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孔子故事有什麼

孔子故事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5-02-13 06:21:04

❶ 孔子有哪些著名故事

1:孔子誤會顏回
孔子一次受困於陳蔡地區,七天未嘗米飯。某日,顏回取米煮粥,孔子見顏回手抓鍋中的飯,卻未言明。當顏回請孔子用飯時,孔子起身稱孟李祖先告知應先敬長。顏回解釋,乃因看見米中有臟物才取之。孔子感慨:眼可誤,心可靠。
2:喪家之犬
孔子至鄭國,與弟子走散,在東門旁靜待。一當地人描述孔子予子貢,稱其似堯、皋陶、子產,卻似喪家之狗。孔子聞之,笑而認同。
3:知其不可而為之
《論語》記載,子路宿石門,晨門問子路自何處來,答稱孔氏。晨門評價孔子為「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此語雖未提及孔子,卻對其形象刻畫深刻。
4:子見南子
衛靈公夫人南子,慕孔子名,欲見之。孔子初辭,後不得已往見。南子在帷中,孔子入室北稽首,南子回禮。子路不悅,孔子發誓以明心志,表明無不當行為。

❷ 關於孔子的10個小故事

1.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臟東西掉進鍋里。他便用湯匙將其撈起,正想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因此,他便將其吃了。恰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他。得知真相後,大家才明白。孔子感慨地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都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說呢?
2. 孔子幼年時家境貧困,難以受到良好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學,常向他人求教,哪怕是向年僅七歲的小孩項橐學習。他曾向老聃請教禮儀,向萇弘學習音樂,向師襄學習彈琴,向郯子了解官制……一次,魯國附庸國的國君郯子來魯國朝見魯昭公。郯子雖是小國之君,卻自稱是少康的後代。在魯昭公舉行的宴會上,叔孫昭子問少康為何以鳥名為官名,郯子便大談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來,還借機炫耀自己的財富。孔子聽後,覺得郯子雖然有些滑稽,但對古代官制確實有些研究,便於會後向郯子請教。
3. 孔子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衰落下來。他三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遷居到離陬邑不遠的魯國都城曲阜,過著清貧的生活。魯國是當時公認的文化中心,保留了諸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禮儀繁多,如結婚、喪葬、祭祀祖先等,都有一套繁瑣的儀式。窮人當然說不上這些,但是,無論是天王、諸侯、大夫,還是一般奴隸主富貴人家,都特別講究這些,他們認為這正是炫耀自己財勢的好機會。每逢大事,他們便會僱用一班子人來舉行禮儀的儀式。那時,管這種職業的人叫儒。孔子從小受到這種古老文化的熏陶,學懂了許多古代的禮,以至於連做游戲,也常用小木塊當祭器,小泥團當供品,演習著古代的禮儀,總是樂此不疲,並發展為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因此,後人把孔子倡導的學說稱作儒家。
4. 孔子名言:「敬鬼神而遠之。」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註:專用力於人道之所宜,而不惑於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並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態度相一致。
5. 孔子名言:「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間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標准,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准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另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6. 孔子名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產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於作矣(同上)。然而後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7. 孔子名言:「敏於事而慎於言。」語出《論語·學而》和《論語·里仁》。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註:敏於事者,勉其所不足。慎於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謟的記載。
8. 孔子名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註: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註: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並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9. 孔子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註: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註: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❸ 偉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四則

