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描述安徽蕭縣的古詩詞
安徽蕭縣有一處名為仙台的棋勢,三仙石台可為廣坐之地。相傳,曾有人踏入山林之中,偶然間聽聞棋聲丁丁作響,卻不知聲源所在。沿著棋聲的痕跡追尋,終於看到二人正坐在石頭之上,棋盤上棋子紛飛,激烈對弈。其中一人則袖手旁觀,全神貫注。走近細看,卻不見二人蹤影,只剩下棋盤上的棋局未解。這傳說中的爛柯仙人,或許就是這里的主人。
仙台棋勢不僅是一處棋藝交流之地,更是一處充滿神秘色彩的仙境。傳說中的棋聲,如同仙樂一般,引人入勝。而那兩位棋手,或坐或立,棋局的對弈彷彿是他們與仙界的對話。棋盤上的每一枚棋子,都彷彿承載著仙人的智慧與力量,棋聲中透露出的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
關於仙台棋勢的故事,流傳至今,成為了蕭縣的一段佳話。人們常在此地尋找棋仙的蹤跡,希望能夠一窺仙人的風采。棋聲丁丁,彷彿在訴說著古往今來的傳說,讓人不禁沉醉其中。而在棋盤上,那些棋子的每一次落子,都彷彿是一場與仙人的對話,讓人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寧靜與美好。
仙台棋勢不僅是棋藝交流的場所,更是人們心靈棲息的地方。棋聲丁丁,彷彿是仙人給予人間的一份禮物,讓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到一片寧靜。在這里,棋盤上的每一步棋,都彷彿是人生的縮影,讓人在對弈中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蕭縣的仙台棋勢,不僅是一處棋藝交流之地,更是一處充滿神秘色彩的仙境。傳說中的棋聲,如同仙樂一般,引人入勝。在這里,棋盤上的每一枚棋子,都彷彿承載著仙人的智慧與力量,棋聲中透露出的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息。
流傳至今的故事,讓人們更加嚮往仙台棋勢的神秘與美好。在這里,棋聲丁丁,彷彿是在訴說著古往今來的傳說,讓人不禁沉醉其中。而那些棋子的每一次落子,都彷彿是一場與仙人的對話,讓人感受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寧靜與美好。
B. 蕭城記憶——鬼的傳說
蕭縣,古稱蕭國。縣城坐落於皖北平原,蘇皖魯豫交匯的地方。這里即是漢代發源地,又是著名的黃河故道。以前的縣城很小,但是名頭挺多的。以縣政府為中心,東邊有個小山頭,名為龍山。我記憶中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因為這里有個勞改場,叫龍山子勞改場。所以給我的感覺,這里應該是個連鬼都不願意呆的地方。
縣城北面的山叫鳳山,鳳山要比龍山高出很多,山上松柏成林,山腳或半山腰處,稍微平坦的地方都有很多墓地,這里也許是方圓十里鬼最集中的地方。
縣城西面也有一個山頭,叫虎山。從地勢上看,縣城左邊是龍山,右邊是虎山,背後是鳳山,只有南面是平坦的。在虎山和鳳山交接的地方,也就是縣城的西北角,有個叫岱山口的地方,一條道路由縣城出來,連通縣城西面和北面的村莊,我家在縣城西面30公里處,這也是我們進城的唯一路口。從兩山的夾縫出來到山腳,道路上下落差很大,所以岱山口其實就是一段足有4公里的下坡路,走完下坡路到山腳,左轉向西,就是平坦的大路,也是我家的方向。轉彎處向北也有一條小道,是通往縣城北面的聖泉鄉。在轉彎處的三岔口周圍稀稀拉拉的住著幾戶人家,順著小道再往北,一直到能看到的第一個村莊,至少有7——8里地沒有人家。鬼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中間7——8里沒有人煙的地方。
即便是現在,這里人家還是不多,解放前,這里人家就更少,但是,在上面的兩山交匯的地方,住著很多人家,在當地,凡是人口聚集的地方一般都有會,就像其他地方的集一樣,會不是每天都有,一般都是訂好的日子,比如每逢農歷3、6、9有會之類。逢會的日子,周圍十里八鄉的農民就把家裡多出的東西拿出來賣,當地人就叫趕會。
以前,此處廟宇很多,曾有十里三座廟之稱,一般都是土地廟之類,在解放前後,這些廟宇已基本沒有多少香火了。在岱山口到聖泉鄉這7——8里的荒野里就有一座土地廟,因年久失修,已顯荒涼。廟宇的周圍都是莊稼地,地里種著芝麻、黃豆、紅薯、玉米、高粱之類,中間也有勤勞的人家種的小瓜子。(當地一種好吃的甜瓜或香瓜的統稱)小瓜子一般都是用來賣的,這種瓜地里會在地頭有個簡易的茅草庵,供主人晚上睡在這里看瓜用。在我能記事的時候,我家也種過,我也曾隨父親到地里看過瓜。
