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王羲之的書法故事簡短
1. 竹扇題字的傳說:據說王羲之有一把心愛的墨竹扇,扇面上題寫著他的親筆古詞。一日,醉酒之中,他不慎將墨滴灑在扇子上,意外造就了一件流傳至今的藝術珍品。
2. 坦腹東床的佳話:王羲之雖書法造詣深,但個性隨和。傳聞他曾在飯局上坦然露腹,被人譏笑,卻因此事廣為人知。
3. 書成換鵝的故事:王羲之不輕易為人落墨,傳說他書法換得一隻大白鵝,由此留下了「書成換鵝」的佳話。
4. 洗硯成池的勤奮:王羲之勤習書法,每晚均在池塘邊洗刷硯台和毛筆。傳說的洗硯池後來因此變成了一片墨色池塘,被稱作「洗硯成池」。
5. 誤寫黃庭的趣談:王羲之曾誤寫《黃庭經》,此事後成為書法界的美談。
6. 草聖張絕棚芝的贊譽:王羲之書法被譽為「草聖張芝」,他巧妙地將草書筆法融入個人風格之中。
7. 妙手丹青的才情:王羲之不僅書法了得,繪畫也頗具天賦。他的畫作栩栩如生,被後世贊為「妙手丹青」。
8. 刻碑立傳的影響:王羲之的字跡備受推崇,傳說他刻碑傳藝,碑文被稱為「書聖碑」。
王羲之對後世的影響深遠。他的書法傳承給子孫,子嗣如獻之、凝之、徽之等人各擅勝場,各有風格。其後裔綿延不斷,書法一直傳遞不懈。武則天曾求其書,王羲之的重孫王方慶獻出家藏書法,編成《萬歲通天帖》。南朝齊王僧虔、王慈、王志均出自王門,書法傳世。釋智永為羲之七世孫,繼承家法,成為隋唐書學名家。後因戰亂,家譜散失,後裔散布各地,現有王慶凱、王瀟丹等人傳承其緒。
❷ 王羲之寫字的故事情節是什麼
1. 王羲之,字逸少,是東晉時期的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他出生於琅琊臨沂,後遷至會稽山陰,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2. 在他7歲時,就開始練習書法,勤奮好學。到了17歲,他偷看了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並開始模仿練習。
3. 王羲之每天都會坐在池子邊練字,不論黃昏或黎明,他都會堅持不懈。他寫字的墨水用掉了多少,筆頭寫壞了多少,都已經無法計算。
4. 每次練完字,他都會在池子里洗筆。年復一年,他堅持不懈地練字,最終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個池子就是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5. 王羲之非常喜歡鵝。會稽有一位老嫗養了一隻鵝,聲音非常好聽。王羲之想要買這只鵝,但老嫗不願意賣。
6. 有一天,王羲之帶著親友去老嫗家看鵝,老嫗為了迎接他,把鵝殺了煮好。王羲之因為想看的鵝死了,感到非常惋惜。
7. 山陰有一位道士養了很多鵝,王羲之去那裡看鵝,非常高興,堅持要買鵝。道士提出,如果王羲之能給他書寫一部《道德經》,就把鵝送給他。
8. 王羲之欣然答應,書寫完《道德經》後,帶著一籠子的鵝高高興興地回家了。他是一個言出必行,不欺負他人,會用合理的方式換取自己喜歡的東西的好青年。
9. 王羲之的書法造詣極高,擅長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多種書體。他廣泛吸取前人的長處,自成一家,對後世影響深遠。
10. 他的書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他的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兒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
❸ 書法名家王羲之的故事
1、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誇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後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並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寫字。飯都涼了,書童沒有辦法,只好去請王羲之的母親來勸他吃飯。母親來到書房,只見羲之手裡正拿著一塊沾了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呢,弄得滿嘴烏黑。原來羲之在吃饃饃的時候,眼睛仍然看著字,腦子里也在想這個字怎麼寫才好,結果錯把墨汁當蒜泥吃了。母親看到這情景,憋不住放聲笑了起來。王羲之還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呢!聽到母親的笑聲他還說:「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堅持數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臨帖不輟,練就了很扎實的功夫,這為他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
2、王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在琅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獃獃板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只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丑罷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餃子有什麼出奇?這是誰開的餃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進店內一瞧,見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鐵鍋,並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包好的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餃子店內的伙計,則忙前忙後地招呼著食客,每個伙計管一口鍋,各自報著數: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二號鍋斤半。」「三號鍋9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後坐下。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仔細觀看,這里的餃子果然與眾不同,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裡,真是飽餐之後,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心中暗想: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問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
店伙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後。」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發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一邊擀麵皮,一邊包餃子。填好餡,飛快捏上幾下,轉瞬成了一隻白天鵝,動作嫻熟。更令他驚奇的是,餃子包好之後,白發老嫗隨手將餃子向屏風那邊甩去。天鵝餃子便一個接一個越屏而過,降落在鍋內。每兩5隻,按伙計報的數,每口鍋下多少,斤兩分毫不差。
白發老嫗的高超絕藝,使王羲之驚嘆不已。忙走上前施禮問道:「老人家,像你這樣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白發老嫗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40年,深練需一生。」
一聽這話,王羲之不由沉默深思,仔細品嘗這番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它和這天鵝餃子很不般配!」
王羲之不問還好,一問倒使白發老嫗生起氣來,只見她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請,只是不好請啊!就拿那個剛露了點臉兒的王羲之來說吧,都讓人捧上天了!說句實話,他寫字所下的那點功夫,真不如我扔餃子的功夫深呢。你可別學他,常言說得好: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當槳爭上游。一次劃前就驕傲,終久要落人後頭。」
白發老嫗一席話,說得王羲之面紅過耳,羞愧難當。他恭恭敬敬地給老嫗寫了一副對聯。從此以後,這家天鵝餃子店,就掛上了王羲之寫的對聯,生意越發興隆了。此事也改變了王羲之的一生,使他終生與鵝結緣。更虛心刻苦地練字,博採眾長,精研體勢,推陳出新,創出字勢雄強而多變化、妍美的新體,名揚天下。成為中國歷史上的書法名家。
3、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他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就達到很高的水平。因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也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後來又在會稽郡做官。他不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見到會稽的風景秀麗,非常喜愛,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們一起游覽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舉行宴會。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寫詩。最後由王羲之當場揮筆,寫了一篇文章紀念這次宴會,這就是有名的《蘭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親筆書寫的《蘭亭集序》,歷來被認為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跡已經失傳了。
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他到他門生家裡去,門生很熱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個新的幾案旁,看到幾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凈,引起了他寫字的興趣,叫門生拿筆墨來。那個門生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把筆墨拿來給王羲之。王羲之在幾案上寫了幾行字,留作紀念,就回去了。過了幾天,那個門生有事出門去了。他的父親進書房收拾,一看新幾案給墨跡弄臟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門生回來,幾案上的字跡已經不見了。門生為這件事懊惱了好幾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4、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
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已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
「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
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
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
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里,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5、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都是著名的大書法家。父與子之間有這么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王羲之有事去京城,臨走時在家中的牆壁上題了幾個字。王獻之也受好寫字,他偷偷地把父親題的字擦掉,照原樣題寫上自己的字。王獻之寫好後,仔細端詳了一番,自以為寫得不錯,能夠以假亂真了。王羲之回到家中,看到牆壁上的字,仍舊以為是自己原先題的字,很不滿意,不覺嘆氣說:「我離家時真是喝得大醉了。」王獻之聽了,內心非常慚愧。從此,他更加認真刻苦地練字也成了一個與父樣齊名的書法家。