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生財致富咱的小故事
摘匾
禾州有家百年老店「呂一品」羊肉面館,在城裡是頭一塊牌子。下鍋的羊只只是鄉下農家羊欄里挑來的「花仔」,火候作料又是南宋宮廷御膳的秘傳。所以每到秋冬,「呂一品」終日顧客盈門,生意十分火爆。
可惜,呂家人丁不旺,末代孫子炳祥年過花甲之後,因為無後,百年老店只得由徒弟江順興頂了掌櫃,炳祥自回祖居南陽村生活。一過二十多年,徒弟江順興年紀也六十有零了,他本是北方人,家小都在老家,這時不免有葉落歸根的打算,因此和師父商量,打算把店轉賃出去,也好讓師父的養老銅鈿有個落實。師父炳祥點頭答應。
風聲一傳出,立馬有許多人看相。江順興挑來挑去,最終還是挑了鄰鎮「喜貴』』酒館掌櫃劉喜貴。為何?因為這劉喜貴也燒得一手好羊肉,他接手倒不了「呂一品」招牌。江順興和劉喜貴說定店面租金每年大洋120元,劉喜貴又提出想要借「呂一品」這塊招牌。江順興回來一說,炳祥一笑,說:「好,你去跟他說,『呂一品』這塊招牌給他用也可以,不過一年得付500大洋!」
順興心裡吃一驚,為難地說:「師父,這……」炳祥臉色有點不好看:「你是不是覺著『呂一品』不值這錢?這三個字鐵劃銀勾,是當年狀元公呂樵所書,500元——告訴他,還等看我高興才讓他用呢!」
順興看見師父臉有慍色,就不敢多嘴,帶口信給劉喜貴傳去這話,誰料劉喜貴沒二話就答應了:「就按這辦!」
順興樂顛顛跟師父說了,師父卻只淡淡說:「合同分兩份寫,先把店面賃了,招牌的合同以後再訂,500元錢訂了約再收。」
順興心裡埋怨師父:「真是樹老枝多,人老心多,您老人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放著500現大洋還七枝八蔓生岔子,不知什麼念頭?」
好在劉喜貴倒也沒說什麼,交了定金盤過店面,免不了重新裝修,擇定立冬日開張。
劉喜貴挑立冬日開店是有用心的,因為禾州鄉風,都說立冬進補補一冬,百姓又相信俗話:千補萬補,葯補不如食補。因此,凡口袋裡還摸得出幾個銅板,這一天都要上面館吃一碗羊肉面,一方面殺饞,一方面也完了立冬日進「補」的心願。劉喜貴新開店要圖個開張頭喜,這一天日子挑得好!
轉眼立冬已到,雖然寒風料峭,但天蒙蒙亮,一班食客已經猴急地擠在了「呂一品」門口趕頭湯羊肉面,劉喜貴出來興興頭頭「砰砰」炸起高升,在彌漫的硝煙里拔開店門板,顧客蜂擁而入,滿店堂霎時撐滿了客人——喜得劉喜貴眉眼裡全是笑,正待進門朝大家抱拳打拱:「多謝各位給小店幫場子——」可一隻腳還沒踏進門,就見幾個長衫客板著臉迎面回了出來,跑堂孫祿生急顛顛趕過來,滿臉賠笑攔他們,可是這幾人鼻孔里氣也不轉,自顧出店揚長而去。劉喜貴不知什麼得罪了大主客,正要問孫祿生,孫祿生朝頭台桌子對他使個眼風,劉喜貴循眼朝頭台桌望去,整張桌大大咧咧只坐了一個臟老頭,衣衫襤褸,亂蓬蓬花白短發,一臉拉碴碴鬍子,條凳邊還倚著一根帶鉤子竹竿和一隻舊竹簍子,竟是一個捕蛇的乞丐坐在頭台!怪不得一班長衫客沒吭聲就退出店去。
這里的面館都有個講究,頭台桌是留給有身份頭臉主客坐的,一般顧客也識趣不肯去占頭台位子。劉喜貴見一個叫化佬擾了吉日生意,心頭一把火緊往上躥,不過還是強壓了下去,他新來乍到縣城,吃不準這叫化佬是什麼路數人物。他把眼睛朝羊鍋掌勺翟淼鑫一看,意思是:營業!
