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友誼的故事匯總5篇
朋友就是感情非常好,有共同語言而經常交流,相處起來非常舒服,雙方有時間就相約在一起而聚一聚。除情人或親屬之外彼此有交情的人,其境界是知己。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關於關於友誼的 故事 ,方便大家學習。
關於友誼的故事1
劉焉出榜招募義兵。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車蓋。
相者雲:「此家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
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庄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
關於友誼的故事2
1940年3月,錢偉長來到加拿大多倫多 留學 。錢偉長在清華大學原來是學中文的,成為一名文學家,是他從小最美麗的夢想。
但是,在他進入大學剛剛第二天,他的夢想還沒有開始,就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而蔣介石卻奉行不抵抗政策,拱手讓出了東三省,使祖國的大好河山淪陷到日寇鐵蹄之下。
一時間,全國青年紛紛,要求抗日。錢偉長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拍案而起,大聲疾呼道,我也要造槍造炮,打擊日本侵略者。他找到校務處,迫切要求轉到物理系。這一轉系,也改變了錢偉長的一生。
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里,錢偉長主攻彈性力學。當他第一次和導師辛格見面時,辛格得知錢偉長正在研究薄板薄殼的統一方程時,感到非常高興,這是當時世界亟待攻克的科學難點。辛格對錢偉長的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表示肯定。辛格說,他正在從宏觀上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他說,雖然我們研究的角度不同,但可以將它分為宏觀和微觀兩個部分,合成一篇論文,這樣更有價值和意義了。
聽了辛格的提議,錢偉長高興地答應了。就這樣,在導師辛格的指導下,錢偉長進入到深入細致的彈性力學方面的研究。
最後,這篇題為《薄板薄殼的內稟理論》論文,由錢偉長寫成初稿,辛格修改後,發表在為紀念美國科學家馮.卡門60壽辰論文集里。在這本論文集里,還收錄了當時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的論文。
愛因斯坦看了錢偉長發表在論文集里的論文,立刻驚嘆道,中國錢,太偉大了,他解決了一直困擾我的問題。
當時,愛因斯坦正在進行核物理方面的研究,錢偉長論文的研究成果,給了愛因斯坦很大的啟示和借鑒作用,加速了愛因斯坦的研究時間和進程。
錢偉長發表的這篇論文,是世界上第一篇有關板殼內稟的理論,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被稱為「錢偉長一般方程」和「圓柱殼的錢偉長方程」。
二戰期間,德國用最新式的火箭對倫敦進行攻擊,有許多火箭彈落在了倫敦郊區爆炸,情況十分危急。倫敦告急,英國告急,歐洲告急。英國首相丘吉爾向美國緊急求援,希望能得到美國的幫助。
愛因斯坦得知情況後,利用錢偉長板殼內稟的研究成果,向丘吉爾建議,在倫敦市中心設計出若干偽裝成被火箭彈擊中的假象,使德國發射火箭時,不改變射程,這樣,就可以確保倫敦的安全。
這一做法果然收到了奇效。德國的火箭彈全部落在了倫敦郊外,確保了倫敦市中心的安全。
二戰結束後,愛因斯坦在回憶中,深情地說道,是中國的錢偉長研究幫助了他,他的研究理論和貢獻,甚至可以說改變了二戰進程,錢偉長永遠是我尊重的最偉大的科學家。
錢偉長用他那滿腔愛國之心,投身到偉大的科學研究上。在近一個世紀中,無論人生發生何種變化和改變,甚至身陷囹圄、勞動改造,都沒能湮滅他心中燃燒的火焰。那就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成為他心中一座永遠的豐碑,永遠不會改變。
