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還有哪些一字師的故事
故事一:
唐代有個叫齊己的和尚,很喜歡寫詩。有一年冬天,下了整整一夜大雪,齊己和尚早上起來,看到院子里的梅花開了,不由詩興大發,吟成一首《早梅》。
他非常得意,便把詩拿去給他的好朋友鄭谷看。鄭谷看到詩中「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之句時,就說:「你的這首詩主要是突出一個『早』字,但梅花已經開了數枝,就不能算是早啦,你為什麼不把『數』改為『一』呢?」
齊己和尚一聽,佩服得五體投地。後來,人們知道了這件事,就把鄭谷叫做「一字師」。
故事二:
源於南宋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亦見於宋陶兵的《五代史補》卷三。相傳唐代詩人鄭谷的詩文寫得非常好,尤其《鷓鴣詩》寫得更是超群出眾。
因此,人們稱他為「鄭鷓鴣」。他的朋友齊已是個和尚,也很喜歡寫詩著文。
有一次,齊已帶了自己寫好的一首《早梅》詩前去請教鄭谷,當鄭谷看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時候,總覺得有些不妥,經過仔細琢磨、反復推敲,改來改去還覺不形象,最後認為把「數枝」改為「一枝」更能體現出梅花的早開來。
齊已聽了以後非常佩服鄭谷的匠心獨運,深深地向鄭谷表示謝意。當時寫詩作文的人,都佩服鄭谷把齊已的詩只改換了一個字,就使整首詩顯得確切生動,於是「人以鄭谷為一字師」。
後來,人們用「一字之師」指在一個字上能對自己有幫助的.人,也泛指詩文的改正者。
2. 有哪些一字師的故事
在古代中國,文人墨客們對文字的推敲和斟酌達到了極致,一字之師的故事流傳至今,展現了他們追求語言精確與意境完美的精神。
五代時期,王定寶的《唐摭言》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片段。李相在誦讀《春秋》時,將「婼」誤讀為「敕晷切」,而正確的讀音應為「敕略切」。小吏向他解釋了正確的讀音後,李相深感慚愧,並尊重小吏的學識,稱其為「一字師」。這一故事不僅反映了李相對學問的嚴謹態度,也體現了古代文人之間對知識的尊重與傳承。
唐朝時期,齊己創作了一首名為《早梅》的詩,其中有一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這句詩被鄭谷建議改為「一枝」,以更突出「早」的意境。齊己認為鄭谷的建議很有道理,於是讀書人們稱鄭谷為齊己的「一字師」。這一事件展示了唐代詩人對詩歌意境的敏銳感知和對語言藝術的精湛掌握。
元朝時期,薩天錫送濬天淵入朝時,誦讀了一句「地濕厭聞天竺雨,月明來聽景陽鍾」。這句詩得到了許多人的贊譽,但山東一位老叟卻認為應將「聞」改為「看」。當薩天錫問及原因時,老叟引用了「唐人有林下老僧來看雨」的詩句。薩天錫聽後,深感佩服,並彎下腰向老叟行禮,稱其為「一字師」。這一故事不僅展現了元代文人對文字的敏感和熱愛,也體現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與傳承。
這些關於「一字師」的故事,不僅展示了古代文人對文字的嚴謹態度和追求,也反映了他們對知識和文化的尊重與傳承。這些故事至今仍被傳頌,成為後世文人學習和借鑒的典範。
3. 有哪些一字師的故事呢
一字師的故事舉例如下所示。
一、齊己和尚
唐朝有個和尚,法號叫作齊己。齊己和尚很喜歡寫詩,寫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謂詩僧。他有個好友鄭谷,也是當時的詩人。因為他們都寫詩,自然能談得來。
有一次,齊己寫了一首詩,叫《早梅》,其中有這么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過了幾天,鄭谷來串門。齊己和尚對他說:我寫了一首詩,你給我看看怎麼樣?鄭谷看了半天,說:寫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
