清說:「既是獻給老佛爺的珍寶,何不快快揭開黃綾讓老佛爺過目�」智清走上前去,雙手揭開黃綾,眾人拭目一看,原來是滿滿一桶黃土,土中長著一堆姜芽,不由瞠目結舌。慈禧頓時大怒,厲聲喝道:「智清,這是何物�」智清不慌不忙地跪在慈禧面前,說道:「稟老佛爺,這是一桶姜山�」

一桶姜山的諧音是一統江山。智清向慈禧奉獻此物,寓意譏刺她垂簾聽政,獨攬大權,喪權辱國,賣國求榮,使得江山破碎,民不聊生。在場的大小官員,想不到小小的智清方丈竟敢如此戲弄太後,都暗暗為他捏一把汗。開封知府嚇得魂不附體,渾身像篩糠一樣發抖。

慈禧心裡雖惱,卻強裝笑臉,對智清說道:「眾弟子既然把此寶獻出,我就把它收下。不過,此寶過重,離京路途遙遠,攜帶不便,暫留貴寺,待日後再派專人將它運回京城�」慈禧嘴上這樣說,可牙卻咬得吱吱響。智清見慈禧眼含殺機,卻也並不理會。

慈禧在左右的攙扶下來到大雄寶殿,她抬頭見大殿門上方高懸著一塊匾額,上面鑲嵌著「古汴名藍」四個金粉大字,眼睛一亮,心想:真乃天賜良機,今日老娘讓你這禿驢死在眼前�便問:「智清方丈何在�」智清忙上前答話:「貧僧在此,老佛爺有何吩咐�」慈禧沉下臉來,指著匾上的四個大字問道:「智清你知罪嗎?」智清一看匾額,馬上明白慈禧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葯,但他故裝不知,說道:「貧僧學識淺薄,請老佛爺明示」沒等慈禧開口,李蓮英早知太後之意,立即上前喝道:「你這禿驢好大膽子,竟敢犯諱。來人,將這禿驢拿下,請老佛爺發落。」

為啥說匾上的字犯諱呢?原來,匾額上的「古汴名藍」四個字,就是「古城汴梁名寺」之意,佛經上把眾僧居住的地方叫「伽藍」,簡稱「藍」。殊不知,慈禧的乳名叫藍兒,按照封建禮教的規定,凡是帝王的名字,不準民間擅自使用,如果與名字相同,必須用其他的字代替,這叫避諱。可巧,大雄寶殿匾額上的藍字,正犯了慈禧的名字,這豈不犯了彌天大罪?這時,慈禧走到智清面前,假惺惺地說道:「弟子本是佛門中人,我本不願加罪於你,可惜國法難容。因此地是佛門聖地,本宮不開殺戒,賜你自裁。現大殿前有一放生池,你就投池吧!」

智清也不答話,整整袈裟,對天遙拜之後,走到放生池邊,縱身跳進池內。慈禧看智清自裁,微微一笑,正待起身,忽見放生池內爬出一個人來,慈禧以為是什麼怪物,仔細一看,原來是智清,她不禁大怒,喝道:「大膽智清,竟敢違抗懿旨,來人……」沒等慈禧說完,智清早已水淋淋地走到慈禧面前,說道:「貧僧豈敢違旨,貧僧剛剛走到奈何橋上,被一個人攔了回來,無奈,貧道只好又回到陽間�」

慈禧哪裡相信,她冷笑一聲問道:「何人如此大膽。竟敢違抗本宮之命!」

智清答道:「稟太後,此人乃是先帝乾隆皇帝。先帝親口所言,此匾是他親筆所題,與貧僧無關,故叫貧僧返回陽間。」

智清說得頭頭是道,慈禧心裡也疑惑起來,她忙問道:「既是先帝所題,為何無有先帝落款�」

智清答道:「想當年乾隆盛世,天下太平,黎民安樂,朝臣皆服。先帝為體察民情,多次南巡路過開封,來本寺降香。他看本寺香火旺盛,眾僧皆安心誦經念佛,一時興致,故御筆親題匾額。只因先帝是微服出訪,故不便留名。」

慈禧聽智清說得有根有據,不由半信半疑,又問道:「先帝既是微服出訪,你寺又怎知是他御筆呢�」

智清答道:「本寺原先不知,後來先帝在太和殿召見河南巡撫時提及此事,巡撫告知本寺,並囑咐本寺將此匾高懸於大雄寶殿上方,以光耀千秋�」慈禧聽了,轉頭問開封知府:「此話當真�」知府戰戰兢兢地答道:「此匾確系先帝所題,開封府志上有記載,臣去取府志請老佛爺覽閱。」

慈禧自覺沒趣,揮一揮手說:「不必啦,退下�」李蓮英見主子進退兩難,忙解圍說:「方丈不要介意,剛才不過是老佛爺給你開個玩笑�」

智清又接著說:「剛才在奈何橋頭,先帝還說,不知哪個不肖子孫竟和老祖宗開起玩笑來了,連寡人的御筆也不認識。」

慈禧明知是智清借先人之口辱罵自己,可又無言答對,一時搞得狼狽不堪。

智清心想:今日當著朝臣和眾人之面,狠狠撕了慈禧的臉,也算是為開封百姓出一口氣,平了心頭之恨�如再繼續折騰下去,一旦弓弦崩斷,就不好收場了,不如給她個台階下來。想到這里,就對慈禧說道:「剛才先帝又囑咐小僧,讓貧僧告之老佛爺,列宗列祖創業不易,他把藍字賜予太後,要你上應天命,下順民心,一統江山。」

慈禧明知智清話中有話,也只好順著台階下,說道:「本宮決不負先帝之望,今將御匾給貴寺留下,藍字本宮帶走,永遠留在身邊,銘記先囑。」

慈禧嘴裡這么說,可心裡卻像吃了蠅子一樣,七上八下直翻騰,她萬萬沒有想到堂堂皇太後,竟被一個小小僧人戲弄,早知如此,何苦來汴京一游�就這樣,因慈禧拿走了相國寺大雄寶殿匾額上的藍字,因此,至今匾額上只剩下「古汴名」三個字了。

