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語故事
成語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精選13篇),歡迎大家分享。
弄巧成拙
北宋時期有位畫家叫孫知微。專擅長人物畫。一次,他受成都壽寧寺的委託,畫一幅《九耀星君圖》。他用心將圖用筆勾好,人物栩栩如生,衣帶飄飄,宛然仙姿,只剩下著色最後一道工序。恰好此時有朋友請去他飲酒,他放下筆,將畫仔細看了好一會,覺得還算滿意,便對弟子們說:「這幅畫的線條我已全部畫好,只剩下著色,你們須小心些,不要著錯了顏色,我去朋友家有事,回來時,希望你們畫好。」
孫知微走後,弟子們圍住畫,反復觀看老師用筆的技巧和總體構圖的高妙,互相交流心得。
有人說:「你看那水暖星君的神態多麼逼真,長髯飄灑,不怒而威。」
還有的說:「菩薩腳下的祥雲綜繞,真正的神姿仙態,讓人肅然起敬。」
其中有一個叫童仁益的弟子,平時專門賣弄小聰明,喜歡嘩眾取寵,只有他一個人裝模作樣地一言不發。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不說話,莫非這幅畫有什麼缺欠?」
童仁益故作高深地說:「水暖星君身邊的童子神態很傳神,只是他手中的水晶瓶好像少了點東西。」
眾弟子說:「沒發現少什麼呀。」
童仁益說:「老師每次畫瓶子,總要在瓶中畫一枝鮮花,可這次卻沒有。也許是急於出門,來不及畫好,我們還是畫好了再著色吧。」
童仁益說著,用心在瓶口畫了一枝艷麗的紅蓮花。
孫知微從朋友家回來,發現重子手中的瓶子生出一朵蓮花,又氣又笑地說:「這是誰乾的蠢事,若僅僅是畫蛇添足倒還罷了,這簡直是弄巧成拙嘛。童子手中的瓶子,是水暖星君用來降服水怪的鎮妖瓶,你們給添上蓮花,把寶瓶變成了普通裝花的瓶,豈不成了天大笑話。」說著,把畫撕個粉碎。
眾弟子看著童仁益,默默低頭不語。
【出處】宋·黃庭堅《拙軒頌》:「弄巧成拙,為蛇畫足。」
【釋讀】本想耍弄聰明,結果做了蠢事。
以前,我對成語是知之甚少,一度認為成語是非常枯燥無味的東西,但是自從讀了《成語故事》後,我才感到自己對成語的了解太少了,原來成語是這么的有趣,能帶給人很多很多的知識,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記得《成語故事》中的有一則《驕兵必敗》。
它寫的是:魏相是我國漢朝的一名有名的官員,他當過好多的官。據說,他很小的時侯就讀過《易經》,文章寫得好,也很有見解。公元前65年,匈奴人攻打漢朝,匈奴人打了敗仗,向北方逃去。當時漢朝的皇帝漢宣帝,准備追擊打垮匈奴。那時魏相正當丞相。
魏相對皇帝說:「我聽人家說兵分4種:義兵、應兵、貪兵、驕兵。還說義兵打仗會勝利,應兵一定能克服敵人的進攻,搶寶貝的貪兵不會打仗,驕兵必然會打敗仗。」皇帝聽了覺得有道理,就放棄了追擊的念頭。後來,人們就根據這句話總結出「驕兵必敗」這個成語。讀到這我才發現,魏相的學問真是太淵搏了。他用了寥寥數語就讓漢宣帝知道了驕兵必敗的道理。
但我自己何嘗不是跟漢宣帝一樣?只要做了什麼好事,比如說老師今天誇獎了我,我回家就馬上得意地告訴爸爸媽媽,但是爸爸媽媽聽了後往往只會說:「知道了!」現在想想,真是汗顏。成語故事是我國歷史不可磨滅的一大部分,每一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精彩的故事,蘊含了豐富的知識和人生哲理。大家都來讀《成語故事》吧!