但有一點,你寫的是早梅,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早梅就是早開的梅花,一般不會數枝開,數枝就是開了一片啦,我覺得應該把數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裡,昨夜一枝開,這就顯得這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齊己和尚一聽,恭恭敬敬地向鄭谷拜了一拜,說: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師啊。因為鄭谷只提出一個字的修改意見,但卻堪稱老師,所以叫一字之師。
二、楊萬里
南宋時著名詩人楊萬里,有一回在屋裡寫字,其中寫到了晉人干寶,也就是《搜神記》的作者。楊萬里不知不覺把干寫成了於,變成了於寶。當時正好有一名小吏站在楊萬里身邊,便提醒說:老爺,好像應該是干寶。
楊萬里很驚奇他沒讀過什麼書,怎麼能看出差錯,便問:是嗎?你怎麼知道?小吏便翻開韻書,也就是字典,指著說:您看,這里講晉朝有個叫干寶的。楊萬里很欣賞他這種好學精神,稱贊他道:好。這一次,你是我的一字之師啊。
三、大居守李相
大居守李相讀《春秋》,把叔孫婼的婼(chuò綽)字誤讀為ruò字音。每天讀一卷,一個小吏在旁邊侍候,常有不高興的神色。李相奇怪地問他:你經常讀這書!回答:是。為什麼聽見我讀到這里就神色沮喪。
小吏拜了一拜說:過去我的老師教我讀《春秋》時,他把婼字讀成綽字音,現在聽您讀婼字為ruò字音,方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讀得不對。李相一聽,說:不對。
我沒老師教我讀,是照著書上注文讀的,肯定是我錯了,不是你錯了。經過核查,發現書上的注文果真不對。小吏委婉曲折地做了解釋。李相很慚愧,拜小吏為師,叫一字師。
四、王一亭先生
1935年,著名書畫家王一亭先生受虞山某氏之託抄寫百花詩。在寫到其中一首藤花詩時,誤將「茸」字寫成了「葺」字。當時有一位客居常熟逍遙游公園的新華藝專畢業生,時才25歲的金塵僧見到了王先生的筆跡後,毅然提筆寫下了一首名為《戲呈白龍山人王一亭文》的詩寄給了這位藝壇老前輩。
詩是這樣寫的:「丹黃甲乙究瑕疵,自昔曾聞一字師;那許紫茸成紫葺,先生想未橪吟髭。」指出王老先生在抄詩時未經思索細辨就信手寫了這個錯字。事隔不久,一首名為《七律·奉酬塵僧先生》的答謝詩送到了金塵僧的案頭。詩雲:多君隻字摘瘢疣,極目天涯未易求。
自省衰年多事僨,頻經塵劫念生浮。搖毫愧向碑三宿,得句疏慳酒一甌。半偈有緣共佳話,闌干倚遍海雲瘺。海雲瘺,正是王一亭先生書屋之名,這首詩就是年逾古稀的王先生寫來的,詩中表示了他對這位一字之師的`真摯酬謝。其勤奮好學,勇於改過的謙謙君子之心,躍然紙上。
五、郭沫若
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場嬋娟怒罵宋玉:「宋玉,我特別的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老聽後,感到罵得不夠份量,就到後台找「嬋娟」商量。
郭老說:你看,在沒有骨氣的後面加上無恥的三個字,是不是份量會加重些?旁邊一個演員靈機一動說:不如把你是改成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多夠味,多麼有力。郭老連聲稱好。後來,他還為此寫了一篇《一字之師》的文章。
4. 一字之師成語典故
在唐代,有一位名叫齊己的僧人,他熱衷於詩文創作,懷揣著精心撰寫的詩稿,前來拜訪當時著名的詩人鄭谷。齊己逐首朗誦自己的詩作,其中《早梅》引起了鄭谷的深思。
鄭谷讀到「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詩句時,他沉吟片刻,提出了寶貴的建議。他對齊已說:「梅花開放的枝數過多,就不夠早春的獨有韻味。」鄭谷隨即陷入了更深的斟酌,隨後建議將「數」字改為更為簡潔的「一」字,以突出早梅的清新脫俗。齊己聽後,驚嘆於這一改動的精妙,他滿心歡喜地對鄭谷表示敬意,深深鞠了一躬。
此事廣為文人傳頌,鄭谷因此贏得了「一字之師」的美譽,他的洞察力和對詩歌藝術的獨到見解,使他在齊已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段故事被載入《唐詩紀事》,成為了後人學習和贊美的佳話。
一字之師是解釋為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之師。多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