關於友誼的故事3
1218年,已建立起龐大蒙古帝國的成吉思汗正為尋求「長生之術」和撫眾安民的治國之道大傷腦筋之時,一天,他的一位隨行告訴他山東棲霞有一個叫丘處機的道士,精通養生學和道學,法術超人。成吉思汗一聽,這正是自己需要的人,決定要與聞名天下的丘處機交友論道。
於是,成吉思汗親自起草了一份「 邀請函 」,並派自己的侍臣劉仲祿顛簸數千里前去邀請。當丘處機看到成吉思汗「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悠遠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朕親侍仙座,欽惟先生將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斯可矣」的邀請函時,不禁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誠意所打動,隨即,丘處機不顧年逾七旬,抱著「好生止殺」、「救世濟民」的思想,決定長途跋涉去跟成吉思汗會面。
1220年的秋天,丘處機帶著18個弟子動身出發,一路西行,飽經風霜,行程萬里,歷經兩年,終於在1222年的初夏會晤成吉思汗於 大雪 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成吉思汗見到丘處機後。以長者之禮待之,盛宴款待,寒暄過後,便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問丘處機有沒有「長生之葯」,怎樣更好地安邦治國。丘處機坦誠地回答說:「要長生,須清心寡慾:要一統天下。須敬天愛民。」一句話講得成吉思汗醍醐灌頂,深深折服,他大力贊譽丘處機為濟世度人的「神仙」。兩個人推杯換盞,越談越投機。成吉思汗深感丘處機知識淵博,丘處機也深深佩服成吉思汗有英雄氣概,最後兩個人相互仰慕,彼此欣賞,友情已經悄然萌生。
之後,成吉思汗專門設壇,召集諸子、諸王和大臣們,請丘處機傳道,並多次與丘處機討論修身治國之術。丘處機於是以中原 文化 ,諸如孔孟之道引導成吉思汗。期間,成吉思汗像個小學生一樣「溫顏以聽」,井「令左右錄之」,要求他們將丘處機所說的「各銘諸心」。如此鄭重其事、尊師重教,如此畢恭畢敬、禮賢下士,這對於率領千軍萬馬,縱橫亞歐大陸,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來說,不能不讓人刮目相看!
在丘處機的影響下,成吉思汗不僅令其子女學習中原文化,以禮御兵,還曾下令「止殺」。當時。蒙古騎兵每攻佔一個城市、一個國家,輕者大肆劫掠、抓戰俘和女人為奴隸,重者屠城,滿城人口盡數屠殺。後來,當成吉思汗的子孫攻進中原滅宋之時卻少有屠城,也使得中國多少年來的文化、建築等等諸多方面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中間丘處機所起的作用不可估量。
相見時難別亦難。在有限的相處日子裡,成吉思汗與丘處機不知不覺已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傳道結束後,丘處機請辭返程,成吉恩汗對他依依不捨,表現出了強烈的眷戀之情,並以給丘處機過生日為理由,拖延了好些時日才肯放行。臨行時,成吉思汗贈予牛馬等物,都被丘處機婉言謝絕。
丘處機離開後,成吉思汗經常回味他們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想起他對自己的言傳身教。想起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不僅關心他的生活,託人打聽丘處機的生活健康狀況,捎去最親切的問候,送上最真摯的謝意,而且還先後發布三道詔書給丘處機,每道都是暢敘兩人友誼,表示了對老朋友的深深思念。
為了體現對老朋友的器重和照顧,1227年5月5日,成吉思汗再次傳旨給丘處機,任命他掌管全國的道教事務,進一步提升了丘處機在全國的地位和威望。同一年7月,丘處機與成吉思汗相繼病逝,但他們之間建立偉大友誼的故事卻永久地被歷代傳為「佳話」。
關於友誼的故事4
一九六二年,作家劉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當時他的長子濱濱正患風濕性心臟病,他放心不下,便讓濱濱也到上海看病。遺憾的是,由於治療效果不佳,濱濱的病情不見好轉,又要返回北京。
