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鍾南山生命的衛士》讀後感450字
第一次看到《鍾南山:生命的衛士》這本書是在網路上的電子書。當時國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嚴峻,各地的醫療工作者義無反顧來到武漢投入抗疫戰斗中。而這些身影中最令人感動的人物之一就是鍾南山院士。
就是這樣的親切感,讓我廢寢忘食地讀完了《鍾南山:生命的衛士》這本書。閱讀完這本書,不僅緩解了我緊張的情緒,更把我的思緒帶回到了十七年前。作為一個北京人,我終生難忘那一年的春天,「非典」疫情爆發,讓明媚的春天變得陰冷慘淡,熙熙攘攘的街道變得空無一人。工作學習瞬間停擺,醫護人員一個個被傳染,相繼倒下。所有的北京人憂心忡忡,天天關注著電視里的報道。
這時候一位來自廣東的鍾南山院士在新聞發布會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從那時起非典型肺炎的戰役被打開了新的局面。當「非典」疫情成為過去,鍾南山院士卻彷彿古時候的俠士「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閱讀《鍾南山:生命的衛士》,才對他的人生有了了解。書中用細膩的筆調記錄了「生命的衛士」鍾南山的人生。讓我們看到曾經的頑童是怎樣成為我們中國人心中敬仰的「國士」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鍾南山在少年時代就已經立下了人生志向,並一生都在為之奮斗。本書的前幾章交代了鍾南山少年時代的成長經歷。生於一九三六年的鍾南山,少年時代經歷了戰爭的風雨,還是嬰兒的他在日軍的空襲中,第一次面臨死神而逃脫。他的父母都在醫院工作,母親慈愛善良、父親治學嚴謹,面對兒子的問題能夠耐心解答。少年時代的鍾南山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活潑自信。但那時的他只是一個沉醉於冒險的頑童,犯過錯誤,還留過級。是家人的引導、老師的鼓勵,讓他發奮學習。父母都是品德高尚的醫護人員,鍾南山耳濡目染,感受到治病救人是崇高而偉大的事業,成為一名醫生的理想在他心中紮下了根。本書通過鍾南山少年時代的故事,告誡少年兒童,人要從小立志,才會有不斷奮進的目標。
人生立志容易,然而堅持卻極為困難!《鍾南山:生命的衛士》一書,詳細描寫了鍾南山在青少年時期面臨的兩次人生選擇。鍾南山的體育一直很好,現在八十多歲的他依然堅持鍛煉,他挺拔的身姿和穩健的步伐看起來不過六十多歲。高考前的鍾南山已經參加了全國比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他收到了中央體育學院的來信,本可以去國家隊訓練,成為專業運動員。他也耗費了大量時間參加比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而高考卻已經臨近……是父親的建議,讓鍾南山做出了選擇,當個醫生可以一輩子研究醫學,一輩子治病救人。十八歲的鍾南山做出了人生的關鍵選擇,報考北京醫學院。在學業上的全力沖刺,讓他如願以償。大學時代,鍾南山學業優異,是北京高校的「三好學生」,受到總理的接見。他在大學期間,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運動會,打破全國紀錄,即將畢業的他再次面臨選擇。然而成為一名好醫生,不僅是父母的期盼,也是鍾南山此生的志向。
在行醫助人的路上,鍾南山遭遇了人生的坎坷。書中沒有用過多的筆墨去記錄那十年。但鍾南山回到醫院再次成為醫生的時候,他的老父親意猶未盡的一句話「三十五歲,真可怕……」讓鍾南山深受刺激,三十五歲沒有臨床經驗的大夫能做什麼?也許小讀者不能理解這里鍾南山內心的迫切,反倒是我讀到這里,深有感慨。我的父母與鍾南山院士同歲,有著那個時代相同的經歷。記得在我小時候已經人到中年的他們,每一日步履匆匆,每一晚挑燈夜戰,與時間賽跑。三十五歲的鍾南山沒有臨床經驗,積極性不等於能力,因為他錯誤的診斷,險些弄出人命。鍾南山不認輸,他拚命苦學,在很短的時間里達到了主治大夫的水平。這時候鍾南山遇到了人生關鍵的轉折,書中以「輝煌第一步」為章節標題,書寫鍾南山進入慢性支氣管炎研究小組的心路歷程,他完全出於醫生的責任感接下了攻克這個難題的任務。他不會想到二十多年後因為他在呼吸疾病方面研究貢獻,成為了廣東省第一位醫葯衛生工程學部院士。書中對這二十年詳盡地描述,寫出了鍾南山堅持理想,腳踏實地,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成為首屈一指的專家大夫的奮斗歷程。
