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好家風的典型事例有哪些
一,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二,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2. 歷史上著名的家風故事是什麼
1、焦裕祿的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留下的家風非常贊賞。2014年他到蘭考考察的時候,連焦裕祿家過去的家風小故事都能娓娓道來。
焦裕祿一向反對不勞而獲。所以,他留給後代的家風主要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每一個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著,有力氣就靠力氣活著,有才藝就靠才藝活著,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祿家風的影響下,他的子女都力爭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老大焦守鳳從開封市總工會退休,老二焦國慶從開封市地稅局退休,老三焦守雲從鄭州科技情報研究所退休,老四焦守軍從成都軍區檔案館退休,老五焦躍進現任開封市政協主席,老六焦保鋼於2013年病逝。
焦裕祿去世50多年來,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難題,他的子女都遇到了。但是,無論過得好與不好,他的子女都一直守護好父親的英名這是焦家兒女必須恪守的底線。
2、錢學森的家風
錢學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錢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學,1911年回國,曾擔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
錢學森從小天資聰穎,悟性極高,3歲時就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母親章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而且計算能力與記憶力極強,具有很高的數學天賦。
上小學前,母親在自己家中教錢學森讀書、識字。母親還常常教育他學習要勤力,不能懶惰。這讓錢學森養成了一個每天早起的好習慣,他不用母親催促,自己按時起床。早飯後,就開始跟母親背誦古詩文。累了,就讀一些兒童讀物。下午,或者畫畫,或者練習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
母親還常常教給錢學森傳統的中國文化。錢學森最愛聽母親給他講岳飛精忠報國、陸游仗劍去國、杜甫憂國憂民、諸葛亮忠於漢業,為輔佐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故事。每當聽到這些故事時,錢學森都聚精匯神,心裡對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風亮節在錢學森心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說母親給錢學森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那麼父親錢均夫對錢學森思想品格的養成則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錢學森自己就曾說:「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父親。」
在父親的教育下,錢學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自己嚮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善於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歡把它做到極致。
193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決定赴美學習,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識來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現狀。臨行時,母親特意為他買了《老子》、《莊子》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母親囑咐他:「熟讀這些書籍,可以對祖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摸到一些頭緒。」母親和父親一樣,還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觀,都具體體現在它的歷史中。因此,精讀史學的人,往往是對祖國感情最深厚、最忠誠於祖國。」
告別在即,父親錢均夫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鄭重塞到兒子手裡,轉身離去。錢學森等到父親的背影消失後,急忙打開紙條,上面寫道:「人,生當有品:如哲、如仁、如義、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春然而歸,燦爛然而返。」寥寥數言,即成訓導,讓錢學森銘記一生。
在美國留學後,雖然美國方面為錢學森提供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物質待遇,但身在美國的錢學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始終沒有忘記報效祖國的願望。遠在國內的母親每次在給錢學森寫信時,都提醒努力學習,好早日回國。錢學森始終把母親的教誨牢記在心頭。多年後,錢學森幾經輾轉,終於回到了祖國,投身於「兩彈一星」的研究,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
錢學森和妻子蔣英在有了兒子錢永剛後,也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嚴格要求兒子。雖然錢家家境優渥,但兒子小的時候,還常常穿著帶補丁的褲子,兒子七八歲時,錢學森還要求兒子每天每天早晚掃兩遍樓前過道。這個習慣,錢永剛一直到現在還保留著。
在兒子錢永剛的記憶里,父母從來沒有給自己上過政治課,也從來不會跟他說你要這樣或者不要那樣,而是用他們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孩子。
有一次,家裡的炊事員很鄭重地對錢永剛說:「你父親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就說:「這還用你說,我當然知道了!」但炊事員接著解釋的話卻讓錢永剛記住了一輩子:「你看你父親每次下來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錢永剛從此也向父親學習,至今保留著吃飯要穿戴整齊的習慣。
長大一些的時候,錢剛曾經問過母親:「你和爸爸好像從來都沒有管過我們兄妹。」媽媽很溫和地說「你不是很聰明嗎,你不是會看嗎?」錢永剛一直銘記著此話,也是看著父親母親如何去做,來對照自己的日常行為,檢討自己。
1957年,錢學森回國後的第三年,他因撰寫《工程式控制制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錢學森為此拿到了1萬元獎金。錢學森沒有拿這些錢來改善條件,而是購買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5年後,他連本帶息拿到約11000元。彼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創辦,錢學森是近代力學系主任,他把錢捐給學校,希望用於購買教學用品。錢財身外之物,把它運用到有用的地方,這是錢剛對自己父親最直觀的記憶。
錢學森在家時,有空就看書。受家庭影響,錢永剛自幼也很愛讀書。小學二年級時,識得幾百個漢字的他,天天抱著字典讀小說。家長會上,老師誇錢永剛好讀書。蔣英聽了很高興,回頭給兒子零花錢的時候,總是很痛快,有時甚至還多給一些。「她知道我不會亂花,所有的錢都拿來買書了。」
錢學森平日工作繁忙,並不檢查錢永剛的讀書情況。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閑,晚飯後,他往沙發一坐,問錢永剛書看得如何。「我趕快讓他看我做的標記。一個暑假讀下來,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這就是他對我讀書的推動。」錢永剛說。
時間一久,錢永剛發現,父親給他解答問題時,不像上課老師那樣事無巨細。「每個問題,他就幾句話,把關鍵講好,你自己再去思考。」這讓錢永剛也養成了善於思索的好習慣。
江南錢氏人才濟濟,代有名人。他們的老祖先吳越王錢鏐留下的《錢氏家訓》,傳頌至今。其中一條寫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錢永剛認為,《錢氏家訓》的核心是兩點,一是「要有為」,二是「守底線」。「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家的家訓,那應該就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歷史擔當』了。」
