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負荊請罪前發生的兩個故事是什麼
兩個故事是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這兩件事發生後,廉頗對藺相如心悅誠服,才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
1、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時,趙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這件事,派人送趙都給趙王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給趙國,請求換取和氏璧。宦官頭目繆賢說:「我的門客藺相如可以出使。」
秦王胸有成竹又略帶得意洋洋地接見了藺相如以後,藺相如便將帶來的寶玉獻上,秦王接過來後甚是歡喜,朝上議論紛紛,十分熱鬧,可秦王完全沉浸在看到寶玉的興奮中,一言不提割城之事。
藺相如見狀,便也明白了秦王的意圖,於是他便想了個主意從秦王手中拿回和氏璧。他上前一步,對秦王說:「大王,這玉雖然甚是美觀,但也有一處小瑕疵,讓我來指給您看。」秦王一聽,立馬緊張下來,馬上把和氏璧拿回來遞到藺相如手中。
藺相如接過和氏璧後,捧在手中後退幾步,靠在一根房柱上,對秦王說:大王千里迢迢派使者來表示願意割城交換,趙王是信任秦王作為一國國主的威嚴,於是派我來此,可我來此已久大王卻絲毫不提換城之事,如今大不了我與和氏璧一同碎於此處。」說罷便舉起和氏璧做出要砸的樣子。
秦王見此,連連阻攔,馬上拿出地圖,假裝指出要割讓的十五座城池。藺相如早已看穿秦王的虛假之心,於是要求秦王如若誠心,便齋戒五日後再舉行交換儀式。
秦王心想,此玉已是囊中之物,便同意了,將藺相如安置在旅館中。誰知在此期間,藺相如暗中叫隨從喬裝打扮後將和氏璧偷運回趙國,等到五日之後的交換儀式,和氏璧早已不在藺相如手中。
2、澠池之會:
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王,想不去。廉頗、藺相如商量說:「大王不去,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趙王於是動身赴會,藺相如隨行。
廉頗送到邊境,跟趙王辭別時說:「大王這次出行,估計一路行程和會見的禮節完畢,直到回國,不會超過三十天。如果大王三十天沒有回來,就請允許我立太子為王,以便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廉頗的建議,就和秦王在澠池會見。
秦王喝酒喝得高興時說:「我私下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趙王彈彈瑟吧!」趙王就彈起瑟來。秦國的史官走上前來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命令趙王彈瑟。」
藺相如走向前去說:「趙王私下聽說秦王善於演奏秦地的樂曲,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請秦王敲一敲),藉此互相娛樂吧!」秦王發怒,不肯敲缶。在這時藺相如走上前去獻上一個瓦缶,趁勢跪下請求秦王敲擊。秦王不肯敲擊瓦缶。
藺相如說:「(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離內,我能夠把自己頸項里的血濺在大王身上!」秦王身邊的侍從要用刀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眼睛呵斥他們,他們都被嚇退了。
於是秦王很不高興,為趙王敲了一下瓦缶。藺相如回頭召喚趙國史官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秦國的眾大臣說:「請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說:「請把秦國的都城咸陽送給趙王祝壽。」
直到酒宴結束,秦王始終未能占趙國的上風。趙國又大量陳兵邊境以防備秦國入侵,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澠池會結束後,回到趙國,因為藺相如功勞大,趙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頗之上。
(1)什麼叫兩個故事擴展閱讀:
負荊請罪的前因後果:
趙王看藺相如這么能幹。就封他為「上卿」(相當於後來的宰相)。
趙王這么看重藺相如,可氣壞了趙國的大將軍廉頗。他想:我為趙國拚命打仗,功勞難道不如藺相如嗎?藺相如光憑一張嘴,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地位倒比我還高!他越想越不服氣,怒氣沖沖地說:「我要是碰著藺相如,要當面給他點兒難堪,看他能把我怎麼樣!」