劉白羽萬般無奈,只得讓妻子帶病危的兒子回家。母子倆回北京的當天下午,劉白羽心神不定,煩躁不安。
這時,巴金、蕭珊夫婦來到了劉白羽的病房。兩人進門後,誰都沒有說一句話,默默地坐在沙發上。其實他們非常了解濱濱病情,都在為他擔憂,生怕路上發生意外。病房裡靜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劉白羽微微發顫而又汗津津的手,輕輕地撫摸。蕭珊則一邊留意劉白羽的神情,一邊望著桌子上的電話。
突然電話響了,蕭珊忙搶在劉白羽之前拿起話筒。當電話中傳來母子倆已平安抵達北京的消息後,三個人長長地舒了口氣,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來,巴金估計那天北京會來電話,怕有噩耗傳來,劉白羽承受不了,於是攜夫人蕭珊專門前來陪伴他。當兩人起身告辭時,劉白羽執意要送到醫院門口。他緊緊地握住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謝。巴金卻擺了擺手,淡淡地說,沒什麼,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關於友誼的故事5
倆個生死之交的朋友艱難地行走在沙漠里,他們兩個又飢又渴,步履踉蹌,距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這時,仁慈的上帝出現了,賜給了他們一棵蘋果樹,樹上有兩個一大一小的蘋果。上帝對他們說:「只有吃了大蘋果的人才能有希望走出沙漠,吃小蘋果的只能抵擋一時飢渴,生存無望。」上帝離去了,他們倆相互對視,誰都沒去吃蘋果。
夜幕降臨,他倆昏昏睡去。第二天破曉,一位兄弟醒來,發現另一位已離去,樹上剩下了一個小蘋果,他氣急敗壞,深感朋友的無情,背叛,冷淡,真可謂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望著樹上的小蘋果,他摘下,毫不猶豫哽咽著吞了下去。帶著對朋友的憤恨他繼續行走在沙漠中,可走了不一會兒,他發現自己的朋友死在前面的沙漠里,而手中握著一個比自己剛才吃的更小的干癟的蘋果,他恍然大悟,緊緊地抱著朋友的屍體嚎啕大哭……
關於友誼的故事匯總5篇相關 文章 :
★ 關於友誼的文章和感想5篇
★ 關於友誼的作文5篇
★ 關於回憶友誼的文章5篇
★ 描寫友誼的優秀作文5篇
★ 關於友誼的作文
★ 關於友誼的故事:朋友
★ 關於友誼的話題作文5篇
★ 關於友情哲理文章5篇
★ 關於友情的文章5篇
★ 關於友情經典文章5篇
⑵ 友誼 歷史故事
1管鮑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是知心摯友的典範。
當初,齊僖公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公子糾,一個叫公子小白。齊國的局勢很亂,於是,管仲和召忽保著公子糾逃到魯國,鮑叔牙保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不久,齊國發生內亂,齊僖公被殺,國中無君。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同時往齊國趕——誰先到誰就是國君。路上,兩支人馬相遇了,廝殺起來,管仲趁亂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看見公子小白口吐鮮血倒下了,管仲他們就放心地繼續趕路。等他們趕到齊國,卻發現公子小白已經捷足先登了。原來,管仲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帶鉤,而精明的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倒在地上,這本來既不高明又很冒險的一招竟然騙過了所有的對手,使他在王位爭奪戰中贏得了至為寶貴的時間。
管仲只好保著公子糾又逃回魯國。
公子小白在齊國站穩了腳跟,成了齊桓公。他並沒有忘記魯國還有個巨大的危險——公子糾。通過外交上的威脅,齊桓公迫使魯國殺掉了公子糾,召忽自殺殉主,管仲被活捉。
鮑叔牙說:「這個管仲應該留下,他有治國安邦的大才能,可以為我們出力。」