當年面對「非典」疫情的時候,我們聽到了鍾南山院士的聲音,他坦言疫情「頂多是遏制,不叫控制……」他實事求是地面對記者的提問,讓所有人重新認識疫情。《鍾南山:生命的衛士》這本書,也講述了走進新聞發布會之前的鍾南山。在此之前,他一直和團隊爭分奪秒地研究非典,他堅定地說:「非典不可怕,可防,可治!」他勇敢地說:「把重病患者都送到我這里來!」他也在父親的墓地,反復思考:「我該說,還是不說?」研究者的底氣和父親的教誨讓他敢於坦誠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此「鍾南山說」沒有辜負過人民的信任與期望。
兩次疫情讓我們認識了鍾南山院士,看到他身上的國士精神。《鍾南山:生命的衛士》一書不僅記錄了鍾南山人生的「高光」時刻,更描寫了他坎坷的從醫之路。從他一生的經歷中,我們會看到堅持理想的他是如何成為生命的衛士的;也能看到他是如何成為因醫者仁心走在抗疫前線的勇士的;又是如何相信科學,堅持真理,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成為有擔當的國士的。
希望有更多的少年能讀到鍾南山的故事,然後思考我們該如何從現在做起。人生是短暫的,所以需要從小樹立理想和抱負,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光中抓住點滴時間去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這樣,才能在他人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清華大學附屬小學 焦玫)
『貳』 護士節贊美護士演講稿五篇
護士是一個平凡的職業,每天要處理那麼多不同的病人,要給那麼多病人打針輸液做治療,但又是崇高的職業,幫助病人減輕病痛的折磨,給病人帶來希望。一起來看看 護士節 贊美護士 演講稿 五篇,歡迎查閱!
護士節贊美護士演講稿1
護士是什麼?是一個多麼神聖的職業,是一個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名護士。
那一天,我身穿潔白的護士服走進病房,我滿懷微笑地面對每一個病人。我細心給他們量體溫,送葯,詢問他們的病情。如果他們覺得悶,我會陪他們談談心,給他們一個傾訴的機會,讓他們的心情能夠盡快的好起來。如果他們覺得哪裡不舒服了,我會立馬通知醫生,並及時做好各種准備。
總有一些病人的病非常的嚴重,這時我會日以繼夜地守在他們的病床邊,以便隨時能觀察他們的病情有沒有什麼起色。我還會盡量對病人家屬的情緒進行安撫,讓他們過於緊張的情緒安定下來。我會盡我所能地照顧每一位病人,直到他們脫離危險為止。
假如有感冒的小朋友需要打針,輸液,但是哭鬧不止的時候,我會用溫柔的聲音安慰他們,給他們講 故事 ,說笑話,讓他們暫時忘記疼痛。扎針時,我會盡量輕一點,以緩解他們的疼痛。我或許還會給他們買一些水果和零食,讓他們不再害怕我。我還會和他們多聊聊天,拉近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
無論什麼地方發生了自然災害或是人為災害,我都會義不容辭的趕赴災區現場,抵達抗災救災第一線完成自己的義務。我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護士節贊美護士演講稿2
近段時間,我們通過電視、手機,一遍遍和一個人的名字相遇。他,就是我國84歲的工程院院士、的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
鍾南山現在已經是國民偶像了,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幾歲的小孩子,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這個疫情蔓延的特殊時期,鍾南山院士就是那個「定海神針」,已經成為老百姓最為信賴的人了。一個工程院院士,一個醫學專家,卻神奇地擁有了100%的可信度。因為在大家的眼裡,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學,代表。
2020年這個 春節 ,他不顧年事已高,在廣州、北京、武漢三地奔波,連續奮戰。他一邊提醒公眾「沒有特殊的情況,不要去武漢。」一邊自己卻義無反顧地登上了去武漢的高鐵,趕往防疫最前線!