只聽得翟淼鑫「出鍋嘍——」一聲悠長的吆喝,一下撈起羊鍋上頭五隻青花大盤子,操起大剪三二下拆了骨頭,跑堂孫祿生托著朱漆木盤在人群里東西不停答應,響口一連串報出來:「二台桌兩腰窩、腿踵、羊肚重辣三份呃!三台——」孫祿生話音才落,翟淼鑫手裡一把剪子已經按份把羊肉剪好在碗盞里,舀一勺原湯護起,上面撒上青蒜薑末;一邊面鍋金阿興正巧撈好了一桌八碗面條。
「好嘞——」孫祿生的答應聲滾珠一般在空中流淌,只見他朱漆盤里托起了端正疊好的八碗大面疾步輕跑,一下在二台桌子各個主客面前放好。這三個人配合嚴絲合縫沒一點停頓,顧客看著心裡無不叫一聲:「好!」
原來,劉喜貴大價錢賃下「呂一品」,是想在禾州城裡撐一撐大市面的,因此無論掌廚、面鍋,連跑堂都請的是行中「頭牌花旦」。今天開張,這幾個人自然抖擻精神,把看家本事全顯出來。
孫祿生轉身正要侍候第三桌主客,不料一個不輕不重的聲音跌進他耳朵里:「堂倌,怎麼忘了我這里的生意?」
孫祿生知道是頭台桌上那位老頭開銷自己了,他做了半世跑堂,見的人多,遇事應對圓滑,剛才並非忘記了頭台主客,他見這捉蛇叫化佬進門就一屁股頭台桌上坐了,而且旁若無人,尋思這人恐怕來者不善,因此也不敢讓這叫化佬挪一挪位子。只是這叫化佬太促狹,點的竟是一碗光面——新開店最犯忌的是一個「光」字,掌櫃就在旁邊,開張吉日,一碗光面喊起頭,他怎敢哪?因此打算發過三桌之後再應付叫化佬。不料叫化佬發過話來了。
孫祿生不敢生事,連忙答應一聲喊:「頭台『陽春』見喜滿碗啦——」
那邊面鍋金阿興應聲撈面盛碗,翟淼鑫舀一勺原湯淋漓澆在面上,撒些青蒜薑末,祿生連忙端起正要送上桌去,卻聽得劉老闆的聲音:「添一隻全交羊尾相送!,』等孫祿生把面和尾交送到叫化佬面前,那叫化佬也沒多說什麼,俯身去條凳邊養蛇竹簍上解開一個酒葫蘆,拿在手中自顧飲酒吃面,直到日上三竿,才搖搖晃晃站起身,破衣袋裡掏出一大把碎毛票放在桌上,打著飽嗝噴著酒氣說:「算賬!」
孫祿生皺著眉頭正待去收錢,不料一隻手按住了他,一看,卻是店老闆劉喜貴,他吩咐孫祿生:「你自去招呼別的客人。」邊說邊把桌上一堆毛票往那叫化佬面前一推,笑說:「不敢收您老這錢。只是小店門窄招不得大菩薩,以後多謝您老生意照顧了別家!」
捉蛇叫化佬看看他,忽然大笑:「呵哈——掌櫃您哪!只說開店的不認衣裳只認錢,您卻顛倒了——告訴您,過去我上『呂一品』從來是坐頭台吃白食的,今天破例掏錢,就是下一回再不上這里來了的緣故。您別擔心!」說完,拎著捉蛇竿和簍子揚長走出店門,劉喜貴看著發呆,心裡忐忑:「這老叫化究竟是何等樣人?」
雖然新店開張生了這點事,卻是有驚無險,第二天第三天那叫化佬果然不再光顧,新開店生意熱鬧,劉喜貴也就不再記這事了。
一下到了第四天早晨,正是生意鬧市,劉喜貴忽然看見江順興扶著一個顫巍巍風吹得倒的老人踏進店來,連忙迎了上去。江順興介紹老人就是「呂一品」掌櫃炳祥,劉喜貴不知他冒了這寒冷一大早來此何干?殷勤要往裡讓,老人卻擺擺手:「劉掌櫃,免了。三天生意熱鬧,不敢打擾,今天特地過來說一聲,這塊『呂一品』舊匾我現在除了去。」