Ⅳ 誰有關於秦始皇的故事

秦始皇(前259-前210)名政,嬴姓,趙氏[1],又名趙正(政)[2],自稱祖龍。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漢族,[3](原稱華夏族[4])。出生於趙國首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秦始皇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定都咸陽。前210年,秦始皇東巡途中駕崩於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但卻二世而亡。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均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並不是像司馬遷所寫的《史記》記載的是個暴君,想了解真正的秦始皇的話在《真秦始皇》這本書中有著詳細的介紹。可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叱吒風雲富有傳奇色彩的劃時代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封建帝國的創立者。
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原是呂不韋的姬妾,呂不韋將趙姬獻給異人(即秦莊襄王),後來趙姬至大期生子名政;又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庄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作為一個並不受寵愛的質子的兒子,贏政少年時期是在趙國都城邯鄲度過的,此時異人經呂不韋從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國,並認華陽夫人為母,經過多次政治斗爭終於獲得了華陽信任,呂不韋又花費大量精力與金錢將趙姬母子接回秦國,從此贏政開始了他在秦王宮里的政治生涯。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秦莊襄王駕崩,趙政即位為秦王。即位時由於年少,故國政由相邦呂不韋所把持,並尊呂不韋為仲父。 秦始皇見
呂不韋既把持朝廷,又與太後(趙姬)偷情。他見秦始皇日漸年長,怕被他發現,想離開太後,又怕太後怨恨,所以獻假宦官嫪毐給太後,嫪毐假施腐刑,只拔掉鬍子就進宮了。秦始皇日漸長大,於是他們就騙秦始皇,說太後寢宮風水不好,應搬離這里。秦始皇信以為真,於是他們搬到離秦始皇遠的地方,結果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秦王假父自居,在太後的幫助下封長信侯,領有山陽、太原等地,自收黨羽。嫪毐在雍城長年經營,建立了龐大的勢力,是繼呂不韋後又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嫪毐難免小人得志,在一次喝醉酒後對一個大臣斥責道:「我是秦王的假父,你竟敢惹我。」這個大臣聽後很生氣,並且暗中找了個機會告訴秦始皇。嫪毐慌了,准備叛亂。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冠禮。嫪毐動用秦王御璽及太後璽發動叛亂,攻向蘄年宮。秦始皇早已在蘄年宮布置好三千精兵,打敗叛軍。嫪毐轉打咸陽宮,那裡也早有軍隊,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沒過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將嫪毐車裂,曝屍示眾;又把母親趙姬關進雍城的萯陽宮;摔死嫪毐與太後所生的兩個私生子。秦始皇隨後免除呂不韋的相職,把呂不韋放逐到巴蜀。其後,雖然他聽從秦國貴族所言,下了《逐客書》,逐出六國食客,但被李斯的《諫逐客書》所勸阻,其後他任用尉繚、李斯等人。
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鑄,象徵九州,一直受許多國家保護,由九州上貢的銅所制。夏、商、周時奉為國寶,擁有九鼎者就為天子。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五十一年,周赧王五十九年),攻伐趙國邯鄲的秦軍,繼續向韓、趙發動攻勢。值此之際,東方各國又發動聯合抗秦。在韓、趙等國的影響與脅迫下,不識時務的西周公也捲入這次活動。聯軍打著周王的旗號,合縱抗秦。昭王大怒。秦國早就想在地圖上抹去西周,盡快掃除統一天下的一個障礙。西周參與反秦,正好給秦國出兵以口實。公元前256年(赧王59年,秦昭王51年),秦兵攻打西周,赧王聽西周公之言,以西周三十六城、三萬戶降秦,秦王將周赧王貶爵為君,西周公為家臣,封於梁城(今陝西省韓城縣南)。赧王至梁城一月而死,國除,置九鼎於咸陽(途中一鼎落於泗水,所以秦國只得到8鼎,但習慣上仍稱九鼎)。自次年起(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史家以秦王紀年。公元前255年,九鼎遷秦,意味著秦王將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順地討伐各諸侯國。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先後於秦始皇十七年
230年)滅韓、十九年(前228年)滅趙、二十二年(前225年)滅魏、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二十五年(前222年)滅燕、二十六年(前221年)滅齊。終於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專制主義國家——秦朝。
秦王政首先選擇的攻擊目標為趙國。因為趙國的實力在六國中最強,是秦國走向統一道路的最大障礙。所以,趙國還沒有到不堪一擊的地步。秦軍屢次進攻趙國,均被趙國擊退。在用主力進攻趙國的同時,秦對韓採取扶植親秦勢力以逐步肢解的策略。前231年,韓國南陽郡「假守」(即代理郡守)騰,向秦獻出他所管轄的屬地。騰被秦王政任命為內史,後又派他率軍進攻韓國。騰對韓國了如指掌,所以進展順利,於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俘獲韓王安,韓國滅亡。
公元前229年,秦利用趙國發生大地震和大災荒的機會,又派王翦領兵攻趙。趙國派李牧、司馬尚率兵抵禦,雙方相持了一年
。在緊要關頭,秦國使出殺手鐧—離間計。王翦用重金收買了趙王的寵臣郭開,要他散布李牧、司馬尚企圖謀反的流言。趙王輕信謠言,派人替代李牧。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據不讓出兵權,趙王竟暗地派人逮捕李牧並處死了他,同時還殺掉了司馬尚。殺死李牧,無疑為秦軍亡趙掃清了道路。此後,秦軍如入無人之境,攻城略地,痛擊趙軍。前228年(秦王政十九年),秦軍攻破邯鄲,這座名城落入秦國之手。不久,出逃的趙王遷被迫獻出趙國的地圖降秦。趙國實際上滅亡了。但是公子嘉卻帶著一夥人逃到代郡(今河北蔚縣),自立為王。後秦軍在前222年滅燕國之後將其俘虜。至此,秦統一了北方。
前231年,魏景閔王迫於秦國的強大威力,主動向秦獻出麗邑,以求緩兵。此時,秦王政正調集兵力准備向趙國發起總攻,不想分散兵力攻魏,就接受了獻地。這使得魏國又維持了數年殘局。前225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就在秦軍主力南下攻楚之時,秦王政派出年輕將領王賁,率軍圍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魏軍緊閉城門,堅守不出。由於大梁城防經過多年修建,異常堅固,秦軍強攻不下。王賁想出了水攻的辦法。秦軍大批士卒被安排去挖掘渠道,將黃河、鴻溝的水引來,灌注到大梁。3個月後,大梁的城牆壁壘全被浸坍,魏王假只得投降。魏國滅亡了。
南方大國楚國,疆域遼闊,山林茂密,物產豐富,號稱擁有甲士百萬。但是,楚國的內政一直不振,總是貴族爭權奪利,這種狀況到戰國末期尤為嚴重。前228年,楚幽王死,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幽王的同母弟猶,即位為哀王,但僅兩個多月,就被異母兄負芻的門徒殺掉了。負芻成為楚王。楚王室更加分崩離析。就在楚國發生內亂的時候,前226年,秦王政不失時機地從北方伐燕前線抽調秦軍,南下攻楚,連續奪得楚國10餘個城池。前224年,秦國與楚國的決戰就要開始了。秦王政先派年輕將領李信率20萬秦軍攻楚,被楚軍擊敗。後又派大將王翦率60萬秦軍攻楚。王翦入楚境後,並未馬上發動攻勢。他總結了李信輕敵冒進的教訓,採取屯兵練武,堅壁不出,麻痹敵人,以逸待勞的戰略。這樣,度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秦軍對楚地的情況基本適應,士氣高昂,體力充沛。同時,被調來抗擊秦軍的楚國部隊,鬥志漸漸鬆懈,加上糧草不足,准備東歸。楚軍一撤,王翦就抓住時機下令全軍出擊。秦軍一舉打垮了楚軍的主力,並長驅直入,挺入內地,殺死楚軍統帥項燕。接著,秦軍攻佔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俘虜了楚王負芻,楚國滅亡,時為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剛在南方滅楚的大軍,又乘勝降服了越君,設置會稽郡。於是,長江流域全部並入秦的版圖。
在滅趙的過程中,秦國大軍已兵臨燕國邊境。燕王喜惶惶不可終日,眼見秦國掃平三晉,就要向自己殺來,卻無計可施。燕太子丹最終想出了孤注一擲的暗殺行動,即歷史上有名的荊軻刺秦王,時值公元前227年。刺殺行動最終失敗,但是秦王政差一點死於荊軻的匕首下,他深恨燕國,立即增兵大舉進攻。前226年,秦軍攻下燕都薊(今北京市),燕王喜與太子丹逃亡遼東郡。秦將李信率領秦軍數千人,窮追太子丹至衍水。太子丹因潛伏於水中倖免於難。後來,燕王喜經過權衡利害關系,派人將太子丹殺掉,將其首級獻給秦國,想以此求得休戰,保住燕國不亡。燕王喜逃到遼東以後,秦軍主力就調往南線進攻楚國。前222年(秦王政二十五年),王賁奉命攻伐燕國在遼東的殘余勢力,俘獲燕王喜,燕國徹底滅亡。
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政命令王賁揮戈南下,攻打東方六國中的最後一個:齊國。從春秋到戰國中期,齊是山東諸國中比較強大的一個。但是,前284年燕、趙、韓、魏、楚五國攻齊,尤其是燕將樂毅橫掃齊國,令齊國差點亡國。之後,齊國一直沒有復強。而且,此時的齊王建是個無能之輩。母親健在時,他依賴母親;母親臨終前,他還死皮賴臉地要母親寫下可以輔佐他的大臣的名字。公元前249年(齊王建十六年),剛毅不屈的君王後逝世,後勝任宰相。秦國迅速展開收買內應的活動,向後勝饋贈大量的黃金、玉器。後勝得了秦國的好處,就派出大批賓客相繼赴秦。秦國又對他們大肆賄賂,送給金錢、珍寶,讓他們回齊國充當內應。這批人從秦國回來後,就積極地製造親秦的輿論。他們說齊王建應西去朝秦,以表歸順,又說齊秦是姻親,根本不用備戰抗秦,也不要幫助三晉、燕、楚攻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王賁南下伐齊,幾乎就沒有遇到過什麼抵抗。王賁率軍長驅直入,來到臨淄,齊王建與後勝馬上向秦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至此,秦國走完了削平群雄、統一六國的最後一程。
秦王政在他登上秦國王位的第二十六個年頭,終於統一了中國。天下初定,39歲的秦王政第一件急著想做的事,就是要重新給自己確定一個稱號。
