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講故事
以前文章說過,會講故事的人是很可怕的。
因為聽故事比聽道理更符合我們大腦的進化故事的吸引力和代入感也更容易滿足我們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很多道理和觀點都需要藉助故事來傳達。這篇文章就深入說說如何講故事。
1.主題。故事要有主題,不然讀者不知道說的是什麼,自然就很難留下印象。如果故事能被提煉成一句話或一個詞,就說明故事的主題是明確並且有力的。
2.麻煩。不斷製造麻煩能夠增加看點,讓故事變的吸引人,尤其看主人公如何面對一個接著一個麻煩並解決掉,讓人心潮澎湃。
3.個性。人物承載了一個故事的靈魂,故事的話題也常常是圍繞人物的表現展開的。有時候聽完一個故事,感覺在主人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就會特別有共鳴。在講故事的時候也要有針對性地設置一些情節去塑造人物的個性。
4.細節。有足夠的細節,就能為聽眾提供足夠多的信息,讓大家更容易理解並認同。故事的細節往往是最能觸動人心的。
好萊塢:講述主人公孤軍奮戰解決棘手問題或者是主人公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問題並及時改正,最後以大團圓結尾。方法是描述個人與朋友、家庭、社會的沖突,中間激化沖突,最後解決沖突。(沖突、行動、結局)
寶萊塢:講述個人對抗家庭,新觀念對抗日觀念,歷經困難,終於等到好結果。方法是找出 -個社會問題,然後以個體去挑戰這個問題最後成功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
韓劇:個人希望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人生,但又不得不考慮各種家庭和社會因素,經過一系列的糾葛和反轉,最終獲得浪漫唯美的結局。方法是在平靜的生活中引入突發狀況,著重描寫人物因家庭、階層、倫理的糾結過程,最終給出一個比較煽情的結尾。
日劇:每個人都受到人性的驅動,符合規則又不斷突破規則,妥協和抗爭交替出現,最終善念戰勝邪念。方法是鋪墊條件,主人公打破規則,解決問題後,再回到原來的生活。
法劇:感受是指導行動的重要標准。個人感受常常改變事件的發展走向,引發各種情感,讓事情更加復雜。方法是突出人物感受描寫,把重點放在人物的情緒狀態和感性決定上
中式傳統文學:起、承、轉、合。起是原因用來引出故事;承是延伸,捲入更多人物,把故事鋪開;轉是讓劇情起伏,不斷製造麻煩;合是結局,失敗或成功,都要有一個結果。
有一個經典的故事框架,包括:目標、阻礙、行動、結果、意外、轉折、結局。
所以構思一個故事,只需要問自己7個問題
1.主人公的目標是什麼?
2.實現目標的阻礙是什麼?
3.為了實現目標,他會如何努力?
4.努力後的結果如何?5發生了什麼音外?
6.意外發生後,情節如何轉折?
