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孟子的著名寓言故事有哪些

孟子的著名寓言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5-04-01 04:13:57

Ⅰ 孟子的文言文故事

1. 《孟子》中的小故事文言文

孟子》中的10則經典故事

1. 再作馮婦——《孟子·盡心下》——有個叫「馮婦」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國王給了他一個「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傷人,他跳下「官轎」,朝老虎撲去….百姓稱好,而其他的「士人」卻笑他身為官員,不成體統。

2.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連續問了齊宣王三個很棘手的問題,他無言以答,只有東張西望,看看左右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3.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宋國有位老農,嫌秧苗長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來,他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的兒子趕快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4. 驕其妻妾——《孟子·離婁下》——說齊國有個丈夫死要面子,說天天與有錢人在一起,並經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來辯搏,後來他的妻妾發現他原來天天是在外面當乞丐,還是給他面子,他仍然可以大搖大擺地從外面回來,還在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

5. 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圍棋高手,他有兩個徒弟同時與跟他學下棋。兩個人中,有一個專心致志;另外一個雖然也在聽講,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己准備怎麼去射擊它們。兩人同時學習,智力也差不多,但是效果卻大不相同。

6. 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沉溺於聲色犬馬,成天飛鷹走狗,到處圍獵,群眾意見很大,但是他以為自己的狩獵場地還沒有周文王的大,對於群眾的抱怨很不理解。孟子告訴他:周文攜遲祥王的狩獵場是向群眾開放的;而誰進你的狩獵場地是要殺頭的。雖然場地比周文王的小,群眾還嫌你的苑囿大呢!

7. 煮魚——《孟子·萬章上》——有人送給子產一條活魚,子產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魚 到池子里去。結果這個下人把魚拿出去煮吃了,還回來對子產說:「魚我已經放了,剛放下去時,呆著不動;一會兒,它才顯得得意的樣子,一甩尾巴鑽進水裡去了。」子產高興極了。那個手下人之後對人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早把魚吃了,他什麼也不知道呢!」

8. 以羊換牛——《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看到用殺一頭牛去祭祀,不忍心,以羊來換子。其實失去了祭祀的意義了。

9.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同樣是逃跑,跑出五十步的嘲笑跑出一百步的膽小,其實他們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10. 偷雞賊——《孟子·滕文公下》——有個偷雞賊,天天偷雞,有人勸他,他打算改正,打算改一天偷一隻,改為一個月偷一隻,這樣明年就不偷了。

2. 孟子裡面有哪些文言故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

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氣時令的有利條件了,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精良,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對作戰有利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旦伏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

憑借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麼不作戰,作戰就一定勝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被人了解。

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五十步笑百步 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雖然在數量上有區別,但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逃跑。

梁惠王盡管給了百姓一點小恩小惠,但他發動戰爭,欺壓黎民,在壓榨人民這點上,跟別國的暴君沒有本質的差別。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看事情要看本質,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五十步笑百步」這句成語就是從這則寓言中提煉出來的。寡人之於國也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癢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譯文】 梁惠王(即魏惠王)說:「我對於國家,那可真是夠盡心的啦(耳矣:等於說「而已矣」,「耳」表示限制語氣,「矣」表報道語氣,合用後表示確乎如此的陳述語氣):黃河北岸魏地收成不好,遭飢荒,(我)便把那裡的百姓遷移到河東,同時把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河東遭了飢荒,也如此辦。考察鄰國的政治,沒有哪個國家像我這樣用心的。

鄰國的百姓並不因此而減少(加:更),我的百姓並不因此而加多,這是為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戰爭,那就讓我用戰爭作比喻吧。咚咚地敲起戰鼓(填:象聲詞,形容鼓聲),兵器刀鋒相交撞擊,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憑著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恥笑他人跑了一百步,那怎麼樣。

3. 老子 孟子 孔子的故事(古文)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

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准行。

遣一車二馬一童一御,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

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

孔丘向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

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

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穀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

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

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

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表,除志欲於容貌。

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

說完,告別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向魯國駛去。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

「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游;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游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老聃,真吾師也!'」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人要於路曰:。

4. 【《孟子》和《列子》中還有那些故事或文言文

《孟子》:寡人之於國也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 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途有餓殍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離婁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饜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訕其良人,而相泣於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列子》 愚公移山原文(選自《列子·湯問》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5. 高中文言文涉及孟子的一段小故事出處

孟母三遷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

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白話]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

