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個故事的縮寫低於400字
趙子龍單騎救主
話說劉備兵敗,帶著自己的部隊和民眾逃往夏口。但是後面的曹操大軍緊追不舍,劉備與家人被曹操的大軍給打散了,後面的劉備家人由趙雲負責保護。由於實在是實力相差太大,劉備的兩位夫人都受了重傷,為了不影響趙雲把劉阿斗帶出去,自己投井了。於是趙雲帶著阿斗騎著馬拚死殺出,一路上子龍殺死了曹軍大將40多人,殺死曹軍無數。曹操在看這子龍如此英勇,命令手下都不準放暗箭。子龍就這樣單騎吧小主人給救出來了。早上子龍的馬是白色的,鎧甲也是白色的,到殺出來後救變成了紅色的了。等帶著阿斗回到了劉備身邊,劉備看著子龍如此忠義,感動得沒有辦法表示,把阿斗往地下摔。「為准孺子,險傷我一員大將。」
桃園結義
東漢末年,朝政腐敗,再加上連年災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劉備有意拯救百姓,張飛、關羽又願與劉備共同干一番事業。三人情投意合,選定張飛庄後一桃園。此時正值桃花盛開,景色美麗,張飛准備了青牛白馬,作為祭品,焚香禮拜,宣誓完畢;三個人按年歲認了兄弟。劉備年長做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最小做了弟弟。這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桃園結義」。
怒鞭督郵
其實真正的肇事者是劉備。讓我們看看正史的描述:
先主(劉備)討黃巾賊有功,除(授與官職)安喜尉。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兩百,解綬〔系印章的絲帶〕系其頸,著馬柳(下民服裝)棄官亡命。(三國志?;先主傳)
為什麼劉備要杖打督郵,最後棄官潛逃?典略有記載這件事的原因:
朝廷下詔書要州郡淘汰一些因軍功而當官的小吏,劉備在黑名單里頭。督郵到安喜縣要遣散劉備,劉備知道了便前去求見。督郵稱病不見,劉備大怒,把督郵捆綁於樹上,鞭杖百餘下,最後劉備逃亡。
三國演義描寫督郵求賄不成處處刁難劉備,惹得張飛怒鞭督郵。把官場的丑、張飛的魯、劉備的正,描述得絲絲入扣。雖不符合史實,不過情節鋪設相當精采,生動刻劃了老實人在醜陋官場的為難和無奈。
溫酒斬華雄
曹操招兵買馬,會合袁紹、公孫瓚、孫堅等十七路兵馬,攻打董卓。劉備、關羽和張飛追隨公孫瓚一同前往。董卓大將華雄打敗了十八路兵馬的先鋒孫堅,又在陣前殺了兩員大將,非常得意。十八路諸侯都很驚慌,束手無策,袁紹說:「可惜我的大將顏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華雄了。」話音剛落, 關羽高聲叫道:「小將願意去砍下華雄的腦袋!」 袁紹認為關羽不過是個馬弓手,就生氣地說,「我們十八路諸侯大將幾百員,卻要派一個馬弓手出戰,豈不讓華雄笑話。」關羽大聲說:「我如果殺不了華雄, 就請砍下我的腦袋。」 曹操聽了,十分欣賞.於是,就倒了一杯熱酒,遞給關羽說:「將軍喝了這杯酒,再前去殺敵。」關羽接過酒杯,又放在桌上說:「等我殺了華雄再回來再喝吧!」說完,提著大刀上馬去了。
關羽武藝高強,沒一會兒,就砍下了華雄的腦袋。他回到軍營,曹操連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遞給他,此時,杯中的酒還沒涼呢......
青梅煮酒論英雄
曹操滅了呂布之後,請劉備去飲酒。酒席間,曹操就問劉備天下誰稱得上是英雄。劉備將孫策、袁紹、袁術、劉表等人一一列舉。曹操都說不是。劉備便問他,曹操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劉備一聽大驚。知道曹操必不能容他。於是以截殺袁術為介面向曹操借兵走人了。
曹操一語道出了之後三國時期針鋒相對的兩個英雄,顯示出了曹操的洞察力以及頗為自負的豪情壯志。也顯示出劉備寄居人下的謹慎應變的心態。
過五關斬六將
過五關斬六將是指關羽逃出曹營後,過東嶺關時殺孔秀;過洛陽城時殺韓福;過汜水關時殺卞喜;過滎陽時殺太守王植;過黃河渡口時殺秦琪;在張飛占據的古城外殺蔡陽,「過五關斬六將」因此得名
三顧茅廬
漢末,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 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再去請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隆中決策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很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幾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裡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佔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闢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或「草廬對」。
白帝城託孤
劉備病危之時,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託孤,命二人輔佐其子劉禪,其間劉備與諸葛亮曾經有一段對話,"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這段話和事情的經過,就是被後世人所津津樂道,推舉為君臣之間肝膽相照的千古佳話的白帝託孤。後又,託孤征南將軍趙雲望他照顧劉禪,趙雲哭著答應了
秋風五丈原
建興十二年(234)春,諸葛丞相率大軍由斜谷出兵,據守於武功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與司馬懿對峙。丞相感到每次退軍都是由於糧草不繼,使自己的宏圖不能實現,於是分兵屯田,打算在此久駐.與司馬懿對峙百餘日後,丞相積勞成疾,在秋風蕭瑟的八月,病逝於軍中,時年54歲。丞相一身心繫天下,憂國憂民,廉潔奉公,為報劉備三顧之恩更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堪稱千古楷模。只是蒼天無情,在蕭瑟凄凄的秋風中,丞相「出師未捷身先死」。為後人留下無盡的嘆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