7.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這是一篇書摘,觀點都是書上摘到的,但很有用:比如帶著這些知識去看電影,就能評價電影好不好,好在哪裡;比如會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意外,最看重的是自己完整的個性,等等。
⑵ 故事開頭怎麼寫
只要把握好了開篇、情節和語言這三關,教育敘事的「故事」環節就應該沒有什麼大問題:
1、開篇要簡潔且明了。在文章的開篇,教師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有兩個:一是大篇幅呈現一些理論性的文字,引經據典、滔滔不絕。這很明顯是忘記了我們在寫什麼,我們撰寫的不是教育論文,而是一個教育故事,既然是故事就絕對沒有必要在開頭講那麼多高深理論。二是善於使用綿延不斷的煽情、介紹、解讀、說明類文字,進行大面積背景介紹。這一點同樣不可取,一篇教育敘事一般只有1千多字,花上幾百個字去介紹故事背景顯然不合適。一篇教育敘事,最重要的是講好一個故事。既然是講故事,那麼開頭部分就只需要用最簡潔的語言介紹清楚何時、何地、何人,將要去做何事,而不是進行無休止的背景鋪墊。
何時、何地、何人的表述要開門見山,直接進入故事。文字要為內容服務,漫無目的的炫文采、抖包袱,只會適得其反。一個話語羅嗦的人,往往寫半天文章還在兜圈子,大量的圈外活動使讀者的心理期待降低,容易產生對文章的厭煩感,從而導致文章的吸引力不足。我們看《除非,你拐個彎》這篇文章的開頭,「臨近考試,我想用實物投影儀給學生展示單元試卷的標准答案,卻怎麼也找不到多媒體展台的鑰匙。」短短一句話,揭示了時間(臨近考試的時候)、地點(教室)和人物(我、學生),並簡要點明了「何事」—— 多媒體展台的鑰匙找不到了。這么直截了當的開頭,很容易讓人產生閱讀的渴望——怎樣才能找到鑰匙呢?那麼,故事情節的展開也就變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⑶ 故事的開頭要怎麼寫作文
文無定式。
故事不過是過往事情的表述文章,其開頭與結尾當然也沒有固定的形式。從內容方面說,應力求新穎。
人物風景,歲月時空,花鳥魚蟲,天光雲影,千姿百態,變化無窮。所以,一人一物,只言片語,信手拈來都可作為故事開頭。
從方法原則方面說,應力求簡捷切題,避免冗長啰嗦,即所謂豹頭鳳尾是也。其實,故事精彩與否,除了講究故事開頭,更重要的是講究故事主體。
主體充實精彩才是成敗關鍵。更加關注你的故事的主人公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及事件的主體表述吧,那才是重頭戲,才是故事精彩與否的最大關鍵。
我看過許多故事,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大膽幻想;有的是科技道理……有幾個故事讓我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其中有一個故事,叫《想走路的樹》。這棵樹和別的樹不同——因為它想走路,有一天,一隻小白兔在樹底下休息,知道了這棵樹的想法,笑道:「你可能永遠都走不了路吧!因為你沒腳!」然後蹦蹦跳跳地去采蘿卜了。
面對嘲笑,這棵樹卻說:「切!為什麼一定要有腳才能走路呢!」
後來,它請求伐木人將自己鋸下來,要做一個能自由行走的樹。伐木人同意了,但卻在這棵樹上貼了一張標簽:一棵想走路的樹。後來,一位優秀的木匠發現了它,決定把它做成一輛木車,這棵樹完成了他想行走的夢。
一天,他被停在一棵樹下,跑出來了一隻老兔子,它看到這輛木車,吃驚的說不出話來,木車說:「是吧!為什麼一定要有腳才能走路呢?」
不要放棄夢想,就像這棵樹一樣,不管別人怎麼說,努力地完成自己的夢想。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會很快樂,即使沒有完成它。
書籍,是知識的寶庫,讓我們變得博學多才;書籍,是五彩生活的萬花筒,教會我們品味生活;書籍,是大千世界的縮影,讓我們看透世界;書籍,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我們回味無窮……甚至在我還不認識一個字的時候,我已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
懵懂——追求 小時侯的我,跟別的小孩子不大一樣,別的小孩子愛玩,而我就愛安靜地坐在椅子上看故事書,而且一有空就讓奶奶給我講故事。也就因為這樣,我很小就會認字,我在3歲的時候就能背下600首唐詩。
上小學後的我愛陶醉於文學殿堂之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那千百次頑強的拼搏中,從那無數鋼鐵般的戰士身上,我逐漸認識到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靈魂的歸宿。
「三毛」的遭遇讓我更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頭懸梁,錐刺股」的典故則時刻鞭策著我前進。「魯濱遜」使我擁有愛追求,好探索的精神。
沉浸——獲取 《讀者》,一本令我愛不釋手的刊物。平時,我在完成緊張的學習後,就會拿出《讀者》,開始在文章美妙的字里行間遊走,沉浸於獲取知識的喜悅里,忘情於紙頁之間,陶醉於佳作之中,那種快樂,在當時是其它任何一種感覺也無法比擬的。
漸漸地,我腦海里的「詞庫」開始豐富起來,寫出來的文章也開 。
我最喜歡的一樣東西是毛筆。它是我節省下來的零用錢積蓄起來而買的。平時,我常常將它放在自己房間的桌子上面的筆筒里。一到寫毛筆字的時候,我就請它幫助我書寫起來。
我的這一枝毛筆頂端有一個凸起的東西,那是一個小孔。在這個小孔上面穿著一根繩子。那繩子可以讓人將毛筆掛起來。我每當寫好字以後就將毛筆到到清水裡面清洗干凈,然後用那根繩子將毛筆掛在通風的地方,讓毛筆涼干,再放回筆筒裡面。它身子瘦瘦的,下面有許多毫毛。那是用湖羊的尾巴上的毛做成的。筆身上面還寫著幾個字「下筆如有神」。剛買來的時候,那筆上的毛潔白無瑕,比新腔衡刷的白色牆壁還要白上好衡沒幾倍呢!
