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奇跡會發生嗎的勵志故事
奇跡會發生嗎的勵志故事(通用10篇)
我們的生活確實很平淡,也許我們寂寞太久。我們希望著奇跡發生。以下是我整理的奇跡會發生嗎的勵志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的生活確實很平淡,也許我們寂寞太久。我們希望著奇跡發生。夢想著生活出彩,幻想著愛人突然出現在我們身旁,給我們以最真的愛,最純潔的愛,以慰藉我們的靈魂,持平心中那永恆的傷害。
我們一直過著貧苦的日子,有時想想這生活真的沒法過了。我們希望著奇跡發生。夜深人靜時我們用心地祈禱:期待著一覺醒來能夠富有,擺脫貧苦,過上人過的日子。奇跡會發生嗎?
有人樂觀地認為:「只要有夢想,敢於想,奇跡一定會出現。」作為心理暗示的語言,聽起來確實不錯,能夠讓人不喪失信心,敢於追求,找到努力爭取的勇氣,付之以行動,有些人改變了生活的現狀,也有人碰了一鼻子灰,徹底絕望。
同樣有夢想,為什麼有些人改變了現狀,還有人生活還是老樣子呢?
這里牽涉到一個問題:何為現狀?現狀就是現在的狀況。它只指一個人生命中某一個階段的生活,並不代表過去,也不能代表未來。生命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有些人的現狀維持時間很短,變化很快,有些人的現狀維持時間很長,可能生活一直是這樣的。
所以說:改變了現狀這個說法有待於商榷。我個人認為這只是生命的不同階段的自然結果,自然而然發生的,有可能有變化,有可能沒有變化。
這樣說:是否否定了夢想、奮斗的價值了呢?難道我們只須等待著生活自己前進嗎?
當然不是,沒有奮斗生命就沒法延續。我們只是要明白如何奮斗是有意義的。
每個人都有他的天賦,這天賦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了一個人該從事的工作。每個人的社會資源是不同的,社會資源決定著一個人的機會。社會資源會發生變化,於是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會出現不同的機會,時機的把握就在於對社會資源的分析。我們的奮斗顯然應以這兩者為基礎。根據性格和個性選擇自己該從事的工作,根據自己的社會資源決定人生的進程。這就是「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成功的道理。
脫離了前者去奮斗,很有可能付出很多,得到太少,人生變得沒有樂趣;脫離後者去奮斗,由於急功近利,結果事與原違,斷送了未來的機會,這是由於時機把握不準造成的必然結果。
因此這里的改變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改變,更談不上是奇跡出現了。
奇跡從字面上理解或許可以理解成:奇特的生命軌跡。何為奇特呢?就是與以前完全不同,或截然相反,其中沒有任何因果關系。
凡事都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我完全同意這一人生最深的見地。「命里有時總究有,命里無時莫強求。」
怎麼知道命里有還是無呢?
只要生命延續,生活自然會告訴我們的,或者說我們一定會發現的。只是時間而已。
因此奇跡是不會發生的。有人說:「我的生命中就出現了奇跡。」那我只能提醒他:「千萬要小心了,它可能只是一個誘惑。如果不能識破它,必將在日後付出慘重的代價。」
比如說,你突然得到了一份愛,在你沒有什麼表現和付出時,她很快地愛上了你,你輕而易舉地得到了她。或許你把它理解為緣份,奇跡終於出現在你身上。我建議你先別急著享受這份愛。一定要弄明白:她為什麼愛上你。你千萬要想清楚你真有那些迷人的優點嗎?不要欺騙自己。也許她的語言會欺騙你,但只要給雙方一點時間,她的行為會顯現她真正的用意:是真愛你(一見鍾情)還是另有所圖。
沒有真正的付出就去享受那份愛必將失去更多,傷得更深,最終錯誤地對愛絕望,否定真愛的存在。
真正的愛情是沒有奇跡可言的。適合你的人由於某種緣份出現在你的生命中,愛的火花出現了。你們從相識到相知,到相愛,互相付出,相互欣賞,最終決定走到一起。你的優點正是她所要的,你的缺點是她可以接受的。優缺點是先天資源,通過後天努力,也就是付出才得到了愛。
再比如說,在你沒有什麼付出時,突然得到了一筆橫財。你也許把它理解為生命中出現了奇跡。千萬不要急著享用它。你得仔細地分析清楚:這筆錢是怎麼來的,是必得的嗎?背後是怎麼樣的陷阱,日後需要付出怎麼樣的代價。如果是遺產那是先天社會資源,你可以享用;如果是你奮斗的必然回報,叫現時報,那也享受不妨。如果不是遺產又不是你奮斗的必然結果,那請你一定要抵制這一誘惑,保持以前的生活方式,否則你一定會得不償失。
當然也有人花了兩塊錢彩票中了五百萬,這算不算奇跡呢?我想可以算做「奇跡」吧。中了彩票生活變了,但生命還得繼續,如要讓生命有意義還得去做自己該做的事。不過有幾人可以中彩票呢?這概率實在太小,我想不能寄希望於這樣的「奇跡」吧。
雖然奇跡不會發生,但我們終於擁有了平和的心態,一步步地創造著生活,享受屬於我們的自然生活。
我想,我是一個很壞很壞的女人,比白雪公主的後母還要壞,我竟然搶走了一個遊走在生死邊緣的女人的愛人。
我受著良心的煎熬,可是,我竟然還是如此的快樂。我可以這樣放肆地享受我的幸福嗎,那個女孩怎麼辦?
周末,是我27歲的生日。震宇一家人都過來了,他們都來為我慶祝生日,也是向我父母提親。震宇送來的提親禮物很特別,是一本相冊。
我打開第一頁,是一群小朋友的合影,那是震宇6歲生日時的照片。震宇激動地指著左側第二個留著櫻桃小丸子頭發的,傻傻笑著的女孩子:「悠揚,這就是你啊!」我呆住了。
他翻下去,小學畢業合影、初中畢業合影、高中畢業合影,都會找到一個似曾相識的身影:「悠揚,那是你啊!」我發現兩家人眼睛裡都含著淚。
終於,我翻到了震宇的大學時期,全是兩個年輕人笑容燦爛的合影,那個女孩我在鏡子里天天見到,只是,她顯得更紅潤,更明朗——正是我的模樣!