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

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

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6. 孟子的故事一則

昔孟子少時,父早喪,母仉[zhang]氏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於屠,孟子學為買賣屠殺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繼而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shuo,夏歷每月初一日]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i,拱手禮]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

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bi,兩字合一)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7. 關於孟子的文言文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

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雲:『經始靈台,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

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台為沼。

而民歡樂之,謂其台曰靈台,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台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

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

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

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梁惠王曰:「寡人願安承教。」 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 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

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東敗於齊,長子死焉;西喪地於秦七百里;南辱於楚。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 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

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

』王請勿疑!」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

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

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 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鍾。』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鍾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

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

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

Ⅱ 孟子刻畫生動人物形象的寓言故事

昨晚上卧讀《孟子》時,一共摘出了10則哲學寓言故事,覺得很有趣味,辛苦地抄來,以與網友分享。
1. 再作馮婦——《孟子·盡心下》——有個叫「馮婦」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國王給了他一個「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傷人,他跳下「官轎」,朝老虎撲去….百姓稱好,而其他的「士人」卻笑他身為官員,不成體統。
2.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連續問了齊宣王三個很棘手的問題,他無言以答,只有東張西望,看看左右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3.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宋國有位老農,嫌秧苗長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來,他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的兒子趕快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4. 驕其妻妾——《孟子·離婁下》——說齊國有個丈夫死要面子,說天天與有錢人在一起,並經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來,後來他的妻妾發現他原來天天是在外面當乞丐,還是給他面子,他仍然可以大搖大擺地從外面回來,還在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
5. 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圍棋高手,他有兩個徒弟同時與跟

Ⅲ 《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出自哪裡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作者是戰國時期的孟子。揠苗助長是一個成語,讀音是yà miáo zhù zhǎng,意思是比喻為急於求成,反而壞了事。

原文如下: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3)孟子的著名寓言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揠苗助長的啟示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二、揠苗助長的用法:作主語、謂語,也可作定語,含貶義

三、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濟寧鄒城)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韓愈《原道》將孟子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亞聖公·樹宸」,尊稱為「亞聖」,《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富貴不能淫》和《寡人之於國也》被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Ⅳ 孟子的典故

一、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二、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

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引自《韓詩外傳》。

三、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四、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五、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Ⅳ 寓言故事有那些

中國著名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畫蛇添足》等,揠苗助長的故事寓意是想告訴大家,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
揠苗助長
作者:孟子
宋人有閔(1)其苗之不長(2)而揠(3)之者,芒芒然(4)歸,謂(5)其人(6)曰:「今日病(7)矣!予(8)助苗長矣!」其子趨(9)而往(10)視之,苗則槁(11)矣。
天下之(12)不助苗長者寡(13)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14)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15)無益(16),而又害之。
譯文
有個擔憂他的禾苗長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國人,一天下來十分疲勞但很滿足,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況),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這個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啟示
1、客觀事物的發展自有它的規律,純靠良好的願望和熱情是不夠的,很可能效果還會與主觀願望相反。這一寓言還告知一具體道理:"欲速則不達"。
2、人們對於一切事物都必須按照客觀規律去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單憑自己的主觀願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願望,美好的動機,結果也只能是適得其反。

閱讀全文

與孟子的著名寓言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經濟法如何調整人與人 瀏覽:835
要做多少好事才能改變婚姻 瀏覽:788
日本便利店怎麼交國民健康保險 瀏覽:673
解放什麼樣的愛情 瀏覽:524
妖姬邪鴉魅影與幸福女神哪個好 瀏覽:390
如何獲得實在的幸福 瀏覽:11
婚姻支撐柱什麼意思 瀏覽:525
為什麼郎平沒參加中美女排大獎賽 瀏覽:379
唱甩蔥歌那個美女叫什麼 瀏覽:866
肚子怎麼叫工廠故事 瀏覽:707
小鍋子怎麼收到經濟生活頻道 瀏覽:558
鄉村愛情十三中關婷娜扮什麼角色 瀏覽:967
疫情過後怎麼發展經濟 瀏覽:661
為黨的事業有哪些 瀏覽:304
婚姻愛情生命哪個最重要 瀏覽:535
如何寫幸福德語 瀏覽:832
侏儒兔健康的便便什麼樣子 瀏覽:615
幸福在流轉是什麼歌詞 瀏覽:995
幸福樹換盆之後變軟了怎麼辦 瀏覽:11
對方父母因為經濟條件不好怎麼辦 瀏覽: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