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匹諾曹的故事
一個叫傑佩托的老頭沒有孩子,他用木頭雕刻出了一個木偶人,給他起名叫匹諾曹。匹諾曹雖然一直想做一個好孩子,但是難改身上的壞習性。
他逃學,撒謊,結交壞朋友,幾次上當還屢教不改。後來,一個有著天藍色頭發的仙女教育了他,每當他說謊的時候,他的鼻子就長一截,他連說三次謊。
鼻子長得他連在屋子裡轉身都不可能了。這時匹諾曹才開始醒悟,但還是經不住壞孩子的引誘,又跟著到「玩兒國」去了。
幾個月後,匹諾曹的頭上長出了一對驢耳朵,緊接著就變成了一頭十足的驢子,並被賣到了馬戲團。不久,匹諾曹在演出中摔斷了腿。
又被馬戲團老闆賣給了商人去剝皮做鼓面。在緊急關頭,還是仙女解救了他。匹諾曹決定痛改前非,終於有一天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孩子。
(1)什麼是木偶人的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該書創作於1881年,科洛迪所處的那個時代,正是義大利民族復興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這對他的生活和創作具有非常巨大的影響。
科洛迪最初編寫《一個木偶的故事》(連載第二年改名為《木偶奇遇記》)是為了償還債務,他甚至在給《兒童日報》的社長菲爾迪南多·馬爾提尼的附言中還這樣提到。
「我寄給你的這些材料,只不過是幼稚可笑的小玩意兒罷了。你可隨意處理,如要採用,我可繼續寫下去。」而沒有料到的是「這幼稚可笑的小玩意兒」引起了讀者極大的興趣。
從1881年7月7日起在《兒童報》上分期連載,一直到1883年才連載完畢。中間科洛迪一度想停止連載,卻被讀者「不滿」的信件所淹沒。
《木偶奇遇記》意欲揭示的道理並不復雜,它倚借一個木偶有形象不過是為了向我們演繹一個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歷程。
問題是,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並非是一個人生來就可以明白的。否則,匹諾曹也就無需煞費周折才得以完成了這一歷程了。
這篇童話,通過匹諾曹的種種曲折、離奇的經歷,表現小木偶熱愛正義、痛恨邪惡、天真純潔的品質,教育兒童要抵禦種種誘惑,做一個誠實、聽話、愛學習、愛勞動,並能幫助父母的好孩子。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小木偶的形象。他聰明、善良、頑皮而又任性,他的故事給孩子們以有益的教誨和藝術的感染。《木偶奇遇記》是一篇寓言故事。
但是與以往西方的寓言故事不同,描寫的不是美麗的公主和貴族們在大城堡中的生活。匹諾曹的奇遇都發生在義大利真正的普通人民中間,從而使它更具有偉大的現實意義。
作者介紹:
卡爾洛·科洛迪(1826年11月24日-1890年)原名卡洛·洛倫齊尼。出生在義大利托斯坎納地區一個叫科洛迪的小鎮,他的筆名便是由這個小鎮的名稱而來。
科洛迪精通法文,曾翻譯過法國貝羅的童話,為廣大小讀者所喜愛。《小手杖》(1876)、《小木片》(1878)、《小手杖漫遊義大利》、《小手杖地理》。
《小手杖文法》、《木偶奇遇記》、《眼睛和鼻子》(1881)、《快樂的故事》(1887)。最後兩部作品是:《愉快的符號》、《諷刺雜談》(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