春秋戰國,各國諸侯都被稱為「君」或「王」。戰國後期,秦國與齊國曾一度稱「帝」,不過這一稱號在當時並不同行。已經一統天下的秦王政,以為過去的這些稱號都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他下令左右大臣們議稱號。 經過一番商議,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人認為,秦王政「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功績「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他們援引傳統的尊稱,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建議秦王政採用「泰皇」頭銜。然而,秦始皇對此並不滿意。他只採用一個「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創造出「皇帝」這個新頭銜授予自己。 從此以後,「皇帝」就成為中國國家最高統治者的稱謂。 「皇帝」稱謂的出現,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號變更,還反映了一種新的統治觀念的產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們對祖先神和其他一些神明,有時就稱「皇」。「帝」是上古人們想像中的主宰萬物的最高天神。秦始皇將「皇」和「帝」兩個字結合起來,第一,說明了他想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威,是上天給予的,即「君權神授」;第二,反映了他覺得僅僅是做人間的統治者還不滿足,還要當神。 可見,「皇帝」的稱號,乃是秦王政神化君權的一個產物。 秦王政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自稱「始皇帝」。他又規定:自己死後皇位傳給子孫時,後繼者沿稱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萬世。秦始皇夢想皇位永遠由他一家繼承下去,「傳之無窮」(《史記·秦始皇本紀》)。 為了使皇帝的地位神聖化,秦始皇又採取了一系列「尊君」的措施: 取消謚法。謚法起於周初,是在君王死後,依其生平事跡,給予帶有評價性質的稱號。但秦始皇認為,像這樣「子議父,臣議君」,太不像話,更沒意義。他宣布廢除謚法,不準後代臣子評價自己。 天子自稱曰「朕」。「朕」字的意義與「我」相同,以前一般人均可使用,但秦始皇限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 皇帝的命令叫作「制」或「詔」。 文字中不準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諱。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時,都要另起一行頂格書寫。 只限皇帝使用的、以玉質雕刻的大印才能稱為「璽」。 以上這些規定,目的在於突出天子的特殊地位,強調皇帝與眾不同,強化皇權在人們心目中的神秘感。秦始皇幻想藉助這些措施,使他的皇位千秋萬代地在其子孫後代中傳續下去。
中央機構
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員,是百官之首,掌政事。太尉掌軍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貳,掌圖籍秘書,監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體政務的諸卿,其中有掌宮殿掖門戶的郎中令,掌宮門衛屯兵的衛尉,掌京畿警衛的中尉,掌刑辟的廷尉,掌谷貨的治粟內史,掌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少府,掌治宮室的將作少府,掌國內民族事務和外事的典客,掌宗廟禮儀的奉常,掌皇室屬籍的宗正,掌輿馬的太僕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與諸卿議論政務,皇帝作裁決。 在此之外,秦代還有一些比較重要的官職,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曉古今史以備皇帝咨詢,同時負責圖書收藏;典屬國——與典客一樣主管少數民族事務,不同的是典客掌管與秦友好的少數民族的交往,而典屬國則負責已投降秦朝的少數民族;詹事——管理皇後和太子的事務。 秦王朝建立的這套中央集權機構的政權機構,以後一直被歷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漢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採納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改行郡縣制。地方行政機構分郡、縣兩級。郡縣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設守、尉、監(監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輔佐郡守,並典兵事。郡監司監察。秦始皇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以後又陸續增設至四十一郡。 他們是: 秦地:巴郡,蜀郡,隴西郡,北地郡; 趙地:太原郡,雲中郡,邯鄲郡,巨鹿郡,雁門郡,代郡,常山郡; 魏地:上郡,河東郡,東郡,碭郡,河內郡; 韓地:三川郡,上黨郡,潁川郡; 楚越之地:漢中郡,南郡,黔中郡,南陽郡,陳郡,薛郡,泗水郡,九江郡,會稽郡,長沙郡,衡山郡; 齊地:東海郡,齊郡,琅琊郡,膠東郡,濟北郡; 燕地:廣陽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 南越故地:閩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匈奴故地:九原郡。 縣,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令、長領有丞、尉及其他屬員。縣令、長主要管政務,縣尉掌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 縣以下有鄉,其主要職能有四:⒈攤派徭役;⒉徵收田賦;⒊查證本鄉被告案情;⒋參與對國家倉庫糧食的保管工作。鄉設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賦稅,游徼掌治安。 鄉下有里,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里有里典,後代稱里正、里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里中設置嚴密的什伍戶籍組織,以便支派差役,收納賦稅。並規定互相監督告奸,一人犯罪,鄰里連坐。此外還有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有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事。兩亭之間,相距大約十里。
秦滅六國之後,即開始北築長城。
可是大規模的徭役多數是出於當時的形勢所迫。 當時中原剛統一,各地原來的貴族勢力還很強,若不保持中央各地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國家隨時會處於再次分裂的局面,所以必須盡快改善中央到各地及其他各郡、縣之間的交通和聯系,因此須盡快建設道路。 由於多年的戰爭,原各國的農業設施受到相當大的破壞,或因戰爭而年久失修;在統一後必須盡快恢復農業生產;因此花相當大的人力來疏通河道,修復水渠,對水路交通和農業灌溉都有利,是很有必要的。 修建長城,是為了保護北部邊境人民的生命財產的安全,其目的也是為了減少人民的負擔;由於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騎兵活動范圍很大,沒有長城的話,要很多軍隊來防守,這會給人民增加很大的負擔。秦始皇修長城不是他開創的,他只是把原來秦國、趙國和燕國北邊原有的長城連接起來,而史書上卻把修長城造成的苦難全歸罪於秦始皇,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原來各國之間都有一些長城,但北方的長城不完整;統一後他下令把原來國之間的長城拆除,再把原來秦、趙、燕三國北邊的長城連接起來,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給我們留下了一條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由於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的阻礙了秦始皇對征服的原六國民眾思想的統一,並威脅到了秦朝的統
治。於是,秦始皇為了統一原六國人民的思想,於前154年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民間只允許留下關於醫葯、卜筮和種植的書。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盡管如此,他確曾下令將一些禁書收藏在咸陽皇家圖書館。 公元前214年,咸陽的術士在背後議論秦始皇,指責他:貪於權勢,樂以刑殺為威。秦始皇知道後,派人追查,對於證據確鑿的460人,處死,無罪者釋放。(「坑儒」的說法是錯誤的)
秦始皇即位不久,便開始派人設計建造秦始皇陵。在統一六國之後,旋即修建阿房宮(沒有完全建成),秦始皇陵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 秦始皇還沒有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宮殿,而在統一六國期間,更是大興土木,每滅一國,便要將該國的宮殿建築在咸陽附近仿造一遍,總面積達到了驚人的程度,整個關中地區,自渭河以北,雍門以東,直到涇河一帶全部都是宮殿群。 統一之後,開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後世皆知的阿房宮(亦名朝宮,阿房為其前殿名),每年動用民工七十多萬人。雖然有人辯稱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萬這個數量相比於當時全國總人口不過2000萬來說,這個比例也是很驚人的。朝宮可以容納十萬人,在裡面運送酒菜要用車和馬才行,僅一個前殿的面積就達到了東西長693米,南北寬116米,台基高達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萬人。 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聯合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對阿房宮遺址進行的考古工作發現,阿房宮本來就沒有建成,秦朝此宮殿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興樂宮、梁山宮等等。 據《三輔舊事》記載:秦國有「表中外殿觀百四十五」。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國有「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另外,「咸陽之旁二百里內」,還有「宮觀二百七十」。 有宮殿就要有美女,在滅六國時,就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氣上沖於天。並且,秦始皇死後,這些宮女絕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驪山墓從秦王登基起即開始修建,前後歷時三十餘年,每年用工七十萬人修建。現在留存的墓從外圍看周長2000米,高達55米。內部裝修極其奢華,以銅鑄頂,以水銀為河流湖海,並且滿布機關。僅看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就可看出當年修建這座陵墓的百姓負擔之重。並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後全部被活埋。 為求長生不老之葯,又派方士徐巿(即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 也因此,當時被榨乾血汗的老百姓,要詛咒暴君秦始皇不得好死: 「秦始皇,奪俺糧,開吾戶(門),據吾床,飲吾酒,喝吾漿,食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牆,前至沙丘當滅亡。」(《太平御覽》卷八六)