爸爸老淚縱橫:「悠揚,你記起來了嗎?現在離你出事那一天,已經整整一年了……」
這是發生在我大學期間的一件事,至今猶記在心。
公共課《社會學》的老教授給我們出了這樣一道題目:如果一件事的成功概率是1%,那麼反復嘗試100次至少成功一次的幾率是多少?備選答案有四個:10%、23%、38%、63%。
經過十幾分鍾的熱烈討論,大都選擇了10%,少數人選擇了23%,極個別人選擇了38%,而最高的概率63%卻被冷落,無人問津。
老教授沒做任何評價,沉默片刻後,微笑著公布了正確答案:如果成功率1%,意味著失敗率99%。按照反復嘗試100次之後計算,那失敗率就是99%的100次方,等於37%,最後我們的成功率應該是100%減去37%,即63%。
全班嘩然,幾乎震驚:一件事倘若反復嘗試,他的成功率竟然由1%上升到了不可思議的63%。
有一句名言這樣說的:「要在這個世界上獲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到底,致死劍都不能離手。」其實任何人成功之前,都會遇到許多的失意,甚至難以計數的失敗。你選擇了放棄,無疑就選擇了放棄的機會,因為轟轟烈烈的成功之前的失敗,往往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自古以來,那些所謂的英雄,並不比普通人更有運氣,只是比普通人更加鍥而不舍,擁有堅持到最後的勇氣罷了!
酒酣耳熱之際,爸爸又開始了他一千零一遍的吹噓,吹噓對象是宴席對面老同學夫婦和他們青年才俊的兒子,吹噓內容自然是我——他的寶貝女兒。
「我們悠揚廚藝可是相當不錯,諾,這桌上大半的菜餚,我吃下來,可都沒有我們悠揚燒得好!」
我正在跟一隻大閘蟹奮力「搏鬥」,聞言低下頭去:半年來我可是只進過一次廚房,並燒糊了一碗蛋炒飯。
對方爸媽已經聽得眉開眼笑,也說起了他們兒子:「到底是女孩子,我們震宇就不喜歡待在家裡,他喜歡戶外運動,擅長打網球和游泳……」
爸爸趕緊接過話頭:「哦,那跟我們悠揚有很多共同語言,她也喜歡游泳,大學的時候,還參加過市游泳比賽呢。」我的頭更低了,為了我那游泳池裡的狗刨水平。震宇媽媽卻好像對我越看越中意了:「瞧,悠揚還害羞了,我就喜歡這樣文靜靦腆的姑娘!」
爸爸很得意:「我們家教很嚴,悠揚晚上回家從來不會超過九點鍾。」這倒是真的,因為我很少交到朋友,根本無處可去。
爸爸接著說:「她大學上的是復旦外語學院,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一法資公司,做法語翻譯。」我幾乎要暈倒,他為什麼不幹脆說我就是尚雯婕,翻譯水平位列上海前五?
我是在法資公司不假,做的只是行政助理工作,法語只會說兩個詞——「謝謝」和「您好」。
我頭快低到桌子底下去了,我看到桌面上那個大湯碗里,映出了對面那個震宇禮貌而又隱忍的微笑。顯然,這個晚宴和晚宴上的我,並不是他期待的。
一個美國女醫生在非洲援助,他的丈夫林肯准備去看她。女醫生在信中告訴丈夫,這里非常寂寞,大多數援助人員都忍受不了這里的生活,紛紛提前回國了。
在信中,女醫生還告丈夫,這里除了一些當地土著人,就是荒蕪的土地,除此再沒有什麼可看。沒有交流,沒有娛樂,該有的這里都沒有。讓丈夫做好充分的准備。
林肯不信,他到了目的地後才發現,當地的生活環境,比他想像的還要糟糕。他和愛人生活在荒漠中的小屋裡,又不會當地土著語言,離開翻譯,寸步難行。而翻譯也只是在有病人時,才陪著病人出現。這里無人對話,沒有事做。走出小屋,就是光禿禿的土地。晚上到處一片漆黑,沒有路燈,只有滿天的星星和討厭的蚊子。
林肯這時才相信,為什麼那麼多人都離開了這里。原來誰也受不了這種可怕的孤寂。好在,林肯還是有準備的,他帶了許多閑書供自己消磨時間。
這天,林肯從書中翻到一段關於「換個想法,便能換來一切」的精闢論調。
林肯方下書本,望著裸露的非洲大地想,這種論調真是可笑,難道這種理論在這里也能適用嗎?在這里,人能發財或是經商嗎?林肯搖頭,結論是否定的。
當然,林肯特別希望這種論調能夠成為真理,真能如此,他也能換換自己的生活。
「換個想法,便能換來一切。」林肯雖然否認它,但還是極力試圖這么去做,因為除此之外,他無事可做。沒想到,之後他開始了一連串驚人的發現。在他試圖改變想法的同時,他的視角開始變化。當移向自己從不注意的世界時,果真就有了新的發現。首先是土著人的手工藝品,他想這能不能運往外面賣呢?他還發現這里的.泥土很特別,能不能用來做陶器?之後,他離開小屋,想要尋找更多的發現。他找到了一種芨芨草,治療外傷非常神奇,抹上之後,傷口就會慢慢癒合。如果多抹一些,加強濃度會怎麼樣?林肯為這些發現興奮不已。從此,他不再寂寞,反而有做不完的事。
非洲沒有變,荒蕪的土地沒有變,土著人沒有變,星星更沒有變。變化的只是林肯。因為想法的不同,一切也隨之改變。
在後來的幾年裡,林肯成了美國商界大富翁。他打開了非洲市場,還發現了許多新奇的玩意。
據世界科學協會對500例重大科學貢獻的調查證明,許多科學奇跡早就存在於世。艱難的是,我們固有的看法必須打破。我們的目光,是否能跟隨我們的想法轉移。
「換個想法」,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每天所做的種種探索,百分之九十仍然如此。要打破的,最難打破的,就是換個想法。我們的想法能否改變?只要改變,跟隨而來的就是那些早已存在於世的無窮奇跡!