廉頗的這些話傳到了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們以後碰著廉頗手下的人,千萬要讓著點兒,不要和他們爭吵。他自己坐車出門,只要聽說廉頗打前面來了,就叫馬車夫把車子趕到小巷子里,等廉頗過去了再走。
廉頗手下的人,看見上卿這么讓著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見了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們。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這個氣,就跟藺相如說:「您的地位比廉將軍高,他罵您,您反而躲著他,讓著他,他越發不把您放在眼裡啦!這么下去,我們可受不了。」
藺相如心平氣和地問他們:「廉將軍跟秦王相比,哪一個厲害呢?」大夥兒說:「那當然是秦王厲害。」藺相如說:「對呀!我見了秦王都不怕,難道還怕廉將軍嗎?要知道,秦國現在不敢來打趙國,就是因為國內文官武將一條心。
我們兩人好比是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要是打起架來,不免有一隻要受傷,甚至死掉,這就給秦國造成了進攻趙國的好機會。你們想想,國家的事兒要緊,還是私人的面子要緊?」藺相如手下的人聽了這一番話,非常感動,以後看見廉頗手下的人,都小心謹慎,總是讓著他們。
藺相如的這番話,後來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慚愧極了。他脫掉一隻袖子,露著肩膀,背了一根荊條,直奔藺相如家。藺相如連忙出來迎接廉頗。廉頗對著藺相如跪了下來,雙手捧著荊條,請藺相如鞭打自己。藺相如把荊條扔在地上,急忙用雙手扶起廉頗,給他穿好衣服,拉著他的手請他坐下。
藺相如和廉頗從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這兩個人一文一武,同心協力為國家辦事。
㈡ 說兩個人有故事是什麼意思
說兩個人有故事是什麼意思?就是說這兩個人曾經談過戀愛中途分手瞭然後別人不知道後來呢?又遇到了看眼神或者是看錶情,並著手會發現這兩個人有是有故事的人。
㈢ 中國四大傳說中的兩個故事是什麼
1、牛郎織女
孤兒牛郎依靠哥嫂過活。嫂子為人刻薄,經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來,靠一頭老牛自耕自食。這頭老牛很通靈性,有一天,織女和諸仙女下凡嬉戲,在河裡洗澡,老牛勸牛郎去相見,並且告訴牛郎如果天亮之前仙女們回不去就只能留在凡間了,牛郎於是待在河邊看七個仙女,他發現其中最小的仙女很漂亮,頓生愛意,想起老牛的話於是牛郎悄悄拿走了小仙女的衣服。
仙女們洗好澡准備返回天庭,小仙女發現衣服不見了只能留下來,牛郎於是跟小仙女織女製造了邂逅,後來他們很談得來,明白了各自的難處,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後,他們男耕女織,生了一兒一女,生活十分美滿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命令王母娘娘押解織女回天庭受審。
老牛不忍他們妻離子散,於是觸斷頭上的角,變成一隻小船,讓牛郎挑著兒女乘船追趕。眼看就要追上織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頭上的金釵,在天空劃出了一條波濤滾滾的銀河。牛郎無法過河,只能在河邊與織女遙望對泣。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天帝無奈,只好允許牛郎織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鵲橋上會面一次,喜鵲也會在身邊。以後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都會見面了。
2、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上虞縣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越州念書的鄞縣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結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鏡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3、田螺姑娘
有一天,那個農民照例早上去地里勞動,回家卻見到灶上有香噴噴的米飯,櫥房裡有美味可口的魚肉蔬菜,茶壺里有燒開的熱水,第二天回來又是這樣。兩天,三天……天天如此,那個農民決定要把事情弄清楚,第二天雞叫頭遍,他像以往一樣,扛著鋤頭下田去勞動,天一亮他就匆匆趕回家,想看一看是哪一位好心人。
