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紅軍長征途中的小故事有哪些
謝謝您採納!這是我的回答:
紅軍長征故事《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
12個銅板「買」一個梨的故事
講述了1935年4月時,中央紅軍進入了雲南境內。那裡的風景十分美麗,連綿起伏的山巒,漫山遍野的綠樹······可是紅軍戰士們卻被酷熱的天氣折磨的苦不堪言。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裡的水卻是鹹的!沒有水解渴,戰士們只好忍著乾渴繼續前進。
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村莊,可那兒的村民因為聽信了敵人的宣傳,全都躲了起來。戰士們沒辦法,只好住了下來。
在女戰士打水時,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在廚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對於行路一天的戰士們來說,梨可是最好的東西!可是紅軍紀律嚴明: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戰士們只好舔了舔嘴唇。這時,一位發著高燒的女戰士發出了痛苦的呻吟,這是大家靈機一動,決定買一個梨給她。最後用12個銅板「買」了一個梨。
張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了張思德。
關於金色的魚鉤的故事
長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長接受並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照顧三個生病的小戰士過草地,為了給生病的小戰士補充營養,老班長想盡辦法釣魚和挖野菜,煮成野菜湯給三個小戰士吃,自己卻吃剩下的魚刺和魚骨。最後在即將渡過草地的時候,老班長卻因為飢餓犧牲在草地中。小戰士」把老班長留下的魚鉤保存起來,以教育後代。
② 長征的感人小故事
1.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2.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3.「朱德挑糧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艱苦奮斗,與當地軍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謠。1928年秋天,國民黨反動派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妄圖把井岡山根據地軍民困死、餓死。為了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粉碎敵人的陰謀,毛委員和朱德軍長向根據地的軍民發出了這樣的口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堅持斗爭。
那時候,部隊吃糧,需要往返五六十里的山路到寧岡去挑,於是紅軍發動了一個挑糧運動。毛委員和朱軍長同戰士們一樣,腳上穿著草鞋,頭上戴著斗笠,翻山越嶺,親自參加挑糧。當時,朱德同志已經40多歲了。戰士們見他為革命日夜操勞,在百忙之中還和大家走山路過小河挑糧,生怕他累壞了身體,戰士們都勸說:「朱軍長,你那麼忙,就不要挑了。」朱德感謝同志們的關心,仍然堅持要挑糧。戰士們見勸說不起作用,就商量把他的扁擔藏起來,以為這樣朱德同志沒扁擔就挑不成糧了。
誰知朱德同志又用竹子削了一根扁擔,第二天又照樣和戰士們一起挑糧,戰士們見朱德同志又有了扁擔,晚上又把它藏起來,沒有想到,第三天他又照樣出現在挑糧的隊伍里,而且他在新削的扁擔上,特地刻上了「朱德記」三個字。朱德軍長笑著對戰士們說:「你們以後誰再『偷』我的扁擔,我可要批評。」朱德同志的一席話說得戰士們都笑了。今天,這條扁擔珍藏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內。從此,「朱德的扁擔」這個故事,就像長了翅膀,傳遍了整個井岡山,也傳遍了全中國,激發了全國人民爭取革命勝利的鬥志。
(2)長征小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參考資料:網路-長征
③ 長征小故事300字左右
1930年,王朴出生在河北省完縣的一個貧農家庭,從他懂事起,就目睹了日寇燒殺擄掠的暴行。11歲那年,王朴被選為村裡的兒童團團長,他站崗、放哨、送情報,在革命風暴里經受著考驗和鍛煉。