在美國加州,一個叫做羅伯特·舒爾的孩子在日記本上寫下這樣一段話:「我要建造一座伊甸園。」
1868年,舒爾成為了一名博士,他把自己心中的伊甸園畫了下來:那是一座水晶的大教堂。但建造這座教堂至少要花費七百萬美元。
但是,他仍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連日來奔波於大街小巷,反復在各地做著不同的講座。
第六十天,第六十五天,第九十天……無數人被他的執著所感動,紛紛捐款。1920年9月,歷時十二年,這座人間的伊甸園建成。
從此,遊人絡繹不絕,舒爾一舉成名,這也成為他一生的榮耀。這就是一個夢想的奇跡。
七百萬美元對於20世紀10、20年代的人來說是多麼巨大的數字,想湊齊這么多的錢,可以說是不可能的,然而舒爾卻用自己的執著創造了一個奇跡。只因為他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用自己的能力「建造一座伊甸園」。
夢想是一盞明燈,照亮了眾人的生命;夢想是一個路牌,在迷路時為你指明方向;夢想是一方羅盤,導引人生的目標情。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人生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明確的目標。」
的確,目標是你追求的夢想,榮耀走在夢想之後,有了夢想,才能在這個道路上不斷反省自我,看清自己,找到一種淡定的起點;失去了夢想,你就會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榮耀。
余嘗求古仁人之心,孔夫子說,匹夫不可奪志,哪怕是三軍可以奪帥。(勵志故事 )這又何嘗不是告訴我們「有夢才能圓」的道理呢?
因此,人生的道路難以一帆風順,也固然可能會布滿荊棘、充滿坎坷,那是一條充滿困窘、淚水、失望的路。像作家老舍先生筆下的,那位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駱駝祥子,一個本是勤勞、善良的農村小夥子,但在三買、三賣之後,變成了一個自私、貪婪的人,或許他的墮落更多是社會的錯誤,但告訴了我們的是,實現理想的路是艱難的。只要有明確的目標,你就會看到曙光,看到希望。即使前方的風浪再大,也會無悔地追求,無怨無悔,直到實現夢想,榮耀也會跟著到來。
曾經的我的朋友劉小七,又何嘗不是如此。小學時,為父母而讀書,一天到晚渾渾噩噩,一天過去,又不知自己做過什麼。直到畢業時老師的一句話,驚醒了他。從此,立志發奮學習,才有今天的所得。
夢想或許只是在一瞬間擁有,然而帶他一路拼搏,最終獲得榮耀。
回頭再說說我自己吧,一生中出現過幾許燦爛光輝。然而,我逝去的人生,始終出現了灰白色,甚至是黑色。而我自己卻曾經美其名為,深紫色的人生,幾許期待,幾許拼搏,終於又再次獲得了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這一切都來自我一生的夢想,我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個頂級歌手,又期望自己能成為一個超級巨星,等等等等。可結果呢?我所渴望的奇跡,從來沒有出現過。但是請大家相信我,我不會氣餒,更不會逃避,我依舊期待夢想的達成,奇跡的發生。
讓我們齊聲呼喊:「帶著夢想上路吧!」去堅定我們的夢想;「帶著夢想上路吧!」去尋覓榮耀的明天;「帶著夢想上路吧!」去采擷人生道路上累累碩果;「帶著夢想上路吧!」 去創造夢想的奇跡。
在這收獲的季節里,請微笑著向著晨曦,向著黃昏,向著星空,高聲吶喊:「帶著夢想上路吧!奇跡正在前方,向你招手呢。」
他從小就立志做演員,拍電影,當明星。23歲那年,他開始寫劇本。他寫了整整7年,這期間,很多聽說他的夢想的人都嗤之以鼻,有的人甚至還嘲笑他是瘋子,只有母親一直支持他。
母親經常對他說:「這么美的世界,有夢想怎麼能不去追逐,等你老了,生命到頭了,再後悔已沒有任何意義了。」就是這句話,讓幾度徘徊、氣餒、退縮的兒子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向前,他甚至犧牲了一切休息時間,全身心投入到他的劇本創作中。
28歲生日那天,他起得特別早。回來的時候他手裡多了一張地圖,那上面有好萊塢500家電影公司的詳細地址。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詳細劃定了路線和名單順序。
一切准備就緒後,他帶著這些年省吃儉用存下的錢,出發了,盡管他身上的這些錢,加起來還不足以買一件像樣的西服。
他帶著為自己量身定做的劇本前去一一拜訪,為了趕時間,他甚至都沒有時間去吃中餐,一家完了馬上又去另一家。就是這樣的堅持不懈,第一遍下采,500家公司卻沒有一家願意聘用相貌平平且咬字不清的他。
面對早已預料的結果,他沒有灰心,從最後一家電影公司出來,他又走到了第一家電影公司的門口,又是新一輪的拜訪與自我推薦。
雖然,很多老總很佩服他的毅力和膽識,但兩周下來,仍然沒有電影公司願意接受他——個自己想當主角的普通人。
他仍然沒有放棄,在第三輪的拜訪中,他臉上的表情仍是不卑不亢,他沒有因為自己重復登門而感到羞愧。
他此時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以自己的努力去敲開命運的大門,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也決不放棄。
然而,第三輪拜訪依然無果而終。他問母親,我需要繼續嗎?我不甘心失敗。母親堅定的回答,再次鼓舞了他。他再次從最後一家跑到了第一家電影公司的門口,終於在拜訪到第350家時,老總破天荒地答應讓他留下他的劇本。
幾天後。他被邀請到電影公司詳談,之後,一部以他為男主人公的電影正式開拍。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洛奇》,而這個創造奇跡的人就是史泰龍。
2009年,在他53歲生日那天,史泰龍百感交集地說:「是母親從小就教導我不鬆手,不放棄,所以我時刻謹記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證明給自己看,我要活得精彩。人生沒有財富和青睞不要緊,只要肯努力,誰都可以創造奇跡。」
浪漫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通過浪漫所體現出的真誠,即使是語言不通的兩顆心靈,也能迅速貼近。有時候再多的手段,都抵不上真誠的力量。