Ⅵ 老包青天都有哪幾個故事

共有41個故事,包括有:鍘美案、真假狀元、狸貓換太子、雙釘記、探陰山、紅花記、鍘龐昱、鍘包勉、烏盆記、秋娘、鍘王爺、古琴怨、三擊鼓、孿生劫、報恩亭、真假女婿、紫金錘、天下第一庄;

寸草心、屠龍記、鴛鴦蝴蝶夢、天倫劫、孔雀膽、真假包公、貞節牌坊、血雲幡傳奇、生死戀、尋親記、踏雪尋梅、青龍珠、魚美人、狄青、孝子章洛、雷霆怒、陰陽判、九道本、菩薩嶺、畫中話、龐妃有喜、乞丐王孫、五鼠鬧東京。

1、鍘美案

新科狀元陳世美文才人品均獲太後賞識將之招為駙馬,朝野同慶。村婦秦香蓮帶著一對兒女春哥、冬妹卻千里迢迢來到京城尋夫,原來她竟是陳世美的妻小。陳世美當然不認,將母子三人逐出府去,秦香蓮得展昭之助來到包拯台前具狀申告。

包拯心知駙馬棄妻再娶犯下了欺君之罪,又憐惜香蓮母子孤苦無依,有心規勸陳世美認妻安頓。陳世美為絕後患竟派出手下韓琪意圖殺妻滅子,展昭及時出手搭救,韓琪仗義自刎留下駙馬府鋼刀為憑盡訴駙馬惡行。

包拯大怒設計駙馬來到開封問罪,陳世美自恃有太後公主撐腰,而太後公主也適時來到開封府要人。包拯兩難之際,秦香蓮悲嘆世間無青天,包拯汗顏羞憤之下,不惜自摘頂上烏紗硬將駙馬立斬龍頭鍘下。

2、真假狀元

雨夜,小乞丐蘇乞兒攔下包拯轎子,替友「可憐人」喊冤。這個「可憐人」是一眼盲口啞手廢的殘疾,但他狀告的竟是當今新科狀元,王丞相愛婿周勤。兩個周勤同為赴考舉子,途中相遇,義結金蘭。

義兄因病無法赴考,知義弟高中狀元後起了妒意,設計毀其聲盲其目廢其手,並借同名之便奪去義弟狀元之位。包拯為求真像,定下「敲山震虎」之計。周狀元中計,派人刺殺可憐人,卻被早有準備的展昭救下。 周狀元近日行為顛倒,引起王丞相懷疑。

包拯召周狀元過府對質,周狀元狡辯連連,拒不吐實,包拯苦於缺少有力證據,十分為難。可憐人當著王丞相面一字不差地默寫下當日殿試的考卷全文,王丞相十分震驚。 不料周狀元亦能將考卷倒背如流,案情重新變得棘手。包拯被蘇乞兒一語點醒,想出以筆跡鑒別真假之法。

展昭又找到了有力人證證明周狀元並未參加過考試。在確鑿的證據之前,周狀元終於認罪,羞愧自盡。真正的狀元郎被皇上冊封為「安祥侯」,並封蘇乞兒為「安祥侯」之妹。二人劫後餘生,終於過上了幸福日子。

3、狸貓換太子

宋真宗時,劉妃與內監郭槐合謀,以剝皮狸貓調換李宸妃所生嬰兒,李宸妃隨被打入冷宮。趙恆死後,仁宗趙禎即位,包拯奉旨赴陳州勘察國舅龐煜放賑舞弊案。途中,包拯受理李妃冤案並為其平冤,迎李妃還朝。

此時,真宗早已死去,李妃的兒子已經做了皇帝,史稱宋仁宗。包拯又趁進宮向仁宗狄皇後賀壽之機,將李妃帶進宮中,李妃才得以與自己的親生兒子仁宗見面,並道出了真相。後來,包公又設計讓郭槐供出真相。已做了太後的劉氏知道陰謀敗露,自盡而死。