1934年春天,日本兵又進山「掃盪」了。5月6日,大批的日本兵,把鄉親們趕到了一塊高地上,逼迫他們說出八路軍的藏身之處,可鄉親們一言不發。無計可施的敵人像瘋狗一樣撲向手無寸鐵的鄉親們,用皮鞭和槍托把鄉親們打得鮮血直流。漢奸翻澤走到王府跟前問快說八路軍藏到哪裡去了?王朴頭一揚說:「不知道你這狗漢奸!」敵人驚慌的吼叫:「通通槍斃!」王朴毫無懼色,大聲高呼:「打倒日本鬼子!打倒狗漢奸!」罪惡的子彈擊二連三,向王僕射來,王朴倒在了血泊之中,年僅14歲的兒童團團長王朴和村裡的群眾,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掩護了八路軍的後方機關和各種戰備物資,譜寫了一曲英雄抗日贊歌。
④ 紅軍長征途中的小故事
⑤ 紅軍長征的故事有哪些只要題目
第一章 征途漫漫
一、「獨立房子」主人
二、廣東借路
三、英雄師長陳樹湘
四、劉伯承怒斥李德
五、翻越老山界
六、毛澤東有了發言權
第二章 遵義會議的光芒
一、擔架謀略
二、莫道烏江天塹,看紅軍等閑飛渡
三、智取遵義
四、搶占婁山關
五、烏蒙深處有電燈
六、生死轉折的會議
第三章轉戰雲貴川,跳出包圍圈
一、賀子珍受傷
二、擊潰「熊貓」牌川軍
三、毛澤東的得意之作——四渡赤水
四、龍雲獻寶
五、12個銅板「買」一個梨
六、智賺雲南三縣城
第四章凱歌行進(上)
一、《一隻破草鞋》
二、毛澤東說,林彪是個娃娃
三、彝海結盟
四、大渡河上十七勇士
五、紅軍邁開「飛毛腿」
六、鐵索橋寒
第五章凱哥行進(下)
一、茅台鎮里的歡笑
二、拖尾巴的「迫擊炮」
三、「神山」不神
四、雪山巾幗
五、吃蘑菇中毒
六、李伯釗偷吃「蘿卜纓子」
第六章一、四方面軍會師
一、沸騰的達維
二、懋功會師
三、徐總指揮從溜索
四、毛澤東在卓克基吃獵皮
第七章過草地
一、片服「魔毯」
二、草地回響《馬賽曲》
三、九個炊事員和一口大鍋
四、牛糞里揀麥粒
五、篝火晚會
六、特殊連隊
第八章紅旗漫卷向前進
一、蔣介石懸演員緝拿毛澤東等人
二、奪取天險臘子口
三、哈達鋪的魚水情
四、周副主席教導守紀律
五、《清平樂·六盤山》
第九章革命樂觀主義
一、無虱不成軍
二、「大樂天」鄧穎超
三、「歌舞明星」李伯釗
四、毛兒蓋「鬧洞房」
五、愛唱山歌的吳富蓮
第十章勝利到達陝北
一、一年勝利達吳起
二、砍「尾巴」
三、收獲愛情
四、奠基禮
結語
後記
長征故事:紅二方面軍
長征故事:紅二十五軍
長征故事:紅四方面軍
⑥ 關於長征的故事名稱
一、一渡赤水
鑒於敵人兵力正不斷增加,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召開緊急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果斷改變由赤水北上渡長江的計劃,決定立即撤出,西渡赤水河,再相機北渡長江。
周恩來親自帶領人員選定架橋地點,發動群眾徵集架橋物資和船隻。經過一夜的努力,終於在土城上下游各架起一座輕便浮橋。與此同時,陳雲指揮把大部分笨重物資和山炮等沉入赤水河。
赤水河是黔北的三大水系之一,河道曲折,土城一段河面寬約200米。1935年1月29日,中央紅軍成功地西渡赤水河。
二、智取遵義
紅六團擔任攻佔遵義的任務。第營為前衛,由營長曾保堂率領,1935年1月3日下午突破烏江後,立即向遵義挺進。5日,紅六團跨過羊岩河進到團溪,當夜,總參謀長劉伯承率軍委幹部團也趕到團溪,立即部署攻佔遵義的計劃。
6日清晨,劉伯承親率紅六團從團溪出發,冒雨向深溪水前進。大雨給部隊行軍增加了困難,但也麻痹了敵軍,他們沒有料到紅軍會在大雨之夜突然打來。許多敵兵被槍聲驚醒,來不及穿衣服就當了俘虜。紅六團圓滿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戰斗任務。
後續部隊及時趕到,劉伯承命令營長曾保堂立即集合部隊,奪取遵義城。紅六團審訊俘虜,摸清了遵義守敵及城防工事的情況。政委王集成同團長朱水秋當即決定,部隊化裝成敵人,利用俘虜去詐城,打個便宜仗。
很快,第一營第三連和偵察排及全團20多個司號員,身著敵軍的服裝,讓俘虜走在前面帶路,乘著夜色,順利地到達了遵義城下。他們向城樓上的守軍喊話,磨蹭了20多分鍾,守城敵人才認為是「自己人」。城門一開紅軍立即蜂擁而入,20多個司號員齊吹起了沖鋒號,後續部隊迅速攻進城。
紅軍在城內沒費多大勁就抓了幾百名俘虜,其餘守敵紛紛出北門逃向桐梓。7日凌晨,紅軍完全佔領遵義。總政治部下發了十二條口號和八項注意,要求各部隊廣泛宣傳、嚴格執行。
三、勇奪婁山關
1月8日,朱德致電各軍團、軍委縱隊,命令紅二師先頭團「明日應向婁山關偵察前進,驅逐和消滅該地敵人,並相機佔領桐梓」。
婁山關位於遵義、桐梓之間,距遵義60餘公里,距桐梓20餘公里,是兩地的要沖,遵義的北大門。婁山關四周山峰環立,川黔公路由南向北盤旋至關口,從兩座山峰之間通過,形成一道狹窄的通道。這里的地形十分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
當時婁山關守敵為黔軍侯之擔部3個團,王家烈命令他們死守險關,不得後退一步。中央紅軍如果不及時控制婁山關,下步行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根據軍委指示,劉伯承、聶榮臻與紅二師首長研究決定,命令紅四團為先頭部隊,向婁山關挺進。
9日拂曉,紅四團在團長耿飈、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由板橋鎮出發,向婁山關急速前進,8時許逼近關下。以第一營擔任正面主攻,第二營為第二梯隊,團參謀長李英華帶一個步兵連及團偵察排,隱蔽地向右側山峰運動,攀登右面高山覓小路向敵後迂迴。