鍾南山也曾說過,他永遠忘不了他中學老師說的一句話:人不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沒有理想,會將身邊的事看得很大,耿耿於懷;但如果有理想,身邊即使有不愉快,與自己的抱負相比,也會變得很小。也就是這句話,鍾南山牢記了一輩子,也踐行了一輩子。
我雖然不知道疫情會在什麼時候結束,但我相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我出生在的國家是中國,中國是一個飽受風雨卻依然屹立在世界之巔的傳奇國家,又是有無數的白衣天使在這樣團圓的日子裡艱苦奮斗在一線,天時地利人和,諸邪終將會退散。危難關頭,我們應該做到能不出門就別出門,勤洗手,不傳謠,不信謠,不吃野味,不會讓自己成為患者,相信一定會研製出疫苗,來解決,而這場病情必定會結束。
我知道我們要學好科學知識,不僅對個人有利,更對我們的國家有利。以後,不管將來干什麼職業,做什麼事情,要想走得遠,都必須擁有專業素養和職業精神,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學習。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是國家的希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好好學習是一種責任!我要謹記在心,創造並擁有更好的中國。
護士節贊美護士演講稿3
今年的「5·12」國際護士節,將有許多護士是穿著隔離衣,在防治「非典」的戰斗中,以特別的行動弘揚南丁格爾精神,紀念護理事業的創始人。今年的「5·12」也應是一個有更多的人共同慶祝的節日。今年由於「非典」的肆虐,全國許多地區的醫護人員還緊張地無私無畏地奮戰在抗擊「非典」一線,讓人倍受感動——有人說:他們是當今最可愛的人。同時,也由於葉欣、鄧練賢、梁世奎等醫護人員在抗擊「非典」戰斗中,搶救了別人的生命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讓人深感沉痛——已數十萬人造訪網上「葉欣紀念館」,在這里為英雄點歌、獻花、點燭、留言,用自己方式表達對英雄的追思,向所有奮戰在抗「非典」第一線的白衣戰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所以,2003年國際護士節,人們應當不會忘記。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也正是與「危險」交手的職業讓人們敬重之所在。「臨危不懼」,「視死如歸」,如果沒有親身感受,我們很難真切地體會到它們的難能可貴。面對危險與死亡,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到這一點嗎?
護理工作是辛苦的。「三分治療,七分護理」,不僅說的是護理的重要性,也說出了護理辛苦。面對眾多患者,護士不停地穿梭在各個病房之間,難得稍有停息。護士奔忙的辛苦是可見的,而精神上的「辛苦」卻不可見。護士的精神壓力很大,因為護理操作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任何一項護理操作都不容有半點失誤和差錯,加上護理的時效性很強,護士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准確地做好每一項工作。同時,人在患病期間,情緒往往變得易暴易怒,難以控制,稍有不順心就會發作,護士常常首當其沖,但護士必須以病體和思想上的精心護理,以保證患者的康復。既要做好護理,又要忍受患者的情緒波動,所以護士工作期間的思想負擔是可以想像的。這次在抗「非典」的崗位上,有更多的人見證了護士工作的辛苦,「接觸病人最頻繁,工作最瑣碎、最繁忙的是護士們。忙到什麼地步呢?一個非典病人每天要用去10瓶點滴,一個護士時要換500瓶點滴!
除此之外,她們還要整理病歷、安置病人,修改醫囑、發葯、抽血、打針、測體溫、量血氧飽和度、為起不來身的重病人擦身、洗臉、喂飯、倒大小便......她們還要好言好語地哄著因生病鬧脾氣的病人:"要頂住啊,還有多少事等你出去干呢?
「非典」的白衣天使而感動,那就讓我們共同來慶祝國際護士節吧!