4、探陰山

顏查散和書童雨墨上京趕考住在柳金蟬的家, 千戶官馮君衡想娶柳家小姐,他來到柳家殺了秀紅並陷害顏查散入獄,之後,他指使王奇毒死雨墨,包拯和王朝和馬漢到地府,包拯發現生字簿的字被篡改,顏查散的壽命由69歲降到29歲。

流油鬼告訴包拯是紅判官篡改,包拯要紅判官上殿,他被拿下,紅判官被包拯宣判斬刑,虎頭鍘被抬上閻王殿,紅判官被送上鍘刀給處斬,閻王將讓人生死簿顏查散那一夜改回來,三天後,馮君衡被問斬,馮君衡到柳家強娶柳金蟬時,他被開封府的官兵逮捕入獄。

包大人升堂,他的上司徐公公到開封府大堂陪審,王奇供出是馮君衡毒殺雨墨的真凶,王奇因錢財謀財害命被包拯判處斬首,王老漢被押出公堂斬首示眾,顏查散無罪釋放,馮君衡被包拯宣判鍘刀執刑,最後他被押上虎頭鍘給問斬。

5、五鼠鬧東京

北宋仁宗時期,江湖上有著名的三俠五義,其中五義又稱五鼠: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而三俠中的南俠展昭展熊飛因耀武樓獻藝,被四帝仁宗賜號"御貓"並封為御前四品帶刀護衛,在開封府包大人手下當差。

鼠貓雖同為俠道中人,但卻因綽號相剋的關系而心存芥蒂,引起了五鼠的不滿。五鼠之一的錦毛鼠白玉堂一怒離開陷空島,上京找展昭挑戰。途中遇上善良正直而又手無縛雞之力的趕考書生顏查散,途中引發美英雄三試顏查散、三吃魚的故事,並與之結為異姓兄弟。

後顏查散遭人陷害入獄,白玉堂仗義相助,開封府寄箋留刀替顏查散伸冤,此案才得以昭雪。白玉堂連環計開封府盜三寶,約南俠到陷空島比試。白玉堂通曉八卦陣法,展昭剛到陷空島就被困在通天窟"憋死貓",後經其他三鼠和三俠中的丁氏雙俠丁兆蘭、丁兆蕙相助,才被救出。

蔣平水淹白玉堂,眾人一起勸服白玉堂,最終化干戈為玉帛,五義歸順開封,鼠貓共同輔佐包大人,造福百姓。白玉堂封為三品帶刀護衛,其餘四鼠均封為六品帶刀校尉。

Ⅶ 開封歷代皇帝

主要是北宋(其他還有五代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的皇帝

宋代的開國皇帝是宋太祖趙匡胤

北宋建都開封稱東京開封府,從公元960年到1127年,經歷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等9個皇帝,共168年

一、宋太祖趙匡胤(北宋)

宋太祖 (927—976)即趙匡胤,宋朝創建者(960—976),涿州(今河北涿縣)人,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

建隆元年(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後周政權,稱帝於開封,建宋朝,史稱北宋。

宋太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減輕徭役,賦稅專收,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移風易俗,不僅盡快醫治了200年的戰爭創傷,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榮的局面,出現了歷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歲,在位十六年。

二、宋太宗趙炅

宋太宗趙炅(939—997)。太祖弟,初名匡義,後改光義,即位後,改名炅。

他曾參加陳橋驛兵變,擁立其兄為帝。他注重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統治晚期剝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順起義。

宋太宗晚年政治大計循規蹈矩,使宋朝漸漸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997年,病逝於汴京萬授殿,終年五十九歲。

三、宋真宗趙恆

宋真宗趙恆(968—1022),原名趙德昌,太宗第三子。曾被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後立為太子。

統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間因勤於政事, 經濟發展,號稱治世。

但景德元年(1004年)遼國進犯澶州,真宗親征,澶淵之役訂城下之盟,開創納歲幣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質換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後期任用王欽 若大興祥瑞,東封泰山,西祀汾陽,又廣建佛寺道觀,勞民傷財,導致社會矛盾激化。
宋真宗是著名諺語「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其目的在於鼓勵讀書人讀書科舉,參政治國,使得宋朝能夠廣招賢士治理好天下。

1022年病逝於忭京宮中延慶殿,終年五十五歲,在位二十五年,葬於永定陵。

四、宋仁宗趙禎

宋仁宗趙禎(1010—1063),原名受益。真宗子。其即位時只有十三歲,由章獻太後垂簾聽政,十餘年後親政,他的統治開始較為節儉。

但對西夏戰爭屢敗,被迫以「歲賜」 銀、絹、茶妥協,對遼也以增納歲幣求和。

土地兼並及冗宮、冗兵、冗費現象日益嚴重,雖起用范仲淹等進行改革,但結果失敗。1063年,仁宗病逝於宮中福寧殿,終年五十四歲。

五、宋英宗趙曙

宋英宗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寶。

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

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

六、宋神宗趙頊

宋神宗趙頊,英宗長子。又名仲針,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

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

元豐八年飲恨而歿,享年三十八歲。其子宋哲宗親政後,竭盡所能完成父親遺志。

謚號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

七、宋哲宗趙煦

宋哲宗趙煦,原名佣,神宗第六子。曾被封為延安郡王。

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哲宗即位後,年僅九歲,由高太後執政,1093年,親政後,任用主張變法的大臣,對守舊派、中間派進行打擊。追貶司馬光,並將蘇轍等人流放到嶺南。

恢復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終止與西夏的談判,加強邊境防禦,屢敗西下,迫使其求和。
宋哲宗是北宋較有作為的皇帝。

但是,由於在新黨與舊黨之間的黨爭沒有得到解決,反而在宋哲宗當政期間進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滅亡的禍患。

在位15年,享年24歲。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葬於今天的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八、宋徽宗趙佶

宋徽宗趙佶(1082—1135)。

統治期間重用蔡京、童貫等奸臣權閹,貪污橫暴, 掠奪民財。

又尊奉道教,自稱教主道君皇帝。

大興木土、廣建宮觀庭院,設局搜刮奇花異石,稱「花石綱」。

於京師築「艮岳」,勞民傷財,導致農民揭竿起義。

宣和七年(1125年)傳位給欽宗趙桓,自稱太上皇。

工於書畫,以花鳥畫和「瘦金書」書法名於世。

書法初師薛稷,草書學黃庭堅。楷書瘦勁峻麗,有「屈鐵斷金」之譽,自成法度,世稱「瘦金體」。傳世書跡有《真草千字文》、《臨寫蘭亭絹本》等。

公元1127年3月底,金帝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技藝工匠、法駕、儀仗、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珍寶玩物、皇家藏書、天下州府地圖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

因此事發生在靖康年間,史稱「靖康之變」。

宋徽宗被囚禁了9年。公元1135年4月甲子日,終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於五國城,金熙宗將他葬於河南廣寧(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

九、宋欽宗趙桓(北宋末代皇帝)