兩小時後,紅軍總攻開始。守敵發現紅軍向關後迂迴,怕後路被截斷,抵抗一陣後向桐梓方向撤退。紅四團見敵要跑,迅速攻上婁山關,佔領關口。乘敵潰退之勢,一鼓作氣追了15公里,直抵桐梓,擊潰守敵,俘敵數百名,當天上午就攻佔了桐梓城。
四、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
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
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
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
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五、紅軍鞋
出發前,上級規定每人要准備兩雙鞋,把腳保護好。我除了腳上的爛草鞋外,就剩一雙拴在皮帶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來,心裡湧起無限的感念。
一首在江西中央蘇區流行的山歌,又在我的耳邊縈繞著:送得哥哥前線去,做雙鞋子贈送你,鞋上綉了七個字,紅軍哥哥萬萬歲。想起這首山歌,也就想起了我們離開中央蘇區時的情形。
一個老大爺拉著我的手,把一雙「紅軍鞋」塞給我。這是一雙非常結實的布鞋,鞋幫上綉著「慰勞紅軍戰士」的字句。
他說:「孩子,這鞋一穿到紅軍的腳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地再廣,山再高,你們也能把它『量』完。」從那以後,這雙鞋就掛在我的腰間,成為我最好的伴侶。
記得在離開江西的最後一次戰斗中,我的腳負傷了。當時既沒有醫葯,也沒有擔架,我只得每天拖著負了傷的腳,艱難地走著。實在堅持不住了,我第一次從腰裡解下「量天尺」,穿在腳上。鞋底軟綿綿的,特別舒服。一穿上它,就想起了蘇區人民的希望,也就忘了傷痛。
不久傷口好了,我的鞋底也磨去了不少,捨不得再穿,就又把它包起來掛在腰上……打遵義,我們連擔任攻城任務。打得正有勁,我突然感到腰部有些疼痛。
仔細一看,原來一顆子彈穿過鞋子,緊挨在腰骨旁的皮膚上。同志們見了,都說這真是「救命鞋」。可是我也很惋惜,因為鞋子被穿了一個大窟窿。以後,我更加倍地愛惜它。
天蒙蒙亮,我們就開始爬山。越向上爬越陡,一會兒竟下起雞蛋大的冰雹。狂風夾著冰雹,吹在身上,真像刀割的一樣。我是個炮兵,肩上扛著45斤的迫擊炮炮筒,走起來就更難了。我踏著前面像雪梯似的腳印,一步一步往前移,腳被雪冰得失去了知覺,幾次跌倒。
每當我倒下,看到腳上的「量天尺」,心裡就感到一股熱勁,好像蘇區的老鄉們在背後推著我前進。終於爬過了雪山,我低頭看看那雙「量天尺」,它沾滿了冰泥,臟得不成樣子,我趕忙把它脫了下來,磕掉泥巴又掛在腰上。
⑦ 紅軍長征路上的故事有那些
一、半碗青稞面
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紅軍戰士只有可憐的一點青稞面做干糧。周恩來副主席和戰士們一樣,絕不多吃一點青稞面,還教育戰士們,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別愛惜糧食。戰士們聽了他的話,都把僅有的青稞面裝在糧袋裡,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來越少了,戰士們只能用一點青稞面摻在野菜里煮湯喝。戰士吳開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經餓了兩天,周副主席知道後,就讓警衛員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給吳開生兩碗。他看著吳開生蠟黃的臉,語重心長的說:「這是革命呀!」
吳開生流著眼淚說:「我只要有一口氣,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這天晚上又是狂風暴雨,用被單做成的帳篷自然擋不住風雨的襲擊。戰士們都淋成了落湯雞。周副主席命令戰士們都到他作為辦公室的帳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響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這大雨親自來了,說:「你們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話像火烤暖了戰士們的心。這樣走了幾天,草原仍然無邊無際。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軍馬也殺掉吃了。戰士們只好燒皮帶吃,甚至把隨身帶的紙張咽下去充飢,紅軍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給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麼呢?」警衛員急了。周副主席兩只大眼睛放出了嚴峻的光芒,清瘦的臉上肌肉抖動著,「有同志們活著,就有我。只要多留一個戰士的生命,就給革命事業增加一份力量,拿出來分掉!」