施建祥開辦公司之初,家人和朋友沒有一個人看好他,都認為施建祥這個人過於浪漫,總是生出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讓人感覺和這樣的人做生意極不妥當,所以施建祥的公司開辦之初用「慘淡經營」四個字來形容,那是再貼切不過了。
這樣的日子讓施建祥十分痛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公司真的就這樣倒閉了。他天天都在尋找商機,和人聊天時,他問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有沒有什麼生意可做?」一天,一位朋友在和他聊天的時候告訴他,世界500強之一的美國西方石油公司要在上海尋找一家代理商,施建祥不由得眼前一亮,他覺得機會來了。
施建祥趕到西方石油公司代表下榻的和平飯店,可到了那兒,他就傻了眼,他這才知道自己正在和泰國正大、日本松下、中國石化等世界上知名的公司爭這次機會,這些公司來的代表連正眼都不瞧施建祥一下,他們都認為像施建祥這樣沒有實力的公司,根本就不可能成為西方石油公司的代理商。
的確,西方石油公司的代表也沒有理施建祥,但施建祥不甘心,第二天帶上翻譯又來到了美國西方石油公司代表的門外,最後也許是他足夠的誠心感動了西方石油公司的代表,於是西方石油公司的代表決定給施建祥一次機會,讓他陳述一下他想成為代理商的理由。施建祥張開嘴的第一句話竟然是:「我的公司是一家剛成立的小公司,沒有做過什麼項目,資金也十分有限,但是我有一顆真誠的心,請相信我,我會比任何一家公司都更用心地做你們的產品代理……」聽完施建祥的話,西方石油公司的代表淡淡地說,「把你公司的地址留下來吧。」
施建祥和翻譯剛一走出美國代表的房間,翻譯就埋怨施建祥,「你說得這么浪漫和煽情有什麼用?你就不會像那些公司一樣談一些對自己有利的方面?」施建祥一想,覺得對,不由得也埋怨自己怎麼說出那樣的話來。
誰知道三天之後,這位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代表卻到施建祥的公司拜訪,並且邀請他到希爾頓飯店參加他們石油公司的代理說明會。可一走進希爾頓飯店,施建祥就呆住了,那些國內外前來爭奪代理權的公司代表一個個正襟危坐,身邊都放著價值不菲的禮物。看著這些價值不菲的禮物,施建祥心裡就犯難,每一個人都有禮物,就自己空手而來,怎麼也說不過去。
想來想去,施建祥忽然生出一個浪漫的想法,他跑出去買了1條大紅色的圍巾回到會場。等到施建祥上台發言的時候,他拿出紅圍巾展開,然後十分真誠地說:「今天我送的就是這樣一份簡單的禮物,但它卻代表了我的一顆真誠的心,它猶如天上的一架彩虹橋,架起中美之間的友情……」西方石油公司的代理聽完,非常高興,不但帶頭鼓掌,還當場就把紅色的圍巾圍在自己的脖子上。
一個月之後,施建祥憑著自己的這次浪漫行動,獲得了西方石油公司華東地區的代理權。三年以後,施建祥被評為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地區銷售冠軍,並應邀前往美國參加世界石油年會。
大會結束後,施建祥到西方石油公司總部做客,他驚訝地發現,三年前送給美方代表的圍巾被鑲嵌在一個鏡框里,並且鄭重其事地掛在貴賓室的牆上。看到這些紅色的圍巾被如此珍藏,施建祥不由得心頭一熱,他暗暗對自己說,誰說浪漫不是一種實力?只有真正理解浪漫的人才能夠真正懂得,浪漫其實就是一種無形的巨大力量,通過浪漫所體現出的真誠,即使是語言不通的兩顆心靈,也能迅速貼近。有時候再多的手段,都抵不上真誠的力量。
與其說文章中施建祥的成功是浪漫的力量,還不如說是真誠的力量。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簡單和真誠漸漸被人遺忘了,當許多人把這兩個神聖的詞語當作噱頭的時候,我們更應當能夠感覺到真誠那種沖擊人心的力量。
其實一個人創業的時候,離不開的是知識的力量和真誠的力量,知識的力量也許與人之前受的教育有關系,而真誠的力量卻與人的本身素質修養有很大的關系。正因為施建祥擁有這樣一顆真誠的心,他才被美國石油公司看中,才有了他事業上的輝煌。真誠可以創造奇跡。
1832年秋,美國人莫爾斯乘船從法國回美國。
旅途非常漫長,旅客們常常坐在一起,靠聊天打發時光,船上的餐廳也就成了人們聚會聊天的好地方。
一天,一位叫傑克遜的人向大家賣弄一個剛學來的電子實驗。他把幾根鐵釘放在桌上,然後取出一隻繞了絕緣銅絲的馬蹄形鐵塊,當他把銅絲接上電池時,桌上的鐵釘竟被吸到了鐵塊上。傑克遜把電斷開後,鐵釘又掉了下來。
當時,普通的遊客都不知道電磁感應現象,都不禁被這個實驗給吸引住了。不過,絕大多數人只把它當成一件新鮮事,誰也沒有多想它。
可莫爾斯敏銳地感覺到,一場科學革命即將到來。他回到紐約,馬上放棄了原來的美術工作,開始研究起電學來。他一研究就是12年,1844年5月24日,他成功地利用自己發明的電報機,將信號從美國國會大廈發到了40英里外的巴爾的摩市。
這份電報上只有一句話:「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這句話是引自《聖經》的,其實真正的上帝就是具有創造力的人類。
;『貳』 請教如何寫故事
有人說:「小說是寫的,故事是編的」,的確,故事是靠編出來的,動筆寫之前,首先必須編好一個故事。
那什麼是故事呢?拿我們故事家通俗的語言來說,「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點事出來」、故事是「一件事、三二個人、轉幾個彎」。