劉喜貴聽著目瞪口呆:「這……這……是為何?不是說好讓我用這塊匾的么?」老掌櫃說話喘著大氣:「劉掌櫃,那雖是塊舊匾,上面三個字卻是一位狀元公所書。想當初我祖上擺的只是一個小面攤,那狀元公還是個落難書生,他每天光顧小攤一碗陽春面,還欠三賒五的,可是先祖從沒一絲厭惡之心,足足二年。待後來狀元公發跡,特書『呂一品』三字,又製成匾額相贈。這『一品』兩字,非是說菜餚,說的只是店品。在下不敢妄議劉掌櫃如何如何,卻是在下一位救命恩人前天光顧貴店,不賒不欠,只為衣裳破爛,就遭了冷麵孔,又被劉掌櫃謝絕再次登門,這和『呂一品』店風大是兩樣,因此,雖然劉掌櫃肯以500現大洋借這塊招牌,在下卻不敢應承。現在摘匾,劉掌櫃莫怪!」說完,也不理劉喜貴,讓徒弟江順興招呼外面幾個來人:「摘匾......」
劉掌櫃臉孔紅一陣白一陣,卻是無可奈何,只是一邊呆站著。
滿店的主客都擁出來看熱鬧,亂哄哄中,爬在梯子上的幾個小工已把這塊百年老店的舊匾除下,用繩索徐徐吊下來。金燦燦的晨光正好照著匾牌,上面「呂一品」三個泥金大字個個熠熠閃光。老掌櫃炳祥眼睜睜看著這塊匾卸下,不由老淚縱橫,一個人彷彿釘住了一般僵呆著,冷地,軟倒在地。江順興一聲驚叫:「師父——」人群一時亂了起來,江順興俯身要去扶師父,卻見師父雙目緊閉,鼻孔里已經沒了氣息……
禾州從此少了一樣「呂一品」風味羊肉。
俗話說:店大欺客,客大欺店。這個故事裡的劉老闆面對一個衣衫襤褸的叫花子顧客,雖然還談不上「欺客」,但是已經露出了三分的厭惡和怠慢,於是被老掌櫃的摘了店牌。在老掌櫃心目中,「呂一品」的牌子就是做人的道理,比再多的錢都要貴重。這一點,有沒有讓我們今天的某些商家臉紅呢?
Ⅱ 網傳《致富經》可能是假的為什麼還允許播
這個節目類似於養生,本質上是個廣告而非科普。廣告就有真有假,在大環境下節目組是沒有義務去鑒定的。
我個人感覺是在大部分真實的基礎上的電視藝術加工的結果。更重要的一點是,這欄目也應該有創收任務吧,為嘛全國那麼多致富故事不去拍,偏偏要拍這些人?仔細想想就可以明白。
Ⅲ 為什麼很多農民看《致富經》都說不靠譜(三農致富經cctv7)
致富經是CCTV7農業頻道推出的一檔農村致富節目,在一段時間內產生很大的影響,畢竟從致富經裡面,大家也發現了很多商機,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處於節目的考慮,很多東西也漸漸的離實際越來越遠!
一、從欄目本身來看,他是一種方式,並沒有錯
就從致富經選定的項目和成功的例子來看,他本身確實具有代表性,但是沒有普遍性,成功僅僅適用於小部分人,所以即便看起來天衣無縫的致富路,最終還是僅僅適合故事裡面的主人公,而農民要去模仿,要去實踐,有太大的風險,有太多的意外。
二、他只是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讓農民心裡癢癢的
而更多的問題,就是這些項目,通過進入致富經以後,雖然不知道真假,卻會有大量同樣的項目廣告出現在農村,如果農民掏錢去做了,最後血本無歸的時候,卻怪上了致富經。當然我們農民自己需要分辨,成功不是簡單的模仿!
