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講故事怎麼讓聲音變粗變細

講故事怎麼讓聲音變粗變細

發布時間:2025-02-10 14:19:17

① 如何鍛煉講故事的能力

問題一:講故事可以鍛煉哪些能力 1、多聽
2、講故事注意四點:時間順序+話題的完整性+話題的相關性+話題具有價值3、多聯系講,豐富, *** 迭起

問題二:孩子講故事能力該如何提升呢? 如何培養孩子們講故事的興趣和能力
午飯前,我邀請孩子們講故事,孩子們都很積極,可是要想真正的把故事講好,我們家長該做些什麼呢,,我摘抄了一篇文章供家長參考。。
講故事,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而語言表達能力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講故事,可以提高思維的條理性,讓孩子的表述更符合邏輯;
講故事,還可以鍛煉孩子的理解力和記憶力,因為對故事的復述是建立在對原故事的理解和記憶的基礎上的。
故事講得好的人,在日常交往和學習生活中,能夠獲得成就感,找到自己的優勢和自信。通過,會講故事,講得好故事的人,一般來說,性格比較開朗,生活態度比較樂觀,能夠從容面對生活中、學習上的各種困難。
孩子小時候,家裡講故事的人通常都是大人,孩子只是聽故事。那麼,孩子稍大一些,就要慢慢轉換角色,孩子給大人講故事。這樣,孩子精神會高度集中,要經歷閱讀、思考、理解、語言組織和表達等一系列復雜過程,對於孩子來說,這是絕佳的綜合性訓練茄伏方法,能幫助孩子從整體上提升綜合素質。
說了這么多講故事的優點和好處,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最關鍵的問題了:如何引導孩子講故事的興趣和培養孩子講故事的能力呢?或者如何讓孩子願意講故事,而且能講出好故事呢?
這不僅僅是上面的這一位家長的困惑,也是困擾很多家長朋友的難題。
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下面這位家長的講述,也許從他培養孩子講故事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找到「打開孩子話匣子」的鑰匙。
孩子剛上學那會,我幾乎每天都做的一件事,就是在飯明派桌上和孩子的交談,常常一談一兩個小時,甚至兩三個小時。每天,她告訴我學校里發生的事情,而且每次總是以「爸爸,你知道嗎」開始的。
飯後,她會從書包里抽出一本圖書讀。為了 *** 她的學習慾望,增強自信心,一開始,我裝作對她的讀書能力表示懷疑,或者根本就不信她能讀得懂。我總是問她:「你能看懂嗎?」
「當然能看懂!」
「真的嗎?」
「真的!」
我打開書,指著其中一篇。「你能把這個故事說給我聽嗎?」我問她。
「當然可以。」接著,她就繪聲繪色地講起了書里的故事。
聽完她講的故事,我帶著非常誇張的表情,瞪大眼睛,一會兒看看書,一會兒看看她,一會兒再看看書,一會兒又看看她,說:「真不敢相信!你真能看懂?真看懂了!太了不起了!你怎麼能看懂呢?誰教你的呢?」
「我自己看懂的,要不要我接著讀下一篇,讀完了再講給你聽?」這正是我想聽到的。她看起來頗為得意,只需稍稍花些工夫,就把爸爸給「震」了。為了一再地讓我「震驚」,她書讀得越激納賀來越起勁,專找難的、字數多的書看,看完之後,就給我講故事。
我就是這么哄著她,讓她給我講了一篇又一篇的故事。她因「上當受騙」而讀書上癮,從此養成了此後十幾年不變的閱讀興趣和習慣。可能很多家長都不知道,對孩子的贊賞能夠收到這么好的效果。
這位家長正是利用孩子好勝的心理,先通過「激將法」讓孩子接受挑戰,順利達到引導孩子講故事的目的。在孩子講的過程中,他又專心聽,故意表現得「比較新奇」,好像真的沒聽說過這么好聽的故事,並不斷地提出問題,並及時鼓勵孩子,這也就給了孩子很多的鼓舞。
從父母的表情和語言中,孩子體會到濃烈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們心裡也許會這么想:「呵呵,看來爸爸也不知道,我講給他聽,給他也普及一下知識哦。我可以做爸爸的小老師了。」有了這樣的積極性,孩子為了把故事講得更好聽,取得更大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會不斷地提高講故事的水平,表現自己講故事的能力。
對比一下,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這樣鼓勵孩子:「你講講試試,媽媽相信你,你肯定能講得很好的。」或者「講不好也沒關系,多練習幾次,慢慢就會講得很好了。」
有些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下會開口講故事。當然,......>>

問題三:怎樣鍛煉幼兒老師講故事的能力 幼兒教師講故事時,要恰當選擇故事,說准普通話,注意講故事的技巧運用:設置適當的提問,合理的停頓,運用各種動物叫聲的模擬詞,鼓勵孩子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要有意識的重復和強調,適當增加對話,運用豐富態勢語。
在幼兒園,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從故事中,孩子可以學會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故事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對發展孩子語言能力很有好處。教師講述故事是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手段。給孩子講故事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那麼,怎樣才能講出幼兒喜歡聽的故事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一定要恰當選擇故事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故事內容和形式。3~4歲的小班幼兒,應該選擇內容單純、情節簡單、形象生動的故事。4―5歲的中班幼兒,選擇的作品可以是中外經典童話故事。5~6歲的大班幼兒,故事的選擇要豐富得多,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科普故事。 但無論講什麼故事,都要注意故事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教師可以在不改變故事原有情節的基礎上,把故事的細節進行擴充,把表現故事的語言進行美化。避免重復講述同一個故事,如持之以恆的故事,我常講《愚公移山》,講的次數多了,幼兒就厭煩了。當我改講《龜兔賽跑》、《犟龜》等同類故事時,激發了幼兒興趣,達到了同樣的教學目的。
二、教師說准普通話,力求做到繪聲繪色
幼兒教師普通話標準是幼兒學習的榜樣。教師要吐字清晰、聲音響亮、表達流暢。如教師教幼兒識字時,對幼兒說:「這是子的」,幼兒從小就認為「」的發音就是「」,這樣會誤導幼兒。
給幼兒講故事,不僅要把人物、情節講清楚,還要繪聲繪色,聲情並茂,進入角色,故事才富有游戲性。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增強故事對孩子的感染力,才能激發孩子的感知、聯想,加強記憶。幼兒故事一般都帶有表演性,通過語言和動作演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講小花貓時,語言歡快,兩手十指炸開放在臉兩側當小花貓的鬍子,把小花貓活潑可愛的形象表現
出來。講狐狸時,語言油腔滑調,臉部要把狐狸的狡猾面目表現出來。這就給孩子腦子里留下了小花貓和狐狸一好一壞的深刻印象。再如,學老爺爺說話,聲音粗、動作慢;學小朋友說話,聲音脆、動作快。學悲傷情節時,聲音低、速度慢;講高興情節時,聲音大、速度快。繪聲繪色地講,孩子就能入迷。
三、講故事的技巧運用
1.設置適當的提問,合理的停頓。因為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所以在講述比較長的故事時不要一氣呵成,適當地設置一些提問,或者賣一下關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實是再次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來聽講故事。
2.運用各種動物叫聲的模擬詞。可以在講到該種動物的時候隨口叫出來。比如《拔蘿卜》中,在講到小狗時,先「汪、汪、汪」叫幾聲,那樣聽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小狗的形象也鮮活起來了。在叫的時候,盡量真實且帶有童趣地模仿角色的聲音,對講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3.鼓勵孩子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 。因為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著想像與真實不能分清界限的特點,所以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思維特點,讓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如學《找尾巴》時,幼兒會為找不到尾巴而哭,也會為小烏龜幫助解決問題而笑,這樣孩子的情緒與故事情節的感情融為一體了。
4.要有意識的重復和強調。幼兒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老師的身上,所以我們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講到關鍵處,要有意重復、強調,或者故意改變語言腔調,讓孩子引起注意。孩子們喜歡這種重復和改變,他們不會對這種重復和改變感到厭煩,相反他們在重復和改變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記憶了......>>