在我沒上小學的時候,有次媽媽帶我去爬山。當我爬上座山峰時,我自豪的對著天空大喊:「我爬上世界最高的山了!」
媽媽摸了摸我的頭,笑著說:「你真是只井底之蛙,世界上比這高的山多的是。」媽媽的話音剛落,我就接著問:「井底之蛙是什麼?」媽媽回答說:「是只井底的小青蛙呀!」我好奇的問:「我明明是人,你為什麼說我是青蛙呢?」媽媽笑著說:「井底之蛙是個成語,形容個人沒有見識。」我又問:「成語又是什麼呢?」「這個……你還把我問住了,我們去買本成語故事看看吧!」媽媽說。
後來,媽媽真的給我買了本《中華成語故事》。每天晚上,媽媽都要給我講幾個成語,故事生動又好聽,我總是聽得津津有味。成語故事裡有填海的精衛和追日的誇父,還有畫蛇添足的人和守株待兔的人……
現在,我長大了,是名二年級的小學生。我已經可以自己閱讀《中華成語故事》了。慢慢地我明白了:個成語就是個故事,個成語給我講述了個道理。不知不覺地我學會了好多成語,它就像條船樣帶著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
我們中國有這么多成語故事,中國真了不起呀!本《中華成語故事》可以讓我更多的了解中華文明。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kuài)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畫自然景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裡,自我評價非常高。
「才高八斗」又作「八斗之才」
王徽之是東晉時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三兒子,生性高傲,不願受人約束,行為豪放不拘。雖說在朝做官,卻常常到處閑逛,不處理官衙內的日常事務。
後來,他乾脆辭去官職,隱居在山陰(今紹興),天天遊山玩水,飲酒吟詩,倒也落得個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鵝毛大雪紛紛揚揚地接連下了幾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天空中出現了一輪明月,皎潔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處盛開著晶瑩耀眼的花朵,潔白可愛。王徽之推開窗戶,見到四周白雪皚皚,真是美極了,頓時興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來酒菜,獨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細酌起來。他喝喝酒,觀觀景,吟吟詩,高興得手舞足蹈。
忽然,他覺得此景此情,如能再伴有悠悠的琴聲,那就更動人了。由此,他想起了那個會彈琴作畫的朋友戴逵。
「嘿,我何不馬上去見他呢?」
於是,王徽之馬上叫僕人備船揮槳,連夜前往。也不考慮自己在山陰而戴逵在剡溪,兩地有相當的距離。
月光照瀉在河面上,水波粼粼。船兒輕快地向前行,沿途的景色都披上了銀裝。王徽之觀賞著如此秀麗的夜色,如同進入了仙境一般。「快!快!把船兒再撐得快點!」
王徽之催促著僕人,恨不能早點見到戴逵,共賞美景。
船兒整整行駛了一夜,拂曉時,終於到了剡溪。可王徽之卻突然要僕人撐船回去。僕人莫名其妙,詫異地問他為什麼不上岸去見戴逵。他淡淡地一笑,說:「我本來是一時興起才來的。如今興致沒有了,當然應該回去,何必一定要見著戴逵呢?」
東漢時,蓋勛因為人正直,很有才幹,被舉為孝廉,當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屬官——長史。蓋勛所在的郡屬涼州刺史梁鵠(hu)管轄,而梁鵠又是蓋勛的朋友。
當時,受涼州刺史管轄的武威太守橫行霸道,干盡了壞事,老百姓對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鵠的屬官蘇正和卻不畏強霸,敢於碰硬,依法查辦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鴿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會涉及到高層權貴,連罪自己,焦慮不安。他甚至想殺了蘇正和滅口,但又吃不準這樣做是否妥當,於是打算去找好友蓋勛商量究竟該怎麼辦。
也正巧,蓋勛與蘇正和是一對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將要和他商量如何處置蘇正和,並且建議他乘此機會,勸刺史殺了蘇正和,來個公報私仇。蓋勛聽了斷然拒絕說:「為個人的私事殺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現;趁別人危難的時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為。」
之後,梁鵠果然來與他商議處置蘇正和的事。蓋勛打比方規勸梁鵠說:「喂養鷹鳶(yuan),要使它兇猛,這樣才能為您捕獲獵物。如今它已經很兇猛了,您卻想把它殺掉。既然如此養它又有什麼用呢?」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已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
「包藏禍心」原意是心中暗懷不良企圖,後來也用它形容外表和善,內心險惡。