護士節贊美護士演講稿4
說起「護士」這個詞兒,我眼前便出現一位漂亮、溫柔的姐姐形象。這是為什麼呢?別急,請聽我慢慢道來。
那天,媽媽帶我到醫院做一個小手術。我一到醫院就嚇呆了:這里人山人海,掛號的隊伍排成了長龍,大人們不耐煩地排著隊,小孩子在一旁哭的哭、喊的喊,這哪裡像醫院,簡直就是個農貿市場。
我無奈地坐在一邊等待著叫號。無意中,我看到門診室內的情景:一位醫生伏在桌子上寫著什麼,一位年輕漂亮的護士姐姐抱著個大概兩三歲的小孩兒站在一旁,似乎在等著醫生下醫囑。
那孩子一直在大哭,小手小腳還不斷地掙扎,好像要掙開護士姐姐的懷抱。「孩子的媽媽為什麼沒來?」我好奇地問媽媽。「噢,也許忙著交費去了吧。」媽媽說。
我的天,那孩子真難哄。他用小手使勁地拍打護士姐姐,「啪」的一聲,護士姐姐的帽子掉到地上,頭發也被孩子撥弄得亂糟糟的。換作我,可能早就不耐煩,要教訓一下這個小傢伙了。可是護士姐姐的臉上仍然掛著甜甜的微笑,用溫柔的聲音對孩子說:「好寶寶,不哭啦,等會兒媽媽就回來啦。你要是乖乖的,姐姐請你吃糖哦!」姐姐一邊說,一邊輕輕地搖擺著手臂,哄那孩子安靜下來。
過了大半天,孩子的媽媽終於趕回來了,把孩子從護士姐姐手裡接過去,連連感謝。護士姐姐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用手捋了一下腰,微笑著對孩子的媽媽說:「別客氣,這是我應該做的。」
護士姐姐耐心照顧孩子的形象一直印刻在我腦海里。如果選「最美護士」的話,我一定投她一票!
護士節贊美護士演講稿5
一年一度的護士節很快就要到了,看到有關護士節的 文章 逐漸增多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似乎護士大多數日子了里都處於一個弱勢,5.12強化了這種感覺。記得去年有張報紙的頭條等了一副照片,是幾個年輕亮麗的女孩,照片下寫著:」有誰能想到這幾個年輕漂亮的女孩竟然是每天給病人端屎倒尿的護士。「當時我真的非常憤怒,如果那個記者在我面前的話一定會痛打他一頓。沒想到一家省級報紙的記者對護理工作的理解竟然如此淺薄,似乎護理工作的價值僅僅體現在為病人端屎倒尿上,在他的潛台詞里護理工作好象是一個很低下的工作。面對國內護理界殘酷的現實,一顆顆曾經火熱充滿愛心的心,大多數經過多年的磨練與打擊已經變得麻木,工作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生存需要而不是熱愛。
曾經的醫護觀,把醫療護理比做兩個平行的車輪缺一不可,是需要互相協作的兩個專業。但是,現在在某些領導眼裡護理似乎成了沒有任何科技含量的純體力勞動。我們院長曾經說醫生是主體,護士是主力。他們看來醫生就好比工程師,護士就是搬磚和泥的小工。在醫院這個小的社會里,逐漸顯現出來的兩級分化也使護士感到身心疲憊,同年來的醫生腰桿在逐漸挺直,住著寬敞明亮的大房子,除了拿著比護士高出2-3倍的獎金之外還有不菲的葯品回扣和紅包。然而護士卻要承受因為葯品回扣刺激下所帶來的各種副反應,病人常常把對居高不下醫療費用以及對醫生工作的不免情緒發泄在護士頭上。我常常被這樣的場景所刺激,當病人為了費用的事情或是由於醫生的工作失誤而引發不滿,跟你暴跳如雷時看到醫生馬上就一臉的陽光。很多時時候你甚至要面對一些人,儼然一副主人家的神態,似乎你是他們可以揮來喝去僕人,你的愛心、對職業的熱愛被這一切擊的粉碎。
此外,醫院為了節省開支將要加大臨時護士的使用比例,這樣做除了不利於護理質量的保證以外更不利於護士社會地位的提高。雖然護士現在也都是大專本科,面對以上種.種,面對同人不同命的殘酷現實有誰還會安心護理工作呢?在南丁格爾的光輝籠罩下我們被稱為天使。即使我們對現狀有種.種不滿,還是會對工作盡職、盡責、盡力,同時天使也是人,我們也需要被關心、需要被尊重、需要被認可、需要被理解、需要食人間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