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胸有成竹是誰的故事
胸有成竹的典故源自北宋畫家文同。文同,字與可,人稱石室先生,是北宋時期著名的畫家與詩人。
該成語的基本釋義為:原指畫竹子前需在心中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即心中已有完整的謀劃和計劃。
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宋代蘇軾的文章《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文中提到:「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這句話成為了「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來源。
文同生於1018年,逝於1079年,享年61歲。他的一生充滿了藝術才華與文學造詣,尤其在繪畫方面有著卓越的成就。文同雖未能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任職至終,但他的藝術成就卻流傳千古,為後世所敬仰。
文同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畫家,還是一位詩人。他的詩作清新自然,意境深遠,與畫竹的技藝相得益彰。通過「胸有成竹」這一成語,我們得以領略到文同的藝術風格和人生智慧。
在今天,當我們面對挑戰和決策時,「胸有成竹」依然是一個值得借鑒的處世哲學。它提醒我們在行動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和規劃,以應對各種可能的情況。正如文同畫竹前需先在心中形成竹子的形象一樣,我們在做任何事情之前也應先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和計劃。
2. 胸有成竹成語故事原文
胸有成竹來歷:
北宋有個大畫家叫文與可,他首創了畫竹葉時以深墨為面,淡墨為背的寫意墨竹,開創了墨竹畫派,對後世的畫壇影響深遠。
文與可畫竹可是下了一番苦功的,為了畫好竹子,他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種上各種各樣的竹子,無論春夏秋冬、陰晴風雨,他經常去竹林觀察竹子,記錄竹子在不同季節的生長情況,一有靈感就鋪紙研墨,把竹子的印象畫在紙上。時間一天天過去,竹子在不同季節、不同天氣、不同時辰的各種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里了,只要凝神提筆,在畫案前一站,平日觀察到的形態各異的竹子就好像在眼前晃動一樣。所以每次畫竹,他都顯得非常從容自信,畫出的竹子,無不栩栩如生。可每當人們誇獎他的時候,他總是謙虛地說:「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畫下來罷了。」
詩人晁(cháo)補之對文與可的畫很有研究,他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文與可 「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的創作方法,對後世繪畫影響很深,後來文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句成語「胸有成竹」。原指畫竹子要在心裡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後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有成熟的思考和完整的計劃。
胸有成竹的近義詞有哪些?
近義詞:胸中有數、心中有數、胸有定見、成竹在胸
反義詞:束手無策、不知所措
3. 胸有成竹的來歷概括
胸有成竹的來歷概括:最早出自宋代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
胸有成竹的例句:
1、他對答如流的態度是那麼的胸有成竹,那十拿九穩的神情,真是讓我無地自容,暗暗發窘。
2、驕傲不是自信,驕傲不是胸有成竹,驕傲更不是知識淵博,驕傲只是高傲自大。
3、小明參加這次比賽,不急不躁,看他胸有成竹的樣子,可真是神槍手打靶十拿九穩呀。
4、小明看了今天布置的作業,胸有成竹的說:「我肯定拿全部答案對。」
5、有的瀟灑地走出去,顯得胸有成竹;有的慢慢騰騰的站了起來,眼睛還盯著試卷;有的急三火四的加緊動作,趕忙再添上幾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