問題四:怎樣鍛煉孩子講故事的能力呢? 這方面可難不倒我

問題五:怎麼培養自己講故事寫故事的能力 多看看別人寫的故事書。只有知道的多了。才能自己有寫的空間和事物。

問題六:講故事可以鍛煉孩子的哪些能力 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交際能力,溝通能力(我說的是孩子給人講故事),如果是人給孩子講故事,可以增長知識,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當然也能提高溝通能力。

問題七:怎樣訓練寫故事的能力 一\迅速提高語商 語商高的人知識廣泛、頭腦靈活、判斷力強、信心十足,說話富有磁性而有吸引力,同時,他們還能在各種談話場合中,得心應手,滔滔不絕,贏得別人的尊敬和贊揚。如果讀者朋友在上面的測試中,表現不是很好,但很想在各種談話場合中,利用自己的言談來贏得別人的尊敬和贊揚,就要記住和做到以下九點。 (1)說話時不應用俗語。常用俗語會妨礙你在語言方面的自如運用。 (2)要做到盡量多用數字。說話時多用數字,語言會更加生動,說服力強,自己也會更加自信。 (3)多看電視。電視是最感性的語言來源,但要注意:不要只看電視劇,而應該多看那些咨詢性及訪談性節目,這樣能讓你更好地學習別人的交談技巧。 (4)訓練目標感。說話要有的放矢,這就好像走路一樣,要有方向性的選擇,這種「選擇」可以使你在說話中避免漫無邊際的東拉西扯。 (5)學一些新語言。在日常的工作、學習中,經常學習和吸收一些新的語言,能夠更好地豐富你的語言詞彙。 (6)培養探究精神。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建議你努力做到:要麼不做,要做就做好,並不斷探索生活中的各種規律。做什麼事都要既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7)訓練判斷力。這種能力對於語言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與別人交談時,如果你判斷失誤,就可能做出意思相反的回答,這就很可能導致不必要的誤會越來越深。 (8)多說有力量的話。有力量的話就是指說話時能夠直截了當,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比如:你最好不要說「我看……」「我想……」,而應該盡量說「我認為……」這樣你的說話才夠力量。 (9)多與人交談。你不妨嘗試擴大你的社交圈子,不斷增加你的說話機會,這樣更有利於提高你對語言的駕馭能力。 二\提高語商應具備六大能力 要想提高自己的語商,成為語商很高的語言天才,還應具有以下六大能力。 1.聽的能力 聽是說的基礎。要想會說,建立你養成愛聽、多聽、會聽的好習慣,如多聽新聞、聽演講、聽別人說話等,這樣你就可以獲取大量、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經過大腦的整合、提煉,就會形成語言智慧的豐富源泉。培養聽的能力,為培養說的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2.看的能力 多看可以為多說提供素材和示範。你可以看電影、書報、電視中語言交談多的節目,還可以看現實生活中各種生動而感人的場景。這些方式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讓你學習其他人的說話方式、技巧和內容。特別是那些影視、戲劇、書報中人物的對話,它們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可以為你學習說話提供範例。 3.背的能力 背誦不但可以強化記憶,還能訓練你形成良好的語感。不妨建議你嘗試著多背詩詞、格言、諺語等,它們的內涵豐富、文字優美。如果你背的多了,不僅會在情感上受到滋潤、熏陶,還可以慢慢形成自己正確而生動的語言。 4.想的能力 想是讓思維條理化的必由之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會說,而是不會想,想不明白也就說不清楚。在說一件事、介紹一個人之前,建議你認真想想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經過,想一想人物的外貌、特徵等。有了比較條理化的思維,你才會讓自己的語言更加條理化。 5.編的能力 會編善說是想像力豐富、創造力強的標志。建議你養成善於編寫的好習慣,這對提高你的語言思考和說話能力有著積極的作用。 6.說的能力 說是語言表達能力的最高體現。只有多說,你的語商能力才會迅速提高。 三\濃縮的才是更好的 要使說話簡短、寫作精煉,就要學會濃縮。濃縮就是語言的提煉,濃縮的語言是語言的精華。 幾百年前,一位聰明的老國王召集一群聰明的臣子,交待了一個任務:「我要你們編一本《智慧錄》,......>>

問題八:怎麼樣鍛煉自己講故事的能力 1、多聽
2、講故事注意四點:時間順序+話題的完整性+話題的相關性+話題具有價值
3、多聯系講,豐富, *** 迭起

問題九:怎麼鍛煉一個人的口才能力 鍛煉口才方法如下:
1、速讀法
這里的「讀」指的是朗讀,是用嘴去讀,而不是用眼去看,顧名思義,「速讀」也就是快速的朗讀。訓練方法的目的,是在於鍛煉人口齒伶俐,語音準確,吐字清晰
2、模仿法
模仿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練口才也可以利用模仿法,向這方面有專長的人模仿。這樣天長日久,口語表達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3、描述法
描述法就類似看圖說話,只是要看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圖,還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圖說話高一些。簡單地說,描述法也就是把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語言表達出來。
4、角色扮演法
角色一詞,是從戲劇、電影中借用來的。是指演員扮演的戲劇或電影中的人物。角色扮演法,就是要學演員那樣去演戲,去扮演作品中出現的不同的人物,當然這個扮演主要是在語言上的扮演。
5、講故事法
講故事看起來很容易,要真講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常言說:「看花容易,綉花難」。講故事也是一種才能,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講好的。學習講故事是練口才的一種好方法。

② 關於教師與幼兒有效溝通的技巧

怎樣做才能真正促進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有效溝通呢?以下是我整理了關於教師與幼兒有效溝通的技巧,供你參考。

教師與幼兒有效溝通的技巧

教師與幼兒溝通:首先給自信。

孩子在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我們要肯定、鼓勵他們勇敢的說。教師與幼兒的互動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礎上,在尊重、理解幼兒的前提下,幼兒會自然的隨意的流露情感,表達想法。語言交流是相互的,老師習慣自己說,不顧及幼兒的想法、感受,很少關注幼兒表達的見聞以及體驗。聽和說,理解與表達彼此不分。與幼兒談話需要我們以一顆平常心認真聆聽,隨時變換角色,邊聽邊思考,和幼兒站在同一個頻道上,交互的交流,這樣幼兒的思維模式不會被控制和約束,他們才能真正的、自由、自主的思維,才能有自主的言語活動。我們在描述白雲的時候,有的說像鳥巢,有的說像一群羊等等,此時老師不評價,不判斷,允許孩子自由表達不同的想法,這樣孩子說的自信心會逐漸加強。因為老師給了孩子自由表達的權利。對於少言寡語的孩子,不斥責,不批評,多肯定,多表揚。激發他們說話的興趣。我班的高在玄,不愛說話,於是我就故意創造他說話的機會,讓他傳話:你讓某某小朋友到某個地方取某種東西,孩子完成後,我及時的鼓勵,贊賞。逐漸這個孩子變得願意和他人交流了。