這一天,又逢岱山口有會,路北頭村莊瞎殲的一戶人家准備去趕會賣瓜。天還沒亮,男主人就把頭天晚上摘好的瓜放在兩個框里,准備在天不亮之前用扁擔挑到會上,這樣能占個好地方。一路上星月相伴,涼風習習。但是,這夏季的天,就好像愛哭鬧的孩子的臉,你永遠都不知道他下一個表情是什麼。剛走出二里地,天空的星月就像抗日時,老百姓聽說鬼子要進村了一樣,一下子躲得無影無蹤。瞬間周圍一片烏黑,連腳下的路都看不到,緊接著豆粒大的雨點就砸下來,這位老哥看得出也是地道莊稼人,馬上把隨身准備的一塊雪白的塑料布拿出來連頭一起披在身上。雨越下越大,伴隨著偶爾的閃電和雷聲。這賣瓜人不敢停歇,他知道前面不遠處就到破廟了,他決定到破廟里去躲雨。很快就到廟門口,他顧不得很多,一頭扎進去,放下扁擔,環顧了一下四周,他又有點後悔了。雖說自己就住在這廟附近的村裡,但是,早就聽說這廟如今是個是非之地,就更蘆備不用說進到裡面來了,好在廟門還在,只有廟角處的磚瓦掉落了幾塊,裡面的神像大多都在,有表情嚴肅的,有擠眉弄眼的,也有呲牙咧嘴的。他渾身打了個冷顫,雞皮疙瘩起了一身。害怕歸害怕,外面這么大的雨,他也不能出去。他定了定神,怯怯地朝陪神毀門口挪動了一點,盡量離開神像遠一點,忽然一個閃電,緊接著一個炸雷。這可真是要了命了,他趕緊躲在門後,手裡的扁擔握的緊緊的,心裡想著管你什麼妖魔鬼怪,只要我看見就用扁擔打。
在廟宇的西北角大概400多米的一塊小瓜子地里,地的北頭有一個茅草庵,莊稼人在地里看瓜,這種茅草庵遮擋露水和小雨是沒問題的,但是像今晚這么大的雨,還有這么大的風,茅草庵就無濟於事了,今晚的看瓜人也是北面村裡的,和這賣瓜人都是同一個村。開始下雨的時候,他還企圖用帶來的塑料雨布遮擋一下,但是,風大雨也大,根本擋不住,萬般無奈,只能另想辦法躲雨。
他清楚的知道,就在東南方向400米的廟宇,他還是遲疑了一下,他知道,那是一般不會輕易有人進去的地方。又一陣狂風夾雜著雨點吹進茅草庵,他定了定神,確定自己能抵抗那廟宇的恐懼。400米也許只要十幾分鍾就能到達,於是,他把白色塑料布蓋在頭上,又披上他去年精心編制的蓑衣。為了編制這個蓑衣,他去年還特意種植了一塊高粱,因為在當地只有高粱桿外面的皮才能編織蓑衣。一切准備就緒,狂風夾雜著暴雨,一陣一陣的吹過來,眼看茅草庵就要被連根拔起。不由分說,他一頭扎進風雨中,朝廟宇的方向跑過去。一路上腳踏進泥水裡噗嗒噗嗒的響。到廟門口,他還是停了一下,也許是想緩一緩氣,或者是最後確定要不要進去。
廟里的賣瓜人一直緊張的縮在門後,每次閃電他都趕緊把眼睛閉上,真的害怕看到屋子中間的神像,突然,一陣奇怪的聲音傳來,他立馬高度緊張起來,眼睛呆滯的看著廟門,耳朵努力的辯識著聲音傳來的方向。在聲音越來越大時,突然沒有了,好像就在不遠的地方。他的手不由自主的握緊扁擔,兩只腿也有點不聽話的抖起來。眼睛盯著門口不敢眨動,整個身子也不由自主的高頻率的抖動著。他暗自叮囑自己不要怕,手裡還有扁擔呢,不管是什麼鬼,都要先打一扁擔。
外面的風雨實在太大,看瓜人遲疑片刻後還是選擇進屋避雨。他抬起一隻腳,向前邁出半步,腳落在積水裡,又濺起水花,這一連貫的聲音又摻雜在狂風暴雨中,再走上兩步就能踏過門坎,在他剛要踏過門坎時,身後又一個閃電伴隨著雷聲,忽然,他看見一隻棍子一樣的手臂從門後伸出來,快速的拍向自己,他還來不及躲閃,頭上就被實實在在的打了一下,他頭暈目眩,眼冒金花,來不及多想拔腿就跑,跑向村裡的方向。
從此再也沒有人敢走進廟宇了,村裡及周圍的村莊都聽說了這里的鬼的故事,這種故事的傳播幾乎都是同一種方式。就是農閑時,村裡人喜歡聚集在村裡某一個比較熱鬧的地方閑嘮嗑。直到有一天,嘮嗑的現場有當時的看瓜人和賣瓜人。又有人提起廟宇,還有人提出質疑說,這鬼本來就是沒有的東西,你們都傳來傳去的,又有誰真正看到過鬼長得什麼樣呢?賣瓜人壓了壓嗓子說,兄弟,你別不信,我親眼看到過,說真的,我都嚇得尿褲子了,就是前年在我們村南地的廟宇里,那天我去岱山口賣瓜,走到半路下雨了,我進到廟里躲雨,忽然一個妖怪出現在門口,一頭白發,身上的羽毛就像老鷹毛一樣,這幸虧我膽子大,我就掄起扁擔就是一下,結果這鬼還真的被我打跑了。說到這里看瓜人站了起來,瞪大了眼睛看著眼前這個差不多一起光屁股長大的同村人,氣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過了幾年,廟宇已經不存在了,然而,這鬼的故事還在這個縣城的周圍傳播著。只是已不再感到恐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