宋欽宗趙桓(1100—1156)。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

生於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徽宗禪位於他,在位1年零2個月。

為人優柔寡斷,反復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
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病死於燕京,終年57歲,葬於永獻陵(位於今浙江紹興東南寶山)。

(7)老開封在皇城牆根下有多少故事擴展閱讀:

開封號稱七朝(魏、梁、晉、漢、周、宋、金)古都,但作為南北統一王朝的都城,僅見於北宋一朝,由此也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中心東移趨勢的完成。

定都開封其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開封居天下中心之位,有利於控制全國,特別是廣大關東地區。

其二,開封為前朝故都,歷經五代時四朝興修,城池宮闕完備,人煙稠密,在人們心目中地位十分重要。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開封有交通之便,周圍運河密布,尤其是處於聯系東南的汴河之上,避開了三門等險阻,極大地縮短了漕運的距離。

總之,開封作為都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長安、洛陽的不足。


Ⅷ 開封府仁宗皇帝的歷史故事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

劉氏、李氏在真宗晚年同時懷孕,為了爭當正宮娘娘,劉妃工於心計,將李氏所生之子換成了一隻剝了皮的狸貓,污衊李妃生下了妖孽。真宗大怒,將李妃打入冷宮,而將劉妃立為皇後。

後來,天怒人怨,劉妃所生之子夭折,而李妃所生男嬰在經過波折後被立為太子,並登上皇位,這就是仁宗。在包拯的幫助下,仁宗得知真相,並與已雙目失明的李妃相認,而已升為皇太後的劉氏則畏罪自縊而死。

(8)老開封在皇城牆根下有多少故事擴展閱讀:

早年經歷:天禧二年,趙受益進封升王。同年八月(《宋史·本紀》作九月),趙受益被冊封為皇太子,賜名趙禎。由參知政事李迪兼太子賓客,以輔導趙禎。

登基即位:乾興元年二月十九日,趙恆逝世。年僅十三歲的趙禎即皇帝位,由皇太後劉氏(章獻明肅皇後)代行處理軍國事務,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劉太後去世,才開始親政。

勵志變革:慶歷三年(1043年)九月,在趙禎的責令下,范仲淹、富弼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的十項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趙禎大都予以採納,並漸次頒布實施,頒發全國。

崩逝汴梁: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4月30日),趙禎於汴梁皇宮駕崩,享年五十四歲。據《宋史》記載,趙禎駕崩的消息傳出後,「京師(汴梁)罷市巷哭,數日不絕,雖乞丐與小兒,皆焚紙錢哭於大內之前」。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時年13歲,1023年改元天聖。

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4歲。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後來一度推行「慶歷新政」,但並未克全功。

其陵墓為永昭陵。謚號為: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民間流傳的「狸貓換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來在包公劇中,以明君形象樹立。

Ⅸ 開封有哪些名人

開封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在漫長的歷史的長河中,開封曾創造了過人類歷史的輝煌。開封歷史旅遊資源豐富,有龍亭公園,鐵塔、大相國寺、包公祠、禹王台、宋都御街、中國翰園碑林、清明上河園、天波楊府等。...

魏惠王遷都大梁

【魏惠王遷都大梁】魏武侯五年(前391),魏敗楚於大梁、榆關一帶,佔領大梁,國勢日盛。魏惠王為了爭霸中原,於魏惠王六年(前364),把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今開封市)。這是開封建都之始。�

逢澤會盟

【逢澤會盟】魏遷都大梁之後,勵精圖治,國富兵強。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衛鞅游梁,勸說魏王,讓其號令宋、衛、魯等小國,北聯燕國,爭取秦國,先行王服,再圖齊、楚。魏惠王採納,廣建王宮,置天子車服,自稱為王。是年,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邀秦、韓、宋、衛、鄒、魯等國在逢澤(今開封市東南)參加會盟。會盟之後,同去朝見周天子。此次會盟為戰國七國國君稱王之始。由於會盟乃惠王使用壓力所致,因而遭到韓國的極力抵制。�

魏惠王開鑿鴻溝

【魏惠王開鑿鴻溝】約於魏惠王十年(前360)開通鴻溝。故道自今滎陽北引黃河水,東經中牟北、開封北,折而向南經通許東、太康西至淮陽東南入潁水。聯接濟、濮、汴、睢、潁、渦、汝、泗、荷等主要河道,促進了黃淮平原的水運交通和農田灌溉及流域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孟子游梁

【孟子游梁】公元前342年,魏敗於"馬陵之戰",國勢日衰。為強兵富國,魏國遂以重金招納天下賢士。惠王後元十六年(前319),孟子來到魏都大梁(今開封市),受到惠王熱情接待。孟子勸惠王改弦更張,實行"仁政"。魏惠王沒有採納。次年,惠王去世,襄王即位。孟子謀求國家統一的主張,襄王同樣不同意。孟子對襄王十分不滿,不久離開魏國到齊國去了。�

信陵君竊符救趙

【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元前259年,秦將白起敗趙國於長平,坑殺降卒40萬,乘勝包圍邯鄲,妄圖滅趙,進而完成其統一霸業。趙國多次向魏國求救,魏王懾於秦國的壓力,派大將晉鄙率10萬大軍駐扎於趙魏邊境鄴城(今臨漳西南),坐觀成敗。魏公子信陵君多次申明大義,勸說魏王進兵救趙,魏王卻無動於衷。信陵君從門下謀士侯贏計盜取兵符,勇士朱亥擊殺晉鄙奪取兵權,一舉破秦,邯鄲圍解,信陵君由此名揚天下。�

王賁引河溝水灌大梁

【王賁引河溝水灌大梁】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派大將王賁攻魏,引河溝水灌大梁,大梁城壞,魏王假降,魏亡(這是開封第一次毀滅性水災)。秦在大梁置浚儀縣。�

隸屬梁國

【隸屬梁國】漢高祖五年(前202),封彭越為梁王。十一年(前196),彭越謀反被殺,劉邦封子劉恢為梁王,浚儀屬梁國。�

祖逖北伐中原

【祖逖北伐中原】東晉名將祖逖,中流擊楫,誓復中原,於晉元帝大興二年(319)出兵北伐,進駐雍丘,佔領浚儀。祖逖死後,元帝永昌元年(322)才重占浚儀。�

浚儀成州治

【浚儀成州治】東魏孝靜帝天平元年(534),設立梁州,浚儀首次成為州治。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佔領梁州,因城臨汴水,改稱汴州。�

隋煬帝修通濟渠

【隋煬帝修通濟渠】大業元年(605),隋煬帝為溝通南北交通,征發民夫100餘萬,修通濟渠,亦稱汴渠。自東都(洛陽)西苑引谷水通黃河,又自滎陽牛口峪引黃河入汴水、淮河,連接邗溝,通達長江。從此,汴州(開封)又進一步興旺發達起來。�

三賢游吹台

【三賢游吹台】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出京東游,在洛陽遇到杜甫,一同去汴州(開封)。途遇高適,三人相攜游汴,乘興登臨吹台,飲酒賦詩,懷古論今。由此留下了李白的《梁園吟》、杜甫的《遣懷》、高適的《古大梁行》三篇不朽之作。�

唐李勉擴建汴州城

【唐李勉擴建汴州城】唐永平軍節度使李勉,於德宗建中二年(781)擴建汴州城。擴建後,城周長20里155步,城門10座。德宗興元元年(784),宣武軍節度使劉玄佐(即劉洽)始將治所遷汴州。�

顏真卿殉難汴州

【顏真卿殉難汴州】唐德宗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叛唐,攻陷汴州。德宗派大臣、著名書法家顏真卿赴汴勸諭,被李希烈縊死於汴州。�

朱溫代唐建梁都汴州

【朱溫代唐建梁都汴州】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取代唐朝,建梁朝(史稱後梁),定都汴州,稱東都。升汴州為開封府。�

石敬瑭建晉都汴州

【石敬瑭建晉都汴州】後唐滅後梁,李存勖遷都洛陽,降開封府為宣武軍駐地,仍稱汴州。後晉天福元年(936),契丹滅後唐,立石敬瑭為晉帝(史稱後晉),都汴,號東京。又升汴州為東京開封府。�

劉知遠建漢都汴

【劉知遠建漢都汴】契丹耶律德光攻陷東京,後晉亡。劉知遠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都汴,仍稱東京。是時為天福十二年(947),劉知遠尚未改年號。�

郭威建周都東京

【郭威建周都東京】廣順元年(951),郭威取代後漢,改國號為周(史稱後周),仍都東京。�

柴榮修建東京外城

【柴榮修建東京外城】後周顯德二年(955),周世宗柴榮修建東京外城,周長48里213步。�

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後周顯德七年(960)春,周恭帝派趙匡胤率軍北上抗遼。至開封北40里之陳橋驛,趙匡胤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被擁立為皇帝。接著,回軍開封。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備好的禪代詔書,宣布周恭帝退位,趙匡胤為皇帝,從而建立了宋王朝(史稱北宋)。�

宋廷殿試

【宋廷殿試】為了糾正禮部省試中存在的取捨非當現象,宋太祖於開寶六年(973),在講武殿親試已中及未中進士195人,錄取127名,開創了殿試取士的先河。北宋初期,殿試考詩賦二題。神宗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改革科舉,廢詩賦、明經諸科,殿試改試策一道,遂成永制。從此,中國的科舉考試定型為鄉、省、殿三級制。�

設置御書院

【設置御書院】宋太宗時,在東京皇城中設立御書院,院中薈萃了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並收集了全國各地的書法珍品。淳化三年(992),翰林侍書王著將歷代法書臨摹刻印,是謂《淳化秘閣法帖》,共分10卷,帖中一半是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這本閣帖成為中國法帖的鼻祖,印成之後,太宗分賜給二府大臣,以便學習。徽宗大觀年間(1107~1110),又刻成了大觀帖。從此法帖大盛,臨摹成風。對北宋書法藝術的普及和提高,作用巨大。�

鑄造針灸銅人

【鑄造針灸銅人】北宋天聖五年(1027),仁宗命太醫局醫官王惟一設計、鑄造兩具男性銅人,置醫官院、相國寺。銅人腹內鑄有心肝脾胃等內臟,體表遍鑄經絡穴位。銅人當時用作教學及考試的模型,比原來的人體穴位平面圖准確形象,便於查找。王惟一又著《新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並刻之於石,作為對銅人的文字說明。1971年部分圖經刻石殘片在北京發現。�

包拯權知開封府

【包拯權知開封府】包拯,安徽合肥人。一生為官清正。嘉?二年(1057)三月,權知開封府,任職雖只有一年零三個月,但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京師秩序井然,士民稱頌。京師諺語:"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他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並演為小說、戲曲,清官形象影響深遠。�

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後,先後推行農田水利、青苗、均輸、市易、保甲、免役、保馬、方田等新法,以期富國強兵,但卻遭到曹太後、高太後支持下的保守派的強烈反對,難以全面推行。七年(1074)四月,罷相出知江寧府。�

創制水運儀象台

【創制水運儀象台】哲宗年間(1086~1094),蘇頌在開封創制水運儀象台。儀象台總高3丈5尺6寸(按宋尺計),分成三層,下層是水輪和銅壺滴漏的機械;中層裝設渾象,每晝夜自轉一周,與天體運動相符合;上層叫露台,裝設渾儀,用以觀測星宿的昏曉出沒和天體的運轉。儀象台用水作動力,將各層動力機械和傳動機械結合在一個整體里,使之保持一個恆定的速度,用多種形式表達天體時空的運行。它既能表示天象,又能計時,歐洲人把這種儀器稱為天文鍾。�

古猶太人遷居開封

【古猶太人遷居開封】宋徽宗年間(1101~1125),一支猶太人攜帶家眷,跋涉萬里來到繁華的東京(今開封市)。他們向徽宗殷勤致意,進貢西洋布匹。徽宗熱情相待,並給予優厚待遇:(1)歸我中夏;(2)遵守祖風;(3)留居汴梁。自此,這一支猶太人定居中國,衍續至今。�

金人攻破東京

【金人攻破東京】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金軍攻破東京外城。十二月,欽宗赴金營送上降表,宣布投降。金人燒殺之餘,對城內金銀絲帛、圖書字畫、文物珍寶等大肆擄掠。城內大批的百工藝人、宗室貴族被掠往北方,南遷避難者不計其數。這是開封城在歷史上的一次大災難。�

金再陷東京

【金再陷東京】建炎元年(1127)三月,金立張邦昌為楚帝(僅33天)。四月,金兵擄徽、欽二帝北返。宋以宗澤為東京留守,率兵拒金。金天會八年(1130),金兵再陷東京,立南宋叛官濟南知府劉豫為齊帝,都大名(今河北大名)。天會十年(1132),劉豫遷都汴(今開封市)。�

岳飛大破金兵

【岳飛大破金兵】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岳飛大破金兀術於郾城,進駐朱仙鎮。�

黃河改道流經開封

【黃河改道流經開封】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黃河於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決口,主流經開封城北20里,向東流去。�

金宣宗遷都南京(開封)

【金宣宗遷都南京(開封)】金宣宗貞?二年(1214),為避蒙古軍進攻,遷都南京(開封)。�

金末疫病流行

【金末疫病流行】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三月,蒙古軍攻南京(開封),不克。五月疫病流行,軍民死亡數十萬人。閏九月,金兵在城內搜刮糧食,城內大飢,人相食。�

龍鳳政權建都汴梁

【龍鳳政權建都汴梁】元順帝至正十八年(1358)五月,紅巾軍首領劉福通率兵攻下汴梁(今開封市)。之後,劉福通把韓林兒從安豐(今安徽壽縣)接到汴梁,建國號為宋,年號"龍鳳",以此為"龍鳳"政權的首都。次年八月,汴梁被元軍將領察罕帖木兒攻破,劉福通和韓林兒退往安豐。�

明重修開封城

【明重修開封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重修開封城牆,改土城為磚城。城牆周長20里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城濠深2丈,闊5丈。�

明代黃水災害

【明代黃水災害】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六月,黃河決口,水自北門入城,淹沒官民房舍甚多。惠帝建文元年(1399),黃河決口,水自封丘門入城,宮廨民舍塌壞甚多,城內長期積水。成祖永樂八年(1410)秋,黃河決口,毀城200餘丈,"民被患者萬四千餘戶,沒田七千五百餘頃"。英宗天順五年(1461)七月,黃河再次決口,水自北門入城,官私房舍,淹沒過半,居民死亡無數。�

李自成三次攻城

【李自成三次攻城】明末李自成曾率義軍三次攻打開封。第一次在崇禎十四年(1641)二月,義軍圍城強攻七晝夜後,主動撤退。第二次在同年十二月至次年正月,義軍用大炮火銃,對准開封城晝夜攻打20天後,再次撤退。第三次在崇禎十五年(1642)四至九月。其間,城內官軍為消滅義軍,在開封之北的黃河大堤扒口兩處,使城外一片汪洋,城內更是水深數丈,浮屍如魚。洪水過後,城內原有的37萬多人口,除去少數外逃者,大部溺死,僅剩3萬多人。�

康熙重建開封城

【康熙重建開封城】清康熙元年(1662),在明代開封城牆的基礎上重修城牆,城門五座,"營建如舊制"。城牆周長20里190步,高3丈5尺,寬2丈1尺,一如明制。�

林則徐參與堵復黃河決口修築大堤

【林則徐參與堵復黃河決口修築大堤】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六月,黃河自張家灣(今開封市水稻鄉)決口,沖毀護城堤,水自南門入城,城內積水深丈余,水浸8個月之久。林則徐在被貶戍新疆伊犁途中,在王鼎的竭力保薦之下,奉旨參與堵復黃河,修成9公里長的大堤,人稱林公堤。林則徐於次年二月離汴。�

道光重修開封城牆

【道光重修開封城牆】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修開封城牆,周長28里許,高3丈5尺,角樓4座。這次重修為開封繼續作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重鎮及未來發展打下了基礎。�

太平軍攻打開封

【太平軍攻打開封】清咸豐三年(1853)五月十二日,太平天國北伐軍在林鳳翔、李開芳率領下,進至距開封城2里之繁塔,攻城不克;十三日再次強攻不克,十七日撤離。�

銅瓦廂黃河決口

【銅瓦廂黃河決口】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於銅瓦廂(蘭考舊集鎮名)決口。從此,黃河再次改道,不入淮河、長江,而從山東利津入渤海。�

清代最後一次會試

【清代最後一次會試】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十年(1904),癸卯順天鄉試、甲辰會試在開封河南貢院舉行。兩次考試仍各為三場,但內容卻有重大改變,首場試中國政治史論五篇,二場試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三場試《四書》義二篇、《五經》義一篇,並規定不得用八股格式。兩次考試,應考人數大減,秩序混亂。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廷宣布停止科舉考試。�

興辦學堂

【興辦學堂】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開封創辦了第一所新式學堂--河南大學堂。1904年又創辦開封府中學堂。1905年將義塾15所,裁並改為10所官立小學堂。�

河南銅元局的創辦及撤銷

【河南銅元局的創辦及撤銷】清光緒三十年(1904),河南巡撫陳夔龍在開封創辦河南銅元局。始鑄"光緒元寶"當十文小銅幣;宣統時改鑄"大清銅幣"當制錢十文。1933年因銅料斷絕而撤銷。�

辛亥開封起義

【辛亥開封起義】1911年武昌起義後,各省紛紛響應,同盟會員張鍾端被推為河南起義總司令,定於12月23日凌晨起事,不料事泄,於22日夜在優級師范集合時,遭巡防營包圍。23日晨,張鍾端、王天傑、張照發、劉鳳樓、丹鵬晏、徐振泉、張得成、李干公、張香坭、李鴻緒、崔德聚11人遭捕殺,起義失敗。�

祥符縣改為開封縣

【祥符縣改為開封縣】民國2年(1913),廢開封府,改祥符縣為開封縣,屬河南省豫東道。仍為河南省會。�

隴海鐵路貫通開封東西

【隴海鐵路貫通開封東西】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隴海鐵路汴洛段通車;民國4年(1915)6月,開封至徐州段通車。�

創辦《心聲》雜志社

【創辦《心聲》雜志社】民國7年(1918),馮友蘭、嵇文甫等在開封創辦《心聲》雜志社,宣傳新文化、新思想。�

創辦《青年》半月刊

【創辦《青年》半月刊】民國9年(1920),省立開封二中學生曹靖華等創辦《青年》半月刊,每期發行四五千份,共出版5期。�

李大釗來開封

【李大釗來開封】1924年底,李大釗應胡景翼之邀來開封指導工作。經他指導,河南形成國共合作局面,建立了共青團開封地委。工人和學生運動也蓬勃發展起來。1925年7月,李大釗第二次來開封,促使建立了由王若飛任書記的豫陝區黨委,並發表了題為《大英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史》的講演,引起轟動。�

創辦《中州評論》

【創辦《中州評論》】1925年8月,蕭楚女受共青團中央的委派來河南工作,並在開封創辦了《中州評論》,與王若飛多次發表重要文章,指導河南革命活動。1926年元月停刊。�

開封的一二·九運動

【開封的一二·九運動】民國24年(1935)12月9日,北平(今北京)爆發了學生愛國運動。開封水利專科學校於12月13日首先通電聲援。23日,開封高中、河南大學等30餘所學校學生13000餘人,齊集省府門前請願。26日,萬余名學生赴南關火車站卧軌請願,歷時4天。�

解放先鋒隊開封隊部成立

【解放先鋒隊開封隊部成立】民國25年(1936)10月,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開封隊部成立。河南大學學生鄧子健(鄧拓)任隊長。�

開封淪陷與光復

【開封淪陷與光復】1938年6月6日,日軍侵佔開封,建立日偽政權。開封人民在日寇的鐵蹄之下,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1945年8月,日軍投降,結束了開封人民的苦難歲月。�

成立開封市人民政府

【成立開封市人民政府】1948年10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再次攻佔開封。11月6日,成立開封特別市人民民主市政府。1949年1月改為開封市人民市政府,4月改稱市人民政府。�

省會西遷

【省會西遷】經政務院(今國務院)1951年批准,1954年10月,河南省省會由開封市遷往鄭州,並帶去三四萬各行業人員。此後,開封改為省轄地級市。

閱讀全文

與老開封在皇城牆根下有多少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保持愛和婚姻的新鮮感 瀏覽:339
邢台任縣經濟開發區包括哪些村 瀏覽:992
哪個國家美女最愁嫁 瀏覽:795
愛情的說法是什麼 瀏覽:601
保險經濟專業適合哪些人群 瀏覽:661
口岸經濟發展什麼 瀏覽:403
花的事業是甜美的上一句是什麼 瀏覽:386
高管的身體健康如何 瀏覽:86
如何在雲健康上實名認證 瀏覽:48
婚姻線上好多分叉代表什麼 瀏覽:48
愛情葯水怎麼收集 瀏覽:665
有名無實婚姻該怎麼辦 瀏覽:23
佛怎麼祝福生病的人身體健康 瀏覽:159
中醫怎麼看待事業 瀏覽:168
經濟業務內容名稱是指什麼 瀏覽:681
望月他講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536
太平洋哪個島經濟最好 瀏覽:420
幸福村討論什麼的 瀏覽:552
藏獒每天都有哪些故事 瀏覽:271
事業單位入職第一個月怎麼發工資 瀏覽: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