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引發「三十年戰爭」的罪魁禍首
引發「三十年戰爭」的罪魁禍首
不過一次偶然的機遇,卻讓馬丁徹底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整個歐洲:整個歐洲因此陷入到史無前例的慘烈戰爭之中,史稱著名的「三十年戰爭」!那是1515年一個很平常的日子,馬丁·路德看了約翰·胡斯的《論教會》。
於是他覺得自己並非「一介凡人」,開始學會思考人生和理想了。特別馬丁·路德在朗誦《羅馬詩》時,他無意看到了裡面一句話:「因為神的義,正在福音上顯明出來」。正是這句話使他豁然開朗,他就此認為聖經才是根本!
「人們所為之事都是可以越過教會的,因為教會並不能完全代表上帝。」就這樣,這位年輕人便開始走上了宗教「不歸路」。可見有些書確實是不能亂看的,搞不好就會搞得「歐洲大亂」!
從這一刻開始,歐洲天主教的日子便逐漸變得艱難起來。
1517年,馬丁公然將天主教發行的贖罪劵釘在了教堂的門上,並大肆宣揚自己所寫的《九十五條論綱》。他在德意志地區大聲疾呼天主教的錯誤,認為人民應當支持自己的「新教」,政府應當進行宗教改革。
自此以後,「宗教改革和混亂」同時在歐洲大陸上「如火如荼」地擴散開來。馬丁·路德的出現無疑讓一個人很是頭疼,此人便是:查理五世。馬丁·路德在宗教方面的煽風點火,讓查理五世頗為憤怒!
於是在1521年,查理五世傳喚馬丁參加沃爾姆斯宗教會議,並當場宣布他的「新教」非法。查理五世以為這樣做,會讓馬丁·路德以及他的新教會變得消停一些。可是結果卻讓他更為惱火,因為政治和人民給予皇室的壓力,讓馬丁·路德的新教依然有了喘息的餘地。
1524年德國又爆發了農民起義,當地諸侯們組成「施馬爾卡爾登聯盟」,並在德意志地區內部興風作浪了20多年。直到1547年,查理五世和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傾力合作,最終才將這支起義軍鎮壓下來,聯盟首領約翰·佛雷德里克被抓。
不過此戰過後,查理五世便開始退出政治舞台了,有傳言說是因為他得了精神病。但查理五世在隱退之前,將對土耳其的征討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弟弟。而那個「興風作浪」的馬丁·路德,也在查理五世隱退時死掉了。
但是,新教的星火不僅沒有因為馬丁·路德的死而被吹滅,反而像滾雪球一樣在歐洲「越滾越大」。而慘烈的歐洲三十年戰爭,就是自馬丁·路德呼籲的「宗教改革」以來,歐洲各地新教和傳統天主教派別的沖突總爆發。
當時在東歐之外的基督教世界中,新教和天主教已經是「形同水火」。新教對天主教會至高無上地位的挑戰和沖擊,伴隨而來的就是時斷時續,達一百多年之久的宗教戰爭。
慘烈的「三十年戰爭」的導火線:波希米亞(捷克)爆發民族起義。
當時德意志三世皇帝馬提亞,他派遣耶穌會教士深入捷克,企圖在那裡恢復天主教,並指定斐迪南為捷克國王。
可是這個捷克國王斐迪南一上台,便殘酷地迫害捷克境內的新教徒。當地的新教教堂都被拆毀,信奉新教的人被投入監獄。斐迪南的殘忍做法,徹底激起了捷克人的反抗。
1618年5月23日,一群武裝捷克群眾和新教教徒手拿鐵棍長矛,沖進捷克王宮,他們抓到了國王的兩個親信。「把他們扔出去,扔到窗子外面去!」
於是在一陣怒吼聲中,按照捷克人的古老習慣,這兩個國王親信便被人們從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他們落在御城河溝的垃圾堆上,都痛得哇哇亂叫。
這就是當時震動整個歐洲的「宮廷投窗事件」,它是捷克民族起義的信號,也是三十年戰爭的開端。
自此,「新教」聯盟和天主教聯盟兩派的全面沖突在中歐全面展開,並隨後蔓延到西歐、北歐乃至南歐。為了能和對方相抗衡,兩大宗教聯盟當時均尋求外國勢力的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已形成統一集權國家的英、法、西班牙等歐洲大國,趁機謀求對外擴張。於是,它們遂把地處歐洲中心,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卻又四分五裂的德意志作為生死角逐的中心地帶。
因此,歐洲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的主戰場其實是在德國。戰爭期間德意志地區飽受摧殘,人口銳減。戰前德國人口1600-1700萬,戰後降至1000-1100萬,人口損失近600萬!而且絕大多數都是平民,德國男性當時減員近半。
其實,歐洲的歷史總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歐洲歷史上的那些「教皇」,他們都喜歡在高大的殿堂里玩弄著各種權衡之術。而歐洲的百姓們在歷史上都認為這一切是理所當然,「誓死效命於諸侯!」似乎是歐洲百姓們唯一的人生信念。
反觀中國的歷史,每一個王朝開始沒落時,一旦有人喊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所有百姓便都會揭竿而起。
因此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已經是「司空見慣」,而在歐洲則完全不同!好像所有歐洲人都認為:底層人民不能和那些貴族「相提並論」,血統決定一切。
而且這種保守的思想,在歐洲歷史上持續了很長很長的時間,直到歐洲「文藝復興」以後,才有了真正的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