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出塞》這首詩的意思
一、《出塞》共兩首,分別作答:
1、其一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2、其二
將軍剛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寶馬出戰,戰斗結束後戰場上只剩下凄涼的月色。
城頭上的戰鼓還在曠野里震盪回響,將軍刀匣里的寶刀上的血跡仍然沒干。
二、擴展知識:
1、原詞欣賞:出塞
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其二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
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乾。
2、作品簡介:《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第二首詩描寫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戰斗剛剛結束時的情景,寥寥數筆,生動地描繪了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勝利者的驕傲神態。全詩意境雄渾,格調昂揚,語言凝煉明快。
3、作者簡介: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