齊桓公說:「可他是我的仇人,怎能放過?」
鮑叔牙說:「當初結怨,是因為各為其主;齊國新定,正需要管仲這樣的人才。欲成王霸之業,怎麼能斤斤計較於個人恩怨呢?」
終於,鮑叔牙說服了齊桓公,將齊國的國政交付給了管仲。從此管仲成了齊國的「國父」——齊桓公稱他為「仲父」,輔佐齊桓公躋身「春秋五霸」之列。
2李白和杜甫
3元稹和白居易
4韓愈張籍
5魯迅和許壽震
羊角哀和左伯桃
春秋時候,楚元王崇儒重道,招賢納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聞風而歸,西羌積石山,有一個賢士,名叫左伯桃,自幼父母雙亡,勉力讀書,養成了濟世之才,學就安民之業,那時候左伯桃已經快上五十年紀,因鑒於中國諸侯行仁政者少,恃強霸者多,所以一向沒有做官的念頭,後來聽說楚元王慕仁為義,遍求賢士,乃攜書一囊,辭別鄉中鄰友,逕奔楚國而來,迤邐來到雍地,時值嚴冬,雨雪霏霏,再加一陣陣如刀如刺的狂風,左伯桃走了一天,衣裳都濕透了,勉強忍住寒冷前進,看看天色漸漸黑了下來,遠遠望見遠處竹林之中,有一間茅屋,窗中透出一點燈亮來,伯桃大喜,就跑到這茅屋前去叩門求宿,屋裡走出一個書生來,四十四五年紀,知道了左伯桃的來意,便一口歡迎他進屋去。左伯桃進得屋內,上下一看,只見屋中傢具簡單,而且破陋不堪,一張床上滿堆了一些書卷,左伯桃請教那人姓名,知道是羊角哀,也是自小死了父母,平生只愛好讀書,想救國救民的人,二人三言兩語,便十分投機,大有「恨相見之太晚」的意思,兩人便結拜做異姓骨肉。左伯桃見羊角哀一表人材,學識又好,就勸他一同到楚國去謀事,羊角哀也正有這個心思。一日天晴,兩人便帶了一點干糧往楚國而去。曉行夜宿,自非一日,看看干糧將要用盡,而老天又降下大雪來,左伯桃兀自思量,這點干糧,若供給一人受用,還能到得楚國,否則兩個人都要餓死。他自己知道學問沒有羊角哀的淵博,便情願犧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罷便故意摔倒地下,叫羊角哀去搬塊大石來坐著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來,左伯桃已經脫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凍得只剩了一口氣。羊角哀大慟而號。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糧帶走,速去求取功名。言畢死去。羊角哀到了楚國得由上大夫裴仲薦於元王,元王召見關角哀時,羊角哀上陳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賜黃金百兩,綢緞百匹。羊角哀棄官不做,要去尋左伯桃的屍首。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屍首尋著之後,給左伯桃香湯沐浴,擇一塊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這里守墓。
墳和荊軻墓相隔不遠,相傳荊軻因刺秦王不中,死後精靈不散,見左伯桃葬在他的旁邊,鬼與鬼便起了糾紛。一夜:羊角哀夢見左伯桃遍體鱗傷而來。訴說荊軻的凶暴,羊角哀醒來之後:提劍到左伯桃墳前說道:「荊軻可惡,吾兄一人打不過他,讓小弟來幫你的忙罷。」說罷,自刎而死。是夜:狂風暴雨,雷電交作,隱隱聞喊殺之聲。天明:荊軻的墳爆開了。
這消息給楚元王知道之後,給他們建立了一座忠義祠,勒碑記其事,至今香火不絕。
春秋時,伯牙擅彈古琴,只是恨無知音。有次伯牙乘船外出,時值中秋之夜,偶遇一樵夫鍾子期。伯牙每彈一曲,子期都能講出樂曲的內容和演奏時的感情。兩人在船上互訴衷腸,結拜為兄弟。並約定一年以後在此相會。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前來彈奏,岸上卻不見鍾子期的影子。後知鍾子期已離開人世。死前他讓人把他葬在岸邊,好讓他的靈魂依約到此相會。伯牙來到墳前,邊哭邊彈,看熱鬧者卻拍手大笑,伯牙爺天長嘆:「子期不在,誰是知音?」遂將古琴摔碎。這個知音相求、同心相依的佳話流傳至今。
高山流水越千年,往事如煙嘆逝川。 別鶴離鸞幾絕調,
正聲美曲倩誰傳? 子期善聽留佳話,俞伯碎琴有續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