這摻上一點青稞面的熱水,分到戰士們的手中。戰士們流淚了,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戰士們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進著摧不垮的鋼鐵紅軍。
二、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從雲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後,沿會理至西昌大道繼續北上,准備渡過大渡河進入川西北。
蔣介石急令第2路軍前線總指揮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進擊;令川軍第24軍主力在瀘定至富林(今漢源)沿大渡河左岸築堡阻擊;以第20軍主力及第21軍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區推進,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
企圖憑借大渡河天險南攻北堵,圍殲中央紅軍於大渡河以南地區。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寬300米,水深流急,兩岸是險峻的群山,地勢險要,大部隊通過極其困難。5月24日晚,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1師第1團,經80多公里的急行軍趕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順場。
此地由川軍2個連駐守,渡口有川軍第24軍第5旅第7團1個營築堡防守。當晚,紅1團由團政治委員黎林率第2營到渡口下游佯攻,團長楊得志率第1營冒雨分三路隱蔽接近安順場,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鍾戰斗,擊潰川軍2個連,佔領了安順場,並在渡口附近找到1隻木船。
25日晨,劉伯承、聶榮臻親臨前沿陣地指揮。紅1團第1營營長孫繼先從第2連挑選17名勇士組成渡河突擊隊,連長熊尚林任隊長,由帥士高等4名當地船工擺渡。7時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迫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
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
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政府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三、三次遇到母親
1934年,劉湘圍攻川陝蘇區。紅軍撤離時,紅軍戰士李中權全家9人參加長征。其中,李中權的父親李惠榮、母親王理詩、大哥李中泮、二哥李中池、妹妹李中珍在長征途中先後犧牲。1937年,兄妹在陝北團聚時,只剩下4人。雖然和母親同在長征隊伍中,但李中權和母親只有過3次短暫相見。
第一次是在1934年春天,當時母子兩人已經知道李中權父親的死訊,但都向對方隱瞞,最後還是母親告訴了李中權。由於任務在身,李中權匆匆離開了母親。
第二次見面是在1936年3月,李中權在寶興縣意外遇到母親,那時正准備二過草地。母親拉著他的手,高興得顧不上回答他的問話。李中權沒有告訴母親二哥李中池、五妹李中珍夫婦的死訊。第二天一早,隊伍就要出發了,李中權又一次匆匆和母親告別。
第三次見面是在1936年6月,在西康省丹巴縣東邊耳時,李中權當時任紅四方面軍大金川獨立二師政委。行軍路上遇見了母親、一個弟弟一個妹妹,李中權留下自己的戰馬和部分干糧,含淚而去,不忍回頭。
李中權後來回憶當時的情形說:「母親面容極度憔悴,神情憂郁,只是獃獃地望著我,似乎累得已經不能開口了。」雖然憑著驚人的毅力和戰馬的幫忙,李中權的母親和弟弟妹妹翻過了雪山,但1936年7月7日,在西康草地爐霍縣,李中權的母親再也走不動了。
幼小的李中衡、李中秋兄妹掩埋了老人,帶著老人留下的拐杖,一直走到陝北。
四、金色魚鉤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
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
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五、半截皮帶
紅四方面軍戰士周廣才,十三四歲參加長征。過草地的時候,干糧野菜、槍皮帶都被戰友們吃光了,開始輪流吃周廣才的皮帶。估摸著要走出草地了,他哭泣著懇求戰友:「不吃了,同志們,留著做個紀念吧,我們帶著它去見毛主席」。
就這樣,這條被吃了一小截的皮帶留存了下來。為緬懷先後犧牲的戰友,周廣才一直珍藏著這條皮帶,還在上面燙了「長征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