此典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己,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春秋時期,有一年,楚國的國君派他的弟弟公子圍去鄭國訪問。鄭國是小國,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因而鄭國希望能與楚國搞好關系,以便依靠它與別國抗衡。所以鄭國的大夫公孫段決定把女兒嫁給楚國公子圍,以結友好。不料公子圍來迎親時卻帶領不少兵馬,懷有乘機吞並鄭國的野心。所以鄭國大夫子產非常警惕,沒有讓公子圍進入京城。
子產派子羽去對楚國的客人說:「我們鄭國的都城太小了,容納不下你們那麼多的隨從,請在城外舉行迎親儀式吧!」公子圍十分生氣,就叫太宰伯州犁回答子羽說:「婚禮怎麼可以在野外舉行呢?我們臨來之前已經在祖廟里祭告過祖先,如果在城外娶親,豈不是羞辱我們楚國?而且你們這樣做對鄭國來說也不體面,對我們做楚國大臣的更是恥辱,回國後恐怕無法再做大夫了。因此我們不能接受鄭國這樣的安排。」
子羽板起面孔,聲色俱厲地說:「我們鄭國國家雖小,但國家小並不是錯誤,如果依賴大國而不加防備,那才是錯誤。我們本想用聯姻的辦法求得楚國的保護,可是楚國卻包藏禍心來打鄭國的主意,我們是不能不警惕的呀!」
楚國的公子圍和楚大夫們知道鄭國早有防備,便答應不帶兵甲進城,鄭國這才同意了。這年的正月十五日,楚國的公子圍進入鄭國京城,接走了公孫段的女兒,立刻離開了鄭國。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公元前202年,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的項羽部隊。經過幾次激戰,最終韓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計策,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間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 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以酒解憂,自己吟了一首詩,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數闕,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低著頭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800餘名騎士突圍,最終只餘下28人。他感到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最終自刎於江邊,劉邦獨攬天下。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著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問鼎中原」 問:詢問。鼎:古代煮東西的器物,三足兩耳。中原:黃河中下游一帶,指疆域領土。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出自《左傳》,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楚子(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遂至於雒(今河南省洛陽市),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昬德,鼎遷於商,載祀(祀,年也)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昬(音邪)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音致)止。成王定鼎於郟鄏(今洛陽市),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春秋時楚莊王北伐,並向周天子的使者詢問九鼎的重量,大有奪取周朝天下之勢。公元前606年,楚莊王熊旅借伐陸渾之戎(今河南嵩縣東北)之機,把楚國大軍開至東周 的首府洛陽南郊,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於應對的王孫滿去慰勞。庄王見了王孫滿,劈頭就問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與周天子比權量力。王孫滿委婉地說:「一個國家的興亡在德義的有無,不在乎鼎的大小輕重。」楚莊王見王孫滿拿話擋他,就直接說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國折下戟鉤的`鋒刃,足以鑄成九鼎。」面對雄視北方的楚莊王,善辯的王孫滿先繞開庄王的話鋒,大談九鼎製作的年代和傳承的經過,最後才說:「周室雖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寶鼎的輕重,還不能過問啊。」楚莊王不再強求,遂揮師伐鄭,以問鄭背叛楚國投靠晉國之罪。「問鼎中原」這個典故,就是這樣得來的。
「班荊道故」是指用荊鋪在地上坐在上面談說過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後的情況。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初,楚伍參(伍子胥的曾祖父)與蔡大師子朝(即公子朝,文公之子)友,其子伍舉(伍子胥的祖父,名椒舉)與聲子(子朝之子)相善也。伍舉娶育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為申公而仁(獲罪逃亡),楚人曰:『伍舉實送(護送)之。』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不荊草代席而坐)相與食,而言復故(返回楚國的事)。」意思是說:春秋時,伍舉與公孫歸聲是好友。王子牟因獲罪逃亡後,伍舉因受牽連而逃奔鄭國。然後准備到晉國去。聲子也將去晉。二人在鄭郊相遇,扯草鋪地,坐在上面,邊吃東西邊攀談。後以「班荊道故」之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