教師與幼兒溝通:其次樹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和孩子朝夕相處,言談中的習慣用語、肢體語言會潛移默化的感染孩子。所以時刻警醒自己:說話的時候,如履薄冰。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提高自身語言表達的質量。吐字清晰、流暢,說話連貫、完整,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充分利用與孩子交談的機會,有意識的為孩子提供正性的、積極的語言,促進幼兒主動的學習語言。同時結合班內盆景、玩具、圖書、食物等介紹顏色、形狀、大小、結構、用途,滲透相關的詞彙、 句子 ,幫助孩子在交流中積累 經驗 ,培養良好的口語表達習慣。吃點心時,引導孩子說出點心的味道、形狀,自己內心的感受,孩子們會說:今天的點心是圓形的,甜甜的、香香的,心裡美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樣。聽著孩子們流暢的真實的表達,我由衷的高興。與孩子交流需要謹言慎行,無意中一句話可能影響孩子一生。說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麼說,用快樂、積極向上的語言正確引導孩子發現生活中的美。當孩子們亂嚷嚷的時候,我會說:請安靜,孩子們回應;我安靜,(部分家長反映孩子把這種模式遷移到家庭中,小夥伴一起玩的時候,大家爭論不休,孩子會重復老師的語言。)或者說:你們看某某小朋友做得真好,認真聽老師說話,(同樣家長反映;孩子會不經意間肯定爸爸幹活認真等等),利用合適的機會請個別幼兒上台講述自己旅遊的見聞等等,孩子們暢所欲言,興致很高,激發了孩子想說、愛說、樂意說的願望。

教師與幼兒溝通:再次創機會。

給孩子們創設說的機會。孩子存在個體差異,對於有語言障礙的孩子,不能操之過急、聽之任之,有意識的、耐心的、有針對性的創設情境進行個別指導。蹲下來心平氣和的耐心聆聽孩子內在的聲音,當孩子主動說話的時候,我們要傾注極大的耐心傾聽,不冷漠的制止,否定孩子說話。關注孩子的語言表現,積極回應,巧妙引導。比如我們班的樂樂平時基本不說話,那天他換了件新衣服,我就主動問:樂樂的衣服真漂亮,誰買的,在哪裡買的,多少錢等等(提開放式的問題,談話層層深入。目的是調動孩子說話的主動性。)孩子越來越信任老師,當我換個發型,孩子會主動湊上來說:老師的頭發真好看,我會抓住話題繼續引導孩子表達,“頭發怎麼好看,”“卷卷的頭發變得黑黑的,順順的。”這個過程發展了孩子的觀察力,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作為老師,需要我們慧眼關注孩子的興趣,巧妙引入談話,把握提問、評議的技巧,持續談話的熱情,掌握適時的結束或轉移話題,給孩子留下談話余興,或引出新的談話 熱點 。

日常生活中的語言 教育 是教師充分利用幼兒一日生活環節,全方位、多角度的為幼兒營造豐富、溫馨、愉悅、自然的語言交流環境,鼓勵幼兒主動進行集體、小組或個別交流,以形成積極的語言交往態度和良好的語言交流習慣,同時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教育還為孩子提供了有關各種事物和 人際交往 的豐富經驗,是基本的語言教育活動的必要補充和延伸。

總之,幼兒語言學習和發展是一個極具個性的過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對於語言學習的速度、效果表現出不同也是很正常的。因此幼兒語言教育要顧及整體的需要,還要照顧個別差異。工作中敏銳觀察,細心分析,有效的了解幼兒言語交往能力和交往態度,適度的積極引導,為孩子今後語言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幼師與幼兒溝通的三大技巧

一、語言的人性化

語言作為人與人溝通的工具,使用應該體現人性化的特點。

1、尊重幼兒孩子雖小,但他們也有很強的自尊心

教師說話時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給孩子的心靈或多或少地帶來一些消極的影響。所以,我們平時與幼兒說話時應盡量注意保護孩子的“面子”。 小班的幼兒偶爾尿褲子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尿了褲子不願意告訴老師,怕老師說:“你怎麼會尿褲子?”這樣一說,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就會笑話自己尿了褲子,被大家笑話多沒“面子”呀,只有自己忍著。如果我們能多為孩子考慮一下,照顧孩子的感受,蹲下來親切地、輕聲地說一句:“沒關系,我們悄悄地去休息室換上干凈的褲子。放心吧,我會替你保密的,小朋友們不會發現的。”我想這樣孩子們就不會有顧慮了,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對老師產生親切感和信任感。

2.平等交談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說這樣的話,“請坐好”、“請你跟我這樣做”等等。在這里教師是作為指揮者的身份出現的。而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教師應視幼兒為平等的合作夥伴。應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討論的方式指導幼兒的活動,支持幼兒的探索。比如,當幼兒不願意幫老師收玩具時,我們可以說:“你可以幫我一下嗎?”以此來得到幼兒的幫助,鍛煉幼兒,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氣說:“快點,幫老師收玩具!”;當幼兒在美工角活動時,為了防止幼兒亂扔紙屑,我們可以委婉地提醒幼兒:“你們需要一個垃圾筐嗎?”這樣幼兒就會清楚地意識到要把紙屑扔到垃圾筐里,而不能扔在地上,但如果直接說:“不許把紙扔在地上。”則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所以,我們應常說,“你好”、“請”、“沒關系”、“能不能”、“我們一起來好嗎?”、“你說應該怎樣呢?”、“你先試試看,如果需要幫忙就叫我。”、“你可以幫我一下嗎?”等等。

3.因人用語教師語言的選擇和運用必須考慮幼兒現有的語言接受能力,力求“因人用語”

比如,對性格不同的幼兒,語言的使用就應不同:比較內向、較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幼兒,教師應更多地採用親切地語調,關懷地語氣對他們說話,以消除幼兒緊張的心理;對反應較慢的幼兒,教師要有耐心,在語速上要適當地放慢一些;對脾氣較急的孩子,教師的語調要顯得沉穩,語速適中,使幼兒的急躁情緒得以緩和。再如,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要多使用些 兒童 化、擬人化的語言,將一些無生命的東西賦予生命來吸引幼兒的注意;而對於略大一些的中大班幼兒則要注意語言的堅定和親切,使幼兒感到老師的話是經過思考的,不是隨隨便便說的,是值得聽的。總之,對不同的幼兒,教師應採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因人用語,因人施教,使每個幼兒在其原有水平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二、語言的藝術化

幼兒教師面對的是一個特殊群體,幼兒的年齡、思維等特點決定了幼兒教師語言的“四化”。

1.“趣”化就是要求教師的語言要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

有一次午飯時,孩子們很吵,於是我說:“咦,我們教室里什麼時候飛進來那麼多小蜜蜂,嗡嗡嗡嗡的,多吵呀!我們快把它們請出去,別打擾我們吃飯了。”孩子們聽了都笑了起來,笑過之後便安靜下來吃飯了。這就是富有趣味性語言的魅力。此外,生動形象的語言還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把幼兒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他們在愉快地氣氛中自覺、主動地學習。如進行 故事 教學時,教師講故事的語言就應該誇張、生動,富有趣味性,比如用又粗又澀的聲音扮演鴨爸爸;用惡狠狠的腔調演繹大灰狼;用陰郁沉悶的怪聲表現老巫婆等等,這樣一個個活生生的人物就把幼兒帶入了童話世界,之後的交流、教學也會進行得順利且充滿活力。