這支毛筆還好在它有一顆不求回報之心呢!我已經用它寫了三年多字了,而且它下面的筆毛有許多已經翹了起來,但是它從來都沒有向我提出什麼要求。天天讓我把它浸到墨汁中間,將它身上的筆毛弄得黑黑的,雖然最後都用清水清洗一番,可是再也不能夠讓它像原來那樣白了。它也都江默默地接受了,從來沒有抱怨一聲。
這一支毛筆,我已經用了三年多了,但是它還是忠心地為我服務幫助我寫好每一個字。現在,我用這支毛筆寫出來的字常常能夠得到別人的稱贊,我想這全是毛筆的功勞。
我對這支毛筆已經喜歡上了,好像和我已經分不開了。有一次媽媽說要給我買一支新的毛筆。我堅定地對媽媽說:「這支毛筆挺好的,不用買新的毛筆!」
⑷ 《故事力》閱讀筆記: 如何講故事
講故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人類還未發明文字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講故事,比如壁畫本身就算一個故事,遠古人們晚上沒事的時候,大家圍坐一起,沒事干就講故事,傳遞經驗。發明文字後又有《伊索寓言》、《古希臘神話》、《山海經》。因此每個人骨子裡都是喜歡講故事的人,故事是吸引每一個人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喜歡講故事並不代表會講故事,就好像我們每個人都喜歡玩游戲,但不代表你就會玩游戲。講故事的能力與其它技能一樣,需要我們不斷去練習,去精進。
接下來我們從3標准,6要素來告訴大家如何寫好一個故事。
一、好故事3標准:
清晰、好奇、共鳴。
清晰: 也就是一個核心思想
這個思想就是我們整篇文章要表達的核心觀點,這個觀點我們需要在開頭就點出。
所有的內容和表現形式都是服務於我們的觀點,因此在寫好故事之前,就必須要想清楚我們的觀點,我們要表達的東西。
好奇: 主要有兩點:1、認知差距 2、價值觀的沖突和挑戰
認知差距不能太大,因此故事前期的背景鋪墊顯得很重要,要讓聽眾感覺只要在思考一點點就可以彌補這個差距了,讓聽眾不停問」後來呢?「。
價值觀的沖突和挑戰要是對方關心的,而不是拉家常,這種沖突和挑戰要讓對方感嘆:」怎麼還有這樣的事情「或者」世上怎麼還有這樣的人「。
共鳴: 讓聽眾與你產生鏈接,在心裡想:「我也有過這樣的事情」或者「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因此我們的故事一定要放棄完美的自己,呈現自己的苦難和脆弱。講述自己平凡到不平凡的故事才能與人引起共鳴。
同時我們也要避免故事太深奧,故事要貼合實際,才能吸引聽眾。
二、故事6要素
人物、背景、沖突、高潮、對話、結局。
1、人物:
至少兩個:導師和壞蛋和主人公
壞蛋: 可以是討厭的人、困難的事、自己的不足、甚至艱苦的環境等等,所有給你製造麻煩的東西都可以稱之為壞蛋。比如不敢表達的自己、他人的嘲笑、討厭的同事、窮等等。
導師: 幫助你打敗壞蛋的那個,可以是一個人,一本書,甚至自己內心的思想轉變等等,一切幫助你往好好方向走的東西都是你的導師。
人物需要有 代入感、認同度和辨識度。
代入感和認同度: 就是將人物開始塑造成為一個非常平凡的普通人,平凡才是每一個人的常態,也才能將聽眾帶入你的故事,獲得聽眾的認同。