珠履:鞋上以珠為裝飾,富貴之人用之。形容貴賓眾多且豪華奢侈。
出自《史記·春申君列傳》:「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
《史記》卷七十八〈春申君列傳〉記載春申君為楚相四年,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餘萬。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強。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意思是說春申君擔任楚國宰相的第四年,秦國擊敗坑殺了趙國長平駐軍四十多萬人。第五年,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邯鄲向楚國告急求援,楚國派春申君帶兵去救援邯鄲,秦軍解圍撤退後,春申君返回楚國。春申君擔任楚國宰相的第八年,為楚國向北征伐,滅掉魯國,任命荀卿擔任蘭陵縣令。這個時候,楚國又興盛強大起來。有一次,趙國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這里來訪問,春申君把他們一行安排在上等客館住下。趙國使臣想向楚國誇耀趙國的富有,特意用玳瑁簪子綰插冠髻,亮出用珠玉裝飾的劍鞘,請求招來春申君的賓客會面,春申君的上等賓客都穿著寶珠做的鞋子來見趙國使臣,使趙國使臣自慚形穢。
「一日三秋」這句成語是比喻分別了一天,想念的心情好像隔別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但現在應用這成語,已不限於男女之間的相思,舉凡朋友、親戚、同學、同事間的別後懷念,都可用「一日三秋」來形容。
此典出自《詩經·王風》的《采葛》篇:「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這是一首懷念人的詩,被懷念的對象可能是女性,古時的歌謠大多數都是歌唱愛情的,所以這首詩可以當做男人思念愛人的歌詞。全詩的意思是說: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在外面採摘葛藤,一天不看見她,就有三個月沒見的那種感覺。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正在野外採摘蕭草,一天看不見她,就像有九個月那麼長啊!我憶念中的人兒啊!她正在野外採摘艾草,一天沒有見她的面,就像隔了三年啊!
很明顯,這是一首「環情」的詩歌,是男人懷念女人的「一日三秋」——一天不見面,就好像分別了三個月、三季或三年那麼長,這充分表達了思念之切,這種心情是每一個正在熱戀中的男女都能深切體驗到的。
② 怎麼能講出有趣好玩的成語故事
會彈琴的小松鼠。老爺爺有一把六弦琴,今天晚上彈,小老鼠們都會從洞里探出頭來聽。等會爺爺睡著了,一隻小老鼠偷偷跑了出來,他跳上一根琴弦,叮,真好聽。第二隻小老鼠來了,他跳上另一根琴弦,叮,叮,也很好聽。第三隻小老鼠玩了,他也跳上一根心弦,叮,叮,叮,也很好聽。三隻小老鼠在三根琴弦上,跳來跳去,叮叮咚咚,叮叮咚咚,彈的好聽極了。洞里還有三隻小老鼠也跑了出來,一隻小老鼠,一根琴弦叮叮咚咚,一起彈奏了起來。老爺爺被吵醒了,聽到小老鼠彈得這么好聽,就不趕他們走了。現在小老鼠樂隊成立了,老爺爺經常帶著他們去演出,六隻小老鼠都成了明星。
③ 一分鍾成語故事
一分鍾成語故事大全
成語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一分鍾成語故事大全,希望大家喜歡。
1.疑鄰盜斧
從前有個鄉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以為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於是處處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越看越覺得那人像是盜斧的賊。後來,丟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來是前幾天他上山砍柴時,一時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後,他又碰見了鄰居的兒子,再留心看看他,怎麼也不像賊了。
疑鄰盜斧:不注重事實根據,對人、對事胡亂猜疑。
2.揠苗助長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總是嫌田裡的莊稼長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覺得禾苗好像總沒有長高。他心想:有什麼辦法能使它們長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來到田裡,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費了不少的力氣,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經累得筋疲力盡了,可是他心裡卻很高興。回到家裡還誇口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兒子聽了,趕忙跑到田裡去看,發現田裡的禾苗全都已經枯死了