故事寫作講究要有個好的故事核,也許還會有人問「什麼故事核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節或細節,是整個故事的閃光所在。舉例來說:前些年,河南文友金一在《故事會》發了篇小故事,叫做《太陽從西面升起》,故事講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畫了一幅畫,參加全省少兒美術比賽,那畫畫得很好,但最終卻因犯了個常識上的錯誤,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陽畫到了西邊而落選。老師不解地去問小姑娘,你怎麼會將太陽畫到西邊的呢?小姑娘哭著說:我就是要讓太陽從西邊升起……,原來,她爸爸和媽媽吵架了,爸爸出走了,臨走時說,要我重回這個家,除非讓太陽從西邊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天出太陽了……。在這個故事中,太陽畫到了西邊的細節便是整個故事的故事核。沒這個故事核,整個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寫故事對語言的要求與其它文學樣式不同。故事要用敘述的語言,比較接近口語的通俗性文字。初學者可嘗試用「講」的辦法來適應故事的語言。比如說:形容早晨天剛亮,文學作者會寫成「東方剛剛露出一絲晨曦」,可你想一下,誰平時說話時會這么說?要用平時說話的語氣,那馬上就會變成「天剛剛有了點亮光」或「天剛亮」了。這便是故事語言了。還有,不少初學者寫故事時對話極多,這是故事的大忌。這時也該想想你平時和別人講故事時是怎麼講的?你如果老是「張三說」「李四說」的,有人聽你講才怪。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用講述的語氣來寫故事,那麼你寫出來的東西起碼在敘述方式上過關了。
故事的標題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講究有故事性,有一種吸引力和沖擊力。比如上面舉例的《太陽從西面升起》,人們一聽題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內容。而一些平庸的標題往往會使人不屑一顧。
在故事的題材上,講究的是一個「新」字,要寫新鮮的東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與眾不同的東西往往容易成功。
主要的課題,是一種創作思維的問題。
因為創作當中都遇到一個思路問題,一個思維方式問題,一個作品怎麼考慮,寫小說與報道有什麼不同,這是一個基本問題,不能不講。我是從大家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可以比較說明的問題,我們想法盡量來說明一下。
第一個問題,就是小說的思路的分析。
尤其是初學者常問的,小說從哪開始。回答不一致,因人而異。有的大作家說從人物入手,這類說的是有了人物情節故事自然就出來;有一類說沒有情節你寫什麼?主張從情節入手;又有一類說從典型場面開始,還有說從思想開始,從主題開始,另一種反對的說這是主題先行,凡是這樣寫是不會成功的。
那麼小說到底怎麼寫?我們分析一下,分解之後會發現每個因素都是情感符號的片斷,一個大的作品總是各方面都可能有的,不能規定必須從什麼開始,但是我們可以確認確實有不同的思路。我們前輩的著名作家曾經是有過類似的運用的。
下面我把這種動作思路分為幾個,一為場面,二為認識,三為細節,四為人物,五為情緒,六為情節,七為題材,八為情境,九為心理。
我想我們大概可以把這九種思路作為我們常用的思路,至少會因此而獲得你自己的信心。這是我們頭一部分所講的意義。
先講從場面出發。
一個場面成為小說想像的基礎,好像不太實際,但屠格涅夫寫《阿霞》,就是從場面開始。是他坐一個小船時看到一個窗口有一老婦,一位少女,突然激發了他的想像,就因此而寫出了這部有名的作品。那麼我們大家想一想,我們有沒有這種類似的經歷?如果有就是有意義的。福格納看到一個小姑娘趴在牆頭偷看她奶奶的葬禮,一邊看一邊對搖她在下面的弟弟講怎麼樣怎麼樣,這樣一個場面使他後來寫出了著名的《喧囂與騷動》,這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這樣的場面實際已經揭示了當時的一定的人物和人際關系,通過方方面面地聯想與分析,這種固定的場景是比較鮮明和易於把握的。我們想人物可能會比較容易變幻,想情節也可能轉變,而一個場面是非常直觀的,富於色彩的,這就可以不斷地激發作者的想像與構思。像福格納看到小女孩看葬禮,他認為這是非常富有象徵意味的,這就是生活,是思想深度,是我們與大作家的差距。福格納說,寫小說無非是圍繞這樣一種特定場面羅致情節,敘述……如何,作家就是要在這樣的場面里用可信的程度來創作可信的作品。福格納的小說大多數是這樣通過場面來想像完成的。還有史蒂文斯寫《金銀島》,寫強盜與正義者之間在島上搶奪財寶的故事。他就是有一次在海灘上和孩子玩,孩子要求講故事,他就現編,拿紙畫,邊講邊畫,越畫越細致,人物越來越多,後來就畫了許多張圖,他相信這些圖是真的,故事是真的,後來就寫成功了。這種方法很好,一個場面可以讓你有一種固定的形象,可以給你保持一種鮮明的形象思維,從場面出發,可以保持一種原始的調子和符號。像這個作品,它就有很具體的圖案,布局等等,寫起來非常生動。從一個場面出發,往往引起對自己過去一種生命體驗的回憶,這是以自己過去的經歷為基礎的,但它往往需要有一個場面刺激所引起的情感想像,我們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就不要放過,寫出作品就可以寫不幹的作品。像馬爾克斯寫《枯枝敗葉》時,就是因為看到一個在碼頭焦急地看著大海苦苦等待的形象,才引伸出了這個作品。就是這個場面給他提供了形象的思維。後面寫的《百年孤獨》,也是考慮很久以後,由他有一天想起小時候外祖父帶他去一個倉庫里看冰,見到這種神奇的叫冰的東西,他把手摸上去,當時一摸他感覺很神秘,冰是這樣的啊,這簡直就像魔鬼手裡的一個法寶一樣。他這樣的體會被想起時,他覺得這個小說可以寫了。就是因為他把整個作品的調子規定下來了,既現實又魔幻的調子。這些都證明了這種思路的重要。我們要對場面加以改造,但不要放過這種場面。
其次是從認識出發。