2.“激”化就是要求教師的語言應具有激勵性。

鼓勵和支持幼兒是幼兒學習和發展的重要前提,當幼兒遇到問題不能正確解決,感到灰心與無望時,教師就要幫助幼兒,用積極的語言引導幼兒去探索。如在進行科技活動時,經常會有幼兒不敢自己動手操作,總想依賴教師,這時教師就可以說:“你去嘗試一下,失敗了也沒關系呀!”、“你試試看”、“再想想,就能想出來了。”、“這件事應該難不倒你的。”等等這樣的語言來激勵幼兒,這些語言對即將失去信心的幼兒來說,無疑是一種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為幼兒解決問題的動力,堅定完成任務的信心。當幼兒擁有了自己的發現和看法時,教師也應及時鼓勵,不要吝嗇“嗯,真不錯”、“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別!”等等都是不錯的。因為這些語言能給幼兒極大的鼓舞並能激發他們進一步表現的慾望。

3.“詩”化富有詩意、具有韻律美、節奏明快的語言可以使教學出神入化,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小班幼兒自理能力比較差,經常將鞋子穿反,在教幼兒穿鞋子分清左右腳時,我是這樣告訴幼兒:“左邊的鞋是鞋爸爸,右邊的鞋是鞋媽媽,爸爸和媽媽一對好朋友,永遠不吵架。”在教幼兒疊衣服時,我告訴幼兒:“扣子找扣眼,袖子找袖子,衣服彎彎腰,帽兒點點頭。”這些節奏明快,朗朗上口的兒歌使幼兒在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輕松自然地學會了穿鞋子、疊衣服等本領,不僅提高了其自理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陶冶了幼兒的情操。在繪畫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所畫的內容按步驟、要求編成生動形象、簡短易懂的兒歌,邊畫邊說。比如,教幼兒畫魚時,我們可以一邊畫一邊說“一條小魚水中游,搖搖尾巴點點頭,一會上,一會下,游來游去真自由。”這樣就逐步畫出了魚身、魚尾、魚頭、上魚鰭、下魚鰭和魚泡泡,這種“詩”化的語言不僅激起了幼兒繪畫的興趣,幫助了幼兒順利地完成了繪畫活動,而且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能力,可謂是事半功倍。

4.“簡”化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較弱,這就決定了教師在使用語言時應當避繁求簡。

教師在與幼兒交談時應使用句法結構較為簡短,詞彙涉及范圍較小的語句。比如,當幼兒不願意吃胡蘿卜時,我們如果說:“胡蘿卜里含有大量的胡蘿卜素,可以轉化成維生素A,給身體提供所需要的營養,預防各種疾病,提高免疫力,所以小朋友們都要吃胡蘿卜。”這樣的話孩子們很不容易理解,效果自然就會不盡如人意。但如果簡單地說:“胡蘿卜很有營養,吃了對小朋友的身體有好處。”我想孩子們應該會對胡蘿卜有新的認識。因此,教師的語言應力求簡單、直白。

三、幼兒教師應善於創造性地使用書面語、情態語等無聲語言

1.書面語可能有的老師會說書面語在幼兒園使用不合適,它適用於識字較多的小學生和中學生。

其實書面語對於幼兒園的教學也有著舉足輕重的輔助作用。比如,兩組小朋友進行背兒歌比賽,在黑板上給獲勝組的幼兒畫上一顆五角星遠比口頭表揚的效果要好得多;教新歌時,幼兒總是記不住歌詞,如果將每一句歌詞邊唱邊用一幅畫形象地展現在黑板上,幼兒就能根據畫很快地記住歌詞等等,這些就是廣泛適用於幼兒園的非文字書面語的魅力。

2.體態語人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與情感,可以通過面部表情、體態表現出來。

幼兒教師的體態語對幼兒有強烈的感染作用。比如,教師的微笑可以縮短與幼兒之間的距離,能使幼兒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內在的親師感;教師的手勢或眼神的暗示能使幼兒在犯錯時心領神會,自覺改正;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肢體動作不僅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而且能使抽象的內容變得更為直觀,從而使幼兒更容易理解。總之,恰當地使用體態語能夠使教育教學錦上添花。語言是一門具有無窮魅力的藝術,作為幼兒教師要在掌握規范化語言的基礎上,做到人性化、藝術化。同時還要盡量擴大知識面,吸取世界各種語言的精華,掌握幼兒教育的規律和發展,不斷搜集專業的信息,博採眾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專業素質,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使天真無邪、純真可愛的孩子們伴著我們的語言健康快樂地成長。

猜你喜歡:

1. 與孩子老師溝通的技巧

2. 與幼兒溝通的技巧

3. 幼兒教師怎樣與幼兒溝通

4. 幼兒教師如何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

5. 教師與幼兒溝通的技巧

6. 教師如何與幼兒實現有效的溝通

7. 幼兒教師如何有效的跟幼兒溝通

③ 故事中小兔子的聲音怎麼模仿

故事中小兔子的聲音可以模仿3-6歲幼兒撒嬌的聲音,將聲線拉高,帶有活潑感。講故事時,最簡單的方式是利用聲音的變化來模仿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讓故事更加生動。可以用細細的聲音去模仿比較可愛的小動物和小女孩的聲音,也可以用略微粗一點的聲音來模仿叔叔爸爸或者大熊這類動物的聲音;還可以在不同動物角色開口說話的時候,先來模仿動物的叫聲,比如小狗說話的時候,可以先學小狗的叫聲,這樣孩子們聽起故事來就更加容易聽懂,同時也覺得非常有趣。

④ 如何講故事才能吸引人

如下:

一、 讓聲音有鏡頭感。

講故事能不能勾住別人,首先就看你能不能把人帶到那個場景和情境中,這里就少不了需要形容詞和副詞來幫忙。

二、 讓聲音有動作感。

學會營造基本的故事氛圍和環境之後,就要學會給自己加戲了。動詞往往是一句話甚至整個故事的眉眼,抓住了動詞,就等於把握住了故事的神韻,否則就會了無生趣。

講一個好故事的好處

1、講故事生動有趣,可以有效的輸出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在無形中改變讀者的思想。