辨識度: 就是把一個人的細節特徵描述出來,能夠讓聽眾在腦海中將人物的大概形象勾勒出來。 比如:你說你是一個又黑又瘦的廈門男生,身高160,特別愛笑。這就是一個簡單的描述。描述還包括性格的描述等,比如你說你的同事脾氣很不好,那麼你可以通過對話或者其它行為的描述他的壞脾氣來提高他的辨識度。
2、背景
基本內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關系、與沖突相關的信息。
背景不能太少但也不能太多,太少聽眾會不知所雲,太多顯得啰嗦,半天聽不到主題,聽眾會不耐煩。通常背景佔用故事的1/6較為合適。
1)時間
不同時間有不同的宏觀背景,比如20年前沒有微信,但是現在有微信,手機也不普及,那麼你就不可能在20年前用微信聯系對方。如果你寫的是20年前的關於到處找地方打電話給家人故事,而又不交代時間是20年前,聽眾或許會覺得自己沒有手機嗎?不能微信嗎?
2)地點
地點不一定要非常具體到某個地方,但是宏觀一定要指明事情發生的重要場景。比如,你說你在貴州的農村長大,那麼這個農村到底是具體的哪個農村並不重要,但是如果是北京的農村或者貴州的城市可能故事的走向又不一樣了。
3)人物關系
比如你說你與人吵了一架,那麼你是和男的吵架還是女的、家人還是朋友或者陌生人,不同的關系要講的故事就不一樣。
4)與沖突直接相關的信息
比如你要說的是自己通過努力走出農村的故事,如果你家原本很窮,那麼信息就要放上去,這樣就可以有了一個很大的對比,讓人體會到你的艱辛。
3、沖突
是故事的 重頭戲 ,前面的背景都是為沖突服務,無沖突,不故事。
沖突就是引起我們負面情緒(比如害怕、沮喪、生氣、壓力、失望、傷心)的事情,在故事種就是阻礙你達成目標的東西。沖突可以是與自己內心、與他人、與環境等等。
沖突包含以下3個層面:
1)外部 : 環境、他人。
2)內部 :自己的內因,比如不自信、內向、好面子等等。
3)哲學問題:探索自我的存在、是否擁有共同價值觀等等。
一個故事種可能3個層面同時包含,也可能至少某一個層面。
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中又外部問題:越獄,同時還包含內部問題:自我懷疑,能否越獄成功?
4、高潮
解決沖突、克服困難的過程,必不可少的內容,在這里你會遇到你的導師,幫助你去解決。
5、對話
高潮的一部分,並不是每個故事都要對話,但是對話可以讓你的故事更加出彩。
6、結局升華
結尾的作用就是將觀眾的思緒拉回來,有頭有尾故事才算完美。
結尾大致有以下兩點:
1、總結中心思想、觀點、經驗教訓
比如:通過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巴拉巴拉。
2、提出行動建議、號召行動
比如:希望大家能夠和我一起巴拉巴拉。
三、如何寫好故事開頭
1、拋出結局
例如:你知道嗎,一年之內我出從上台腿抖到現如今的喜歡演講,你猜發生了什麼?
2、從故事中的沖突開始
例如:你知道我當時有多害怕嗎?當時被俱樂部成員邀請上台發表感想,我的大腦一篇空白……
之後補充背景。
3、永遠忘不了我第一次
4、其它常用的開頭:
提問法開頭
在開始提出讓聽眾深思的問題,引發大家的好奇。
故事法開頭
開頭寫一個簡短的故事,引出主題,但是故事不要太長,要避免復雜的情節和冗長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