他大老遠就看到自家屋頂的煙囪已炊煙裊裊,他加快腳步,要親眼看一下究竟是誰在燒火煮飯。可是當他躡手躡腳,貼近門縫往裡看時,家裡毫無動靜,走進門,只見桌上飯菜飄香,灶中火仍在燒著,水在鍋里沸騰,還沒來得及舀起,只是熱心的燒飯人不見了。一天又過去。那個農民又起了個大早,雞叫下地,天沒亮就往家裡趕。家裡的炊煙還未升起,於是青年悄悄靠近籬笆牆,躲在暗處,全神貫注地看著自己屋裡的一切。
不一會兒,他終於看到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從水缸里緩緩走出,身上的衣裳並沒有因水而有稍微的濕潤。這姑娘移步到了灶前,就開始燒火做菜煮飯。年輕人看得真真切切,連忙飛快地跑進門,走到水缸邊,一看,自己撿回的大田螺只剩下個空殼。他驚奇地拿著空殼看了又看,然後走到灶前,向正在燒火煮飯的年輕姑娘說道:「請問這位姑娘,您從什麼地方來?為什麼要幫我燒飯?」
姑娘沒想到他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大吃一驚,又聽他盤問自己的來歷,便不知如何是好。年輕姑娘想回到水缸中,卻被擋住了去路。青年農民一再追問,年輕姑娘沒有辦法,只得把實情告訴了他,她就是田螺姑娘。 青年非常喜歡田螺姑娘,後來他們就結了婚。
4、孟姜女哭長城
相傳秦朝時有個孟老漢和姜老漢一牆之隔互為鄰居,孟老漢一年春天在院子的牆邊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細心澆水、施肥培育,後來結了一個幾十斤重的葫蘆瓜,姜老漢眼看葫蘆瓜成熟,一刀切開了後,卻看見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躺在裡面。於是孟、姜兩老漢為爭奪女娃娃吵鬧不休,最後只好協商兩家共同養育這個女娃娃,取名「孟姜女」。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全國各地徵集數十萬民夫,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牆連通、修繕合一,修築萬里長城。有個叫萬喜良的書生公子,因為逃避衙役的追拿,翻牆逃進孟家院子,躲在絲瓜架下,正好被游園的孟姜女發現,萬喜良連忙起身作揖哀告。孟姜女一看是個俊俏書生,便回報給孟老漢,孟老漢見萬喜良一表人才,又知書達禮,於是提出把孟姜女許配給他。
良辰吉日時,正當二人即將拜堂成親,不料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萬喜良抓了去做民夫。孟姜女日日哭、夜夜哭,轉眼已是一載,萬喜良一去後杳無音信,眼看天寒地凍,孟姜女萬分不放心,夜趕寒衣,辭別二老,風餐露宿、飢寒交迫,一路打探著萬里跋涉尋到長城腳底,卻聽得修長城的民夫說丈夫早已累死,屍體不知埋於何處。
孟姜女頓時痛哭失聲,只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風悲號,海水盪波,長城一段段倒塌,足有八百里,一堆堆死人骨露出來。孟姜女為了辨認出丈夫的骨骸,咬破中指,把血滴在一堆堆白骨上,滴到萬喜良的骨頭之上時,血珠凝住不動。正在這時,秦始皇巡察長城而來,看見眉清目秀、如花似玉的孟姜女,隧起心霸佔。
孟姜女將計就計,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一要秦始皇搭起三十里長的孝棚;二要秦始皇披麻戴孝,領文武百官到祭台上吊祀萬喜良;三要在成親之前,與秦始皇游海為萬喜良舉行葬禮。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否則寧死不從。秦始皇此時色心難耐,為了討得孟姜女歡心,竟然一一答應。
但在祭祀那天,孟姜女哭完丈夫,哭得血淚模糊時,一縱跳入了海里。秦始皇大發雷霆,命令士兵趕忙打撈,即時大海咆哮,狂風四起,秦始皇不得而歸。原來是海龍王和公主可憐孟姜女的遭遇,命令了蟹兵蟹將前去把孟姜女接進了龍宮。
5、白蛇傳
在宋朝時的鎮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後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 識,並嫁與他。婚後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後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死。
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並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鬥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後被法海收入缽內,鎮壓於雷峰塔下。後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