2 、好故事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讓我們能更好的宣揚自己的思想和觀點。

3 、好故事也更讓人願意與朋友分享,從而帶來更大的宣傳效應。

⑤ 幼師怎樣講故事

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也可以說是以故事為形式的教學活動,故事不僅內容含豐富的各方面知識,而且有較為標準的語言形式,使幼兒極易接受。同時故事作為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在極易接受的同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個向幼兒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發展語言的重要文學形式。
但是,有的老師講故事幼兒愛聽,效果很明顯,而有的老師講故事幼兒卻不愛聽,收效甚微,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給幼兒講故事其實也是一門學問。要想自己講的故事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同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選擇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准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高潮。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准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參與性。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參與進來,或聽,或看,或說,或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活動的目標。
四、融合游戲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也是最基本的活動,這一點在講故事的活動中也不例外。融合了相宜的游戲,幼兒活動的積極性會更高,如果游戲安排得當,還會起到促進理解故事內容、激發幼兒說話慾望的作用。例如:在故事《送椅子》的講述前,可以先組織幼兒玩了"搶椅子"的游戲,並讓"搶"到椅子和沒"搶"到椅子的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和感想,這就對接下來的故事有了鋪墊作用。而在故事《龜兔賽跑》的講述前,可以安排音樂模仿游戲,鼓勵幼兒自由模仿、創編烏龜和兔子的動作,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講述完之後,可以組織幼兒進行賽跑,讓幼兒體會到"堅持""的感受和含義等。在諸如此類的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幼兒參與故事活動的興趣,也使幼兒對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得到了更寬松、自然的環境。
五、善於啟發誘導
給幼兒講故事不是為了敷衍幼兒,而是為了增進幼兒智慧,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因此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給幼兒以多方面的啟迪。比如在講前、講後或在重要的地方提出一些問題,如"誰對,誰不對,為什麼","你喜歡誰,不喜歡誰,原因是什麼",待幼兒回答後再問"以後會怎麼樣"、"會得到什麼結果"等等,使幼兒邊聽、邊想、邊構思,這樣能加深幼兒對故事內容的理解,又能啟發他們思考,發展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總之,要想繪聲繪色地講好每一個故事,並使之能吸引孩子,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是需要多學多練,熟練掌握故事的藝術處理方法的。同時,這也是幼兒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和素養,需要廣大幼兒教師在日常工作中不斷總結和積累才能得到提高的。
幼兒老師講好故事的技巧
一、創造良好的環境氣氛,引起幼兒聽故事的興趣。
教師在講故事時,要注意環境的整潔,身邊不要方多餘物品,以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同時要安排好座位,老師與幼兒盡可能坐得近些,使每個幼兒都能看清楚教具和老師的表情、動作,老師也能邊講故事邊與幼兒交流。此外,老師還要講好開場白,一般可用有感情的語調,與幼兒進行簡短的談話,激發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願望。
例如,在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時,我首相出示三隻蝴蝶和三朵花的圖片,問幼兒:「孩子們,喜歡這些蝴蝶和花兒嗎?」得到幼兒肯定的回答後,我接著說:「現在老師要給你們講一個關於蝴蝶和花兒的故事。那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呢?聽完故事你就知道了。」這樣簡短的幾句話,吸引了幼兒,他們很想知道個究竟,就會集中注意地聽故事了。
二、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述故事。
為了正確表達好故事的內容,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老師在講故事時,必須充滿感情,並努力把故事講得生動、流暢,使幼兒隨著故事情節的開展,與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興、著急或難過,如身臨其境受到感染。
首先,語言要口語化,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幼兒能聽得懂,喜歡聽。
其次,要把故事講得生動而有感情。老師要努力在講上下功夫,要深入到故事情境中去,將自己同故事中人物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才能將故事講得繪聲繪色,使幼兒聽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比如,在講《小兔乖乖》這個故事時,老師用稚嫩的聲音、較快的語速,活潑的語調表現小白兔,用好聽的聲音、中等的語速,親切的語調表現兔媽媽,用粗啞的聲音、兇狠、虛假的語調表現大灰狼,使幼兒一聽,就能將故事中的角色分開,感受到小兔的可愛聰明,兔媽媽的親切溫和又充滿智慧,大灰狼的兇狠。
另外,老師在講故事時要對新詞作適當講解。講述過程中遇到幼兒比較陌生的詞句,老師要作必要的解釋,但是講解要盡量簡短,以免打斷幼兒聽故事的思路。
再有就是要關注幼兒,吸引全體幼兒認真聽故事。只要老師充滿感情、生動流暢地講故事,一般能吸引幼兒饒有興趣地聽故事。如果發現有個別幼兒不注意聽,老師盡量不要輕易中斷故事,同時應及時根據不同情況做出靈活處理。例如,用手勢、注視等暗示他們;提高或降低聲音以引起個別幼兒注意;邊講故事邊走過去,幫助幼兒把手裡的東西放進口袋裡;或讓不注意聽的幼兒回答故事中一個簡短的問題(我常用這個方法,目的不是讓幼兒單單回答問題,主要是讓幼兒注意力回到聽故事上)。千萬不要因為個別幼兒不聽而中斷講述,更不要採取訓斥的方法,以致影響全體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和破壞故事的完整性。
三、適時運用直觀教具。幼兒年齡小,思維具有形象性,講故事如能和演示教具相結合,就能使幼兒具體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印象。演示教具應注意:講述第一遍故事時不易使用教具,主要要求幼兒集中注意力聽故事,感知故事的內容和語言,避免因教具而分他們的注意力。當幼兒初步了解故事內容後,老師可運用教具講第二遍故事,使幼兒直觀形象地感知故事內容,加深理解。第三遍講述時,幼兒邊聽邊操作教具,即興故事表演,再現故事情境。