從考慮小說構思開始,是奔主題、思想意義的。這就是要研究小說的思想本質,是一種具體地認識了本質的思維方式。比如說,托爾斯泰寫一個俄國地主的故事,就是因為他在高加索對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關系作了很長時間的觀察與思考。他的創作思路大量留在他的筆記里,他有很多東西都是從認識出發,從本質把一些事搞清楚。托馬斯·曼寫《遠山的磨礪》,看一些理論書,談話交換意見,養成了自己對死與病的很深刻的見解,這樣再開始寫小說。作家在初期時,對作品形成了初步理解,寫作就是把這些思想變成形象核心,再從形象核心裡生發出作品的文本。我們的學員里也有人在寫部隊生活當中提拔幹部時一些不正之風,比如說要寫這樣一個小說,某幹部工作好不走關系提不上去,某幹部工作不好走關系就提上去……這樣的現象對於托爾斯泰這類作家來說,他不會馬上就寫,而是會深入去琢磨,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人會在其中怎麼想,在事中如何改變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想得很深入了,才去寫這個題材。經過這樣的認識以後,往往能把這樣的題材寫得更加深入。這是我們從大作家那裡得來的啟示。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是通過對家庭長期的研究開始的。他開始關注的並不是具體的某個人,他研究家庭,作了大量研究,之後,他遇上了作品主人翁原形的例子,才開始寫。這說明有的作家從構思小說來說,是有理性滲入的,帶有明顯的理性的思考。這種理性的思考當然要結合形象,但我們有的學員不能研究透徹同一個題材背後具體的本質,效果就寫不出來。寫一個題材的意義是什麼,怎樣寫出別人沒寫出的意思。要像大作家一樣對生活的認識更深一點,不是題材有意思就拿來寫,不能一下理解題材的價值,就必須稍微加以理解和認識之後才動手寫。還有一點,就是說甚至有的作品完全是主題先行的。當然文革後批江青的主題先行,如果主題沒有生活基礎是不行的,如果主題錯了也是不行的。比如說詹姆斯聽到人家說,你就盡情地享受人生吧!他從這個思想出發,寫出了著名的《使節》。還有很多作家都堅持認為自己是主題先行者,認為寫作品是為了表達一個主題。確實存在這樣一種寫小說的思路,人家是成功的,也是大家。先有一個主題,其他故事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圍繞主題的,如果有生活積累,有正確的好主題,都是可以寫出好作品的。反過來說,我們這樣去寫也不必懷疑自己。
第三種,從細節出發。
一般來講,這個細節是作品中一種富有強力度的情感符號,作者在生活中偶爾接觸到這個細節,就圍繞細節展開想像,這樣的思路也是存在的。
比如說普希金的《黑桃皇後》,就是一個老伯爵夫人的孩子打牌,老打老輸,去跟老伯爵要錢,伯爵給他三張牌,結果一打就贏。他認為這個細節很有魔力,就寫成了作品。還有《桃花扇》,就是扇面上的血像桃花的細節。還有《海鷗》,也是一個人把死海鷗扔出來威脅別人的細節。還有《木工》,是老僕人從此後再也不看主人的狗一眼,通過這一眼的細節寫出了地主與奴隸的關系。還有《白毛女》,一個躲進山裡沒吃鹽的女人白了毛發,就是一個最為重要的細節。《沂蒙頌》就是一個農村婦女解開衣襟給一個口渴的傷兵餵奶的細節,這個細節是全劇的基礎,決定了全劇的分量。《幸福的黃手絹》也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所謂細節是非常有含量的一個點,這個點上人物感情人物關系都會有很突出的表現,這就是細節被發現之後的價值。你很有可能通過一個生活中非常有感情含量非常有藝術質量的細節,就一舉成功。
第四種,是從人物出發。
這種容易理解,寫的理論文章也最多。這種論點的意思就是要先有人,把人寫出來,像砣螺一轉,就動起來。人物是考慮的出發點,有幾個階段,第一是考察人物,主人公的意義,由此產生主題;二是設定不同關系的人物,展現主人公性格的機會;三是把所有人物連接起來,安排情節和動機;四是任所有設定好的人物自身線索自己去走。這是很多作家都比較贊賞的一種思路。有的作家就是從人物出發,任何情節都不考慮。像李准寫《李雙雙》,就非常典型,最早寫李雙雙是為了讓李雙雙成為一個大辦食堂大辦公社的典型,想寫一個新型農村婦女的形象,就讓她辦食堂,小說寫出來很生動。後來改電影,辦食堂在農村不適應,成了不對的事情,就把李雙雙辦食堂改成了計工分。有一點立得住,就是李雙雙這個人物寫得活,情節即使變了,價值仍在。有的作品在考慮時的確是先考慮人物,一般把一個人物寫生動寫活,成功的可靠性更大點。茅盾就是這么寫,他主張別的不管,先有人物,主人公有了以後,再看他與周圍其他還有什麼人物可以擱進來,再看他們之間的關系,這就形成了情節,再從情節中展示各自的命運,這是很典型的一種寫小說的思路, 這樣寫沒什麼問題。比如我給大家講課,寫我時,就要寫幾個學員,還不夠,又寫王祥等老師,還不夠,就把我兒子老婆寫進去了。我在你們面前是一副嘴臉,但在某人面前又是一副嘴臉,回家裡跟老婆、孩子又是一副嘴臉,這就是表現我這個人的幾個側面。一個人跟第二個人接觸是一個嘴臉,跟幾個人接觸都有不同的嘴臉,你就要設定他跟不同的人接觸,就能表現他豐富的性格,寫活這個人。茅盾就常在作品中對他寫的人物進行一些刻意的安排,他從不想情節。這種辦法比較正宗,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首肯。但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創作慢慢少起來了,換成了一種觀念,即一個小說或文學都不是以人物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人物與人有什麼區別呢?即只要是人,在裡面起主導作用就行了。而人物必須具有豐富的性格特徵,從外到內都有特色的人,要有外貌、性格、方方面面等。現在不太主張這樣,只要寫一個人,甚至名字都沒有也可以,外貌怎樣不寫也可以。從頭讀到尾,一個人長怎麼樣你不一定想得出來。這是我們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人與人有區別,不一定要像劉再復說的性格組合那種,反過來也可以。
第五種是從情緒出發。
這是指一種比較縹渺和朦朧的情緒,是一種情緒籠罩著,就想表達這種情緒。比如說《鐵流》。作家是寫一個紅軍部隊撤退的血與火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產生於很早的時候,連十月革命都沒發生時,作家從高加索一個山脈上看到一個非常雄渾的壯美的場面,那種情緒激勵了他一定要寫一個小說寫出這種情緒。當時他就怎麼都想寫,想不清寫什麼內容,就擱著。後來他想寫山間的農民,後來又想寫一群沿著濱海大道跑的農民,直到後來聽說十月革命後紅軍的行動,非常精采,經過調查,就把希望寫的這種情緒的主題調查了出來。這是一種寫法,像《雷雨》也是,就是要表達一種像夏天一樣火熱的情緒。
『叄』 如何寫故事情節
有人說:「小說是寫的,故事是編的」,的確,故事是靠編出來的,動筆寫之前,首先必須編好一個故事。
那什麼是故事呢?拿我們故事家通俗的語言來說,「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點事出來」、故事是「一件事、三二個人、轉幾個彎」。