故事一:孔子改錯詩
一天。孔子帶領著子路、子貢、顏淵等幾個門生外出講學。師生們來到海州,天空忽然電閃雷鳴,狂風暴雨大作。當地的一個老漁翁把他們領進一個山洞避雨。
這山洞面對著大海,是老漁翁平常歇腳的地方。孔子覺得洞里有點悶熱,便走到洞口,觀看雨中的海景,看著看著,不覺詩興大發,吟成一聯:風吹海水千層浪;雨打沙灘萬點坑。
老漁翁聽了忙道:「先生,你說的不對呀!難道海浪整頭整腦只有千層,沙坑不多不少正好萬點?先生你數過嗎?」
孔子覺得老漁翁的活有幾分道理,便問道:「既然不妥,怎樣才合適呢?」
老漁翁不慌不忙地說,「咱生在水邊,長在海上,時常唱些漁歌。歌也罷,詩也罷,雖說不必真魚真蝦,字字實在,可也得合情合理,句句傳神。依我看,你那兩句應當改成這樣:『風吹海水層層浪,雨打沙灘點點坑。』 浪層層,坑點點,數也數不清,這才合乎情理。」
子路在一旁火了,沖著老漁翁說:「哎哎,聖人作詩,你怎能亂改!」
孔子喝道:「子路!休得無禮!」
老漁翁拍著子路的肩膀說:「聖人有聖人的見識,但也不見得樣樣都比別人高明。比方說,這魚怎麼打法,你們會嗎?」一句話,把子路問了個啞口無言。
老漁翁瞧著子路的窘態,也不答活,飛身奔下山去,跳上漁船,撒開漁網,打起魚來。
孔子看著老漁翁熟練的打魚動作,想著他談海水、改詩句、議「聖人」、責子路的情形,猛然間發覺自己犯了個大錯誤,於是把門生招攏在一起,嚴肅地說:為師以前對你們講過『生而知之』,這句話錯啦!大家要記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說罷,順口吟出小詩一首:
登山望滄海,茅塞豁然開;
聖賢若有錯,即改莫徘徊!
故事二:孔子被問倒
《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昔仲尼,師項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這「項橐」何許人也?筆者查閱有關資料,這項橐是燕國一少年。有一天,項橐見到孔子時說:「聽說孔聖人很有學問,特來求教。」孔子笑說:「請講――。」
項橐朝孔子拱拱手說:「什麼水沒有魚?什麼火沒有煙?什麼樹沒有葉?什麼花沒有枝?」孔子聽後說:「你真是問得怪,江河湖海,什麼水都有魚;不管柴草燈燭,什麼火都有煙;至於植物,沒有葉不能成樹;沒有枝也難於開花。」項橐一聽格格直笑,晃著腦袋說:「不對,井水沒有魚,螢火沒有煙,枯樹沒有葉,雪花沒有枝。」
從上面「孔子猜謎」中,我們應有兩點啟悟:一是學問(知識)是無止境的;二是要善於觀察、分析、積累。若只是捧著現有的知識,坐而不學,將被社會淘汰。要不,孔聖人為什麼會敗在項少年的手下呢?
故事三: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
子路曾經問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請教再說,哪裡能馬上就做呢?」
可是冉有也同樣問過孔子:「聽說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卻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
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復不同,想不通,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求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勇敢;仲由遇事輕率,所以要叮囑他慎重。」
故事四: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
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❹ 孔子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孔子的著名故事有:

1、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孔子的另一學生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2、孔子問禮:

相傳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

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請示當時魯國的國君。得到魯國國君的批准後。排遣一輛二馬拉的馬車,一個書童,一個車夫,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東周。

3、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一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

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你已於其數。」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最後,孔子通過反復鑽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4、孔子相師:

一日孔子乘著一輛馬車周遊列國來到一個地方,見有一孩子用土圍成了一座「城」,坐在裡面。孔子就問:「你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那孩子回答:「人們說您孔老先生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見您卻並不怎麼樣。因為自古到今,只聽說車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車子的道理呢?」

孔子愣了一下,問:「你叫什麼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項橐。」孔子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連串問題來為難項橐,但是都被項橐巧妙地化解了。

孔子覺得這孩子知識淵博,連自己也辯不過他,只得長嘆一聲,俯下身子和藹地對項橐說:「後生可畏,我當拜你為師。」回頭對弟子們講:「三人行必有我師,要不恥下問。」

5、誅少正卯:

少正卯與孔子同時。孔子之門人三盈三虛。孔子做大司寇的時候,就判處少正卯死刑,在宮門外殺了他。子貢向孔子進言道:「少正卯是魯國的名人,老師您殺了他,會不會不恰當啊?」

孔子說:「人有五種罪惡,而盜竊比較起來還稍好一點:第一種是心思通達而陰險,第二種是行為乖僻而固執不改,第三種是言辭虛偽而能動人心,第四種是記取非義、多而廣博。

第五種是順應錯誤而認為理所當然。一般人要是有這五種罪惡之一,就不免被君子所殺;而少正卯同時具備五種惡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不可不殺。」

閱讀全文

與孔子故事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美女文案 瀏覽:907
事業面試分數公布多久考察 瀏覽:404
婚姻中的老人要的是什麼 瀏覽:20
婚姻上有哪些墳墓 瀏覽:100
經濟學原理馬歇爾哪個出版社好 瀏覽:421
石頭的寓言故事有哪些 瀏覽:787
美女天天拍抖音怎麼沒見你 瀏覽:17
所有的故事早已無法挽回什麼歌 瀏覽:10
兒童讀什麼故事 瀏覽:675
怎麼和父母溝通的故事 瀏覽:219
經濟學專業考什麼內容 瀏覽:423
哪個歐美女歌手演唱會最火 瀏覽:502
不懂得如何經營婚姻和保護家庭 瀏覽:885
s6的故事是什麼 瀏覽:496
羊肉串怎麼樣烤更健康 瀏覽:554
哪個花的花語代表愛情 瀏覽:158
什麼是愛情記錄儀 瀏覽:135
九聖營村有哪些歷史故事 瀏覽:823
西方經濟學的消費曲線有哪些 瀏覽:974
安徒生童話故事有哪些最呢 瀏覽: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