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孔融的故事
1、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別人問他為何不摘,他說:樹在路邊,還那麼多果子,必然是苦李子。大家摘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
② 孔融有哪些故事
關於孔融的故事:
1、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2、孔融面對名士們
洛陽名士李膺搞了一個文化沙龍,邀請當地的名人雅士來交談學習。這種文化沙龍自然不是誰都能進去,但孔融想去湊湊熱鬧啊。於是他謊稱自己是李膺的親戚,門衛們以為真是老爺家的親戚,就讓孔融進去了。
李膺看到孔融後都懵了,就問他:孩子,我都不認識你,咱是啥樣的親戚關系啊?誰料孔融張口就來:我的祖先是孔子,您的祖先是老子,孔子和老子的關系亦師亦友,你說咱算不算是世交呢?
孔融生平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邊讓齊名。漢獻帝時期,他歷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國相等職,時稱孔北海。孔融在北海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頗有治績。後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征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他生性喜結賓客,抨議時政,言辭激烈,終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觸怒丞相曹操而被殺。
③ 小學生成語故事10則
1.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大家都誇他是奇童。孔融很懂禮貌,父母非常喜愛他。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個最大的。父親讓孔融挑,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 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中國。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讓梨的寓意:孔融讓梨是指人們懂得謙讓、禮貌和尊重他人,具有尊老愛幼和尊長的好習慣!
2.刻舟求劍的故事
古代有個楚國人,帶著一把劍要乘船渡江。一不小心,他的劍掉進了江水裡。他沒有跳下水找劍,卻在船沿上做了個記號。他說:「這就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了,他才沿著記號跳下水裡找劍。他找了很久,結果呢?當然是什麼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這么遠,而劍卻還留在原來掉下去的地方呢。所以用刻舟求劍的辦法找劍,真是太糊塗了。如果要找到劍,應該在掉下去時立刻跳到水裡。
刻舟求劍的寓意:刻舟求劍的意思是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不斷變化的,要用變化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3.濫竽充數的故事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很喜歡聽人吹竽,他有300個樂師。他很愛熱鬧,總是叫這300個人一起吹竽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愛好,就想通過吹竽來賺錢。他跑到齊宣王那裡說:「大王啊,我是個很有名的樂師,吹竽吹得很好。」 齊宣王聽了很高興,馬上把他編進了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其實南郭先生根本就不會吹竽,他混在300人裡面,每次都裝成很會吹的樣子。就這樣,南郭先生騙過了齊宣王,賺了很多錢。不久,齊湣王當上了國君,他喜歡300個人單獨吹竽給他聽。南郭先生聽了後,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收拾行李逃走了。
濫竽充數的寓意:比喻沒有本事的人冒充有本事,可是卻不能騙一輩子。
4.盲人摸象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