四、故事講述時適時提問。老師在講故事時,提問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而且可以吸引幼兒注意力。比如講到重點情節處,為引起幼兒注意,加深印象,插個問題讓幼兒重述一遍或自問自答。如講《三隻蝴蝶》,當講到三隻蝴蝶向白花求救遭到拒絕後,三隻蝴蝶會說些什麼?讓幼兒來猜,因為有了前兩次的遭遇,幼兒復述前兩次遭到拒絕之後說的話,自然能夠想到三隻蝴蝶第三次遭到拒絕後的表現,讓幼兒體會三隻蝴蝶互相關心和愛護,這樣有助於理解相親相愛的含義。故事講完後,及時的提問,可以幫助幼兒回憶故事情節,理解故事主題,學習故事中的語言。故事中有大量生動優美的詞句,幼兒可欣賞和模仿。老師可以通過提問促使幼兒有意注意和記憶。再給幼兒講述《三隻蝴蝶》這個故事後,可以問幼兒:「故事中那些話很好聽?」幼兒就會回憶三隻蝴蝶反復說的一句話「我們三個是好朋友,相親相愛不分手;要來一起來,要走一起走。」幼兒感受到故事中語言的美,就會促使他們去學習、模仿。
總之,作為幼兒教師,要想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幼兒喜歡聽,並對幼兒產生良好教育效果,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地總結和積累,從而得到提高。
幼兒老師講故事的訣竅
在幼兒園,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故事像一隻神鳥,張開彩色的翅膀,載著孩子們飛向廣闊、新鮮而神奇的天地。給孩子講故事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那麼,怎樣才能講出幼兒喜歡聽的故事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根據需要,靈活選材。首先要注意選取那些有利於幼兒身心健康的故事。其次還要注意適合幼兒年齡心理特點。再次要注意配合政治、時事、紀念日、教學日等內容,有時也利用當日發生的事情,進行選材講故事。鑒於此,近來觀察孩子的興趣點,我選擇了名著《三國演義》的故事書,運用以上的方法講述,孩子們很喜歡,對三十六計也略有所聞了。為了糾正孩子們做事隨意、不認真傾聽的習慣,我重點把諸葛亮這個人物進行了誇張講述,每次都強調「為什麼諸葛亮能成為一個人人尊敬、欽佩的人」,原因在於「他善於觀察和思考,做事認真」。大部分的孩子有了改進的意識,並且希望自己成為「小諸葛」。 四、要掌握好故事的難易程度。
要根據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年齡大小、興趣愛好、選擇與之吻合的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故事來講。孩子在二三歲時,往往對動物特別感興趣,因為他們認識了許多動物,就可給孩子選擇講一些動物童話方面的故事,可以選擇內容簡短、情節簡單的,如龜兔賽跑;再到內容稍多、情節稍復雜的,如「鴨媽媽找蛋」。到孩子三四歲時,則可講些動物童話故事,內容就更長了,情節也更復雜了,如「誰給貓兒系鈴鐺」。通過這些故事,使孩子逐漸懂得了做事不能驕傲,也不能馬虎。男孩和女孩對故事的興趣也不同,對男孩,可多講些威武雄壯的英雄故事,對女孩,可多講些人情味濃的抒情性故事。
二、對故事進行分析加工。1.名稱加工。有些故事中人名、地名太多,孩子聽起來容易搞亂,也記不住。在講述時,可以把不必要的人名、地名去掉或變換一下,如講到哥弟三人的時候,就用老大、老二、老三,這樣一聽就清楚。與此同時,還要注意豐富發展兒童的詞彙,可以將口語和書面語兩者有機結合。前面出現書面語,後邊接著對它解釋,將解釋貫穿在故事講述中,讓小朋友體會,從中學到新詞彙。我在講《三國演義》的時候,特別注意解釋得兒童化,讓孩子能理解。2.形象化加工。利用形象化加工,可以把一些平鋪的敘述改編成人物的活動和對話。例如,故事裡說:小花狗看到小青蛙,叫他一塊兒出去,小青蛙不肯上岸,要到泥里去睡覺。不如改成:小花一看見小青蛙就喊:「小青蛙!小青蛙!」小青蛙把頭從水裡伸出來:「什麼事呀?」「小青蛙,這么冷的天,別在水裡游泳了,上來跟我一塊兒玩去吧!」小青蛙一聽,呱呱呱地笑起來:「小花狗,我不是游泳,我要到泥里睡覺,明年春天再見吧!」
三、講求方法和技巧。1.用聲音塑造形象。根據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個性特徵和環境變化,應選擇恰當的語音、語速、語調、口氣等角色語言和動作來刻畫人物形象。如:表現孫悟空說話時,可以用爽快、乾脆的語調,聲音尖一點,節奏快一點。讓幼兒一聽,噢,這就是機智勇敢的孫悟空。表現豬八戒時,可用慢一點的節奏,厚一點的聲音,表現他憨實的性格。《小馬過河》里的小松鼠性急熱情,老牛溫和老成,小馬天真幼稚,老馬耐心嚴格。講述時,對他們的聲音設計應該是小松鼠說話快而尖細,老牛慢而渾厚,小馬聲音稚嫩,老
馬老練沉穩。一般說來,刻畫人物還要抓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動:驕傲的人說話盛氣凌人,謙虛的人說話平穩;奉承拍馬屁的人說話低三下四,病危的人說話斷斷續續;強健的人說話鏗鏘有力等等。用聲音塑造人物形象,就是要求講述人抓住人物的個性心理,盡可能符合生活真實,活靈活現地把人物形象展現在孩子面前。2.巧用停頓。故事中,短句可以一口氣說下去,遇到長句或者幾個句子,中間就要適當的間歇。故事中的停頓,主要是根據故事內容的需要而決定的。為了突出某個詞意或某種感情,需要作一個停頓。如《白雪公主》中有這么一段:王後聽說白雪公主還活著,氣得直咬牙齒:「哼,哼,誰比我美麗,我就得害死誰!」讀王後的話,應該在「我」後面作強調停頓,並插入急吸氣,吐粗氣,表現王後氣急敗壞,毒辣兇狠的形象。有時講故事講到關鍵的地方,也可以停頓下來,提個問題,啟發幼兒思考。3.藉助態勢語。有時為了更好地講出故事的效果,需要藉助一定的態勢語。這種無聲語言,可以增強故事的感染作用。態勢語包括面部表情,手勢和身勢等等。
四、要掌握好故事的難易程度。
要根據幼兒的實際認知水平、年齡大小、興趣愛好、選擇與之吻合的具有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的故事來講。孩子在二三歲時,往往對動物特別感興趣,因為他們認識了許多動物,就可給孩子選擇講一些動物童話方面的故事,可以選擇內容簡短、情節簡單的,如龜兔賽跑;再到內容稍多、情節稍復雜的,如「鴨媽媽找蛋」。到孩子三四歲時,則可講些動物童話故事,內容就更長了,情節也更復雜了,如「誰給貓兒系鈴鐺」。通過這些故事,使孩子逐漸懂得了做事不能驕傲,也不能馬虎。男孩和女孩對故事的興趣也不同,對男孩,可多講些威武雄壯的英雄故事,對女孩,可多講些人情味濃的抒情性故事。
五、要把握好講故事的時間。
給幼兒講故事,堅持每天一次。二三歲時,每次一般不超過10分鍾;四五歲時,一般也不要超過15分鍾。因為幼兒每天玩的內容不能很單一,也不能一個內容持續時間太長,否則孩子就沒興趣了,注意力也不集中了。故事講完後,可讓孩子自己仔細想想,並試著講講,當孩子講不出時,可幫助孩子一道回憶,不要輕易說孩子笨:「怎麼馬上就忘記了?」也不要這樣威脅孩子:「你不講給大家聽,以後就不講給你聽了。」
六、要力求做到繪聲繪色。
在講故事前,先要做些准備,自己要選講的故事,自己一定要先熟悉內容和情節,同時確定演示手段。這樣,講起來質量才高,效果才好。給幼兒講故事,不僅要把人物、情節講清楚,還要語言生動,表情逼真,繪聲繪色,聲情並茂,進入角色,故事才富有游戲性。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增強故事對孩子的感染力,才能激發孩子的感知、聯想,加強記憶。正像只有老師上課前要備課一樣,父母給孩子講故事,也要先備備課。幼兒故事一般都帶有表演性,通過語言和動作演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講小白兔時,語言歡快,兩手放在頭兩側展示小白兔的兩只大耳朵、把小白兔活潑可愛的形象表現出來。講大灰狼時,語言粗暴,臉部要把大灰狼的猙獰面目表現出來。這就給孩子腦子里留下了小白兔和大灰狼一好一壞的深刻印象。再如,學老爺爺說話,聲音粗、動作慢;學小朋友說話,聲音脆、動作快。學悲傷情節時,聲音低、速度慢;講高興情節時,聲音大、速度快。繪聲繪色地講,孩子就能入迷。