3.不可救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裡。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葯!」
「不可救葯」:病重到不能用葯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4.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做事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干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斗,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5.一衣帶水
南北朝的時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陳國以長江為界。北周的宰相楊堅,廢了周靜帝,自己當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決心要滅掉陳國,曾說:「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後來人們就用「一衣帶水」來比喻只隔了一條狹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兩地。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准備的一分鍾成語故事大全,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們。
不倫不類
有一次,薛蟠從江南帶來了兩大箱東西,送給母親薛姨媽和妹妹薛寶釵。一箱是綢緞綾羅、洋貨等家常應用之物,另一箱是筆、墨、紙、硯和各種小工藝品。薛姨媽將箱子里的東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點清楚,叫人送給賈母並王夫人等處。
寶釵回到房中,將那些玩意兒一件一件過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當,分送給賈府的姊妹們,就是賈環那裡,她也沒有忘記。林黛玉的比別人不同,而且又加厚一倍。一一打點完畢,叫人送往各處。
趙姨娘見寶釵送了賈環如此東西,心裡很喜歡,想道:「怪不得別人都說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來,果然!她哥哥能帶多少東西來?她挨門送,一處也不遺漏,也不露出誰薄誰厚。連我這樣沒時運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黛玉,她對我們娘兒正眼也不瞧,哪裡還肯送我們東西?」
趙姨娘一面想,一面擺弄那些東西。忽然,她又想起寶釵是王夫人的親戚,為何不到王夫人那裡去賣個好呢?於是她拿了東西走進王夫人的房中,站在旁邊,陪笑說道:「這是寶姑娘才送給環哥的,難為寶姑娘這么年輕的人,想得這么周到,真是大戶人家的姑娘呢,多大方,怎麼不叫人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誇她、疼她。我也不敢自主就收起來,特地拿來給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歡喜歡。」
王夫人聽了,早知道趙姨娘的來意。又見她說的話不像這類,也不像那一類,但又不便不理她,就說:「你只管收了去拿給環哥玩罷。」
趙姨娘來時很高興,誰知抹了一鼻子灰,心中生氣,又不敢露出來,只得訕訕地走了。
1、八仙過海
傳說呂洞賓等八位神仙途經東海去仙島,只見巨浪洶涌。呂洞賓提議各自投一樣東西到海里,然後各顯神通過海。於是鐵拐李把拐杖投到水裡,自己立在水面過海;韓湘子以花藍技水而渡;呂洞賓、藍采和、張果老、漢鍾離、曹國舅。何仙姑也分別把自己的蕭、拍板、紙驢、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過。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過了東海。成語「八仙過海」根據這個傳說而來。又叫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一諾千金
西漢初年有一個叫季布的人,他特別講信義。只要是他答應過的事,無論有多麼困難,他一定要想方設法辦到。當時還流傳著一句諺語:「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得到一百兩黃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個承諾)」。
後來,劉邦打敗項羽當上了皇帝,開始搜捕項羽的部下。季布曾經是項羽的得力干將。所以劉邦下令,只要誰能將季布送到官府,就賞賜他一千兩黃金。但是,季布重信義,深得人心。人們寧願冒著被誅滅三族的危險為他提供藏身之所,也不願意為賞賜的一千兩黃金而出賣他。
有個姓周的人得到了這個消息,秘密地將季布送到魯地一戶姓朱的人家。朱家很欣賞季布對朋友的信義,盡力將季布保護起來。不僅如此,他還專程到洛陽去找汝陰侯夏侯嬰,請他解救季布。
夏侯嬰從小與劉邦很親近,後來為劉邦建立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也很欣賞季布的信義,在劉邦面前為季布說情,終於使劉邦赦免了季布。不久,劉邦還任命他做了河東太守。
感悟