三、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上當,大家不再相信致富經裡面的故事
故事雖然很真,但是不適合於農民,故事說的太好,沒有實踐能力,也難以去實現,而農民,就沒有理解這其中的劇情需要,最終落入全套,不怪致富經,也不怪我們農民,只怪一些商家,利用雙方進行騙錢。
《致富經》對農民來說,那是天方夜譚,現實的條件,無法改變,說不靠譜是正確的。
樓主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上過央七的科技苑,在這里說說我的經驗吧!我上的時候,央視審核極為嚴格,首先查你徵信,有沒有犯罪記錄,經過三次審核,最後一次,25個專家團隊全體通過才知道播放,拍攝過程,衣服不能有標志,不能戴首飾,連發型都不能太特別的,工作人員絕對不收錢,不收禮物,所以我對央視作風是表示肯定的!至於說看央視播的節目,自己嘗試不能致富,這個問題,就是見人見智了,因為每個人的運氣,經驗,知識,社會資源,還有性格,智商,財力,還有入行時間都是不同,很多行業,早養的絕對是高價,挖到第一桶金之後迅速發展,轉讓經驗,種苗,佔領市場份額,以量取利,跟風去做的時候基本市場已經飽和或遭佔領了市場份額了,跟著做只能被市場淹沒!致富經的經驗只是做一個啟發,跟傳播作用,如果你隨便照搬不變都能成功,哪世界上還有窮人?失敗不要怪別人,首先自己要會獨立思考,電視等媒體只是起一個輔助,學習的作用,個人才是創業的主體,這個自己要會定位。至於說致富經,誇張了,動不動就說賺幾百萬,幾千萬,這個是為了收視考慮,如果致富經播王二麻子養了50隻羊,一年能賺2萬多,成功脫貧,會有人看嗎?看致富經的全都是抱著發財,成功的浮躁心態去看的是市場決定生產!所以,失敗了,不要怪別人,還是自己的問題!希望我的經驗對大家有幫助吧!
為啥叫致富經?佛經、道德經、易筋經,世界上所有的經都比較難念,歷經磨難總結出來的、血的淚的經驗教訓才能叫經。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央視把這個欄目命名為「致富經還是比較深思熟慮的。為啥農民對此不感冒呢:
1、苦難主題較為突出。因為,致富經里的基本線索就是,理想~實踐~探索~苦難~毀滅~信念~希望~折騰~成功,如果難度系數不夠,這個線索再循環一圈。主人公為了發展一個項目,歷經千辛萬苦,創業的前期階段,雞鴨魚一夜之間死完了,蔬菜突然不值錢了,老婆和他離婚了,房子汽車都賣了,村裡人都說他瘋了這些事件對於普通農民都是致命性的,大家都會想,雖然主人公最後成功了,但是咱可不能這么折騰,咱折騰不起。
2、貴人的能力很強大。主人公萌發創業的念頭純屬偶然,一個河北承包荒坡的小老闆開車與一個農科教授開車剮蹭,竟然沒有賠錢,反而一拍即合,種起了大仙桃。主人公扭轉乾坤,得益於貴人幫助,大學生回鄉創業養雞不成,轉行食用菌,但沒經驗沒技術沒資金,但有一個老闆看著他人品好、人實誠,決定和他一起合作。對於普通農民而言,不相信自己能像電視里的一樣,有碰見貴人的命運。
3、創業需要大量的資金。眼下,籌錢是最困難的事情,致富經里的種植養殖哪個都需要幾十萬幾百萬的資金投入。普通農民沒有膽量去把辛苦攢下的錢、或從信用社貸的款全部砸進去創業。
4、成功不可以復制。同行無同利,一個人的成功需要各種機緣巧合、各種困難挫折,人家能成功是人家的本事大、命好,要我干,我可沒有人家的魄力和水平。
中央電視台《致富經》是很多農民和創業的朋友們都非常喜歡看的一個欄目,對此節目的追捧,說明很多人都有一顆實干創富的心。這個社會的財富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自己去奮斗去爭取,唯其如此,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經富經》中報道的都是創業成功的有識之士,但為什麼很多農民覺得不靠譜呢?