⑥ 幼兒教師如何講故事

問題一:淺談幼兒教師如何講好故事 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也可以說是以故事為形式的教學活動,故事不僅內容含豐富的各方面知識,而且有較為標準的語言形式,使幼兒極易接受。同時故事作為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在極易接受的同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個向幼兒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發展語言的重要文學形式。 一、選擇適宜的好故事。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二、講前認真分析故事。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准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 *** ,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 *** 。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准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述故事要講究藝術性。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第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第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而且應學會用眼神和手勢,做到心到、話到、眼到、手到。第四,要有參與性。故事活動不是教師一個人就能完成的,如果僅僅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那就不是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幼兒也會......>>

問題二:幼兒教師應如何講故事 第一、修改故事在不改變故事原有情節的基礎上,把故事的細節進行擴充,把表現故事的語言進行美化,加上小朋友愛聽,又能聽得懂的語言來更生動的表現故事情節。尤其是從小朋友的特點出發,使用一些重復、象聲詞等方法來配合小朋友的胃口,是故事更充滿童稚性。第二、教師學習優秀的講故事的技巧,借鑒別人的好方法比如,老師自己多聽錄音機磁帶的優秀故事,多看碟片,發現講故事的技巧。我主要學習的是《鞠萍姐姐講故事》《孫敬修爺爺講故事》等。在這些優秀的節目中,我找到了很多講好故事的好技巧,比如講故事的時候語言要親切要有變化,在表現動作的時侯可以使用很多各種各樣的象聲詞,可以提高對人物角色的動作的變現力度;比如在講述故事中間可以設置一些提問,可賣賣小關子來吸引聽者等等。第三、研究自己所要講述的故事,在每一個故事中設置各種講述技巧在找到這么多好的技巧的時候,我們就要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實踐中去。開始的時候會模仿一些他們的好的方法,漸漸地自己也摸出了一些規律,在不同的故事中自然地能運用不同的方法了。我經常使用的講故事技巧,羅列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熟記各種動物的叫聲的模擬詞可以在講到該種動物的時候隨口用出來。比如小鴨子的叫聲「嘎嘎」,在講到小鴨子對白時,先叫幾聲「嘎嘎」,那樣聽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小鴨子的形象也鮮活起來了。要記住並且盡量真實且帶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聲音對講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二、擴充故事角色的對白有的時候,在文字故事上,它們只寫的是主要的一兩句對白,但是如果我們在講述的時候也只是一五一十地照搬書中的對白,就顯得有些呆板,講故事很枯燥。那我們就要在講述的時候進行想像,把原先一兩句的對白擴充,角色之間你來我往對對幾句,這樣故事的表現就更真實了,當然原則是不能篡改故事的原意。三、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重復幼兒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老師的身上。所以他們在停故事的時候,聽著聽著就開小差了,另外他們的思維不可能像成人那樣轉的快,往往我們用我們的速度講述故事,他們卻不可能把故事的內容全部聽懂,所以我們在講述故事的時候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部分進行重復,孩子們喜歡這種重復,他們不會對這種重復感到厭煩,相反他們在重復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記住了這部分的內容。這就是重復的好處。四、在適當的時候設置提問,賣賣關子(即合理的停頓)因為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他們在較長時間聽故事的過程中,他們的思想開始游離,那樣會影響孩子對故事的理解。所以我們在講述比較長的故事的時候不要一口氣講完,在適當的時候,要設置一些提問,或者賣一下關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實是再次引起小朋友的興趣,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來聽老師講故事;另外還有,在故事的開始和結束部分要有特殊的語言來提示小朋友故事開始了或者結束了,引領小朋友的情緒從開始到結束有一個完整的起始過程。五、在適當的時候,讓孩子們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因為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著想像與真實不能分清界限的特點,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思維特點,讓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比如讓孩子幫助故事中的弱者角色來逃跑、來找到它想要的東西,比如給小兔子壯膽、給膽小的小羊打氣等等,這些都是孩子們非常樂意參與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十分地投入,比如有時候,孩子們聽到大灰狼就要追上小兔子的時候,他們會激動地喊:「小兔子快跑!小兔子快跑!」到這個時侯孩子們已經跟著故事中角色的喜而喜,怒而怒,難過而難過,著急而著急,孩子們的情緒已經完全地與故事的情節和感情融為一體了。有時候,老師講到角色的......>>

問題三:怎樣鍛煉幼兒老師講故事的能力 幼兒教師講故事時,要恰當選擇故事,說准普通話,注意講故事的技巧運用:設置適當的提問,合理的停頓,運用各種動物叫聲的模擬詞,鼓勵孩子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要有意識的重復和強調,適當增加對話,運用豐富態勢語。
在幼兒園,孩子們都非常喜歡聽故事。從故事中,孩子可以學會辨別真善美和假惡丑,故事還可以鍛煉孩子的記憶力,啟發孩子的想像力,對發展孩子語言能力很有好處。教師講述故事是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手段。給孩子講故事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我們幼教工作者所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那麼,怎樣才能講出幼兒喜歡聽的故事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一定要恰當選擇故事不同年齡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故事內容和形式。3~4歲的小班幼兒,應該選擇內容單純、情節簡單、形象生動的故事。4―5歲的中班幼兒,選擇的作品可以是中外經典童話故事。5~6歲的大班幼兒,故事的選擇要豐富得多,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科普故事。 但無論講什麼故事,都要注意故事的思想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教師可以在不改變故事原有情節的基礎上,把故事的細節進行擴充,把表現故事的語言進行美化。避免重復講述同一個故事,如持之以恆的故事,我常講《愚公移山》,講的次數多了,幼兒就厭煩了。當我改講《龜兔賽跑》、《犟龜》等同類故事時,激發了幼兒興趣,達到了同樣的教學目的。
二、教師說准普通話,力求做到繪聲繪色
幼兒教師普通話標準是幼兒學習的榜樣。教師要吐字清晰、聲音響亮、表達流暢。如教師教幼兒識字時,對幼兒說:「這是子的」,幼兒從小就認為「」的發音就是「」,這樣會誤導幼兒。
給幼兒講故事,不僅要把人物、情節講清楚,還要繪聲繪色,聲情並茂,進入角色,故事才富有游戲性。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孩子的興趣,增強故事對孩子的感染力,才能激發孩子的感知、聯想,加強記憶。幼兒故事一般都帶有表演性,通過語言和動作演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如講小花貓時,語言歡快,兩手十指炸開放在臉兩側當小花貓的鬍子,把小花貓活潑可愛的形象表現
出來。講狐狸時,語言油腔滑調,臉部要把狐狸的狡猾面目表現出來。這就給孩子腦子里留下了小花貓和狐狸一好一壞的深刻印象。再如,學老爺爺說話,聲音粗、動作慢;學小朋友說話,聲音脆、動作快。學悲傷情節時,聲音低、速度慢;講高興情節時,聲音大、速度快。繪聲繪色地講,孩子就能入迷。
三、講故事的技巧運用
1.設置適當的提問,合理的停頓。因為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所以在講述比較長的故事時不要一氣呵成,適當地設置一些提問,或者賣一下關子,故意提起小朋友的胃口。其實是再次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們重新集中注意力來聽講故事。
2.運用各種動物叫聲的模擬詞。可以在講到該種動物的時候隨口叫出來。比如《拔蘿卜》中,在講到小狗時,先「汪、汪、汪」叫幾聲,那樣聽故事的小朋友就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小狗的形象也鮮活起來了。在叫的時候,盡量真實且帶有童趣地模仿角色的聲音,對講好故事是非常重要的。
3.鼓勵孩子與故事中的角色進行互動 。因為幼兒階段的孩子,他們有著想像與真實不能分清界限的特點,所以可以根據孩子的這一思維特點,讓孩子直接融入到故事的情節中。如學《找尾巴》時,幼兒會為找不到尾巴而哭,也會為小烏龜幫助解決問題而笑,這樣孩子的情緒與故事情節的感情融為一體了。
4.要有意識的重復和強調。幼兒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不能自主地把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老師的身上,所以我們在講述故事的時候,講到關鍵處,要有意重復、強調,或者故意改變語言腔調,讓孩子引起注意。孩子們喜歡這種重復和改變,他們不會對這種重復和改變感到厭煩,相反他們在重復和改變聽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記憶了......>>

問題四:幼師怎樣講故事 故事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在幼兒園的語言活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關於語言領域的目標之一就是喜歡聽故事、看圖書。 教師給幼兒講故事,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實踐,也可以說是以故事為形式的教學活動,故事不僅內容含豐富的各方面知識,而且有較為標準的語言形式,使幼兒極易接受。同時故事作為文學形式,充滿童趣,幼兒在極易接受的同時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是個向幼兒進行教育,傳授知識,發展語言的重要文學形式。
但是,有的老師講故事幼兒愛聽,效果很明顯,而有的老師講故事幼兒卻不愛聽,收效甚微,這是為什麼呢?我想,給幼兒講故事其實也是一門學問。要想自己講的故事得到孩子們的喜愛,同時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選擇故事
給幼兒講故事,既要考慮幼兒的心理需求,又要考慮故事的教育性。要選擇那些思想健康,藝術性強,具體生動,饒有情趣,又符合幼兒年齡特徵和生活實際的幼兒易於接受的故事。對幼兒來說,童話、神話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話選》、《格林童話》、《葉聖陶童話選》等都是講故事的好材料。
幼兒兒期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喜歡擬人,把小貓、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像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對虛幻與真實還缺乏分析。這兩個特點正是童話故事中經常出現的,什麼小貓和小狗對話呀,小凳和小瓶會走路呀,等等,幼兒把它們當作真人真事,聽得津津有味,感到其樂無窮。另外,童話說的是孩子話,口語多,句子結構簡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題簡單明了,好壞分明,幼兒易於接受,樂於模仿。對大一點的幼兒,要選擇有些懸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著,聽了開頭就知道結尾的故事,他們一般不感興趣。
二、分析故事
選擇好故事後要進行分析,以准確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確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點段落和重點詞,重點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點基礎上,還應針對故事內容,提出幫助幼兒需要理解的問題。對那些故事內容很好,但情節、語言偏深奧的故事,就需要教師進行適當的改編。去掉一些次要的情節,把較難的詞句改為幼兒能夠接受的語言。
給幼兒講故事前,老師一定要認真閱讀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內容,要具體分析故事情節的開端,發展, *** ,結局。特別要抓住故事的 *** 。還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徵和作者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過情節和角色的分析准確故事的主題思想。只有透徹地,正確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產生共鳴,才能在講故事時以真摯而強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感情上的共鳴。另外,分析角色時還要區別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仔細揣摩各個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徵,表現不同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語言特徵等。
三、講究藝術性
給幼兒講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幼兒肯定會興味索然。因此,在講述的時候必須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藝術性。
第一,開個好頭。教師在開始講故事的時候,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有親和力,開講前猜個謎語或提個問題或看個圖片等,引起興趣,再自然引出故事。這樣孩子們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樂於去聽。
第二,充分關注幼兒。故事要講不要念,也不要背,語言要口語化。而且要有對象感,講故事時,要時時想著他們,看著他們,注意他們的反應。試想如果老師講故事的時候一直看著書,完全不顧幼兒的反應,不管幼兒是否在聽,這樣的講述肯定不會有好的效果。
第三,講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揚頓挫。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聲音有高有低,節奏有快有慢,重點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動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講活,不但要有喜怒哀樂的變化,......>>