「一個好的家風就像春風、春雨,你不覺得它在一件事上對你有多大影響,但隨著時光流去,影響積累,就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錢永剛說。
《錢氏家訓》摘選: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嚴以馭役,寬以恤民。
3、袁隆平的家風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現任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團隊回應轉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於實踐。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印度遺傳學家和巴基斯坦人權活動家角逐201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袁隆平有三個孩子。一個學金融,一個學管理,小兒子學農,按說是遺傳了他的事業。袁隆平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所謂」,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他們的奮斗。如今他們都是事業有成。在家風家教方面,袁隆平似乎選擇「身教」大於「言傳」的方式,用自己的奮斗的一生,為孩子樹立了正確的榜樣,使他們在「於無聲處」得到最好的教育。從某中意義上說,這是最好的家風,更是永恆的家訓。
袁隆平名言:追名求利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有些人沒有干多少事就去爭名奪利,得什麼獎,發表什麼文章,都要去爭。有些老實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沒有在乎什麼名利。我認為,把名利看淡泊一點,不要去爭名奪利,心裡就會好一些。
4、曾國潘的家風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後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勤奮、儉朴、求學、務實的家風家訓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以儉持家。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朴,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余錢,親自下廚、紡織。
勤於治學。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後,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後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並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工)、細(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視家教。曾國藩有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嫁入湖南聶家。曾國藩規定,每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200兩銀子,同時嫁妝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實際上女兒做得比父親期望的更好。
5、陶淵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一個著名家族——潯陽陶氏,也造就了許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陶侃的曾孫陶淵明。
世人皆知陶淵明灑脫豁達,以「隱逸詩人」「田園詩派創始人」「不為五斗米折腰」和詩歌「篇篇有酒」等揚名,鮮為人知的是,陶淵明還十分注重教育子孫。
當年,陶淵明到彭澤當縣令,家裡勞動力缺乏。為此,他請了一名勞力,幫助兒子料理砍柴挑水之類的雜務,同時給兒子寫了一封簡短的家書:「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說,每天的生活開銷靠你一個人很難應付。現在我請一名勞力回家,讓他幫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氣活。但他也是別人家父母養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對待人家。
另一封家書《與子儼等疏》則告誡子孫要和睦,「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要重德修身,以聖賢為榜樣,「雖不能爾,至心尚之」。
陶淵明這么重視兄弟和睦,同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關。陶淵明與兩個堂弟仲德和敬遠,以及同父異母的妹妹,即程氏妹,從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後,他不僅立刻辭官奔喪,還寫下了一篇感情真摯的《祭程氏妹文》,寄託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淵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響著陶氏後裔,也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陶氏家訓,共20條1300餘字,包括誠修身、擇交遊、守廉潔、孝人子、正倫紀等內容。
陶氏家訓的特色在於以「賢」和「廉」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淵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轉化為家規家訓的具體內容。「不學刁詐之術,不交無益之朋」,繼承了陶母結交賢友的主張;「修身不可不誠」「法度不可不守」,繼承了陶母「廉潔奉公、謹守法度」的教導;「昔侃公為刺史時,尚惜分陰,則游惰輩,實不肖之尤」,則把陶侃珍惜光陰、勤勉努力的人生實踐轉化為對後世子孫的明確規勸。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歲月倏忽而過,「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已然找尋不見,但潯陽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經久流傳。
3. 關於家風的小故事有哪些
關於家風的小故事有:
一、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
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二、吉鴻昌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三、錢基博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
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四、朱德
學習,是影響朱德一輩子的事情。為「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朱家節衣縮食送朱德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學習,也是朱德一輩子最為關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並且強調「不學習就會落後,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
他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後,女兒朱敏還在蘇聯學習,每次回國朱德總要問她是不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由於朱敏從小生活在國外,中文水平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鏡,讓朱敏坐在他身邊,教她一字一句地讀。
他一邊讀,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問她懂了沒有。如發現她哪些地方還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直到她真正弄懂為止。朱敏結婚時,朱德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五、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