故事寫作講究要有個好的故事核,也許還會有人問「什麼故事核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節或細節,是整個故事的閃光所在。舉例來說:前些年,河南文友金一在《故事會》發了篇小故事,叫做《太陽從西面升起》,故事講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姑娘畫了一幅畫,參加全省少兒美術比賽,那畫畫得很好,但最終卻因犯了個常識上的錯誤,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陽畫到了西邊而落選。老師不解地去問小姑娘,你怎麼會將太陽畫到西邊的呢?小姑娘哭著說:我就是要讓太陽從西邊升起……,原來,她爸爸和媽媽吵架了,爸爸出走了,臨走時說,要我重回這個家,除非讓太陽從西邊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天出太陽了……。在這個故事中,太陽畫到了西邊的細節便是整個故事的故事核。沒這個故事核,整個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寫故事對語言的要求與其它文學樣式不同。故事要用敘述的語言,比較接近口語的通俗性文字。初學者可嘗試用「講」的辦法來適應故事的語言。比如說:形容早晨天剛亮,文學作者會寫成「東方剛剛露出一絲晨曦」,可你想一下,誰平時說話時會這么說?要用平時說話的語氣,那馬上就會變成「天剛剛有了點亮光」或「天剛亮」了。這便是故事語言了。還有,不少初學者寫故事時對話極多,這是故事的大忌。這時也該想想你平時和別人講故事時是怎麼講的?你如果老是「張三說」「李四說」的,有人聽你講才怪。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用講述的語氣來寫故事,那麼你寫出來的東西起碼在敘述方式上過關了。
故事的標題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講究有故事性,有一種吸引力和沖擊力。比如上面舉例的《太陽從西面升起》,人們一聽題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內容。而一些平庸的標題往往會使人不屑一顧。
在故事的題材上,講究的是一個「新」字,要寫新鮮的東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與眾不同的東西往往容易成功。
主要的課題,是一種創作思維的問題。
因為創作當中都遇到一個思路問題,一個思維方式問題,一個作品怎麼考慮,寫小說與報道有什麼不同,這是一個基本問題,不能不講。我是從大家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這是一個可以比較說明的問題,我們想法盡量來說明一下。
第一個問題,就是小說的思路的分析。
尤其是初學者常問的,小說從哪開始。回答不一致,因人而異。有的大作家說從人物入手,這類說的是有了人物情節故事自然就出來;有一類說沒有情節你寫什麼?主張從情節入手;又有一類說從典型場面開始,還有說從思想開始,從主題開始,另一種反對的說這是主題先行,凡是這樣寫是不會成功的。
那麼小說到底怎麼寫?我們分析一下,分解之後會發現每個因素都是情感符號的片斷,一個大的作品總是各方面都可能有的,不能規定必須從什麼開始,但是我們可以確認確實有不同的思路。我們前輩的著名作家曾經是有過類似的運用的。
下面我把這種動作思路分為幾個,一為場面,二為認識,三為細節,四為人物,五為情緒,六為情節,七為題材,八為情境,九為心理。
我想我們大概可以把這九種思路作為我們常用的思路,至少會因此而獲得你自己的信心。這是我們頭一部分所講的意義。
先講從場面出發。
一個場面成為小說想像的基礎,好像不太實際,但屠格涅夫寫《阿霞》,就是從場面開始。是他坐一個小船時看到一個窗口有一老婦,一位少女,突然激發了他的想像,就因此而寫出了這部有名的作品。那麼我們大家想一想,我們有沒有這種類似的經歷?如果有就是有意義的。福格納看到一個小姑娘趴在牆頭偷看她奶奶的葬禮,一邊看一邊對搖她在下面的弟弟講怎麼樣怎麼樣,這樣一個場面使他後來寫出了著名的《喧囂與騷動》,這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這樣的場面實際已經揭示了當時的一定的人物和人際關系,通過方方面面地聯想與分析,這種固定的場景是比較鮮明和易於把握的。我們想人物可能會比較容易變幻,想情節也可能轉變,而一個場面是非常直觀的,富於色彩的,這就可以不斷地激發作者的想像與構思。像福格納看到小女孩看葬禮,他認為這是非常富有象徵意味的,這就是生活,是思想深度,是我們與大作家的差距。福格納說,寫小說無非是圍繞這樣一種特定場面羅致情節,敘述……如何,作家就是要在這樣的場面里用可信的程度來創作可信的作品。福格納的小說大多數是這樣通過場面來想像完成的。還有史蒂文斯寫《金銀島》,寫強盜與正義者之間在島上搶奪財寶的故事。他就是有一次在海灘上和孩子玩,孩子要求講故事,他就現編,拿紙畫,邊講邊畫,越畫越細致,人物越來越多,後來就畫了許多張圖,他相信這些圖是真的,故事是真的,後來就寫成功了。這種方法很好,一個場面可以讓你有一種固定的形象,可以給你保持一種鮮明的形象思維,從場面出發,可以保持一種原始的調子和符號。像這個作品,它就有很具體的圖案,布局等等,寫起來非常生動。從一個場面出發,往往引起對自己過去一種生命體驗的回憶,這是以自己過去的經歷為基礎的,但它往往需要有一個場面刺激所引起的情感想像,我們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就不要放過,寫出作品就可以寫不幹的作品。像馬爾克斯寫《枯枝敗葉》時,就是因為看到一個在碼頭焦急地看著大海苦苦等待的形象,才引伸出了這個作品。就是這個場面給他提供了形象的思維。後面寫的《百年孤獨》,也是考慮很久以後,由他有一天想起小時候外祖父帶他去一個倉庫里看冰,見到這種神奇的叫冰的東西,他把手摸上去,當時一摸他感覺很神秘,冰是這樣的啊,這簡直就像魔鬼手裡的一個法寶一樣。他這樣的體會被想起時,他覺得這個小說可以寫了。就是因為他把整個作品的調子規定下來了,既現實又魔幻的調子。這些都證明了這種思路的重要。我們要對場面加以改造,但不要放過這種場面。
其次是從認識出發。