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信用既是無形的力量,也是無形的財富。失足,你可以恢復站立;失信,你也許永難挽回。重義之人堅守諾言,答應別人的事,出生入死也要辦到。「言而有信,一諾千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的基石。
傳說古時候有個畫家叫張僧繇,他畫龍畫得特別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現在南京)安樂寺得牆壁上畫四條巨龍,那龍畫得活靈活現,非常逼真,只是都沒有眼睛。人們問張僧繇:「為什麼不把眼睛畫出來。」 他說:「眼睛可不能輕易畫呀!一畫,龍就會騰空飛走得!」大家聽,誰也不信,都認為他在說大話。後來,經不起人們一再請求,張僧繇只好答應把龍得眼睛畫出來。奇怪得事情果然發生,他剛剛點出第二條龍得眼睛,突然颳起大風,頃刻間電閃雷鳴。兩條巨龍轉動著光芒四射得眼睛沖天而起,騰空而去。圍觀得人,個個看得目瞪口呆,對張僧繇更佩服。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得。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得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得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仙人指路 位於雲谷寺至皮篷路口。一怪石屹立峰巔,其狀似身著道袍得仙人,他一手舉起,似為遊客指引進人皮篷之路,故名「仙人指路石」,又名「仙人指路峰」。它之所以頗負盛名,不僅僅在於外形酷似,而且因為有一段對世人頗有啟發作用得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有一位兩歲能文、四歲會武得神童,只因後來科場失意,擂台負傷,改行經商後又把老本蝕光,在走投無路時就奔赴黃山來尋師訪仙。哪知跑遍千峰萬壑,連一個葯農、樵夫得蹤影也沒見到。干糧吃光就吞野果,衣服穿爛就披樹皮、樹葉。漸漸地變得骨瘦如柴,一天終於昏倒路旁,奄奄一息。
不知過多久,來一位身背蔑簍,腳著山襪芒鞋得老人,把神童救醒過來,問明情況後,老人哈哈一笑說:「你怎麼聰明反被聰明誤呢?哪裡有什麼神仙,你快回家去找個力氣活乾乾,免得把一條命丟在這荒山野嶺白白喂豺狼虎豹。」說完還送些野果給神童路上吃。神童心想老人得話是對得,就千恩萬謝地辭別老人。
沒走多遠,猛一下醒悟過來:「我跑遍全山連個人影也沒見過,那老漢分明就是仙人。」他回頭就追,追上老人後就雙膝跪地,苦苦哀求老人給指引一條成仙得道之路。老人說:「我哪裡是什麼神仙。實不相瞞,我前半生被名利二字害得家破人亡,這才看破紅塵.隱匿在此.」神童半信半疑,但見老漢風度不凡,氣宇若仙,決心拜老人為師,苦苦哀求不止。誰知等他抬頭再看時,這老人卻變成一塊高大魁偉得「仙人指路」石。神童又在石頭前百拜千叩,忽然石頭人肚裡發出聲音:「踏遍黃山沒見仙,只怪名利藏心間,勸君改走勤奮路,包你餘生賽神仙.」
神童最終還是聽信仙人得話,後半生不但成家立業,而且日子過得很火紅。難怪清人曹來復以詩記之:「世事多乖錯,投足皆模糊。請君(仙人指路石)出山去,到處指迷途。」在人勝亭北行一公里得石板橋仰視,仙人指路石得形狀又變成喜鵲,旁有一棵青松,狀若古梅,松石相配成景,人稱「喜鵲登梅」。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bu)隊25萬在壽春一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jun)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晉軍的士兵一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麼強大的敵人啊!怎麼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bu)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一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一下,秦軍如潮水一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春秋時,楚莊王登基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庄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庄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隻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麼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後,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成語】: 探驪得珠
【拼音】: tàn lí dé zhū
【解釋】: 驪:古指黑龍。在驪龍的頷下取得寶珠。原指冒大險得大利。後常比喻文章含義深刻,措辭扼要,得到要領。
【出處】: 《莊子·列禦寇》:「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
【成語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住在黃河邊上,靠割蘆葦、編簾子簸箕為生,日子過得非常貧困。