問題五:幼兒園教師編制面試中,如何在兩分鍾內講故事 講故事是幼兒教師必備的技能技巧,在幼兒教師資格證考試中,講故事常常成為考生最樂於抽選的題目。然而,在考試中,考生常常會抽到少至300多至800字的童話故事,在備考室中准備的時間僅有二十分鍾,還要寫教案,配故事插畫等,所以常有考生由於慌張分析不清題目和對故事的不了解不熟悉而產生准備不足表現不理想的現象。那麼,我們抽到講故事的題目的時候,應該怎樣快速處理,並且在試講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格外注意的要點呢?下邊中公講師谷h姣就來給大家講一講。
一、通讀故事,理解大意,區分故事角色
拿到故事題紙,我們需要首先通讀故事,理解故事梗概,提取出故事中心思想,奠定情感基調,將故事中的角色人物圈畫出來,然後區分出人物的正負面。如,《下雨的時候》中,小白兔,小雞,小貓,都是正面形象。《果醬小房子》中,熊哥哥,熊弟弟,都是正面形象。《小花籽找快樂》中,太陽,小鳥,青蛙,蜜蜂,都是正面形象。《三隻小豬蓋房子》中,三隻小豬是正面形象,大灰狼是負面形象。
二、分析人物角色,聲音加工,分配與角色特徵相符的聲音特點
明確了人物之後,選擇與人物角色相符的聲音。由於幼兒童話故事大多具有擬人化的特點,所以故事中的形象大多可以依據年齡特點和人物屬性善惡好壞作以劃分。從年齡特徵上,將角色擬人化為老年組,中年組,小孩組。老人組的人物常被賦予老年人的特徵,聲音常常是慈祥的低沉的緩慢的,如《小花籽找朋友》中的太陽公公,《小馬過河》中的老牛伯伯,《龜兔賽跑》中的山羊爺爺。中年組的常為叔叔阿姨,爸爸媽媽,聲音特點為沉穩的,語重心長的,憐愛的,如《三隻小豬上幼兒園》中的爸爸媽媽。小孩組中的人物大多體型小,伶俐好動,表演時注意表現出年齡小,活潑可愛,單純,靈活,稚嫩,語速稍快,如《小花籽找朋友》中的小鳥,小松鼠。從人物屬性上,我們將人物分為好人組和壞人組。壞人組強調狡猾或者兇狠,如《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三隻小豬蓋房子》中的大灰狼。
還有些人物區分度不高,此時我們可以將其叫聲加入,如《小花籽找朋友》中同時出現了小鳥、小青蛙、小蜜蜂,他們都具有體積小、活潑可愛的小孩組的人物特點,因此,我們在聲音加工時讀小青蛙時先呱呱叫兩聲,再加入小青蛙的對白,表演小蜜蜂時先嗡嗡叫兩聲再加入小蜜蜂的對白。
總之,只要我們在備考室中做好准備,在考場中將生動形象以及兒童化展示出來,能夠充分展示自己的聲音加工技能,讓考官了解你的能力,就能在講故事的技能展示中獲得。
三、分析文章內容,語言加工,將敘述性語言轉換為對話性語言
在故事中通常要求考生運用聲情並茂的語言完整講述故事,但很多題目中的故事可能會出現大段的敘述性的情節。而敘述性的旁白化的內容難以像對話性語言那麼容易體現出考生對故事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所以我們可以將故事加工,在不改變故事原意的前提下將一些描述性語言加工為對話性語言。如,《小花籽找朋友》中「小花籽喜歡這」加工為「小花籽開心地說:『嗯,我太喜歡這里啦!』」;龜兔賽跑中「兔子想它一定能贏」加工為「小兔子驕傲地說:『烏龜跑的那麼慢,今天我贏定了!'」對故事內容的加工能夠讓考官看到我們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從而收獲。
四、講故事時做到「一目十行」,看一眼,演一段,不照讀,不遮臉
如果將以上三條歸結為在備考室時做的准備的話,那麼能夠在進入考場後的試講表演中表現完美獲得才是關鍵。很多考生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由於內容過多,備考時間緊,常常不能背下來故事的內容,所以常出現捧著題目低頭照讀的現象,更有甚者,出現了在講故事過程中全程不抬頭,一直遮著臉,考官只聞其聲不見其面目的現象。這對我們考生拿十......>>

問題六:幼兒教師基本功大賽,要求講故事,講什麼故事好 實講故事關鍵是選擇適合幼兒的,角色語言分清楚,口齒清晰,語速適中,再加上適當的肢體語言,就很好了。。。。。 不過心態要好,故事要熟練,以防臨場出錯。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鶯歌燕舞

問題七:幼兒教師面試開場白及怎樣轉入講故事正題 其實講故事關鍵是選擇適合幼兒的,角色語言分清楚,口齒清晰,語速適中,再加上適當的肢體語言,就很好了。。。。。
不過心態要好,故事要熟練,以防臨場出錯。

閱讀全文

與講故事怎麼讓聲音變粗變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下一站是幸福賀爸爸叫什麼 瀏覽:399
代表健康的花卉是什麼 瀏覽:503
中年夫妻婚姻如何相處 瀏覽:875
幸福是什麼喝茶文案 瀏覽:348
兔年的女人婚姻如何 瀏覽:281
美女拉屎沒紙怎麼辦 瀏覽:212
愛情中的對錯是什麼意思 瀏覽:444
婚姻中會存在什麼困惑 瀏覽:357
幸福都是因為什麼 瀏覽:628
中小企業如何擁抱數字經濟 瀏覽:102
這世間到底是什麼才是愛情 瀏覽:525
幸福里美酒怎麼樣 瀏覽:477
女生生氣了該講什麼故事 瀏覽:370
為什麼櫃員都是美女 瀏覽:419
健康環保方式有哪些 瀏覽:4
省直事業單位多久出排名 瀏覽:796
黃金瞳是個什麼故事 瀏覽:563
追求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瀏覽:117
美女什麼時候買大船 瀏覽:670
愛情磨合期以後是什麼期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