從考慮小說構思開始,是奔主題、思想意義的。這就是要研究小說的思想本質,是一種具體地認識了本質的思維方式。比如說,托爾斯泰寫一個俄國地主的故事,就是因為他在高加索對地主與農民之間的關系作了很長時間的觀察與思考。他的創作思路大量留在他的筆記里,他有很多東西都是從認識出發,從本質把一些事搞清楚。托馬斯·曼寫《遠山的磨礪》,看一些理論書,談話交換意見,養成了自己對死與病的很深刻的見解,這樣再開始寫小說。作家在初期時,對作品形成了初步理解,寫作就是把這些思想變成形象核心,再從形象核心裡生發出作品的文本。我們的學員里也有人在寫部隊生活當中提拔幹部時一些不正之風,比如說要寫這樣一個小說,某幹部工作好不走關系提不上去,某幹部工作不好走關系就提上去……這樣的現象對於托爾斯泰這類作家來說,他不會馬上就寫,而是會深入去琢磨,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人會在其中怎麼想,在事中如何改變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想得很深入了,才去寫這個題材。經過這樣的認識以後,往往能把這樣的題材寫得更加深入。這是我們從大作家那裡得來的啟示。托爾斯泰寫《安娜·卡列尼娜》是通過對家庭長期的研究開始的。他開始關注的並不是具體的某個人,他研究家庭,作了大量研究,之後,他遇上了作品主人翁原形的例子,才開始寫。這說明有的作家從構思小說來說,是有理性滲入的,帶有明顯的理性的思考。這種理性的思考當然要結合形象,但我們有的學員不能研究透徹同一個題材背後具體的本質,效果就寫不出來。寫一個題材的意義是什麼,怎樣寫出別人沒寫出的意思。要像大作家一樣對生活的認識更深一點,不是題材有意思就拿來寫,不能一下理解題材的價值,就必須稍微加以理解和認識之後才動手寫。還有一點,就是說甚至有的作品完全是主題先行的。當然文革後批江青的主題先行,如果主題沒有生活基礎是不行的,如果主題錯了也是不行的。比如說詹姆斯聽到人家說,你就盡情地享受人生吧!他從這個思想出發,寫出了著名的《使節》。還有很多作家都堅持認為自己是主題先行者,認為寫作品是為了表達一個主題。確實存在這樣一種寫小說的思路,人家是成功的,也是大家。先有一個主題,其他故事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圍繞主題的,如果有生活積累,有正確的好主題,都是可以寫出好作品的。反過來說,我們這樣去寫也不必懷疑自己。
第三種,從細節出發。
一般來講,這個細節是作品中一種富有強力度的情感符號,作者在生活中偶爾接觸到這個細節,就圍繞細節展開想像,這樣的思路也是存在的。
比如說普希金的《黑桃皇後》,就是一個老伯爵夫人的孩子打牌,老打老輸,去跟老伯爵要錢,伯爵給他三張牌,結果一打就贏。他認為這個細節很有魔力,就寫成了作品。還有《桃花扇》,就是扇面上的血像桃花的細節。還有《海鷗》,也是一個人把死海鷗扔出來威脅別人的細節。還有《木工》,是老僕人從此後再也不看主人的狗一眼,通過這一眼的細節寫出了地主與奴隸的關系。還有《白毛女》,一個躲進山裡沒吃鹽的女人白了毛發,就是一個最為重要的細節。《沂蒙頌》就是一個農村婦女解開衣襟給一個口渴的傷兵餵奶的細節,這個細節是全劇的基礎,決定了全劇的分量。《幸福的黃手絹》也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所謂細節是非常有含量的一個點,這個點上人物感情人物關系都會有很突出的表現,這就是細節被發現之後的價值。你很有可能通過一個生活中非常有感情含量非常有藝術質量的細節,就一舉成功。
第四種,是從人物出發。
這種容易理解,寫的理論文章也最多。這種論點的意思就是要先有人,把人寫出來,像砣螺一轉,就動起來。人物是考慮的出發點,有幾個階段,第一是考察人物,主人公的意義,由此產生主題;二是設定不同關系的人物,展現主人公性格的機會;三是把所有人物連接起來,安排情節和動機;四是任所有設定好的人物自身線索自己去走。這是很多作家都比較贊賞的一種思路。有的作家就是從人物出發,任何情節都不考慮。像李准寫《李雙雙》,就非常典型,最早寫李雙雙是為了讓李雙雙成為一個大辦食堂大辦公社的典型,想寫一個新型農村婦女的形象,就讓她辦食堂,小說寫出來很生動。後來改電影,辦食堂在農村不適應,成了不對的事情,就把李雙雙辦食堂改成了計工分。有一點立得住,就是李雙雙這個人物寫得活,情節即使變了,價值仍在。有的作品在考慮時的確是先考慮人物,一般把一個人物寫生動寫活,成功的可靠性更大點。茅盾就是這么寫,他主張別的不管,先有人物,主人公有了以後,再看他與周圍其他還有什麼人物可以擱進來,再看他們之間的關系,這就形成了情節,再從情節中展示各自的命運,這是很典型的一種寫小說的思路, 這樣寫沒什麼問題。比如我給大家講課,寫我時,就要寫幾個學員,還不夠,又寫王祥等老師,還不夠,就把我兒子老婆寫進去了。我在你們面前是一副嘴臉,但在某人面前又是一副嘴臉,回家裡跟老婆、孩子又是一副嘴臉,這就是表現我這個人的幾個側面。一個人跟第二個人接觸是一個嘴臉,跟幾個人接觸都有不同的嘴臉,你就要設定他跟不同的人接觸,就能表現他豐富的性格,寫活這個人。茅盾就常在作品中對他寫的人物進行一些刻意的安排,他從不想情節。這種辦法比較正宗,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首肯。但這種以人物為中心的創作慢慢少起來了,換成了一種觀念,即一個小說或文學都不是以人物為中心,而是以人為中心。人物與人有什麼區別呢?即只要是人,在裡面起主導作用就行了。而人物必須具有豐富的性格特徵,從外到內都有特色的人,要有外貌、性格、方方面面等。現在不太主張這樣,只要寫一個人,甚至名字都沒有也可以,外貌怎樣不寫也可以。從頭讀到尾,一個人長怎麼樣你不一定想得出來。這是我們值得注意的一個方面。人與人有區別,不一定要像劉再復說的性格組合那種,反過來也可以。
第五種是從情緒出發。
這是指一種比較縹渺和朦朧的情緒,是一種情緒籠罩著,就想表達這種情緒。比如說《鐵流》。作家是寫一個紅軍部隊撤退的血與火的故事,這個故事最早產生於很早的時候,連十月革命都沒發生時,作家從高加索一個山脈上看到一個非常雄渾的壯美的場面,那種情緒激勵了他一定要寫一個小說寫出這種情緒。當時他就怎麼都想寫,想不清寫什麼內容,就擱著。後來他想寫山間的農民,後來又想寫一群沿著濱海大道跑的農民,直到後來聽說十月革命後紅軍的行動,非常精采,經過調查,就把希望寫的這種情緒的主題調查了出來。這是一種寫法,像《雷雨》也是,就是要表達一種像夏天一樣火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