有一天,兒子在河邊割蘆葦,烈日當空,曬得他頭昏眼花,於是他就坐下來休息。他望著眼前的河水在陽光下閃耀著粼粼波光,想起父親說過,在河的最深處有許多珍寶,可是誰也不敢去,因為那裡住著一條兇猛的黑龍叫驪龍。他想,要是潛到河底,找到珍寶,我們一家人就用不著像現在這樣一天干到晚,三頓還吃不飽,不如豁出去試一試。他把心一橫,三下兩下脫了衣服,一頭扎進冰冷的河裡。
開始他還看得見四周的小魚在游來游去,再往深處,光線變得越來越暗,水也越來越涼,最後,他什麼都看不見了,四周一團漆黑。他心裡有點害怕,不知該往哪兒游。就在這時,不遠處有一個圓圓的物體在閃閃發光,定睛細看,啊,原來是明珠!他憋足一口氣游過去,雙手抱住明珠,使勁一拽,明珠就到了他懷里。他迅速浮出水面,上岸後撒腿就往家跑。
父親一見明珠,就問他是從哪兒得到的。他把經過一五一十地向父親講述一遍。父親聽了說:「好險哪!這顆價值千金的明珠是長在黑龍下巴底下的,你摘它的時候黑龍必定是睡著了。它要是醒著,你可就沒命了。」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亡羊補牢
【成語】: 亡羊補牢
【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釋】: 亡:逃亡,丟失;牢:關牲口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出了問題以後想辦法補救,可以防止繼續受損失。
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了幾十隻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現羊少了一隻。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鑽了進來,把一隻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麼呢?」沒有接受鄰居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現又少了一隻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鑽進羊圈,又叼走了一隻羊。
這位牧民很後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勸告,去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於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
從此,這個牧民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犯錯誤,遭受更大損失。
拓展閱讀:《亡羊補牢》出處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你在宮裡面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與,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你既然不信我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才覺得庄辛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開誠布公」這則成語得意思是人們把「開誠心,布公道」簡為成語「開誠布公」,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三國時,蜀漢得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得信用。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得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並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干出危害國家得事來,你就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得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並認為自已受先帝委託,已經擔任這么高得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麼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得。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u)是他非常看重得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為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已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得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得。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於軍中。他一生清貧,並無什麼產業留給後代。
危如累卵
春秋時期,晉靈公為了享樂,下令修建一座九層高台。引起了人民的強烈不滿。一些大臣也勸晉靈公,不要干這種勞民傷財的事。可是晉靈公執意不聽,還說:「誰再來提意見,就殺誰。」