人的思想境界不同,認識上有差異自然可以理解,對於任何一個成功案例,有人會照搬照套跟著別人的路子去模仿創業,有人會根據別人成功經驗而引伸出自己的創業方式,有人只是看看別人的成功經驗作為生活中的談資而自己從不創業,每個人看待《致富經》的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致富經》靠譜嗎?
從我們對一個個《致富經》節目的研究發現,成功案例都有幾個相同特點:一、堅持創業,無論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難,都不會輕言放棄。二、善於創新,不人雲亦雲的跟著別人的屁股走,而是在總結別人經驗的基礎上加以創新,闖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三、推銷自己,每個創業成功的人,無疑都是具有強烈推銷意識的人,因為他們知道,無論做什麼,只有銷售出去才能產生價值。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不是《致富經》靠不靠譜的問題,而是我們能否從《致富經》感悟出它的應有價值的問題!當你從《致富經》創業經驗中,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創業成功的經驗從而獲得成功,那麼對你來說自然覺得是靠譜的,反之則可能認為《致富經》是別人的事而與自己毫不想關,或因盲目模仿造成失敗而覺得不靠譜。
《致富經》這個欄目沒錯,所講的故事,致富的經典也沒錯。錯的是你你把不該當真的東西當真的。每一個成功人士的被後,擁有的無數失敗的幸酸,不被常人所理解!當你看《致富經》後,照搬其模式,依葫蘆畫瓢,失敗也就難免!
這個節目講的在理,害死了多少打工得來的血汗錢,害了多少企業招工難,直屬是一個_誇節目,這個節目比張刀還利,
致富經是央視7台傳統的一個農業養殖創業的節目,深受廣大觀眾的關注,小時候經常觀看這個節目,也淺淺的了解這個節目的邏輯套路:首先主人公有一個農業創業的想法,比如養特色魚類,要一大筆的投資,家裡都不同意,主人公心意已決,砸鍋賣鐵就是去搞,結果創業初期因為沒有經驗,也沒什麼技術出現了養殖問題,虧的一塌糊塗,意志消沉,想放棄了,結果靠著一股勁,重新拾起信心,去農業推廣中心請專家來指導,多學習多交流,終於苦盡甘來,養特色魚類大獲成功,銷售的價格也很高,年入百萬不是問題,然後還帶著鄉親們一起創業,帶動當地的致富。
致富經是講故事的,不是質疑故事的真實性,但是能成功的畢竟鳳毛麟角,失敗的農戶背一屁股的債。因此對於觀眾要有個人意識,不要盲目去搞,要因地制宜結合自己的實際去做。
真正的致富經不會在書上
其實也並不是不靠譜,這個節目只是推廣人家的成功經驗及個別農作物的經濟價值,而有些人看了後就想著自己也能一夜暴富,盲目的跟風去大面積種植養殖,結果就是經驗不足種養殖失敗、沒有銷路、收購商壓價等情況發生。
做農業技術和運氣同樣是五五開,沒有100%的成功率,有些農民只看到人家賺錢,卻沒看到人家承擔的風險,再有就是產量過盛,一個地區光種一樣農作物或養殖一種禽畜,如果沒有穩當的銷路就會導致產量過盛,最終結果就是低價出售或者無法出售。
所以,農民應該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一是要主動去了解市場需求並結合自己場地條件進行種養殖;二是對當地跟風式的大面積養殖、種植單樣品種農畜要保持警惕,防止產量過盛導致價格、銷路不暢;三是要掌握穩定的銷售渠道,比如和一些正規的農產品銷售公司、超市、酒店簽訂種養殖合同。
農業是最辛苦的一行,做農的看天吃飯,看人付出,沒有什麼捷徑可走,想致富就要靠眼光、智慧、技術、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