有個大臣叫荀息,他來求見晉靈公說:「大王,我會一個小戲,表演給您看。」
晉靈公聽了,自然很高興。荀息便走到桌旁,拿出十二顆棋子一顆一顆地先平擺在地上,然後又拿出九個雞蛋,一個一個地放上去。他先在棋子上面擺了五個,第二層再擺三個,第三層擺一個。晉靈公看著擺在堆尖上那個勉強擱住的雞蛋,緊張得直叫「太危險啦!太危險啦!」荀息這時意味深長地說:「這不算危險,還有比這更危險的'事呢。您修建的九層高台,剛動工三年就鬧得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如果遭到外來侵略,咱們國家不就像這累起的雞蛋一樣危險嗎?」 晉靈公聽了,嚇了一大跳,連忙下令停止築台,這就是成語「危如累卵」的來由,「累」是堆積;「卵」是蛋。常用來比喻那種極危險的情況。
負荊請罪
戰國時候,趙國的藺相如因為幾次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任務。被提拔為上卿(相當於丞相);地位在有名的老將軍廉頗之上。廉頗因此很不服氣,揚言說,如果見到藺相如,定要侮辱他一番。
藺相如知道後,就避免與廉頗見面,如果在路上遇見廉頗,也悄悄地掉 轉車子躲開。
藺相如手下的人埋怨他不該這樣膽小。藺相如說:「秦王那樣厲害,我尚不怕,難道會怕廉將軍嗎?秦國之所以不敢來侵犯我們,是因為我們文臣、武將團結一心,如果我和廉將軍不和,只能對秦國有利。我們要考慮國家利益,不能計較個人恩怨啊!」
這番話傳到廉頗耳里,他感到非常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光著身子,背 著荊條,去向藺相如賠禮道歉。
從此,他們結為至交好友。 這故事流傳很廣,「負荊請罪」也便成了成語。「負」是背著;「荊」
是荊條;「請罪」就是賠禮認錯。「負荊請罪」表示承認自己的錯誤,請求對方給以懲罰。現在常用它表示主動向人認錯道歉的意思。
義無反顧
司馬相如是位才子,會擊劍撫琴,但最擅長的是寫詩作賦。因此漢武帝很賞識他,讓他在自己身邊作官。這時正趕上唐蒙在修治西南蜀道。由於他徵集民工過多,又殺了他們的首領,引起了巴蜀人民的驚恐和不安,發生了騷亂。漢武帝知道了這件事情,便讓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並且讓他寫一篇文告,向巴蜀人民作一番解釋。
司馬相如在文告中說:「調集民夫、士兵修築道路是應該的,但是驚擾了長老、子弟並不是陛下的意思。有人不曉得國家的法令制度,驚恐逃亡或自相殘殺是不對的。士兵作戰的時候,應該迎著刀刃和箭鎬而上,絕不容許回頭看,寧可戰死也不能轉過腳跟逃跑。你仍應該從長計議,急國家之難,盡人臣之道……」
司馬相如將這件事完成得很好,修路的工程的順利地進行了。漢武帝非常高興,又拜司馬相如為中郎將。
芒刺在背
漢武帝晚年,大臣霍光很受信任,被封為大將軍,漢武帝死後,他又輔佐年幼的漢昭帝。朝廷里的大事都由霍光決定。
漢昭帝死後,由昌邑王繼位。他不幹正事,霍光因此極為不滿,就把他 廢掉了,迎立了漢宣帝。
由於霍光地位高、權力大,漢宣帝也很怕他。一次,漢宣帝要去祭祀。霍光陪同,與宣帝同乘一輛車,宣帝非常緊張,感到如同有細小的芒刺扎在背上一樣不舒服(原文是「若有芒刺在背」)。 「芒」是指谷類種子殼上的細刺,「芒刺」就是細小的刺。現在成語「芒刺在背」一般用來形容因為恐懼,或有某種心事而坐立不安的心情。與「芒刺在背」相近似的還有成語「如坐針氈」。意思是好像坐在插了針的毯子上,用來比喻心神不安。
;④ 好聽的成語故事
好聽的成語故事如下:
成語是漢語中的一種特殊表達形式,它通過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詞語,傳遞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智慧。
第一章:井底之蛙
1.故事背景
很久以前,有一隻蛙住在井裡,它以為井口就是整個世界。一天,一隻大雨燕從天空飛過,告訴蛙外面有一個廣闊美麗的世界,蛙卻不相信。
2.故事情節
蛙時常自誇自己的井子寬敞明亮。大雨燕嘲笑說:「你井裡有多少水?」蛙得意地答道:「井水深可蹚,可繞井一周行。」燕鳥哈哈大笑,並告訴蛙外面的江河湖海。蛙卻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所見即所得。後來,蛙離開井口,真正看到了外面的廣闊世界,才明白自己之前的狹隘。
3.寓意
成語「井底之蛙」用來形容那些目光短淺,缺乏廣闊眼界的人。故事告訴我們要放下偏見,拓寬視野,才能真正認識世界。
第二章:畫蛇添足
1.故事背景
古代有一位畫家非常擅長畫蛇,他的蛇畫得栩栩如生。有一天,他在一個寺廟里畫蛇時被一位和尚看見了。
第三章:杞人憂天
1.故事背景
在古代的杞國,有一位非常憂慮的人,他總是擔心天塌下來。
2.故事情節
這位憂心忡忡的人為了自己的擔憂而日夜不安。有一天,他正在路上,突然看到一塊破石頭從天上掉了下來,他非常高興,因為他認為這是天塌下來了,他的擔憂終於成真了。可是其他人都不以為然,他們只是認為那是一塊破石頭。
3.寓意
成語「杞人憂天」用來形容沒有根據或毫無必要的擔憂。故事告訴我們不要過分憂慮,要有理性思考,凡事量力而行,不要過度自責或擔憂。
通過以上的成語故事,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和寓意。這些故事通過生動的情節和形象的描述,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並記憶成語,同時也提醒我們在生活中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擁有廣闊的眼界和清晰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